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寧夏地區歷史悠久,是漢族的原居地之一和古代東亞農業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屬漢地雍州地域。絲綢之路也在這裏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蹟和燦爛文化,亞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地。

先秦時代[編輯]

  • 早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就在寧夏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周朝西戎的散居地,西周時已經建有西周的封國,2017年4月,在寧夏彭陽縣的紅河流域發現的姚河塬遺址,徹底推翻了之前歷史學界關於「周人文化未過隴山(六盤山)」的論斷。西周時期部分地區由玁狁所控,春秋戰國則建有朐衍國

秦漢時代[編輯]

  • 秦屬北地郡,漢、魏分屬郡州。
  • 西漢時在今銀川東郊建北典農城。

兩晉南北朝時代[編輯]

隨唐五代時代[編輯]

宋夏[編輯]

  • 宋初,西夏初為宋朝藩國。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春,宋太祖下制加党項首領李彝殷守太尉,並賜予國姓。
  • 趙匡胤後來意圖削藩鎮的兵權,引起西夏李氏的不滿。雖然西夏一開始服從宋的命令,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宋太宗時賜姓趙,宋真宗時封為夏州刺史。党項族首領也接受北方遼國冊封,李繼遷封為夏國王。
  •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文字(西夏文)。1038年10月11日稱帝,國號「大夏」(以夏州得名,一說羌語中的夏=東),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東南)。由於在宋朝西部,史稱西夏。1227年西夏皇帝李睍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西夏軍民很多被蒙古人屠殺,西夏滅亡。

元朝[編輯]

明朝[編輯]

清朝[編輯]

民國[編輯]

辛亥寧夏起義[編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義後,10月22日,西安光復。陝西革命軍政府民軍都督張雲山傳帖敦促寧夏革命黨人和哥老會組織起義,陝西革命軍作為策應。11月9日,寧夏縣知縣陳元驤下令晝夜巡查,搜捕革命黨人與哥老會眾。11月9日,與此同時陝甘總督長庚、陝西巡撫升允,當即抽調西軍幫統馬麒所部馬步七營,前往寧夏剿辦起義軍。1月14日晚,清軍包圍了寧夏革命黨據點寧夏府四川會館。由於當晚革命黨人與哥老會首領正議事於東嶽廟,清軍撲空。

11月15日晚以巡防續補五營為主力,革命黨在銀川、靈州、平羅、中衛各地同時起義。11月15日雙方激戰,由於指揮不周,武器低劣等原因,起義軍未能攻克府城,撤退至城北八里橋。11月16日,哥老會在銀川暴動,駐寧清軍標營千總李敬忠率隊鎮壓,會眾潰散。17日,革命黨高登雲率部攻克靈武城,成為當時甘肅省境內第一個光復革命的縣,寧夏起義軍軍心大振,11月19日夜再次發動起義,兵分7路成功攻克寧夏府城[6]

11月23日,孫廷壽、呂錫有等人籌組寧夏臨時革命政府。隨後,寧夏革命軍政府在原府城道台衙門前宣告成立,推舉原寧夏道台孫廷壽為大元帥(未到任),劉先質為寧夏革命起義軍督指揮,劉華堂為副指揮,革命軍下設5標(相當於團)及四路防軍。同時頒佈《新政大綱》和《臨時政綱》,以此佈告安民,宣傳民主革命之意。為鞏固勝利果實,寧夏軍政府立即照會山西和陝西軍政府大都督閻錫山、張鳳翔,希冀「嗣後相助,以利軍事」。

12月中旬馬麒部進抵青銅峽廣武營,並於17日攻佔廣武,奪取青銅峽黃河峽口,19日與滿營清軍會合,三面包圍寧夏府城。清軍屢次強攻不克寧夏府城後,策反原清軍管帶牟憲章等人,城門洞開,遂克銀川。隨後清軍攻克周圍堡寨,起義軍潰散。12月20日清軍直撲靈州,靈州雖城池高大但此時已成孤城,被迫之下起義軍議和勿傷百姓,高登雲率部撤離靈州,而清軍入城後卻不守信用,殺害民眾3000多人[7]

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寧夏府為寧夏道。1912年2月22日,清帝退位,甘肅通電承認共和,馬麒向升允提出停戰言和要求,西軍由寧夏府撤回蘭州

民國元年(1912年)5月,馬福祥北洋政府任命為寧夏鎮總兵,其部隊被稱為「昭武軍」。1913年7月,馬福祥在黃河上的大船上誘捕了後套地區旺丹尼瑪,得到袁世凱賞識,特改任馬為寧夏護軍使,駐寧夏府,統領寧夏全境,節制蒙古阿拉善旗烏審旗鄂托克旗三旗。

民國二年(1913年),改寧夏道名為朔方道,治寧夏府城,領寧夏縣、寧朔縣、中衛縣、平羅縣、靈武縣、金積縣、鹽池縣、鎮戎縣共8縣。

1920年12月16日,發生海原大地震,為黎克特制8.5級特大地震,該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造成寧夏、甘肅、陝西、山西等地71個縣共234117人口死亡[8]。其中,寧夏境內死亡人數共計147271人[9]

1921年,馬鴻賓任寧夏鎮守使。

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將青海寧夏甘肅省單獨置省,寧夏是中華民國時期的塞北四省(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之一。

現代[編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4年寧夏省撤銷,北部的「阿拉善和碩特特別旗」與「額濟納舊土爾扈特特別旗」(即現在的阿拉善盟)歸入內蒙古自治區,其餘部分併入甘肅省,寧夏屬縣屬甘肅省銀川專區[10]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甘肅省銀川專區撤銷,寧夏各縣直屬自治區。寧夏為中國的五大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然而區內漢族人口比例超過一半。1963年西北各省最後劃定省界。

參考文獻[編輯]

  1. ^ 宁夏. [2009-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9). 
  2. ^ 石志新。《清末甘肅地區經濟凋敝和人口銳減》,《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 ^ 李恩涵。同治年間陝甘回民事變中的主要戰役,第112頁。
  4. ^ 黃正林。同治回民事變後黃河上游區域的人口與社會經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史學月刊》2008年第10期。
  5. ^ 5.0 5.1 李恩涵. 同治年間陝甘回民事變中的主要戰役 (PDF).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7. 1978 [2016-05-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6. ^ 馬偉. 举义宁夏:辛亥宁夏事纪. 新消息報. 
  7. ^ 王勇. 宁夏起义. [2021-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8. ^ 1922年《地學雜誌》第八、九期
  9. ^ 張思源. 1920年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考析. 西夏研究. 2013年第1期: 117-120. 
  10. ^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历史. [2009-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