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26°47′N 114°54′E / 26.79°N 114.90°E / 26.79; 114.90

泰和縣
泰和縣在江西省及吉安市的位置
泰和縣在江西省及吉安市的位置
坐標:26°47′40″N 114°53′47″E / 26.79444°N 114.89639°E / 26.79444; 114.89639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江西省
語源「地產嘉禾,和氣所生」
面積
 • 總計2,666 平方公里(1,029 平方英里)
海拔52 公尺(171 英尺)
人口(2021)
 • 總計57.86[1]萬人
 • 密度192人/平方公里(500人/平方英里)
 • 城區人口10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343700
車輛號牌贛D
行政區劃代碼360826
國內生產毛額(2010)¥76.36[2]
人均¥14907
網站{{URL|example.com|可选的显示文本}}

泰和縣中國江西省中部偏南,是吉安市所轄的一個縣;位於吉泰盆地腹地,橫跨贛江兩岸,井岡山機場位於境內。「泰和」之名寓「地產嘉禾,和氣所生」之意。中部是平緩的贛江河谷平原,東部與西部則是山地和丘陵地區,當地通行的方言為泰和話,屬贛語吉茶片烏雞是泰和縣最著名的特產,縣政府駐澄江鎮嘉禾大道

歷史[編輯]

上古[編輯]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泰和縣境內可證實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周時期[3]春秋戰國時期,泰和縣境先後屬秦代則屬九江郡,秦代期間境內設立廬陵縣[4],管轄範圍包括目前吉安及贛州大部區域,縣治位於今泰和縣境內禾水之畔[5]。西漢王莽時期,改名為恆亭縣,東漢初,復名廬陵縣。東漢興平元年(194年)置西昌縣,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並析置西昌縣為廬陵郡治,西昌縣治在今縣城城西,東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廬陵郡,置廬陵南郡都尉(管轄範圍為今贛州區域,郡治於都),東吳寶鼎二年(公元267年),析廬陵郡地,立安成郡(今安福縣)。(太康年間,遷郡治於石陽縣,今吉水縣東北二十里)[5]

中古[編輯]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北方戰亂,人口大規模南遷,帶來了當時北方較先進的農耕技術,吉泰盆地贛江河谷地區的農業生產進入持續發展時期,泰和亦逐漸成為重要的農業區域[4]開皇十年(590年),東昌、遂興、永新等縣併入西昌,改設安豐縣,次年(591年)以「地產嘉禾,和氣所生」而更名泰和縣[6]武德五年(622年)升泰和為南平州,三年後廢州改為太和縣(改泰為太)[7]

近古[編輯]

荷蘭人約翰·紐霍夫在1665年所畫的泰和風景圖

唐至五代十國時期,吉泰盆地經濟進一步發展,兩側的丘陵和山地地區也漸次得到開發,人口增多,太和縣轄境被逐漸析分,先後析太和置永新縣、遂川縣,再析遂川、太和置萬安縣,至北宋中期,縣境已縮至與今日相近,此後較少有大的變動。元貞元年(1294年)升太和為州[7]洪武二年(1369年)廢太和州,復為泰和縣(改太為泰)[7]

近代[編輯]

清朝後期,泰和縣在太平天國戰爭中被反覆易手遭受重創[8]民國時期,南北交通大動脈轉移到湖廣一帶,泰和成為偏遠地區之一,經濟上進一步下滑。在第一次國共內戰中,泰和的白雲山、老營盤、碧江洲等山區先後成為戰場之一,縣城亦曾易手,再加上兩黨內部的多次清洗,泰和的經濟和人口繼太平天國戰爭之後再次遭受重創。在抗日戰爭期間,因日軍侵占南昌,江西省政府於1939年南遷至泰和縣,泰和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的臨時省會,繁華一時。1945年1月,日軍地面部隊攻入吉安地區,江西省政府再遷寧都縣。7月,日軍自贛南向南昌撤退,一路燒搶,泰和馬家洲和永昌市兩個繁華的集鎮均被毀。1949年7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泰和,成立了泰和縣人民政府。[6]

