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土高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一景

黃土高原的範圍在中國北方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面積約有65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面積7%左右[1]。其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間,包括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境、陝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肅省中部和東部、青海省東北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等地區[2],是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

黃土高原廣布黃土,厚達50至80米,隴東、陝北厚達150米,最厚的地方達200米。由於人為開墾土地,採伐森林和過度放牧導致高原的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加劇黃土的土質疏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極為嚴重,形成「千溝萬壑」的黃土地貌

地質地貌

[編輯]
陰影部分為黃土高原,其範圍在中國北方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

高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多在1,250至2,000米之間。除許多石質山地外,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經流水長期強烈侵蝕,逐漸形成千溝萬壑、地形支離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觀。 高原上主要山脈有太行山脈呂梁山六盤山等,這些高脈把黃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陝甘黃土高原隴西高原[3]

氣候和水文

[編輯]

黃土高原的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區的邊緣,大陸性和季風不穩定性更加突出,全年總雨量少,65%的雨水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強度大,往往一次暴雨量就占全年雨量的30%,甚至更多,是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高原日照充足,高原從西北向東南,年均溫度在8至14℃,無霜期為120至200天,屬暖溫帶

黃土高原的水系是以黃河為骨幹,發源於黃土高原的河流約有200條(參看小流域),較大的河流有渭河汾河洮河祖厲河清水河北洛河黃甫川窟野河無定河等,那裡的河流水量不豐,年徑流量只有185億立方米(黃河幹流除外),河流受汛期影響較嚴重,洪峰急漲急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以上,高原淺層地下水貧乏,大部分地區地下水的埋藏很深,多在60~70米以下。

土壤和植被

[編輯]

黃土的特性

[編輯]
黃土高原地貌

黃土是最適合農耕文明誕生和延續的土壤。黃土質地細膩、顆粒細小、結構疏鬆,原始人類用簡單的木質、骨質或石質工具就可以輕鬆翻開黃土,進行耕種,這就是黃土的易耕性。與黃土易耕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覆蓋的紅土,因為氣溫高、雨量大,土層的淋溶非常嚴重,紅土中大量的鐵元素被淋溶下去,在距離地面20-30厘米左右的地方形成一個富含鐵結核的澱積層,這一層非常堅硬,在沒有鐵質工具前,人類對其基本無計可施。所以農業的起源,只能發生在黃土這類易耕的土層之上。[4]

只有土層足夠深厚,才能讓誕生於其上的農耕活動持續進行下去。如果土層太薄,在耕種了幾季之後,就觸到淋基岩層,那隨後肯定無法再進行農耕活動了。中國東北地區的黑土以肥沃著稱,它的土層厚度卻只有1米左右,當現代人克服了氣候寒冷的不利影響,在東北發展農業時,仍然時刻要擔心黑土厚度不斷減薄的土壤侵蝕問題。在黃土高原上,土層厚度卻根本不成問題。研究表明,黃土高原上,黃土一般厚度堆積厚度在80-120米,最大厚度超過400米。[4]

黃土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紀初,美國地質學家龐波里(Raphael Pumpelly)在考察過中國的黃土後,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它(黃土)的肥力似乎是無窮無竭!」一方面由於黃土堆積深厚,它具有垂直的紋理,灌溉後有利於下層的養分、水分被毛細作用帶到地表。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季風對黃土的搬運和堆積一直都沒有停止,每年都有新的黃土落在地面上,就好像它一直在進行「自我加肥」,所以不用擔心土壤中養分元素耗盡而無法繼續耕種的問題。「在中國遼闊的黃土帶,幾千年來農作物幾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復一年地種植。正是在這類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繼續不斷地生長到它強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極限」。[4]

黃土高原的植被

[編輯]
黃土高原山地景色

歷史上,黃土高原曾經擁有較多植被和森林,直到清朝時期,仍記載有大片森林存在。然而,由於氣候變化和土地開墾等人為破壞,植被已經大面積消失,成為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5]。近年來,政府在黃土高原開展退耕還林等政策,減少人類活動對植被的破壞,以恢復脆弱的生態環境[6]

由於水土流失嚴重,熟化土壤不斷流失,土壤偏鹼性,腐殖質和氮素養分貧乏,土地貧脊,植物很難生長。加上濫砍濫伐以及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高原上植被稀少,森林覆蓋率低,東南部的植被條件好一些,西北部多為乾草原荒漠草原。根據中國政府的統計數字,1977年,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僅為11%;2014年,森林覆蓋率增加至19.6%[1]

水土流失

[編輯]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有11萬平方公里特嚴重面積。大部分地區的侵蝕模數在4000噸/平方公里,最嚴重的地區達3.57萬噸/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使黃土高原喪失熟化土層,使當地土層的蓄水保濕能力降低,喪失耕種能力。水土流失還導致河道淤塞,水庫淤積、渠道不暢等後果,治理困難。

參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2768. 千沟万壑看巨变——“三北工程”修复黄土高原生态纪实--新闻报道-人民网. cpc.people.com.cn. [201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0). 
  2. ^ Dong, Xuerui; Zhang, Hong; Zhang, Minggang. Explaining the diversity and endemic patterns based on phylogenetic approach for woody plants of the Loess Plateau.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9-12-20, 27 (12): 1269. doi:10.17520/biods.2019224. 
  3. ^ 黄土高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www.igsnrr.cas.cn. [201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4. ^ 4.0 4.1 4.2 《中國國家地理》,黃河黃土專輯(2017年第10期)
  5. ^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 sls.iwhr.com. [201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6. ^ 黄土高坡重现森林不是痴人说梦. phtv.ifeng.com. [201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