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域多利监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前域多利監獄
域多利监狱外观

域多利监狱(英语:Victoria Prison 或 Victoria Gaol,前称中央监狱[1]:15),是香港的首所监狱,位于香港岛,以维多利亚女王命名[2]。1995年列为香港法定古迹,与旧中区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组成中区警署建筑群。域多利监狱于2006年结役后,域多利监狱在内的中区警署建筑群,复修为旅游用途大馆

历史

[编辑]

中央监狱建于1841年,是香港开埠初期最先以砖石建造的建筑物之一[1]:15,受到英国在1840年代推行单独囚禁的影响,囚仓设计以小型独立囚室为主,但在建成初期,政府对华裔采取歧视的政策,华裔囚犯被都挤进两间狭小的牢房,犯人多分配凿石的苦役,为防他们逃走,更会系上脚链,令犯人脚部经常溃烂,严重者需要截肢,甚至因此致命[1]:9。因为中央监狱规模狭小,大部分华裔罪犯都被判笞刑、剪辫或刺青,以代替监禁,受体罚的犯人更会被逐出香港岛,送到当时仍然为满清政府管辖的九龙,重罪犯更会被流放至马来西亚[1]:9

1845年,中央监狱首次扩建,把当时的裁判司办公楼改建为A仓及B仓,共设5间集体囚禁华裔犯人的囚室。同年又新建楼高一层,设有12间独立囚室的C仓,囚禁欧籍犯人,C仓在1851年再加建一层,又增建守卫室。监狱在1853年又增建一座小楼,设立脚踏转轮的刑具,以惩罚犯人[1]:15

域多利监狱D仓是二战前兴建“放射式”监狱的仅存部分

参考美国费城东州教养所的监狱设计[3]:18,英政府于1858年计划大规模扩建中央监狱,建造南北两组“放射式”监狱,原建筑物全部拆卸,只剩下现为紫荆楼的更楼[1]:15。因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昂船洲在1860年割让予英国,1863年初为纾缓监狱过于挤迫的情况,港英政府购置了一艘旧船“皇家萨克逊号”(Royal Saxon)停泊于昂船洲附近海面,部分犯人被押解至船上囚禁,但这艘囚船环境比中央监狱更恶劣,甲板下的囚仓空间异常狭窄而且密不透风,引致疫病流行,死亡率相当高[4][5]。政府也计划在昂船洲新监狱,并派中央监狱的犯人协助兴建,但因经费短绌,当局最终在1866年放弃兴建昂船洲监狱。而狱船在1874年甲戌风灾中被吹沉[5]

在中央监狱南组加建的“放射式”囚房建成后,北组囚房计划亦遭搁置,用地改为辟建中区警署大楼[1]:9港督轩尼诗在1877年到任后提倡单独囚禁制度,中央监狱随后多次改建,增加单独囚室[1]:15

“放射式”域多利监狱D仓(1895年)

中央监狱在1893年获拨款进行大规模扩建,配合犯人分龄、分类囚禁的政策,并于1899年易名为域多利监狱[1]:10。监狱增建了D仓,并增建了一座两层高的工场,并于1910年加建三层高的C仓,同年又改建一座与C仓设计相若的B仓,到1915年再增建E仓。随着犯人人数增加,赤柱监狱(当时名为香港监狱)落成启用,所有犯人搬迁监狱,域多利监狱关闭,但旋即不敷应用。域多利监狱在1939年10月重新使用作为拘留所[1]:16

“放射式”监狱的对角两翼因应扩建而分别于1897年及1901年拆卸[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放射式”监狱的中央监视塔及两翼被炸摧,仅存其中一半(即现时的D仓),而日治期间,域多利监狱用作囚禁同盟国政要及将领[1]:121。政府在香港重光后修复域多利监狱,并于1946年重新启用[1]:17。监狱署从1953年起实施“犯人工资计划”,域多利监狱在1956年于F仓增设工场及洗衣房,让犯人有一技之长[1]:18。因应有精神病的刑事罪犯日增,监狱署在1961年于域多利监狱设立精神科观察组,设立容纳30名病人的囚仓,用以收容接受精神检查、观察或等候法庭报告的囚犯,直到小榄精神病治疗中心在1972年启用而被取代[7]

