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義謬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自然主義謬誤是指那些想要用某一描述性的、自然的或者形而上學的特徵或關係來定義「好的」(good)這一概念的企圖。這一概念由摩爾在他1903年出版的《倫理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1]。他認為,自然主義謬誤不僅存在於自然主義倫理學中,也存在於非自然主義倫理學中,尤其是在所有的形而上學倫理學中[2]。它還促成了簡化主義的興起。

在道德謬誤中暗含這這麼一種關係,即在某一倫理學價值中所包含的那些特徵表達了某些自然的傾向。摩爾反對那些在倫理學上的和自然的稱謂簡化主義。

摩爾的論點[編輯]

在摩爾看來,評價性語句不能用自然的或超自然的特徵完整地定義。休謨業已指出,在沒有其他前提的情況下,我們無法直接從對世界狀態的描述中得出道德戒律(即休謨定理)。這兩者間的簡單轉化就犯了所謂的「實然-應然謬誤」。要得出一個評價性語句則至少應以一個評價性的前提為基礎。摩爾認為,這一前提中肯定會暗含着如「好」、「應該」或類似的描述性稱謂,而對這一前提進行倫理學上自然主義的論證則會導致循環論證。[3]

《倫理學原理》書中的範例[編輯]

在《倫理學原理》中,摩爾認為,在自然主義者圈子中那些試圖用「自然的」來定義「好的」這一概念的嘗試,都犯了自然主義倫理學中的自然主義謬誤。因為考慮到「自然的」通常意味着「正常的」或「必需的」,這些無法完全等同於「好的」,或曰單憑這些並不構成「好的」的全部。

同樣,摩爾認為,像享樂主義者功利主義者那樣,將「好的」等同於「令人愉快的」或「值得嚮往的」,也犯了自然主義謬誤。如密爾所言的那些「值得嚮往的」只是那些可能值得嚮往的東西。[4]

在形而上學倫理學中摩爾也看到了自然主義謬誤,他以斯賓諾莎康德斯多亞學派為例,認為「好的」不能僅通過由形而上學論證的命令被定義,同樣也不能通過定言令式或超自然權威被定義。

評論[編輯]

在哲學百科全書中,評論家們根據自然主義謬誤的概念,將倫理學家們分為自然主義還原論者(naturalistischer Reduktionist)和內部實在論者(interner Realist)[5]

與認為謂詞「……是好的」無法還原為描述性語句的觀點相對,自然主義者認為,「存在」[註 1]這個概念沒有什麼替代品。若「應該」這一概念不是毫無疑問地源於「存在」的話,鑑於這種虛無不可能證立什麼命題,那麼就根本不存在什麼「倫理學」。此外,直覺也是一種「存在」,然而單直覺本身不足以在學術上證立一個倫理學體系。根據自然主義學說,「好的」就是存在的合理性,這與事物不可改變的本質相符合。

在自然主義謬誤這一概念背後的假設也被語言學家們所批評。在言語行為理論中,約翰·羅傑斯·希爾勒討論了所謂「自然主義謬誤的謬誤」。人們無法避免地會在描述「什麼是什麼」的過程中帶入規範性要素。在人類語言甚至是討論的規範中被吸收的那些東西,已經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評價。因此不存在什麼對客觀事物「價值無涉」(wertfrei)的描述;在指稱「什麼是什麼」的過程中,已經包含了「應該」的概念。同樣希拉里·懷特哈爾·普特南認為,通過使用規範和評價,從對事實的陳述到單純陳述的過渡是有可能的。

注釋[編輯]

  1. ^ Sein,即名詞化的德語系動詞「是」,亦同後文「什麼是什麼」中的「是」。它在哲學中作為一個名詞使用時,多用此譯。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1. ^ G. E. Moore: Principia Ethic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uf: fair-use.org.
  2. ^ Michael Ridge: Moral Non-Natural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3. ^ B. Williams: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 Artikel History of Utilitarianism. I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Barbara Merker: Naturalistischer Fehlschluss. In: Hans Jörg Sandkühler (Hrsg.): Enzyklopädie Philosophie. Bd. 1: A–N, Meiner, Hamburg 1999, S. 914 f.

來源[編輯]

  • William K. Frankena: The Naturalistic Fallacy. In: Mind 48, 1939, S. 464–477 (deutsch in: G. Grewendorf/Georg Meggle (Hrsg.): Seminar: Sprache und Ethik. Zur Entwicklung der Metaethik. Frankfurt am Main 1974).
  • Alexis Fritz: Der naturalistische Fehlschluss. Das Ende eines Knock-Out-Arguments, Herder/Acedemic Press, Freiburg/Schweiz 2009, ISBN 978-3-451-31064-5 / ISBN 978-3-7278-1643-7.
  • Barbara Merker: Naturalistischer Fehlschluss. In: Hans Jörg Sandkühler (Hrsg.): Enzyklopädie Philosophie. Bd. 1: A–N, Meiner, Hamburg 1999, S. 914 f.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