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爾巴哈臺
塔爾巴哈臺(蒙古語:ᠲᠠᠷᠪᠠᠭᠠᠲᠠᠢ;達斡爾語:Tarbgti《達漢對照詞典》記音符號),中國舊地名,是清代新疆的一個政區,即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轄區。其治所綏靖城又稱塔爾巴哈臺城,簡稱塔城,即今新疆塔城市。
建置沿革
[編輯]蒙古語系的蒙古語及達斡爾語中,「塔爾巴哈臺」為「有旱獺的地方」之意(土撥鼠蒙古語音譯為「塔爾巴哈」(蒙古語:тарвага,轉寫:tarvaga),「臺」為狀語詞綴「有…的」)。元初時為大汗蒙哥之子昔里吉封地,後入察合台汗國。明末,塔爾巴哈臺為西蒙古土爾扈特部牧地,1640年,四衛拉特和外喀爾喀蒙古諸部在塔爾巴哈臺山會盟,制定《喀爾喀·衛拉特法典》,共同應對滿清勢力對蒙古各部的威脅。後該地被準噶爾部吞併,土爾扈特部落大多西遷至額濟勒河(伏爾加河)一帶。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滅準噶爾,塔爾巴哈臺一帶納入版圖。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參贊大臣綽勒多率綠營兵在原土爾扈特牧地雅爾築城,名曰肇豐城(今哈薩克斯坦烏爾扎爾)。同年,置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一人,駐肇豐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因雅爾氣候寒冷,時任參贊大臣的阿桂奏請於雅爾以西二百里之楚呼楚(今塔城市)築城,乾隆皇帝御賜城名曰綏靖城,移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駐綏靖城。此後,綏靖城又被稱作塔爾巴哈臺城,簡稱塔城。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管轄的區域,稱塔爾巴哈臺。其地東至拜山(北塔山),北至烏隴古河(烏倫古河)、布倫托海(烏倫古湖)、額爾齊斯河與科布多為鄰,西至巴爾喀什湖,西南至勒布什河與伊犁為界,南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
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其地置塔爾巴哈臺直隸廳,隸屬於伊塔道。裁撤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移伊犁副都統來駐,改稱「塔爾巴哈臺副都統」。次年,於舊城東南一里處築新城,此後老城又稱「漢城」,新城又稱「滿城」。
中華民國初年,廢直隸廳,由新疆省析置塔爾巴哈臺區域,為一級行政區。1913年,塔爾巴哈臺併入新疆省,改為塔城縣。
參考文獻
[編輯]- 《清史稿》 ,中華書局點校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