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续文献通考
《钦定续文献通考》,清张廷玉等奉敕撰,后嵇璜、刘墉等奉敕撰,纪昀等校订,成书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通之一。与《钦定续通典》、《钦定续通志》,合称为“续三通”。
内容
[编辑]《续文献通考》全书分三十考,二百五十四卷。较《文献通考》增列节义、书院、氏族、六书、道统、方外等六考,各考下分标签目,但田赋考中增加了黄河、太湖、三江和河渠四个子目﹔国用考中增加了海运﹔学校考中增加了书院、义学。明代以前部分,多取材于宋、辽、金、元四史﹔明代部分辑录史料甚多,不少史料为他书所不载。该书可与《大明会典》参用,但体例和内容失之杂乱,不够谨严。该书有万历刻本存世。本书多取材于该书。体例仿《文献通考》,纪事下限止于明末,引征各代旧史及文集、史评、说部等,加以考证,对《文献通考》未详者亦有所补正。[1]
目录
[编辑]《续文献通考》三十考目录:田赋考十六卷(卷一至十六)、钱币考二卷(卷十七至十八)、户口考二卷(卷十九至二十)、职役考一卷(卷二十一)、征榷考九卷(卷二十二至三十)、市籴考一卷(卷三十一)、土贡考二卷(卷三十二至三十三)、国用考九卷(卷三十四至四十二)、选举考十二卷(卷四十三至三十九)、学校考十五卷(卷四十至五十四)、节义考二十三卷(卷六十一至八十三)、职官考二十卷(卷八十四至一百三)、郊社考七卷(卷一百四至一百十)、宗庙考五卷(卷一百十一至一百十五)、王礼考十八卷(卷一百十六至一百三十三)、谥法考十九卷(卷一百三十四至一百五十二)、乐考八卷(卷一百五十三至一百六十)、兵考六卷(卷一百六十一至一百六十六)、刑考五卷(卷一百六十七至一百七十一)、经籍考十二卷(卷一百七十二至一百八十三)、六书考五卷(卷一百八十四至一百八十八)、帝系考二卷(卷一百八十九至一百九十)、封建考七卷(卷一百九十一至一百九十七)、道统考九卷(卷一百九十八至二百六)、氏族考八卷(卷二百七至二百十四)、象纬考五卷(卷二百十五至二百十九)、物异考五卷(卷二百二十至二百二十四)、舆地考九卷(卷二百二十五至二百三十三)、四裔考五卷(卷二百三十四至二百三十八)、方外考十六卷(卷二百三十九至二百五十四)。
提要
[编辑]《四库提要》:“马端临《文献通考》断自宋甯宗嘉定以前,采摭宏富,体例详赅,元以来无能继作。明王圻始捃拾补缀,为《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体例糅杂,颠舛丛生,遂使数典之书,变为兔园之策,论者病焉。然终明之世,亦无能改修。岂非以包括历朝,委曲繁重,难于搜罗而条贯之哉?我皇上化洽观文,道隆稽古。特命博征旧籍,综述斯编。黜上海之野文,补鄱阳之巨帙。采宋、辽、金、元、明五朝事迹议论,汇为是书。初议于马氏原目之外增《朔闰》、《河渠》、《氏族》、《六书》四门。嗣奉敕修《续通志》,以《天文略》可该朔闰,《地理略》原首河渠,《氏族》、《六书》更郑樵之旧部,既一时并撰,即无容两笈复陈。故二十四门仍从马氏之原目。其中如《钱币考》之载钞银,《象纬考》之详推步,于所必增者乃增;《物异考》之不言征应,《经籍考》之不录佚亡,于所当减者乃减。亦不似王氏之横生枝节,多出赘疣。大抵事迹先征正史,而参以说部杂编。议论博取文集,而佐以史评语录。其王圻旧本,间有一长可取者,沙中金屑,亦不废搜求。然所存者,十分不及其一矣。至于考证异同,辨订疑似,王本固为疏陋,即马本亦略而未详。兹皆本本元元,各附案语,一折衷于圣裁。典核精密,纤悉不遗,尤二书所不逮焉。盖王圻著述,务以炫博,故所续《通考》及《稗史汇编》、《三才图会》之类,动盈二三百卷,而无所取材。此书则每成一类,即先呈御览,随事指示,务使既博且精。故非惟可废王氏之书,即马氏之书历来推为绝作,亦陶铸之而有余也。”[2]
版本
[编辑]- 《钦定续文献通考》,四库全书刊本,清乾隆四十九年。[3]
- 《钦定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书局刊本,清光緖八年(1882)。[4]
- 《皇朝续文献通考》,坚匏盦排印本,清光緖三十一年(1905)。[4]
- 《十通》第八种,《钦定续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
- 《续文献通考》,台北新兴书局刊本,民国四十七年(1958年)。[5]
注解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