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飾詞
修飾詞(Epithet,又稱形容語句)是指一種用來描述某人、某地或某物的詞語或短語,通常作為正式名稱的替代,常見於西方人物、地點或者事件的名字上。這些詞語可以是字面上的描述,也可以是暗示性的,並且在語言學、文學、宗教和修辭學等領域中廣泛應用。修飾詞具有突出的修飾功能,有助於強調特徵,並在某些情況下增強說服力。在中文的語境中,修飾詞可會被翻譯成綽號或者外號,例如:英格蘭女皇瑪麗一世的綽號 (即修飾詞)為「血腥瑪麗」。
語言學
[編輯]修飾詞有時會被附加在人的名字之後,或取代名字之位置,可被描述為一種有榮譽意味的綽號;基於這種緣由,部分語言學家主張它們應被視為代名詞。[1] 另有觀點認為,形容語句是一種與語法-語意介面有關的現象,因為它同時涵蓋了語法和語意的特性,同時具有語用學的維度。[1]
修飾詞透過長久以來的既定使用方式,與其名詞緊密相連。並非所有的形容詞都能稱為修飾詞。尤其當其功能主要是裝飾性質時,修飾詞的特性便顯得格外突出。例如,「雲集的宙斯」(Cloud-gathering Zeus),此一形容語句若在非風暴情境中使用,其功能則更傾向於裝飾性而非實用性。沃爾特·布爾克特曾指出:「當修飾詞不在直接的語境中使用,也不屬於其原型時,它們具有裝飾性的功能。尤其在需要填補半行詩的空白時,修飾詞時常扮演着得力助手之角色。[2]」
修飾詞中,必要性修飾詞(epitheton necessarium)通常用於區分在位的君主,常作為名字後綴的序數詞(如一世、二世)之替代。例如:
- 理查一世(Richard I) → 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
- 卡爾三世(Karl III) → 肥胖王卡爾(Karl der Dicke)
- 查理二世(Charles II) → 禿頭王查理(Charles le Chauve)
修飾性修飾詞(epitheton ornans)則在不會引發重大混淆的情況下,可以被省略。例如,維吉爾在《埃涅阿斯紀》中使用的「忠貞的阿卡特斯」(Fidus Achates),即主人公埃涅阿斯的隨從阿卡特斯的修飾詞。
文學
[編輯]修飾詞在文學中可以用來表達人物的特徵或屬性,並且在詩歌中也經常出現。它們不僅有助於塑造人物形象,還能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表現力。.[3]
修飾詞是古代史詩風格的特徵,特別是在荷馬的作品或北歐傳奇中(參見荷馬的形容語句)。當詹姆士·喬伊斯使用「鼻涕綠色的海洋」(the snot-green sea)這個詞組時,他是在模仿荷馬著名的形容語句「酒紅色的海洋」。「謹慎的鐵拉馬庫斯」(Discreet Telemachus)這個詞組也被視為一種修飾詞。修飾詞可以用來替代正式名稱,如用「佩利德斯」(Pelides)指代阿喀琉斯。在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修飾詞如「星命戀人」和「死亡標記的愛」也被使用。
宗教
[編輯]在多神信仰的宗教中,例如古印度[4]和伊朗[5](其最古老的修飾詞可以追溯到共同的印度-伊朗時期)。[6]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神祗的修飾詞句通常反映了神祗某個方面的本質和角色,例如,阿波羅作為藝術和科學的守護神,會被稱為「繆斯領袖阿波羅」(Apollo Musagetes);當要強調其太陽神的角色,則被稱為「光輝阿波羅」(Phoibos Apollo)。同樣地,當雅典娜被賦予polias這一形容語句時,強調了她保護城市的神聖職責;而當她被稱為ergane,則強調了她監督手工藝的神格特性;當她被冠以promachos之名時,象徵她參與戰鬥的勇武形象;當雅典娜被稱為nike,則彰顯了她作為勝利女神的神聖地位。[7]
在基督教中,耶穌有「和平之君」(Prince of Peace)等修飾詞,瑪利亞有「上帝之母」(Mother of God)等修飾詞,這些修飾詞在信仰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
修辭學
[編輯]修飾詞是用來描述某地、某物或某人的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幫助突出其特徵。例如,「血腥的法國革命」中的「血腥」一詞就是一個修飾詞。修辭學中,修飾詞可以用來增強說服力。[8] 鑑於說服為修辭學的核心要素,使用形容語句乃合乎邏輯之舉。運用具說服力的詞彙,能大幅提升論述的說服力。知識結合描述性的詞彙或短語,可成為強有力的工具。此觀點在Bryan Short的文章中亦獲支持,他指出:「新修辭學的經驗主義風格,源於對語言清晰度和直接性的普遍尊重。」[9]修辭學家在使用修飾詞時會特別小心,以避免使用污辱性或貶低性的詞語。[10]
姓氏前的使用
