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聖週五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耶穌受難日
耶穌受難節日期
(2020年至2026年)
年份 西方基督教 東方基督教
2020年 4月10日 4月17日
2021年 4月2日 4月30日
2022年 4月15日 4月22日
2023年 4月7日 4月14日
2024年 3月29日 5月3日
2025年 4月18日
2026年 4月3日 4月10日

聖週五(英語:Good FridayHoly FridayGreat FridayGreat and Holy Friday),沈默週五(德語:Stiller Freitag)、耶穌受難節耶穌受難日、天主教稱主受難日,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宗教節日,基督徒用以記念耶穌基督各各他被釘死受難的紀念日。它也被稱為聖週五,大周五。為聖週中的星期五,也是逾越三日慶典的一部份,是復活節之前的星期五。有些人將這個節日等同於猶太教的逾越節,這樣便能確保當晚是與主耶穌被捕的晚上同是月圓之夜。它有時也會被稱為復活節週五Easter Friday),但這可能跟另一個節日(復活節之後的週五)混淆。

根據福音書記載[1],耶穌於公元33年猶太歷尼散月十四日與門徒設立記念儀式,後於上午九時左右被釘,於下午三時左右死去。主耶穌基督惟獨吩咐門徒要記念祂的死亡。

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中,許多國家都將此日訂為公共節日,其中也包括美國的12個州。

受難時間[編輯]

根據當前曆法推算,耶穌受難是在猶太歷尼散月十四日,按照當前的曆法推算是儒略曆公元33年4月2日星期四─4月3日星期五,格里曆33年3月31日星期四─4月1日星期五。這一天是一個滿月日。[2]

耶穌受難日的宗教禮儀與記念活動[編輯]

在早期的基督教會,只有記念耶穌復活的星期日才是舉行節慶活動的聖日。到了公元4世紀,復活節之前一周的每一天都被定為聖日,其中包括耶穌受難日。許多基督徒都會覺得「Good Friday」(中文難以直譯,故根據發生的事件譯為「耶穌受難日」或「受難日」)這個名稱不太合適。既然是耶穌釘十字架的日子,理應看作是「Bad Friday」。有人相信「Good」一詞從「God」變化而來,本來意思是「God Friday」(神的星期五)。還有人相信「Good」表示由耶穌殉教帶來的拯救對世人是上好的饋贈。然而根據詳細考據,Good 一詞在古代有「神聖」、「聖潔」的意思,現代已經少用,但據此推知 Good Friday 是代表神聖的週五的意思[3]

「受難日」是記念耶穌之「死」。這一天信徒們身穿深色服裝,參加禮拜儀式時言容肅穆。天主教徒在禱告時還要將蠟燭順次熄滅,使教堂暗黑。儀式上要誦讀《舊約·以賽亞書》裡的幾節經文。以賽亞是古代的希伯來先知,他預言了基督受難,天主教會稱這段文字為「受苦僕人」經文。

聖餐禮,是為記念耶穌受難日而舉行的一種儀式。這個儀式是耶穌在和門徒們共進「最後的晚餐」時創立的,當時他已經知道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馬太福音》第26章:「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掰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里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新約·哥林多前書》也提到使徒保羅將聖餐禮傳給信徒並闡明其記念意義。天主教徒又把聖餐稱作「聖體」。在領聖餐的儀式上,主禮人對小塊麵餅和小杯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肉和血)進行祝禱,然後分給正式教徒領食。教徒通過這種象徵性的領食緬懷耶穌基督及其言行。參加聖餐禮是增進並加強信徒與基督之間和信徒相互間的溝通。各教別在領聖餐的細節上有所不同。東正教的聖餐用的是發麵餅,天主教則用無酵餅。大多數新教教派改葡萄酒為葡萄汁。有的教派要求領聖餐的信徒必須受過堅信禮(參見「聖靈降臨日」)。

天主教的儀式上還要奉行崇拜十字架的禮儀。該禮儀最早出現在耶路撒冷。十字架先被遮蓋,隨後逐漸顯露,然後被安放祭壇前,信徒們要對十字架進行跪拜。司祭脫鞋走近十字架,這個過程中要行三次屈膝禮,然後吻十字架。副主祭等也跟著做。據文獻記載,在英格蘭曾有過「爬向十字架」的崇拜儀式。 對耶穌受難日這個節日,天主教、東正教以及基督新教聖公、信義會和其他一些派別都有禮拜儀式。在許多地方,不同教派在這一天聯合舉行禮拜,表示團結合一。

除了聖餐禮、晨禱、晚崇拜之外,受難日的遊行活動在天主教基督徒聚居的社區也很常見。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城,教士們舉著十字架領著信徒們重走當年耶穌受難的「苦路」,每到一處都要誦經祈禱。在義大利西西里,特拉帕尼復活節的遊行從耶穌受難日下午就開始了,在哀傷的音樂聲中人們抬著木製的耶穌受難像沿著街道緩緩行進,這樣的遊行要持續24小時。許多地方在這一天還演出受難劇,再現那悲劇性的一幕。

墨西哥的「拜苦路」記念儀式[編輯]

教會在這日擧行受難日崇拜及拜苦路禮儀,讓信徒默想基督為世人所付出的。在墨西哥每年都舉行大約三百個節日記念耶穌的死亡,「拜苦路」是其中一個盛會。每逢拜苦路節日,都有大遊行隊伍,隨行演出耶穌受難的情節。拉丁詞語「苦路」是指「耶穌前往殉難地點的路線」。論到墨西哥拜苦路習俗的由來,墨西哥城伊斯塔帕拉帕區文化展覽館館長說:「1833年,伊斯塔帕拉帕區霍亂流行。當地居民為了制止疫病蔓延,就開始了耶穌受難的表演活動。」

拜苦路當日,人群紛至沓來為要一睹遊行隊伍的演出:有扮演猶太領袖的,有扮演百夫長的,有扮演使徒的,也有跟隨耶穌的婦女,還有馬利亞。一個年輕人扮作耶穌,他早已熟記聖經的經文,能在遊行期間照念如儀。所有表演者都穿戴假髮、鬍子和厚長袍。有些表演者充當「拿撒勒人」,頭戴荊棘冠冕,或光著腳,或穿上涼鞋,走在「耶穌」後邊,模擬耶穌受難的情景。這些「拿撒勒人」有時多達2500人,他們整日抬著十字架,徐徐步上埃斯特雷亞山(或星山),就是用來代表「釘死耶穌」的地方。

街上也布滿各色攤子,售賣諸如帽子、飲料、印在面頰和手臂的宗教圖案紙、氣球,還有孩子喜歡的糖果,林林總總,應有盡有。節日期間,連機動遊戲也給裝置起來,讓人玩個痛快。

在克雷塔羅城,參加拜苦路的悔改者繫著腳鐐,踉踉蹌蹌地往前走。在塔斯科,參加者把一捆捆共重四五十公斤的荊條放在背上,步行差不多五小時之久。沿路也有人加入遊行,一邊走,一邊鞭笞自己。

參考文獻[編輯]

  1. ^ 路加福音第22章第19, 20節
  2. ^ 參考Theidor v. Oppolzer, Canon der Finsternisse 1887, p.344
  3.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http://www.oed.com/view/Entry/79925#eid2855682.  外部連結存在於|website= (幫助)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