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外觀
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學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旨在幫助對象人群或個體改善健康相關行為的系統的社會活動;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採用健康信息傳播等干預措施促使人群或個體自覺採納有利於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從而避免或減少暴露於危險因素,幫助實現疾病預防、治療康復,及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1][2]
核心概念
[編輯]- 健康: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一種完美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的章程給健康的定義:「健康是一種完全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會關係上的良好狀態,不僅僅意味者沒有疾病或者不虛弱。」[3]
- 健康教育:是旨在幫助對象人群或個體改善健康相關行為的系統的社會活動,它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改變對象的行為而使之保持健康狀態。
- 健康促進:指一切能促使行為和生活條件向有益於健康改變的教育和環境支持的綜合體,可用公式表述為:「健康促進=健康教育+環境支持。」根據WHO的定義,健康促進是指促使人們提高改善健康狀態的過程。在美國一般採用狹義的定義,即指幫助人們改變其生活習慣以達到理想健康狀態的一門科學與藝術。[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健康教育學:是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一門科學,是醫學與行為科學相結合所產生的交叉學科。
- 健康相關行為:指個體或團體的與健康或疾病有關聯的行為。
- 促進健康的行為:指個體或團體的客觀上有利於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為。包括:
- 危害健康的行為:指不利於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組行為。包括:
- 不良生活方式
- 致病行為模式
- 不良疾病行為
- 違規行為
- 健康行為學:研究健康相關行為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核心問題
[編輯]- 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環境因素、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生物遺傳因素和醫療衛生服務因素。四類因素中,行為因素最為活躍。美國學者通過對7000人為期5年半的研究,發現只要人們堅持七項簡單的日常行為,就可以使人群的期望壽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 每日正常而規律的三餐,避免零食;
- 每天吃早餐;
- 每周2~3次的適量運動;
- 適當的睡眠(每日7~8小時);
- 不吸菸;
- 保持適當體重;
- 不飲酒或少飲酒。
- 健康促進的五個主要活動領域:建立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創造健康支持環境,加強社區行動,發展個人技能和調整衛生服務方向。
健康教育的實施和評價
[編輯]健康教育與其他的教育計劃一樣,需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理論是前人在經驗和教訓之上總結出來的。沒有一個理論可以適應所有的現實情況。根據具體的情況,遵循一定的程序,將各種理論結合,在做出具體的微調是制定一個健康教育的標準模式。
為了更好的在今後實施類似的計劃(包括本健康教育計劃的實施者,也包括其他人用來吸取本計劃的經驗和教訓),以及信息反饋的需要(主要是讓計劃相關的出資者以及利益相關人:政府、非政府組織、社區相關人員、以及捐款人了解情況),需要對已經進行的計劃進行評價和總結。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探討不安全感與健康意識程度對健康預防行為之影響 周郁芳1,2 葉淑娟2,* 袁國書2 張朝卿1 游秋月1 林慧真1 陳彥澄1[永久失效連結]
- ^ 社經弱勢軌跡與健康結果之關係劉英姿1 方啟泰2,3,* 顏哲傑1. [2016-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3).
- ^ 存档副本. [2009-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 馬驍. 《健康教育学》.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ISBN 9787117058940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