地理[編輯]

泰和縣地形圖

泰和縣位于吉泰盆地腹地,基本地形為東西高、中間低。東南部為雩山山脈余脈,山峰林立,有多座海拔1000以上的山峰。西部屬羅霄山脈余脈,山峰均低於800米。山地占全縣面積的15.9%。中部是海拔較低、地勢開闊的贛江河谷平原,占全縣面積的29.6%,縣城坐落於中心的贛江北岸。河谷與東西兩側山地之間則是占全縣面積達54.5%的丘陵[9]

全縣森林面積1413.69平方公里[2]。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樹89種,是江西省木材重點生產基地[10]。泰和縣屬南方壤丘陵區,水力侵蝕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是江西省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泰和縣水資源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總量22.44億立方米,過境客水量多年平均380.93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6.75萬千瓦,建有大小水庫2673座,包括2座大(二)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10]。境內已發現礦種20餘種,主要有鎢、石灰石、瓷土、型砂和石膏等。其中鎢礦(品位1.5%)總儲量130萬,主要集中在小龍鎮[10]

泰和縣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四季變化明顯,春秋季較短,冬夏季較長。多年平均氣溫18.7度,極端最高氣溫41.5度(2003年8月2日),極端最低氣溫-6.0度(1991年12月29日)。相對濕度較大,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結冰期短,無霜期及日照時間長,多年平均無霜期為288天[11]。雨量豐富,但雨熱不同步,4-6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44%,5、6月份常因暴雨而形成洪水;而農作物生長旺盛的7-8月份卻高溫少雨,易出現伏旱而造成糧食減產。

泰和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F) 10.7
(51.3)
12.3
(54.1)
16.5
(61.7)
23.0
(73.4)
27.7
(81.9)
31.1
(88.0)
34.3
(93.7)
33.7
(92.7)
29.8
(85.6)
24.9
(76.8)
19.1
(66.4)
13.9
(57.0)
23.1
(73.6)
平均低溫 °C(°F) 3.9
(39.0)
5.6
(42.1)
9.4
(48.9)
15.5
(59.9)
19.8
(67.6)
23.4
(74.1)
25.7
(78.3)
25.3
(77.5)
21.8
(71.2)
16.5
(61.7)
10.5
(50.9)
5.2
(41.4)
15.2
(59.4)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68
(2.7)
100
(3.9)
159
(6.3)
199
(7.8)
225
(8.9)
220
(8.7)
100
(3.9)
135
(5.3)
91
(3.6)
76
(3.0)
62
(2.4)
38
(1.5)
1,473
(58.0)
月均日照時數 79 68 72 97 132 160 249 228 166 147 131 130 1,659
資料來源:江西省氣象信息中心-地面標準值示意圖集(1971-2000)(提示:來源非直接數值,可能存在±5%範圍誤差)

行政區劃[編輯]

明清時期泰和縣行政區劃簡表
鄉名 所轄都名 今大致位置
仁善鄉 一至八都 苑前、萬合
仙槎鄉 九至十八都 小龍 中龍 灌溪
雲亭鄉 十九至三十六都 老營盤 上圯 水
槎 沙村 上模
千秋鄉 三十七至四十八都
五十六至六十三都
(四十五都為縣治)
澄江 塘洲 沿
溪 馬市 蘇溪
信實鄉 四十九至五十五都 南溪 螺溪 石山
高行鄉 六十四至七十都 禾市 橋頭 碧溪

區劃沿革[編輯]

