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常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常 (佛教)当前版本,由Fmzjf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18年12月28日 (五) 12:24。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巴利語nicca梵語nitya),源自古印度的哲學術語,字面意義為不改變、不變動。其反義字,稱為無常,即是改變、變動。在佛教哲學中,常與無常是重要的討論重點之一。事物本身擁有不變化的特色,稱為常住(nitya-sthita),堅持世間常住不變的見解,稱為常見巴利語sassata-diṭṭhi),是一種邊見

概論[编辑]

釋迦牟尼教導弟子,觀察五蘊,了解五蘊非我,無常,是變異法,將會帶來苦。

分類[编辑]

四顛倒[编辑]

於無常執常、於苦執樂、於不淨執淨、於無我執我,稱為四顛倒[1]

涅槃四德[编辑]

《大涅槃經》以常、樂、我、淨為四德。其中的常是指涅槃境界是常,相对于世间有为法的无常、非常而言。

註釋[编辑]

  1. ^ 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9:「應知顛倒總有四種:一於無常執常顛倒,二於諸苦執樂顛倒,三於不淨執淨顛倒,四於無我執我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