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 (神話人物)
羿,或稱后羿,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射日英雄,據說為堯時期人物,受天帝命令下界除害,並與妻子嫦娥一起降臨人間。先後射下九個金烏,並射殺猛禽惡獸,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先秦記載中大多並沒有區分射日的羿和統治者后羿,但由於周朝出現此人為堯時人和夏朝人的兩種說法,因此出現此為兩人的說法:《荀子·儒教篇》中說:「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而許慎更進一步認爲:「羿,堯時射官,非有窮后羿也」。一說射日者名平羿,而夏時的后羿為有窮氏,因善於射箭,自比平羿,而名后羿(「后」是上古統治者的一種稱號)。但至今民間神話傳說中仍將兩個人物作爲一個對待,射日的傳說通稱「后羿射日」。
受到近代中國網路小說影響,而開始有「大羿」之稱,並廣泛流傳。這是因為有許多網路小說作家使用「大羿」為名(最早近代的中國神話研究者袁珂所自創),來稱呼神話人物的「后羿」,用以跟歷史人物的「后羿」做區隔,作為兩個不同角色來進行衍生創作,許多讀者就以為「大羿」是出自中國古文,實際上目前所有中國古文只有羿、后羿或夷羿三種稱呼,未有大羿之稱。
后羿射日
[編輯]傳說堯時,十日並出草木枯死[1][2],又有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惡獸四處為害,羿受堯的命令除去這幾種惡獸,又射去九日[3],為民除害。[4]
唐人成玄英《莊子·秋水》疏引《山海經》云:「羿射九日,落為沃焦」。(此句今山海經本未見,應引古本)該九日當為九黎或多個部落方國的代名詞。
宋代類書《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經》云:「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說明古本《山海經》中曾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後來失落。
嫦娥奔月
[編輯]神話傳說中,為求永世相守,后羿從西王母處求得兩顆不死藥,妻子嫦娥趁后羿外出,獨自偷吃兩顆不死藥,覺得身體輕飄飄的,慢慢地飛向月宮。她為了返回人間,便叫玉兔幫她搗藥。
相關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淮南子·本經訓》:「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山海經·海外東經》:「十日所浴,在墨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另外《山海經·大荒南經》、《楚辭·天問》等亦載有此傳說。
- ^ 宋代類書《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經》云:「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
- ^ 明馬暾《潞洲志·山川志》載:「三嵕山……俗傳為羿射九烏之所」。
- ^ 萬曆《潞安府志·地理二·山川》中引周針《羿射九日賦》:「伊祁氏之有天下也,十日並出,或明或晦,不唯乎曆象,抑亦紊乎覆載。留一陽永照,俾九日潛退。羿操弓而進,挾矢而前,曰:彼赫綿綿,如珠之連,爍我下土,暨我上玄,當今盡臣術微妙,協君德之昭宣。於是和容體正,審固心處,張六鈞之在手,期九烏之應弦。弓既無雙,矢惟用九。一發而弦上霆激,再發而空中雷吼,三發而輪震乾坤,四發而輝流星斗,五發六發而燁燁霞散,七發八發而離離電走,九矢皆中,訝妖氛之忽無。一曜高懸,望邪明而何有?瑞景將明,彤兮尚彀,百辟仰觀乎黃道,孤兒濁乎清晝。莫不由藝之,就神之援。混濁滅而平權衡,晷運正而分刻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