明清時期,全縣劃分為6個鄉,從東至西依次為:仁善鄉、仙槎鄉、雲亭鄉、千秋鄉、信實鄉和高行鄉。6個鄉再分為70個都,按數字順序命名。縣城位於四十五都,城內分為東西兩廂[12]。1910年,地方自治,取消鄉,全縣劃分為23個自治會。1926年,以原6鄉範圍劃為6區,區再分為26鄉1鎮:千秋鄉為第1區,仁善鄉為第2區,仙槎鄉為第3區,雲亭鄉為第4區,信實鄉為第5區,高行鄉為第6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全縣分為50多個鄉鎮。1958年改鄉鎮為人民公社,全縣分為23個公社:澄江、三峰(後更名碧溪)、橋頭、禾市、蘇溪、荊洲(後更名馬市)、棲龍、三都、石山、玉華(1961年更名南溪)、上田、沿溪、塘洲、樟塘、萬合、冠朝、上模、高隴、古坪(後更名灌溪)、苑前、水槎、中龍、回龍(後更名老營盤)。1961年撤澄江公社復置澄江鎮,1982年析中龍公社復置小龍鎮,其餘公社於1984年撤消,復設鄉鎮,其中老營盤公社分設老營盤和上圯兩個鄉。1990年析沿溪、上田兩個鄉新設文田鄉。2001年末,文田、上田併入澄江鎮,棲龍併入馬市鎮,樟塘併入萬合鎮。此後鄉級行政區劃未再變動。[13]

現行行政區劃[編輯]

泰和縣下轄15個、6個[14]

澄江鎮、​橋頭鎮、​禾市鎮、​螺溪鎮、​蘇溪鎮、​馬市鎮、​塘洲鎮、​冠朝鎮、​沙村鎮、​老營盤鎮、​小龍鎮、​灌溪鎮、​苑前鎮、​萬合鎮、​沿溪鎮、​石山鄉、​南溪鄉、​上模鄉、​水槎鄉、​上圯鄉、​中龍鄉、​小龍礦區管委會、​八一八礦區、​井岡山機場、​泰和縣工業園區、​武山墾殖場泰和綜合墾殖場

人口與語言[編輯]

泰和縣人口變動圖(萬人)
1851年-2008年[2][15][16]

泰和縣地處吉泰盆地,農業生產條件相對優越,經過隋至宋的大開發後,人口開始繁密,清朝道光末泰和人口已達到58萬。但此後歷經太平天國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等戰爭的嚴重破壞,人口損失巨大,至1936年泰和人口僅餘18.8萬人[15]。2010年,全縣人口增長到51萬人,其中鄉村人口42萬,占總人口的82%,城市化率較低,仍是傳統農業型人口結構。在民族結構上,99%以上人口為漢族少數民族僅5千多人,主要有等族,散雜居住在偏遠山區[17]

泰和話是絕大部分泰和居民使用的方言,屬贛語吉茶片,由於贛江的阻隔,河西與河東居民之間的口音有一定差異。另有少部分人說客家話,總數約有兩三萬,主要分布在鄰近遂川縣的碧溪、橋頭和鄰近興國縣的小龍、中龍、老營盤、上圯、水槎等鄉鎮的邊沿山區[18]

2021年末,泰和縣總人口為57.8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1.5萬人,鄉村人口36.36萬人。

交通[編輯]

泰和縣交通網絡示意圖

泰和縣地處水陸要衝,「咽喉荊廣、唇齒淮浙」,自古即為南北通衢。秦代開闢的京師通往嶺南的「通南越道」即經過泰和。隋唐在縣城東建有白下驛,沿用至明代。宋代在縣西南和縣東北分別置浩溪水驛和淘金水驛,沿用至明清[19]。但在近代以來,由於中國南北交通大動脈轉到湖廣一帶,泰和縣所處的吉泰盆地遂成為邊遠封閉地區,交通發展極其緩慢。1932年才修建了境內第一條公路——贛粵線泰和段。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通過發動群眾進行大規模建設,開始實現鄉鄉通公路[20]

自1995年京九鐵路通車開始,作為區域交通中心,泰和縣的對外交通獲得大發展的機會,經過贛粵高速公路泰井高速公路的修建和井岡山機場的改擴建,迅速構建起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鐵路和水運在內的現代交通網絡,成為江西省重要的交通樞紐。[21]

