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韓醫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韓國民俗村中的韓醫診所
朝鮮半島歷史
朝鮮半島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櫛文土器
青銅器時代無文土器
傳說
時代
桓國·倍達國·檀君朝鮮
古朝鮮 辰國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三國
時代
三韓 漢四郡
樂浪
帶方





三國

時代
伽倻



熊津·安東
統一新羅 渤海
屬地
後三國
時代
新羅 後百濟 後高
句麗
高麗王朝
屬地
征東行省 遼陽行省
雙城·東寧·耽羅
朝鮮王朝
大韓帝國
朝鮮日治時期
盟軍託管時期
駐朝美軍政廳 蘇聯政廳·北朝鮮委會
大韓民國
(南韓)
朝鮮民主主義
人民共和國

(北韓)

君主 · 首都 ·
文學史 · 教育史
電影史 · 韓醫史
陶瓷史 · 戲劇史
南韓國寶 · 北韓國寶

朝鮮半島主題

韓醫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三國時期,朝鮮半島在融合朝鮮固有和從中國傳入的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自主的醫學——「鄉藥」。高麗中後期,韓醫學自主性得到增強,使用鄉藥成為風氣。朝鮮王朝時期是韓醫學發展的成熟期。三大朝鮮古典醫學著作《鄉藥集成方》、《醫方類聚》和《東醫寶鑑》的出現標誌着韓醫學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民族醫學體系。近代,由於受到西醫的衝擊,傳統韓醫走向衰落。但在崇尚回歸自然的現代,傳統韓醫學又重新獲得復興。

古朝鮮

[編輯]

黃帝內經》稱「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素問*異法方宜論》和《山海經*東山經》記載了,始於中國東海岸針灸術傳入了古朝鮮。相關遺址中針的發現,以及史料中有關靈艾、干艾的記載,表明古朝鮮已經使用針灸治療疾病。史料中古桓雄時代有風伯雨師雲師的官職,其中雨師就是掌管疾病治療的。桓雄時代又出現了牛加、馬加、豬加、羊加管五事的說法,其中豬加主病,表明已經出現了治療疾病的專業人員。檀君時代則出現了八加的說法,社會分工更加細化。古朝鮮時期的醫書有《醫學化學》、《醫學大方》,但都已遺失。從後世文獻中有關古朝鮮疾病用語的記載,表明古朝鮮可能利用某種方法記述當時的醫療成果。[1]:3-5

三國時期

[編輯]

三國時期,古朝鮮固有的和從中國傳入的醫學理論得到了融合,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自主的醫學——「鄉藥」,即「國藥」。鄉藥與中醫在醫學模式、體系和用藥上大體相似。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僧人順道、阿道等先後在朝鮮三國傳教和行醫。541年,梁武帝曾派毛詩博士及醫生等前往百濟。561年,知聰攜帶《本草經》、《脈經》、《名堂圖》等醫書赴日本,路徑高句麗時傳授醫藥知識。[1]:6

高句麗借鑑中國建立了侍醫制度,主要負責國王的醫療。百濟設有藥部和負責醫學教育、疾病治療和藥物管理的醫博士、採藥師、祝禁士。三國醫學在人體結構方面借鑑了中醫以五臟六腑為中心的系統學說;在生理、病理方面則借鑑了印度醫學以地、水、火、風四方面說明人體生理和病理的學說;在預防養生方面採納並進一步發展了中國道家導引、按摩、辟穀、納氣、煉丹等方法。朝鮮一方面從中國進口其短缺的藥物,另一方面也向中國輸出當地藥材。中國《本草經集注》記載了人參款冬花白附子昆布等十餘中產自高句麗和百濟的藥物,並對其形態、藥性、作用作了較詳細的記述。[1]:6-7[2]:37

三國時期,朝鮮不僅學習中國醫學還致力於編撰自己的醫學書籍,如《高麗法師方》、《百濟新集方》等。《高麗法師方》記載的是如何用吳茱萸和木瓜治療腳氣入腹證。《百濟新集方》的內容是有關用黃芪治療肺癰和用菊花治療疔腫。這些醫書對朝鮮本土鄉藥的發展影響很大。與此同時,這些書籍也傳入中國和日本。據史料記載,公元645年,日本人安作得志高句麗學習針灸術後將其帶回日本,推動了日本醫學的發展。[1]:6-7

