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马利亚堂 (香港)
圣马利亚堂 | |
---|---|
香港圣公会圣马利亚堂 | |
位置 | 铜锣湾大坑道2A号 |
国家/地区 | 香港 |
所属宗派 | 圣公宗 |
官方网站 | 圣马利亚堂网站 |
历史 | |
创建日期 | 1911年 |
建筑 | |
教会地位 | 教堂 |
建筑师/公司 | 周耀年李礼之画则设计 |
竣工日期 | 1937年 |
行政 | |
堂区/牧区 | 圣马利亚堂 |
教区 | 香港岛教区 |
教省 | 香港教省 |
圣职人员 | |
Vicar(s) | 徐旭帆牧师 |
牧区助理圣品 | 劳汉贤牧师(助理圣品) 刘永勤牧师(辅理圣品) |
圣马利亚堂(英语:St Mary's Church),又称圣公会圣马利亚堂,是香港圣公会在港岛东区发展传敎事工第一所的教会,于1911年成立,位于铜锣湾大坑道2A号近东院道及铜锣湾道交界,现时为香港圣公会香港岛教区的教堂。
圣马利亚堂是香港港岛仅存的糅合中国特色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教堂,现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历史
[编辑]20世纪初圣公会港粤教区在铜锣湾设立“晏氏栖留院”(The Eyre Diocesan Refuge for Destitute Woman),收容无依妇女,使她们获得安身之所,并教以识字和求生的技能。其时伦义华会督(Bishop Gerard Health Lander)使用英国圣公会于1930年捐港感恩奉献的960元,在铜锣湾购地皮一块,再以3550元兴建小礼拜堂,主要供晏氏栖留院妇女聚会之用,致有圣马利亚堂之定名。
当初圣马利亚堂所处社区一带颇为荒凉,及后香港人口有东迁趋势,加上邻近小型工业区,信徒日渐增加,到1920年会友已达600之众。由于堂址不敷应用,1930年杜培义会督(Bishop Charles Ridley Duppuy)发起建堂计划,并向政府购地6000余尺。
1933年何明华会督(Bishop Ronald Owen Hall)就任第七位会督,翌年委派李求恩牧师为圣马利亚堂主任,推进建堂工作。由于1930年代中国教会力倡教会本地化,故在建堂设计上是采用中国古典建筑型制,预算建筑费为6万元,于1936年9月12日动土兴建,翌年12月23日由何明华、莫寿增两会督主持开幕大典,于1940年12月20日举行三十周年及献堂礼。
1999年香港政府削去圣堂前面地段,另补后面地段,故圣堂也需增加建筑。战后复元,于1949年3月25日举行祝圣大典。1953年张绿芗牧师就主任职,倡议兴办幼稚园及兴建牧师宿舍。翌年黄蒲霖牧师继任,首先兴办小学,校舍于1959年2月竣工;1963年筹办中学,明年即告落成,使教育工作与传道工作得以配合,而莫庆尧中学亦已迁往九龙荔枝角海丽邨。
建筑特色
[编辑]圣马利亚堂由周耀年李礼之画则设计负责,现时为香港现存两座中国文艺复兴式教堂之一(另一座是九龙马头围的圣三一座堂)[1]。其建筑特色是中西合壁:正面外墙仿照中国古廷设计,大门前有数十级石阶,而建筑物内部则采用西方传统教堂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