井岡山機場

多條高速公路和國道在泰和縣城縱橫交錯,2010年底,境內公路總長2211.5公里[2]大廣高速公路從北至南縱貫泰和縣,在縣境內設有泰和馬市兩個出入口[22]泉南高速公路於2010年9月16日通車[23]泰井高速公路是自泰和至井岡山的省內橫線高速公路,在泰和縣境內設有泰井樞紐、機場互通、禾市互通、白鷺湖互通和碧溪互通四個出入口[22]。2019年12月26日,昌贛客運專線通車,並與既有京九線共用泰和站[24]

縱貫全縣的贛江是縣內主要航道,上溯贛州,下通長江,歷史上,贛江水運曾泰和縣最重要的對外交通方式,在泰和縣城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近年來,受水電工程和降水量減少的影響,贛江通航能力大大降低。再加上公路、鐵路運輸的衝擊,長途水路客運目前已經完全取消,內河貨運也有所萎縮,目前僅局限於木材、砂石、石油等大宗貨物的運輸。目前在建的石虎塘航電樞紐工程預計將渠化航道38公里,有效提高贛江航道的通航能力[11]

經濟[編輯]

泰和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25]。當地年輕人大量外出到沿海打工。2010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76.36億元,排吉安市各縣第1位;人均生產總值13960元,排第7位;三次產業的比例為25:50:25;財政總收入8.1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31億元;全年外貿出口12129萬美元[2]

泰和縣所處的吉泰盆地是中國傳統的主要農業區之一,目前仍是中國商品糧生產基地。但由於1950年代後很長一個時期的農業政策失誤,如大煉鋼鐵運動、以糧為綱、林業承包責任制等,導致生產環境惡化,經濟結構單一,當地的農業生產並未得到有效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一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6]。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薄弱、交通網絡不暢現象比較突出,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1]。當地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大豆紅薯等次之,經濟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菸草等。2010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87366公頃,總產量50.0萬,其中水稻種植面積81131公頃,總產量48.6萬噸[2]

作為傳統農業區,泰和縣的現代工商業起步較晚。抗日戰爭期間,大批江西省屬企業工廠和金融機構——如民生機械、中央銀行、重慶銀樓、亞細亞藥房、中國南貨店等——遷入上田,泰和工商業繁盛一時[27]。這些企業雖在戰後遷走,但卻為泰和日後的工商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泰和縣境內相繼創建了糖廠、水泥廠、收割機廠、農藥廠、拖拉機製造廠、酒廠、糧油公司、慶江化工廠(818廠)等國有和集體企業,並在各鄉鎮發動手工業者建立了各種行業合作社。但總體上而言,限於當時的交通條件和政策傾向,泰和縣城市化進程幾乎處於停滯狀態[26]改革開放後,上述公有制企業多數相繼關閉或民營化,僅少數仍為國有。目前的經濟政策已轉變為以引進外資、支持民營經濟為主。泰和的工業項目主要集中於泰和工業園區,有建材、食品、醫藥化工、機電製造、紡織服裝、再生紙等行業的上百家企業。同時,泰和縣也開始利用其四通八達的優越交通條件,在泰井交通樞紐附近設立物流園區,發展物流產業。目前,泰和縣城已被吉安市規劃為兩個市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另一個為井岡山市[28]

文教[編輯]

泰和地屬廬陵文化區,歷來文風鼎盛。自宋代起,泰和就擁有完善而正規的學校體制,包括州學、縣學、鄉學、村學,另外還有石岡、萃和等全省聞名的書院[29]。歷史上,共有396名進士、1261名舉人出自泰和,其中包括3名狀元、4名榜眼、4名探花[30]。清代期間,廬陵文化迅速衰落,泰和縣在文化教育上也漸趨落後,民國起才有所恢復。抗日戰爭期間,先有國立浙江大學,後有江西省農業院、省立體育師範、江西民國日報社、大眾日報社、省圖書館等文教機構隨省政府遷至泰和,又有國立中正大學等院校在泰和成立,對泰和文化教育的重振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7]

