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雷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巨雷龍屬
化石時期:赫塘階錫內穆階200–195 Ma
黎明巨雷龍的復原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科: 萊森龍科 Lessemsauridae
Apaldetti et al., 2018
屬: 巨雷龍屬 Ledumahadi
McPhee et al., 2018
模式種
黎明巨雷龍
Ledumahadi mafube

McPhee et al., 2018

巨雷龍屬學名Ledumahadi,在梭托語英語Sesotho language中意為「巨大的雷霆」)是一屬萊森龍科蜥腳類恐龍,來自早侏羅世南非自由邦省艾略特組英語Elliot Formation[1]模式種和唯一物種是黎明巨雷龍L. mafube),[1][2]已知於一件奇異的、不完整的顱後英語postcrania標本。它是一種四足動物,也是最早的蜥腳類之一,體重約為12公噸(26,000英磅),儘管其並沒有像後來的大型親緣動物那樣進化出柱狀四肢。[1]

敘述[編輯]

通過對肱骨股骨的周長進行分析,並與其他恐龍進行比較,可以確定巨雷龍是四足動物。它有着非常巨大且強壯的前肢,與其親緣動物相一致。與後來的蜥腳類動物不同,其四肢是自然彎曲的,而不是純粹的柱狀。[1][3]

尺寸[編輯]

與人類的尺寸比較

巨雷龍被認為是截至侏羅紀早期最大的陸地動物。[1]據估計,其最大體重約為12公噸(26,000英磅),遠遠超過其它普通的三疊紀蜥腳類動物(約3噸,卡米洛特龍)體重的兩倍多,而且明顯大於萊森龍的最高估計值,約為7噸;即使是早期的真蜥腳類動物,如火山齒龍也並未有這麼大;巨雷龍在重量上與後來的巨型蜥腳類梁龍更具可比性。[1][3]

分類學[編輯]

McPhee和其同僚對黎明巨雷龍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發現它屬於蜥腳形類中近期被認可的一個分支,稱為萊森龍科,其中包括與之密切相關的來自南非的雷前龍和來自阿根廷的萊森龍。2018年描述的另一種萊森龍科,即巨龍無法納入他們的分析,但也被認為屬於該科。McPhee和其同僚的分析結果顯示在以下演化樹中:[1][3]

蜥腳形類

雲南龍

鼠龍

地爪龍

NMQR 1551

NMQR 3314

貝里肯龍

卡米洛特龍

萊森龍科

萊森龍

雷前龍

巨雷龍

利奧尼拉龍

珙縣龍

造雨龍

沉重龍類

該分類單元的尺寸被認為在蜥腳類進化的更廣泛的圖景中較為重要,類似於其它的萊森龍科親緣動物。在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發生後僅僅生活了幾百萬年,這表明這一事件可能對蜥腳類動物的體型影響很小,或者根本沒有影響。重要的意義還在於它的大小本身,它缺少圓柱狀的四肢,而四肢被認為是體型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適應。鳥臀目恐龍的體型最大約12至17噸重,這可能是恐龍的上限,並沒有採用真正蜥腳類動物的特徵,蜥腳類動物的體重增長到了巨雷龍的幾倍。[1][3]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McPhee, Blair W.; Benson, Roger B.J.; Botha-Brink, Jennifer; Bordy, Emese M. & Choiniere, Jonah N. A giant dinosaur from the earliest Jurassic of South Africa and the transition to quadrupedality in early sauropodomorphs. Current Biology. 2018, 28 (19): 3143–3151.e7. PMID 30270189. doi:10.1016/j.cub.2018.07.063. 
  2. ^ Ledumahadi McPhee et al. 2018. Paleobiology Database. Fossilworks. [5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4). 
  3. ^ 3.0 3.1 3.2 3.3 Apaldetti, Cecilia; Martínez, Ricardo N.; Cerda, Ignatio A.; Pol, Diego & Alcober, Oscar. An early trend towards gigantism in Triassic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8, 2 (8): 1227–1232. PMID 29988169. doi:10.1038/s41559-018-0599-y. hdl:11336/8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