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四無所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四無所畏当前版本,由Mahengrui1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4年2月11日 (日) 15:30 (内容扩充 维基化 添加了佛经来源,但只放在参考中,后人可按需融入正文)。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四無所畏佛教術語,即四無畏。指佛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懼畏功德,不共菩薩,是成佛之後才有的功德。[1][2]

抽象而言:[3][失效連結]

  • 正等覺無畏: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
  • 漏永盡無畏: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
  • 說障法無畏: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
  • 說出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

佛鼓励僧人们努力修成四无所畏。[4]

參考文獻

[编辑]
  1. ^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7〈7 分別智品〉:「論曰。佛四無畏如經廣說。一正等覺無畏。十智為性。猶如初力。二漏永盡無畏。六十智性。如第十力。三說障法無畏。八智為性。如第二力。四說出道無畏。九十智性。如第七力。如何於智立無畏名。此無畏名目無怯懼。由有智故不怯懼他。故無畏名目諸智體。理實無畏是智所成。不應說言體即是智。」(CBETA, T29, no. 1558, p. 140, c17-24)
  2. ^ 大智度論》卷48:「所謂四無所畏。何等四。佛作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一無畏也。佛作誠言。我一切漏盡。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二無畏也。佛作誠言。我說障法。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受是法不障道。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三無畏也。佛作誠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隨是行能盡苦。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如實難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間不能盡苦。乃至不見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隱。得無所畏。安住聖主。處在大眾中師子吼能轉梵輪。諸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四無畏也。」(CBETA, T25, no. 1509, p. 407, a27-b22)
  3. ^ 存档副本.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4. ^ T0125增一阿含经. CBETA. 卷十九·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六). 如來出世有四無所畏,如來得此四無所畏,便於世間無所著,在大眾中而師子吼轉於梵輪。云何為四?
    我今已辦此法,正使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蜎飛蠕動之類,在大眾中言我不成此法,此事不然。於中得無所畏,是為第一無所畏。
    如我今日諸漏已盡,更不受胎。若有沙門、婆羅門,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我諸漏未盡者,此事不然。是謂第二無所畏。
    我今已離愚闇法,欲使還就愚闇之法者,終無此處。若復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我還就愚闇之法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三無所畏。
    諸賢聖出要之法,盡於苦際,欲使不出要者,終無此處。若有沙門、婆羅門、魔、若魔天,眾生之類,在大眾中言如來不盡苦際者,此事不然。是謂如來四無所畏。
    如是,比丘!如來四無所畏,在大眾之中,能師子吼轉於梵輪。如是,比丘!當求方便,成四無所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