2010年,全縣共有普通中學34所,在校學生3.2萬人,小學141所,在校學生3.7萬人[2]

  • 江西省泰和中學: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歷年高考成績居江西省前列。創辦於1925年,有中科院院士潘際鑾王梓坤、版畫家董其中等著名校友[31]。校區因工農兵大道東延而被分成南、北兩個校區。兩個校區之間有地下通道連接。南校區主要為教學區(食堂和女生宿舍在南校區),北校區主要為生活區(體育館在北校區)。2017年翻修校體育場,建設了一個足球場。
  • 泰和縣第二中學:2009年5月晉升為江西省重點中學[32]
  • 泰和縣實驗小學:又稱「實驗一小」,坐落於泰和縣工農兵大道武裝部對面。實驗小學是泰和縣師資力量最雄厚的一所小學,其前身是創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的萃和書院[33]

社會[編輯]

泰和鄉村具有典型的現代宗族社會形態,其突出特徵是「一村一姓,無村無祠」。宗族活動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幾乎所有傳統節慶與婚喪禮儀都融入了濃郁的宗族色彩,主要儀式均在祠堂中舉行,並由宗族出面組織。雖然經歷過土地改革破四舊的重大衝擊,但在改革開放後,宗族活動又重新活躍,各村都積極重修族譜和修復宗祠。由於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日常的宗族重建活動主要以老年人為主,但在重建費用上得到年輕人較大的支持[29]

當地的傳統節慶活動主要有元宵節舞龍燈中秋節燒塔中元節(鬼節)祭祀等,不少民間節慶活動每次都是連續舉行三日以上,而春節尤其隆重,大多數婚嫁儀式都於春節期間舉行。因傳統節慶繁榮,民間技藝眾多,有扎燈彩燈雕嗩吶等。然近年來隨著年輕人大量外出及現代文化的衝擊,節味漸淡,而民間技藝不少已瀕臨失傳,對此當地政府已啟動搶救性保護工作[34]

旅遊[編輯]

自然景觀[編輯]

泰和鄉村一瞥
  • 紫瑤山位於苑前鎮,因傳說晉永嘉中有王子瑤得仙於此而得名。又名匡山,因唐貞觀初年匡智者在此山修煉而得名[19]
  • 麻洲位於塘洲鎮朱家村贛江邊,有古樟500餘株,200年以上的至少有200多株。由於距縣城較近,吸引眾多攝影與旅遊愛好者[35]
  • 白口城遺址:位於縣城西南郊贛江大橋南岸,分為內城和外城,總面積23萬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發現保存最好、面積最大的一座漢晉時期城址[36]
  • 楊士奇墓:位于澄江鎮杏嶺村北山上,明代名臣楊士奇之墓。楊士奇是明初著名政治家,四朝內閣首輔,逝世後歸葬故里,立御祭文碑,贈太師,諡文貞[3]
  • 科甲第:又稱明德堂,位於萬合鎮梅岡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始建於宋紹定四年(1231年),迄今保存良好,是研究明清時期歷史、民俗、建築和雕刻的珍貴文物[3]
  • 槎灘陂:是建築在牛吼河上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位於禾市鎮張家村,為南唐金陵監察御使周矩父子所建,是江西省規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歷時千年仍灌溉著泰和和吉安兩縣4萬多畝良田,被稱為江西的「都江堰[37]
  • 羅欽順墓:位於上模鄉桃崗村南山上,明代大儒羅欽順之墓[3]。羅欽順為明代「氣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響與地位。官至南京吏部尚書,逝世後諭祭,諡文莊,贈太子太保,以「大有功於聖門」而從祀孔廟[38]
  • 快閣:是位於泰和中學內的樓閣式建築,「西昌八景」之一,始建於唐乾符元年(874年),舊名慈氏閣,北宋初更名快閣,後因時任泰和縣令黃庭堅的名詩《登快閣》而馳名,成為泰和歷代文人喜愛的登臨題詠之處。1973年被龍捲風摧毀,1984年重建,但一直未竣工[39]
  • 狗子腦塔:又名苟子腦塔、龍頭山塔,「西昌八景」之一,位于澄江鎮橫田村西南的龍頭山上,是泰和縣的標誌性景點。始建於明萬曆25年(1597年),至今逾400餘年[3]
  • 府山城遺址:座落於沙村鎮學士里山上的一座土城遺址,築於陳朝,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遺物經考古鑑定,屬西周遺物,證實泰和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3]
  • 蜀江古村(大江村):位於馬市鎮東南部的蜀口洲。該村已有800多年歷史,先後有21名進士,曾創造了「父子進士、朝天八龍、鳴陽之鳳、兄弟尚書、三世憲台」的人文盛況,村內有始建於明初的歐陽宗祠及數十棟清代古建築。歐陽宗祠目前正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0]