[編輯]在採用姓氏之前,描述性修飾詞用於區分同名的人。[11] 例如,在1086年的《末日審判書》中,「庫爾的理查·」(Richard of Coursey)和「管家理查」(Richard the butler)是描述性的修飾詞。這些描述性修飾詞不具有遺傳性,並且可能隨着個人情況的變化而改變。隨着姓氏的廣泛使用,這些修飾詞逐漸減少,但在一些情況下仍然繼續使用。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Patel-Grosz, P. (2015). 形容語句在語法-語意介面, ch. 1.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 ^ W. Burkert, The Orientalizing Revolution: Near Eastern Influence on Greek Culture of the Early Archaic Age 1992, p 116.
- ^ Wheeler, L. K. "Epithets", web.cn.edu, Carson-Newman College; accessed 25 October 2013.
- ^ Gonda, J. Epithets in the Rgveda. Berlin, Boston: De Gruyter. 1959-12-31. ISBN 978-3-11-090891-6. doi:10.1515/9783110908916.
- ^ 對於最古老的伊朗神靈形容語句,請參考Sadovski, Velizar的Epitheta und Götternamen im älteren Indo-Iranischen. Die hymnischen Namenkataloge im Veda und im Avesta (Stilistica Indo-Iranica, I.). Disputationes Iranologicae Vindobonenses, I. (Sitzungsberichte der Ö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hist. Klasse, 764: Veröffentlichungen zur Iranistik 41). Wien 2007, 37–74 [with three registers, p. 75–108], ISBN 978-3-7001-3963-8. Print Edition: ISBN 978-3-7001-3990-4. Online Edition: doi:10.1553/0x0016ae99.
- ^ 關於舊伊朗語《阿維斯陀》(Avesta)中的形容語句與吠陀梵語中修飾詞的關係,以及其印度-伊朗語的起源,請參考Sadovski, Velizar的Zur Morphologie und Semantik von Namen und Epitheta im Indo-Iranischen. Disputationes Iranologicae Vindobonenses, II. (Sitzungsberichte der ÖAW. Philosophisch-historische Klasse, 845. Band / Veröffentlichungen zur Iranistik, Nr. 65). Wien. ISBN 978-3-7001-7140-9
- ^ Burkert, Walter. Greek Relig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III.4.4. "The special character of Greek anthropomorphism", especially p.184.
- ^ Whately, Richard. Elements of Rhetoric 6. 1841.
- ^ Short, Bryan. Figurative Language in the Scottish New Rhetoric Figurative Language in the Scottish New Rhetoric. Language Sciences (Elsevier). 2000, 22. doi:10.1016/S0388-0001(00)00005-X.
- ^ Safire, William. Presents of the Mind.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2, 2008.
- ^ Scott, Brian M.; Mittleman, Joshua.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edieval Bynames. The Academy of Saint Gabriel. 1999 [7 Dec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30 July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