1980年代,香港成为越南难民第一收容港,域多利监狱一度成为转解及遣返越南船民中心,其后改为收容犯人及等候递解离境的羁留人士[8]。入境事务处曾在监狱内设有域多利中心,负责核实因违反入境法例而被羁留等候遣返人士的入境身份、审理他们的居留声称、处理他们向入境事务审裁处提出的上诉及安排他们离境。而惩教署负责羁留在监狱内的每日所需与纪律,直至青山湾入境事务中心在2005年启用而关闭[9]

1995年9月8日,政府把域多利监狱内的中区警署建筑群宣布成为法定古迹

2005年香港举办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惩教署曾计划把域多利监狱腾空约430个仓位,以便为羁留会议期间的滋事者[10],最终域多利监狱为世贸腾空约700个仓位[11]。域多利监狱在结役前的认可收容额为438人,用于收押服监禁刑罚的男女犯人,羁留等候被遣返或递解出境的违反《入境条例》的人士[12]。2006年3月12日,域多利监狱正式结役。

刑罚

[编辑]
域多利监狱曾使用的打藤架及曲轮,现藏于香港惩教博物馆

香港开埠初期,中央监狱的主要功能是惩处犯人,透过监禁、苦工、限制饮食、体罚等不同刑罚,令犯人对监狱产生恐惧,收阻吓作用。

早期,狱中惩罚设三级制的苦工监,第一级苦工监分三类,第一类包括搬运铁丸和石头,每半小时转换一次,铁丸重24.6磅,而石头则重45磅;第二类是转动重十二磅的曲轴,每天转动12500次;第三类是脚踏转轮。第二级的苦工监分6类,包括混合搬运铁丸和拆麻絮3/4磅、混合搬运石头及拆麻絮3/4磅、混合转动曲轴6000次及拆麻絮3/4磅,以及洗衣服和织地席。第三级苦工监则包括熨衣服、织地席、木工及铜铁制作、缝制衣服、煮食、清洁、印刷、医院杂务、拆麻絮和文职工作[1]:70

1868年至1937年间,域多利监狱设有大型的打藤架,以执行笞刑之用[1]:73。自1879年起,全港所有缳首死刑均移师中央监狱进行,行刑地点在B仓至D仓之间的空地,行刑时会用帆布遮挡外界视线。1885年修订的《监狱规例》,规定死刑必须在监狱内执行。直至1937年赤柱监狱建成后,笞刑及死刑地点便转到赤柱监狱进行[1]:76

1876年,中央监狱亦引进“食水饭”,以惩罚犯人,华裔囚犯只获分发白饭、水和少量盐;外籍囚犯则获分发面包、水和盐,作为限制饮食的惩罚。限制饮食被视为不人道的惩罚,最终在1981年废除[1]:75

建筑

[编辑]
E仓

域多利监狱包括10座建筑物,分别为狱长楼、A仓、B仓、C仓、D仓、E仓、工场及洗衣场、办公大楼及紫荆楼[3]:8[13]。各楼宇的建筑年份如下[3]:85-88

大楼 落成年份
A仓
1945
B仓
1910
C仓
1914
D仓
1858
E仓
1906
F仓
1951
办公大楼
第二次世界大战
工场及洗衣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紫荆楼
1851
狱长楼
1914

保育发展与争议

[编辑]
域多利监狱F仓因属于战后建筑,曾被政府视为无保留价值,引起保育人士关注

太古地产委托顾问公司在2000年率先委托香港项目管理顾问协会进行顾问研究,建议把中区警署建筑群发展为具潜力的文化﹑娱乐区商业活动中心,其中域多利监狱﹐建议改建博物馆﹑艺穗剧场及综合电影院[14]。报告引起社会及政府对中区警署建筑群日后发展的讨论,行政长官董建华更在2003年1月8日宣读的《施政报告》中,把建筑群发展为零售、饮食和文娱区列为“施政纲领”[15]。同年4月28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在2004年初进行公开招标,邀请私营机构提交建议书,保存及发展中区警署建筑群成为文物旅游设施,中标者会获批为期50年的地契,而评审将于文物保存;技术、环境及交通事宜;经济和旅游效益;以及补地价为准则。时值非典型肺炎爆发,政府当年表明不待使用部门全数迁出,将在2005年分期把中区警署建筑群移交给中选者发展,以加快发展[16]

