狮吼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狮吼鼓(英语:Lion's roar)是一种由座地式筒鼓所改良的敲击乐器,发声原理沿自摩擦鼓。根据萨克斯分类法,它属于膜鸣乐器,近代音乐学者兼敲击乐手曲克(Gary D. Cook)则将其归纳为弦鸣乐器,因为它的最初的发声方法是利用加设在鼓鸣上的幼线带动鼓膜震动而发出声响的。

构造[编辑]

数百年前,在世界不同的地区,都能找到一种单膜式的鼓,在膜皮的中央加设了伸延物:如、幼树枝、动物骨头等,然后透过对伸延物的摩擦,拨弹或改变膜皮的张力,间接令鼓皮发声,这种以非直接击打鼓皮的鼓,均统称为“摩擦鼓”。而狮吼鼓所采用的,则为现今西方乐器中的双皮鼓,并把其中一面鼓膜的中央部分钻出一个细小的针孔,再把一条幼线(如马毛、幼棉绳、鱼丝等)穿入。[1]鼓筒内的末端以小圆环或胶纸固定好,另一边则外露,长度视乎实际需要。

构造[编辑]

敲击乐手会使用一些能产生明显摩擦效果的小工具,例如用于琴弓上的松稥、塑胶手套、小块塑胶等。演奏时,乐手其中一双手会同时持着小工具和幼线,令两者互相接触,而另一只手则协助拉动幼线。拉动时,小工具和幼线互相摩擦,产生震动并传至鼓膜,令鼓膜急速震动而发出有如狮子咆哮时的声音。因而得名。

最出名运用狮吼鼓的,是来自法国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于1931年为13位敲击乐手而写成的敲击乐作品《电离》(Ionisation)。

外部链接[编辑]

注释[编辑]

  1. ^ Adato, J., Judy, G., (1985). The Percussionist's Dictionary: Translationas, Descriptions and Photographs of Persussion Instrum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lfred Music Publishing, pp. 23 and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