特產[編輯]

  • 烏雞:泰和最著名的特產,又稱烏骨雞、武山雞、白鳳,《本草綱目》將其列為滋補健身之上品,具有很高的營養、藥用和觀賞價值[41],曾搭載神舟三號參與太空生命科學實驗[42]。泰和烏雞是全國唯一的動物類「原產地域保護」品種,其商標在2007年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 酸蘿蔔:泰和地方傳統產品,味道甜、酸、辣、鮮、脆,有生津開胃、消積化食的功效[41]

人物[編輯]

Category:泰和人

參考資料[編輯]

  1. ^ 《吉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1-06-28,吉安市政府信息公開平台,於2012年1月8日查詢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江西統計年鑑2011》光碟版,ISBN 978-7-89468-202-4,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年
  3. ^ 3.0 3.1 3.2 3.3 3.4 3.5 泰和概況——名勝古蹟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6-01.〉,2008-11-24,泰和縣人民政府網,於2009年4月25日查閱
  4. ^ 4.0 4.1 《吉安地區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區劃》第一章·地理位置和農業發展史略,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ISBN 7-5390-0708-7
  5. ^ 5.0 5.1 關於漢廬陵縣、廬陵郡早期治所,舊府志、縣誌有「今泰和縣西三里」(西昌故城)、「今泰和縣西北三十里」兩種記載,近年有專家認為漢廬陵縣、廬陵郡和西昌縣早期治所均為今縣城西南三公里處的白口城(肖用桁:《白口城探源——廬陵文化起源之謎》,《南方文物》,2004年第1期,第81-83頁)
  6. ^ 6.0 6.1 泰和概況——泰和年鑑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6-01.〉,2008-11-24,泰和縣人民政府網,於2009年4月25日查閱
  7. ^ 7.0 7.1 7.2 萬曆吉安府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沿革表葉5
  8. ^ 宋瑛、彭啟瑞、周之鏞:《泰和縣誌》清光緒四年刊本,卷九·政典志
  9. ^ 那文俊、李天任、王佑法:〈江西省泰和縣綜合農業區劃要點〉,《資源科學》,1982年第3期,第1-11 頁
  10. ^ 10.0 10.1 10.2 自然資源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5-31.〉,中國泰和網,2008-11-24,於2009年6月22日查閱
  11. ^ 11.0 11.1 江西省贛江石虎塘航電樞紐工程環境影響報告PDF,2007年10月,第85、90、93頁
  12. ^ 《泰和縣誌》清光緒四年刊本,卷二·輿地誌;《泰和縣誌》清道光六年刊本,卷四·輿地誌;《泰和縣誌》清乾隆十八年刊本,卷二·輿地誌
  13. ^ 吉安市鄉鎮行政區劃變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江西區劃地名網,2007-10-16,於2009年4月13日查閱
  14. ^ 2023年泰和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15. ^ 15.0 15.1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ISBN 7-309-02775-2,第127、531 頁
  16. ^ 〈泰和縣社會經濟主要指標〉,《新中國五十年的江西》,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ISBN 7-5037-3114-1,第580-583頁;《2000人口普查分縣資料》,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ISBN 7-5037-4004-3;〈泰和縣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12-01.〉,江西統計信息網,於2009年4月6日查閱
  17. ^ 泰和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泰和縣加快散雜居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的調查與思考[永久失效連結]〉,2009年1月1日,泰和縣政府公開信息平台,於2009年4月5日查閱
  18. ^ 謝留文、張驊 :〈江西泰和方言記略〉,《語言研究》,2006年第1期(總第98期),第46頁