不过发展计划引起争议,主要原因是另一采取公开招标保育的尖沙嘴前水警总部(现1881),被指发展过度商业化,令人担心中区警署建筑群最终成为兰桂坊苏豪的延伸[17]何东家族更表明设立5亿元非牟利基金,建议政府撤回公开招标的决定,接管建筑群为艺术学院及公众广场,以保留建筑群的历史风味,并征得香港大学同意负责营运[18]。政府拒绝要求后,香港建筑师学会长春社等团体,亦公开要求政府暂缓招标,先充分咨询公众意见[19],而政府一度以战后建筑为由,容许发展商把域多利监狱入口建筑物F仓拆卸,引起保育团体反对[20]香港立法会民政事务委员会在2004年11月10日更通过无约束力动议,促请政府搁置中区警署及域多利监狱的旅游发展项目招标程序[21]。因公众对发展的意见分歧,公开招标的计划未有如期落实。

2006年的保留旧中环天星码头事件及2007年的保留王后码头事件,令政府检讨文物保育政策[22]发展局于2007年7月1日成立,把与发展有关的文物保育列为政策范畴,经内部检讨后,认为继续按原来计划以公开招标方式,邀请私营机构修复和发展中区警署建筑群为文物旅游地点并非理想做法[23]

赛马会保育方案

[编辑]
2016年奥卑利街外观

行政长官曾荫权在2007年10月10日宣读的施政报告,宣布政府原则上接受香港赛马会提出耗资18亿元活化中区警署建筑群[24]

马会邀请北京国家体育场建筑师赫佐格(Jacques Herzog)和德默隆(Pierre DeMeuron)设计,原方案提出中区警署建筑群内全部17幢建筑物都得以保留,其中2/3将经营餐饮、特色商铺,1/3作文化艺术用途。在域多利监狱范围的上层庭园位置,建议兴建楼高160米,外形如“竹棚”的地标式建筑物,内设1个500座位的礼堂、1间500座位的剧院、2间分别为70及80座位的艺术影院、1间艺廊、1个多用途展览厅等。马会在2005年主动研究计划,认为可行后,在2007年4月向港府提出概念,而马会将透过慈善信托基金拨出18亿元作为建筑费,其中8亿元用作翻新旧建筑物,余下10亿用作兴建新地标建筑[23][25]

在为期6个月的咨询期,市民虽对马会的活化方案普遍欢迎,但对“竹棚”地标式建筑物意见分歧。反对意见认为,新建筑物喧宾夺主,与周围环境并不协调,亦阻挡周边住宅的视野,影响景观,并会侵犯其隐私。马会其后委聘英国著名保育建筑师事务所Purcell Miller Tritton,就公众咨询结果,对建筑群进行全面研究,拟备保育建议方案,并主动提出修订[26]。政府在2008年7月与马会订立伙伴合作关系,推展保育和活化中区警署建筑群项目。

最终,政府于2010年接纳马会的修订方案,新建筑物结构修改为更简朴设计,分别为东侧的亚毕诺翼及西侧的奥卑利翼,内设艺廊空间、多用途场馆和中央机电设备,两者须拆掉战后兴建的域多利监狱洗衣场及办公楼,但保留F仓等17楝主要建筑物[27][28]。赛马会文物保育有限公司在2011年底进一步优化设计,降低亚毕诺翼室外天花,增加有盖公众休憩空间,并在其多功能厅增设技术顶棚,增加艺术表演种类。楼层布局亦作简化,改善实用率和人流,让D、E仓共同使用,融合新旧建筑物[29]。工程于2011年11月展开,预计2014年年底竣工[30]

承建商金门建筑先拆卸了文物保育价值比较低的洗衣场及一幢近代落成的办公楼,以兴建两幢新建筑物──奥卑利翼亚毕诺翼2012年8月,承建商于进行奥卑利翼的钻桩前期工程时,在地皮外围钻了逾100个洞,以注入石屎巩固土质以方便于钻桩。同月月底,工程人员发现域多利监狱F仓怀疑受到毗邻的工程所影响,于短时间内不平均地沉降了6毫米,原有的外墙裂缝不但加深及延长,裂缝阔度扩大了两毫米,而且多了裂缝,恐会危及楼宇结构安全,加建工程已经即时停止,并且进行检查,又加装了监测器监察沉降情况[31]

2018年5月,域多利监狱活化并对外开放后,十六座历史建筑中暂时只开放了十一幢,包括警察总部大楼、营房大楼、监仓等[32]

文化影响

[编辑]

1977年的香港电影《出册》,部分场景在域多利监狱外拍摄。在监狱关闭后,电影《宝贝计划》成为监狱除役后首部在内实景拍摄的电影,剧情讲述成龙古天乐许冠文在监狱内举行嘉年华[33]。2006年制作的无线电视电视剧《兰花劫》亦在域多利监狱取景[34]。此外,2024年电影《12怪盗》部分场景(包括怪盗公会总部)亦在域多利监狱取景。