統一新羅時期

[編輯]

692年,統一新羅從中國引入了一批醫書,並於717年開設藥殿,指定專門的醫博士教授醫學,主要科目是其從唐引入的《本草》、《甲乙》、《素問》、《針經》、《脈經》、《明堂》、《難經》等醫學理論。三國時期留學印度的僧人回到統一新羅後,對統一新羅的佛教醫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印度歸來的僧人以及唐沿海新羅坊從事貿易的商人還將產於阿拉伯東羅馬帝國等地的藥材引入朝鮮半島。三國時期曾出現的救療制度在統一新羅時期得到進一步的完善[1]:7-8[3][4]

與此同時,從統一新羅傳入中國的醫方、藥物也明顯增多,比如高句麗的《老師方》被載入《外台秘要》,記載新羅僧人用威靈仙治癒足痹的《威靈仙傳》,來華新羅僧人帶來的《新羅法師方》等。其中,威靈仙的藥效很快被中國醫家認可並迅速推廣,並被載入《本草》。據《三國史記》記載,662-929年中國使節先後約9次來朝鮮輸入人參、牛黃、松子等藥材。唐本草學著作中記載有人參、藍騰根、大葉藻、昆布、白附子、土瓜、薄荷、荊芥、菊、海石榴、海紅花、茄子、石發、海松子、桃、榛子、海狗脊、威靈仙、羊脂等原產於新羅的藥材。[1]:8[5][4]

統一新羅時期的醫書主要有《濟眾立效方》、《新羅法士方》、《新羅法士流觀秘密要術方》和《新羅法師秘密方》四部。不過這四部書都已失佚,只有《新羅法士方》二首,《新羅法士流觀秘密要術方》和《新羅法師秘密方》各一首保存在日本《醫心方》中[1]:8[6]。據《三國遺事》記載,新羅曾進行過屍體解剖:「其骷髏周三尺三寸,身骨長九尺七寸,齒凝如一,骨節皆連鎖,所謂天下無敵力士之骨。」[2]:56

高麗時期

[編輯]

高麗初期繼承和發展了統一新羅的醫學。太祖時期,高麗設立了醫學教育與行政機關體系。太醫監主管全國醫療行政和醫生教育及任用,尚藥局負責王室的醫療事務,此外還有東宮醫官、翰林醫官、食醫、軍醫、獸醫、獄醫等以及東西大悲院、濟危寶、恵民局、救濟都監等救療機構。在醫學教育方面,高麗在建國初設有醫學院,主要邀請宋醫教授醫生。958年,高麗開始通過科舉考試任用醫官。成宗穆宗時期,高麗醫療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1]:9[2]:107[4]

高麗中期在繼承唐宋醫學和綜合印度阿拉伯醫學的知識後,高麗醫學開始創立。宋醫帶來的《太平聖恵方》、《聖濟總錄》、《證類本草》、《神醫普救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醫學典籍得到普及。受宋醫的影響,高麗改變了原始的治療方法,開始以陰陽五行為中心展開醫學理論探討,辯證論治的思想開始發展[1]:9-10。在本草方面,宋《本草要括》、《證類本草》的傳入使高麗新藥的知識更加豐富。高麗《鄉草救急方*方中鄉藥目草部》記載有180餘種藥物。高麗與中國的醫學交流達到空前水平。高麗使節來華大多有醫官相隨。中國醫事制度、醫藥著作、藥材大量輸出到高麗。中國醫生到高麗也不絕於途[1]:10。1078年,翰林醫官邢等去高麗帶去100種藥材,並贈送了龍腦硃砂麝香牛黃等。1118年,曹誼率醫官楊宗立、藍茁、徐競等7人攜帶藥材赴高麗教授內外科。此後,高麗設立藥局,置太醫、醫學、局生之職[1]:11

