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月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月琴(2弦北方月琴)

月琴是一种流传于东亚的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源于,身形圆润,颈柄细短,音色分明、衔接流畅,从宋朝起作为乐器“阮琴”的异名[1],从清朝开始逐渐和阮琴分家,短颈月琴于1950年正式被中国大陆确立为一种独立的乐器。

历史

[编辑]

唐代始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北宋陈旸《乐书》(卷一四一)载:“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当时月琴的形制与阮相近,后来逐渐变化。

中国清朝时期出现八品左右的短颈月琴,之后月琴就越来越与阮琴差别化,因其短胖的构造而特别适合演奏高音,常用于戏曲曲艺的伴奏。

月琴广泛出现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越南,早期月琴和阮琴一样为长颈,一般有十二品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的所有民族乐器都进行了仔细的定义和现代化改良,1950年代月琴正式和阮琴分道扬镳,在中国大陆月琴就专指“短颈月琴”;但在东亚其他地区却不一定,由于缺乏对月琴的官方定义,所以理应归类为阮琴的“长颈月琴”在台湾、日本和越南也能被算作是月琴。

日本和越南的月琴均于19世纪中期受到清朝月琴的影响,因为其声音的表现力很高,因此被融入日本和越南的民族乐器之中;台湾的月琴同时受到明朝月琴、清朝月琴和日本月琴的三重影响,因此在台湾月琴的种类和定义较为杂乱,但也衍生出丰富的演奏文化。

月琴可以按十二平均律增加品数以拓宽音域,改良共鸣箱构造以放大音量,并开办月琴专业,刘锡津等作曲家创作许多月琴曲和月琴协奏曲。 短颈月琴通常使用木制圆形音箱,亦有八角形音箱的品种。面背板中间横置2音梁,音梁中间有2音柱。张4根弦,通常是5度定弦,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持拨子弹奏,音域约2个8度。音量较小,音色清脆柔和,适合抒情性的说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气氛,多用於戏曲、曲艺和歌舞伴奏,也用于合奏。

汉族月琴

[编辑]

京剧月琴

[编辑]

京剧月琴(京月琴)与京胡京二胡配合,是京剧唱腔最主要的3件头伴奏乐器,合称“3大件”,负责乐队的旋律部。京二胡被发明前,京剧乐队的3大件是:京琴、京剧月琴、京剧三弦;京琴、京二胡、京剧月琴、京剧三弦合称“4大件”。

台湾,京剧文武场伴奏用的京剧月琴通常用1弦月琴,有时用2弦月琴。台湾北管音乐使用的北管月琴(北月琴)形制极接近传统京剧月琴,通常有1条弦,有时2条弦。

传统京剧月琴有1至4条弦,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形:

  • 1弦月琴
  • 2弦月琴,同音
  • 2弦月琴,5度定弦
  • 3弦月琴,2条同音,1条与另外2条为5度定弦
  • 3弦月琴,同音
  • 4弦月琴,2同音弦一组,2组为5度定弦
  • 4弦月琴,同音

台湾月琴

[编辑]

是台湾歌仔戏歌仔说唱、民谣说唱重要的乐器。琴颈较长,音箱为木制圆形,偶有6角形或8角形,面板常用台湾泡桐所制,设4相7品,张2条弦,偶有3条弦(其中2弦同音),以纯4度定弦为主,演奏恒春民谣曲牌《四季春》等特定曲调时用纯5度定弦。早期用蚕丝弦,现常用尼龙弦,颇流行使用钓线。

在台湾,台湾月琴、壳子弦大广弦品仔(台湾笛)合称“4大件”。

常用月琴弹唱或伴奏的歌仔曲有台北哭(三空仔;卖药仔哭;卖药仔调;乞食调;红土调;江湖调,以空弦3-6 mi-la的士工管演奏)、杂念仔(杂嘴仔;杂碎仔,以空弦2-5 re-sol的合尺管演奏)、大哭(正哭)、小哭(艋舺哭;崁仔脚哭)、反哭(新哭;彰化哭;宜兰哭)、台南哭(九字哭)、七字仔(以空弦3-6 mi-la的士工管演奏)等,常搭配大广弦、洞箫或与壳子弦大广弦、台湾品仔(台湾笛)4大件为主组成乐队。

士工管空弦3-6 mi-la,合尺管空弦2-5 re-sol,上六管空弦5-1 sol-do。

台湾屏东的恒春调有思想起、五孔小调、平埔调、四季春、牛尾绊等。

南月琴

[编辑]

台湾月琴在20世纪初从台湾传到福建南部(闽南),用于闽南歌仔歌仔戏伴奏,同样设4项7品,但张3条弦(其中2弦同音)的情况多于台湾。

最有名的月琴弹唱传承人是台湾去的温红涂(红土)和他的学生邵江海纪芋如(曾到台湾发展)。

台湾月琴、壳子弦大广弦、台湾品仔(台湾笛)4大件因为是台湾乐器而在中日战争期间被陈仪主政的国民党当局查禁,邵江海林文祥等温红涂的学生以南管三弦代替月琴,发明六角弦代替壳仔弦,以低胡代替大广弦,以尺八洞箫代替品仔。

彝族月琴

[编辑]

彝族少数民族亦以有弹奏月琴的传统。

日本清乐月琴

[编辑]

日本的明清乐中也大量使用月琴,其中明乐(日本风格的明朝音乐)以长颈月琴,即今日之阮琴为主;而清乐(日本风格的清朝音乐)以短颈月琴为主,两者皆以月琴为主演乐器。

中国的月琴在唐代传入日本,19世纪30年代达到最盛时期,遍及一般人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月琴在日本被禁,战后又得以恢复。

月琴演奏家

[编辑]

中国大陆月琴(兼京剧月琴)

[编辑]

台湾月琴

[编辑]

歌仔

[编辑]
  • 汪思明(原名汪乞食,温红涂、陈玉安的师兄,台北大稻埕人,殁)
  • 温红涂(又名温红土,汪思明的师弟,陈玉安的师兄,人讲是台南人,殁)
  • 陈玉安(又名陈加走,汪思明、温红涂的师弟,台北县今新北市人,殁)
  • 吕柳先(原名吕石柳,台北县今新北市人,汪思明的学生,殁)
  • 陈冠华(原名陈水柳,台北万华人,殁)
  • 吴天罗(云林土库人,殁)
  • 邱凤英(原名邱查某,杨秀卿的老师)
  • 杨秀卿(台北县今新北市人,殁)
  • 洪尧进(彰化二林,殁)
  • 简金发(简壬癸)(宜兰人)
  • 许再添(彰化市人,殁)
  • 蔡春安(台中沙鹿人,殁)
  • 王玉川(新竹市人,殁)
  • 杨金凤(彰化鹿港人)
  • 刘文亮(殁)
  • 柯铭峰

恒春调

[编辑]

台湾北管月琴

[编辑]

南月琴

[编辑]

民乐月琴重要创作乐曲

[编辑]

1950年代

[编辑]

1980年代

[编辑]

1990年代

[编辑]

年代不明

[编辑]
  • 《双牛耕田》
  • 《挖河泥》
  • 《挑河泥》
  • 《夜耕》
  • 《春天》
  • 《锡山之夜》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宋代陈旸所著的《乐书》记载“月琴...晋阮咸造也”,成书于清末的《清稗类钞》记载“月琴,八角木槽而微凹,其面柄贯槽中,四弦覆手,曲首似琵琶。通体用紫檀,槽面用桐木。本名阮咸,亦呼曰阮。”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