  19. ^ 19.0 19.1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七
  20. ^ 泰和縣交通局[永久失效連結]〉,吉安市人民政府網站,於2009年3月26日查閱
  21. ^ 21.0 21.1 泰和縣「十一五」以工代賑項目總體規劃(摘要)[永久失效連結]〉,吉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2008年6月2日,於2009年3月29日查閱
  22. ^ 22.0 22.1 江西省交通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江西省測繪局網站,於2009年4月5日查閱
  23. ^ 全长190公里的江西石吉高速通车首日运行平稳. [201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7). 
  24. ^ 昌赣高铁泰和火车站7月16日凌晨正式启用. 中新網江西新聞. 2019-07-16 [2019-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6). 
  25. ^ 縣委書記鄧近有在全縣領導幹部會議上的講話(摘要)[永久失效連結],泰和縣人民政府網,2007年4月30日,於2009年4月19日查閱
  26. ^ 26.0 26.1 張紅旗、梁志武:〈吉泰盆地人口增長與土地利用變化關係研究〉,《資源科學》,1998年12月,20卷增刊,第83-95頁
  27. ^ 27.0 27.1 厚重上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江南都市報》電子版,2005年11月8日,於2009年3月28日查閱
  28. ^ 《吉安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7-2020)》評審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吉安市人民政府網站,於2009年4月5日查閱
  29. ^ 29.0 29.1 錢杭、謝維揚:《傳統與轉型——江西泰和農村宗族形態形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ISBN 7-80618-094-X
  30. ^ 歷代廬陵(吉安)籍狀元、榜眼、探花名錄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1-06.〉,吉安文化網,2005-9-8,於2009年6月22日查閱
  31. ^ 學校概況[永久失效連結]〉,江西泰和中學網站,於2009年6月22日查閱
  32. ^ 泰和二中晉升江西省重點中學[永久失效連結]〉,中國泰和網,2009-5-19,於2009年6月22日查閱
  33. ^ 江西品牌學校——泰和縣實驗小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5-07-15,大江網,於2009年6月22日查閱
  34. ^ 泰和啟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吉安市人民政府網站,2006-8-21,於2009年6月22日查閱
  35. ^ 如煙如畫的泰和麻洲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9-03.〉,中國泰和網,2008-11-28,於2009年6月22日查閱
  36. ^ 肖用桁:《白口城探源——廬陵文化起源之謎》,《南方文物》,2004年第1期,第81-83頁
  37. ^ 「五一」好去處 "江南都江堰"--千年槎灘陂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5-11-23.〉, 新華網江西頻道,2005-05-04,於2009年6月22日查閱
  38. ^ 胡發貴:《羅欽順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ISBN 7-30503-796-6
  39. ^ 泰和快閣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09-03.〉,中國泰和網,2008-11-27,於2009年6月22日查閱
  40. ^ 泰和縣蜀口洲村[永久失效連結]〉,吉安文化網,2005-9-30,於2009年6月22日查閱
  41. ^ 41.0 41.1 名優特產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6-01.〉,中國泰和網,2008-11-24,於2009年6月22日查閱
  42. ^ 泰和烏雞蛋乘搭神舟三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香港文匯報,2002-04-01,於2009年6月22日查閱

專著[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