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是一種用於靜脈注射血液製品,注射後其效果可以持續2周至3個月。它是一種從上千獻血者所捐獻的血漿中提取出來,並匯聚到一起的非特效丙種免疫球蛋白G型抗體)。主要用於以下三個大場景:

使用

[編輯]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是一種血漿蛋白補充療法。在用於免疫功能低下甚至缺失抗體製造能力的病人時,其目的是提供一定的被動免疫能力,從而避免感染。對於有自體免疫疾病如皮肌炎的病人來說,則可能通過高劑量(通常1-2/體重千克),以嘗試降低其嚴重性。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在急性感染如兒科HIV感染,及自體免疫疾病如格林-巴利綜合症當中非常有用[1]。當前,這種手段被越來越多的非常規的用於許多不同的病理條件下,而這種日益增長的需求可能會導致這類藥物的短缺。

作用機制

[編輯]

對於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如何抑制有害炎症反應目前並沒有明確定論,但普遍認為和抑制Fc受體有關[2][3],然而實際上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初始靶是什麼仍然不清楚。它可能是注射後,通過多個步驟在病人體內形成免疫複合物來發揮作用的[4]。一旦這些免疫複合物形成,將會參與激活樹狀細胞上Fc受體的過程[5]。而樹狀細胞會間接地引起抗炎反應,以降低自體免疫疾病或者炎症症狀的嚴重程度。

此外,捐獻者的抗體可能會直接與宿主血液中不正常的抗體結合,促進這類抗體的消除。又或者大量的抗體可能會刺激補體系統,導致加速清除抗體,包括有害的抗體。它還會封閉免疫細胞(巨噬細胞)的抗體受體,因此降低了這些細胞引起的損害,或者調理其吞噬作用。除此以外,它還會通過與T細胞B細胞單核白細胞細胞膜上受體的互作用,來調理其免疫應答,以誘導免疫系統對自身細胞的容忍度[6]

近期的報告指出,對T細胞應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會導致其與小神經膠質細胞的配合能力降低。在這兩者的供養環境中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實驗結果顯示,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0的水平都下降了。這增加了人們對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在中樞神經系統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的炎症反應中的作用的理解[7]

注意事項

[編輯]
  • 這是一種G型抗體,因此對於需要A型抗體保護的周邊組織,如消化系統以及泌尿系統等,是不能夠提供完整的保護的;
  • 伴性遺傳無丙種球蛋白血症的病人對全身型過敏反應這種最強烈的副作用是免疫的,因為他們沒有任何抗體對治療藥物產生反應。對於A型抗體水平低下的患者來說,出現全身型過敏反應的風險會較高,因為他們其實是可以產生某些類型的抗體的;
  • 如果副作用重新出現,建議減緩注射頻率以及減少劑量。此外也建議更換其它牌子的製劑,因為某些人會對特定品牌的製劑產生過敏反應;
  • 如果病人是糖尿病患者,則需要考慮使用的溶劑,因為某些溶劑含有高濃度的類,如葡萄糖麥芽糖
  •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對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類產品的指引中要求產品必須:
    • 從至少1000個不同人所捐血液製備;
    • 必須含有IgG亞種1-4的所有種型;
    • IgG必須保持至少21天的生物活性和有效期;
    • 不包含來自HIV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樣本;
    • 消滅病毒,並通過篩查;
  • 它還可被用於調節免疫系統,並顯示出對自體免疫疾病有效,如:復發緩解型多發性硬化病重症肌無力天疱瘡多肌炎皮肌炎韋格納肉芽腫以及變應性肉芽腫等;
  •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用於孕婦;
  • 可用於原因不明的習慣性流產,但其療效存有爭議;
  • 該藥物價格一直保持在每克75美元左右(當用量為每千克體重需要2克時,對於體重為100千克的病人來說需要花費約1萬5千美元);

劑量

[編輯]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劑量和具體使用場景有關。對於原發性免疫系統功能紊亂,需要每3至4星期按照每千克體重給藥100到400毫克。而對於神經疾病和自體免疫疾病,則需要按照每千克體重給藥2克,連續6個月每月注射5天,然後改成前一種方案的劑量。

獲得FDA批准的適應症

[編輯]

2004年,FDA批准了Cedars-Sinai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療法,該療法可以成功清除腎移植受供方血液中約90%-95%的抗體,因而可以接收從任意ABO血型和組織匹配情況的健康供體取出的腎臟並存活。

處於第三期臨床實驗

[編輯]

超出許可之應用(Off-label uses)

[編輯]

併發症與副作用

[編輯]

儘管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常規使用,甚至有時候長期應用,都是常見做法,以及被認為是安全的,但其仍然可能引起下列併發症:

引用

[編輯]
  1. ^ Meythaler, R.G. Miller, J.T. Sladky and J.C. Stevens, R.A.C. Hughes, E.F.M. Wijdicks, R. Barohn, E. Benson, D.R. Cornblath, A. F. Hahn, J.M., "Practice parameter: Immunotherapy for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Neurology 2003;61;736-740. Download from 存档副本 (PDF). [2012-05-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3-06). .
  2. ^ Gern J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IVIG Mediated through the Inhibitory FC Receptor. Pediatrics. August 2002, 110 (2): 467–8 [2012-05-28]. doi:10.1542/peds.110.2.S1.467-b.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1). 
  3. ^ Nimmerjahn F, Ravetch JV. Th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IgG: the intravenous IgG paradox. J. Exp. Med. January 2007, 204 (1): 11–5. PMC 2118416可免費查閱. PMID 17227911. doi:10.1084/jem.20061788. 
  4. ^ Clynes R. Immune complexes as therapy for autoimmunity. J. Clin. Invest. January 2005, 115 (1): 25–7. PMC 539209可免費查閱. PMID 15630438. doi:10.1172/JCI23994. 
  5. ^ Siragam V, Crow AR, Brinc D, Song S, Freedman J, Lazarus AH.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ameliorates ITP via activating Fc gamma receptors on dendritic cells. Nat. Med. June 2006, 12 (6): 688–92. PMID 16715090. doi:10.1038/nm1416. 
  6. ^ Bayry J, Thirion M, Misra N; et al.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n autoimmune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s. Neurol. Sci. October 2003,. 24 Suppl 4: S217–21. PMID 14598046. doi:10.1007/s10072-003-0081-7. 
  7. ^ Janke AD, Yong VW. Impact of IVIg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ctivated T cells and microglia. Neurol. Res. April 2006, 28 (3): 270–4. PMID 16687052. doi:10.1179/016164106X98143. 
  8. ^ Laupland KB, Kirkpatrick AW, Delaney A. Polyclonal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in critically ill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rit. Care Med. December 2007, 35 (12): 2686–92. PMID 18074465. doi:10.1097/01.CCM.0000295312.13466.1C. 
  9. ^ Aaron Graumann, MS-IV And Edward T. Zawada Jr, MD. Case Report: Acute Renal Failure After Administering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Postgraduate Medicine. March 2010, 122 (2): 142–147 [2012-05-28]. PMID 20203465. doi:10.3810/pgm.2010.03.2131. ([httblag balgh labl p://www.postgradmed.com/index.php?article=2131# 原始內容] 請檢查|url=值 (幫助)存檔於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