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戏
花朝戏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 |
分类 | 传统戏剧 |
编号项目 | Ⅳ-75 |
登录 | 2006年 |
客家 |
---|
花朝戏 | |
客家语汉字 | 花朝戲 |
---|---|
客语白话字 | Fâ chhèu hi |
花朝戏是广东省河源紫金的地方传统戏剧,主要流行于紫金、五华、河源、惠阳、惠东、揭阳、丰顺、兴宁、海丰、陆丰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使用客家话演唱,流行粤东客家地区。明清以来,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的喜爱。后来神朝艺人为了取悦观众,常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花朝戏是民间音乐语言与民间文学语言的结合,其唱腔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常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生动形象的语言真实反映了紫金县客家人日常生活的个性。
2006年5月20日,花朝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入选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75。[1][2]
历史沿革
[编辑]明末清初,紫金山区疫病流行,为了驱邪镇妖,乡民到处立庙祀神,一些民间巫师三五结班走上神台进行祭祀活动,由一个巫师拿一面小锣,扮成和尚(飞虎大将),另一人扮作女旦,一手拿牛角或一把铃剑,一手拿一小手帕,边歌边舞请神遣将以保平安,这种活动形式,人们称作“神朝”。由于音乐唱腔颇为悦耳,表演轻盈多姿,颇受信众欢迎。[3]
光绪年间,巫师叶春林,根紫金地方客家风俗编撰了一些民间故事,并从山歌小调中汲取素养,丰富了唱腔,在“神朝”祭祀完毕后进行演唱,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从此,逐步吸收民间艺术和姐妹剧种的一些元素使这种表演内容性丰富起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自已独特风格的花朝戏出艺术。因此,叶春林的演唱的班子,就是紫金县第一个花朝戏班子。
民国时期,花朝戏备受反动派的摧残,有些花朝戏班子由于演出讽刺地主、官府的戏,而遭到禁演;有些花朝戏班子被地主豪绅利用,使之变得黄色下流,为他们开赌场服务。乡人不准妇女去看,演戏艺人被咒为“下九流”,社会地位极低,因而纷纷改行,花朝戏这一句种几乎凋谢浬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花朝戏又获得了新生,1956年,根据花朝传统舞蹈、唱腔、整理出《八十老翁跳花朝》(歌舞),反映了农村中经过土改和合作化之后呈现的新气象,在汕头专区和广东省的业余群众艺术会演中获得好评,并由华南歌舞团加工后,带到北京参加全国业余文艺会演。从此,花朝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同年成立了紫金县花朝艺术研究小组,并组织了巡回演出团队。1959年成立汕头地区紫金县花朝剧团,挖掘整理了二十多出花朝传统剧目,创作了八十多个现代和古装的独幕和多幕的花朝戏,曾四次参加广东省会演。[3]
五华县的桥江镇、梅林镇、华阳镇等地的农村俱乐部或业余花朝剧团,不断整理花朝戏传统节目,并且积极创作现代的独幕和多幕花朝戏,多次参加广东省文艺汇演,并获得好评。
剧目
[编辑]花朝戏的传统剧目约有一百五十多出,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也有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主要描写男女爱情或描写人情世界,后者离不开道德劝谕的主旨,较著名的剧目有《送菜》、《过渡》、《苏丹》、《紫云英》、《卖杂货》、《红石岭》、《三看亲》、《双捡菌》、《双进房》、《铁公鸡新传》、《巧遇回头店》、《秋丽采花》和《张郎丢妻》等。解放后新创作的花朝戏剧目,影响较大的有多幕戏《紫云英》和《红石岭》等,小戏《送花》和《大年夜》等。另外,还把花鼓戏《打铜锣》、《补锅》和采茶戏《小保管上任》等剧目移植为花朝戏,用花朝戏的音乐和技巧来表现。
表演特征
[编辑]音乐曲调
[编辑]花朝戏的音乐曲调主要由“神朝调”和“民间小调”组成,有时也采用客家山歌。神朝调,源自神朝祭祀巫师做法事所唱的曲调。唱词为不规整的长短句型,常用““哪”“哩”“呀”“哟””等村字连接。曲调句式主要是徴调式和羽调式。
神朝调一般节奏徐缓,情绪哀怨委,常用于抒情唱段。神朝调的传统演唱特点是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唱念相间结合,自由灵活。神朝调在传唱过程中还吸收、融汇了不少山歌小曲的因素,改变了原来祭祀音乐的曲调,因此具有戏剧音乐的特性。[4]
身段
[编辑]花朝戏表演身段源于劳动生产,从生活中提炼出上山、下坡涉水、过桥、碾米、推磨、纺棉、织麻、采花、摘果、挑担、洗衣等一整套优美轮快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程式。其表演手法以及台步、身段都区别于其他剧种。如比较固定的心脚、丁点步、穿心手和扇花、滚巾、圆手、采花、转步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动作纯朴、粗犷。[3]
乐器
[编辑]伴奏管弦、弹拨乐器主要有高胡、二胡、扬琴、简子、唢呐、单簧管、大提琴等;打击乐器主要有板鼓、堂鼓、小锣、高边锣等。[5]
传承保护
[编辑]花朝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稀有剧种,承载着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人文思想。花朝戏在探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4]
花朝戏的传统剧目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大都宣扬惩恶扬善、忠贞爱国、婚姻自由等积极主题;而客家人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等人文观念在花朝戏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花朝戏在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1]。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花朝戏面临观众逐渐流失、专业人才流失严重、戏剧自身发展不足、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撑等空前的压力和挑战。[6]
保护措施
[编辑]花朝戏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为了保护这种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县文化部门已经制订了5年保护计划,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进行保护。
具体包括:全面开展花朝戏普查工作,收集花朝戏史料,并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和数字技术进行整理,建立系统档案;发挥花朝戏艺术研究室的作用,聘请老专家、老艺人深入开展花朝戏研究;对花朝戏的专项普查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分类出版有关书籍和录像制品;建立升车、土贵、鹧鸪、龙窝、慎田、礼坑、炮子、上车等八个花朝戏生态保护村;采取送戏下乡和到学校免费演出等形式,并开设假期花朝戏学生培训班,培养青少年对花朝戏的兴趣,培育后继人才。[7]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紫金县花朝戏剧团获得“花朝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人物
[编辑]- 锺石金,1943年出生,广东省河源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朝戏代表性传承人。[8]
参考
[编辑]- ^ 1.0 1.1 存档副本. [202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 ^ 花朝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4-04-06].
- ^ 3.0 3.1 3.2 陈韩星主编. 近现代潮汕戏剧[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06.第599-602页.
- ^ 4.0 4.1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 广东省民间艺术志[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6.12.第235-236页.
- ^ 陈建华主编. 河源市文化遗产普查汇编 紫金县卷[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07.第287页.
- ^ 冯骥才总主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代表性项目卷 上[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5.05.第355页.
- ^ 吴善平主编;邬观林执行主编. 客家河源与天下客家 第二十三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国际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0.11.第439页.
- ^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 广东省民间艺术传 承人志[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6.12.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