知名囚犯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惩与教— 香港狱政发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惩教署,2011年11月
  2. ^ 早期域多利監獄是怎樣的?. 香港记忆. 2014 [2022-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3). 
  3. ^ 3.0 3.1 3.2 Purcell Miller Tritton, The Old Central Police Station and Victoria Pris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ng Kong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 2008
  4. ^ 尔东. 周海燕 , 编. 《香港歷史之謎》. 香港: 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4月: 页120-121. ISBN 978-962-973-634-7. 
  5. ^ 5.0 5.1 早期域多利監獄是怎樣的?. 中区警署. [2017-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3). 
  6. ^ Tai Kwun 大馆. 【Discover Tai Kwun】 EP5: Reshaping the Memory of D Hall (影片). 2020-05-28 [2020-06-15] (英语). 
  7. ^ 就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小榄精神病治疗中心张志坚(DAR 21341-01)死亡事件成立的特别工作小组报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立法会保安事务委员会文件(立法会CB(2)947/02-03(01)号文件),2003年1月23日
  8. ^ 保安局局长在“域多利监狱结役典礼”致辞全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公报,2006年3月12日
  9. ^ 第四章 - 执法及联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3-04年度入境处年报》
  10. ^ “惩署防世贸突发事件 域多利留430空位”《明报》A18,2005年8月5日
  11. ^ “域多利监狱 设临时收押站”《文汇报》A06,2005年12月5日
  12. ^ 立法会十八题:域多利监狱的挤迫情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公报,2002年5月29日
  13. ^ 工程项目名称:中区警署建筑群保育及活化计划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环保署
  14. ^ “财团献计改建监狱裁判署 中区警署变娱乐旅游胜地”《星岛日报》A04,2000年10月13日
  15. ^ 施政纲领-振兴经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3年行政长官施政报告》
  16. ^ 发展中区警署、域多利监狱和前中央裁判司署成文物旅游设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公报
  17. ^ “古迹用途须咨询公众”《明报》 A04,社评,2004年8月16日
  18. ^ “何东孙牵头5亿保中区3古迹 吁政府撤招标”《明报》A21,2004年8月6日
  19. ^ “团体促评估中区警署招标”《成报》A10,2004年9月15日
  20. ^ “反对清拆域多利监狱入口建筑物 今千人手牵手保中区古迹群”《星岛日报》A10,2004年10月24日
  21. ^ “立会通过促搁中区警署招标”《苹果日报》A18,2004年11月10日
  22. ^ “港府拟设基金维修古迹 何志平:王后码头保留正研商”《新报》A08,2007年1月14日
  23. ^ 23.0 23.1 活化再利用中区警署建筑群:香港赛马会的建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立法会民政事务委员会文物保护小组委员会讨论文件(立法会CB(2)290/07-08(02)号文件),2007年11月31日
  24. ^ 活化历史建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
  25. ^ “马会18亿活化中区警署古差馆浮现竹棚新地标”《香港商报》B01,2007年10月12日
  26. ^ 发展局(2008)保育和活化中区警署建筑群:香港赛马会的建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立法会参考资料摘要(档号:DEVB(CR)(W)-1-150/76)
  27. ^ 中区警署建筑群修订设计公布(附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公报,2010年10月11日
  28. ^ 发展局(2010)保育和活化中区警署建筑群:香港赛马会的修订设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立法会参考资料摘要(档号:DEVB(CR)(W)-1-150/76),2010年10月
  29. ^ “马会申活化中区警署建筑群”《太阳报》A10,2011年12月17日
  30. ^ 发展局(2012)文物保育措施进度报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讨论文件,2012年2月28日
  31. ^ 中区警署恐变危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日报》 2012年9月17日
  32. ^ 監獄活化 變藝術地標. [2018-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33. ^ “电影《宝贝计划》昨日于中环前域多利监狱拍摄煞科戏”《澳门日报》D01,2006年4月26日
  34. ^ 陈自瑶(2006)“红人手记:大开眼界”《东周刊》B210,2006年12月6日
  35. ^ 梁勇(2009)“越南国父胡志明曾囚域多利监狱”[永久失效链接]《大公报》,2009年3月10日
  36. ^ 艺丛散记:狱中的戴望舒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汇报》,2008年1月11日
  37. ^ “狱中题壁戴望舒”《大公报》C04,2003年9月16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