高麗中後期的醫學自主性得到增強,雖然依然遵循中醫理、法、方,但在藥物的使用上形成了使用鄉藥的風氣。鄉藥的理論基礎是「在本國發生的疾病應以本國藥材進行治療」的宜土性理論。相對於「鄉藥」,從中國輸入的藥材被稱為「唐藥」。高麗代表性的醫學著作有金永錫的《濟眾立效方》(約1146-1166年)、崔宗俊的《御醫撮要方》(1226年)。脈診在高麗很被重視,但辨證論還不成熟,仍處於對症治療的階段,以藥物治療為主。《鄉藥救急方》、《三和子鄉藥方》、《鄉藥古方》、《東方經驗方》、《鄉藥惠民經驗方》、《鄉藥簡易方》等許多鄉藥方書的出現,顯示高麗自主醫學已經過渡到以唐宋醫學為基礎,適當結合經驗醫術的階段。高麗末期,由於戰亂,高麗內憂外患,但高麗的自主醫學卻有了飛躍的發展,逐漸擴充了鄉藥的醫藥知識[1]:11-12[2]:108[4]。在醫學理論方面,高麗醫學對《黃帝內經》、《甲乙經》、《難經》等有了新的理解與詮釋,並整理編撰了《黃帝八十一難經注義圖序論》,對《難經》各條文進行註解,並對全部理論輔以圖表加以解釋[1]:9

朝鮮王朝時期

[編輯]
朝鮮王朝時期的韓醫用針灸為病人治腳病

朝鮮王朝初期與高麗末期一樣與中國的交流較少,這一時期的醫學主要是繼承高麗末期的鄉藥醫學。從世宗開始,朝鮮與中國明朝的交往變得越來越頻繁。到成宗中宗時期,中國明朝的許多方書能夠在朝鮮直接出刊。朝鮮對明朝醫學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全面。與此同時,朝鮮本土鄉藥醫學的研究在成宗時期也達到鼎盛。朝鮮經常派人來華輸入朝鮮不產之藥,並引種、繁殖中國的藥用動植物。由於中國地道藥材路遠而昂貴,朝鮮也越發意識到使用鄉藥更為方便、便宜、療效更佳。[1]:13-15

世宗很重視用鄉藥治療本國人民的疾病。為了解鄉藥採集的最佳時期,他命俞孝通領銜編撰《鄉藥採取月令》,發佈鄉藥採集月令,收集鄉藥方書,最終編寫了包括所有鄉藥方書的《鄉藥集成方》。《鄉藥集成方》全書共85卷,以《鄉藥濟生集成方》為藍本,借鑑中國和朝鮮本國醫學書籍編撰而成,是朝鮮半島醫學史上的第一部集大成的著作[1]:15[2]:208。世宗時期,朝鮮還對實用性較強的中醫方劑學進行了整理,為吸收和同化中國醫學提供了有效的方法。1445年,世宗又命金禮蒙等編纂了另一部大型醫學著作《醫方類聚》。該書共365卷(現存僅262卷)歷經朝鮮世宗世祖成宗三朝,耗時十餘年於1465年最終刊印,引用中國醫書153部,其中包括40多部中國已佚的古醫書。訓民正音發明後,朝鮮還對中國和用漢字書寫的朝鮮方書進行了韓語翻譯、解釋、註解,為朝鮮自主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意義[1]:13-14[2]:208

朝鮮世祖是位非常重視和喜愛醫學的君主。他平時經常侍講醫書,並於世祖九年十二月親自編寫了《醫學論》。此書經韓繼嬉、盧思慎等人參閱後,經醫臣元浚註解後,印刷出版[1]:13。自幼好學的成宗即位後,按崇賢殿的舊制設立了弘文館,重建了讀書堂。在他在位期間,朝鮮先後翻刻了《鄉藥集成方》、《食藥撰要》、《醫方要錄》等朝鮮醫書和《神應經》、《周府袖診方》、《李東恆十書》、《加減十三方》等中國方書[1]:16

朝鮮王朝中期的醫學主要是以金元四大家和明朝中期的醫書為主。燕山君之後,鄉藥醫學開始逐漸衰落,鄉藥的採集被忽視,許多鄉藥方書也未能在臨床中得到應用[1]:14。鄉藥逐漸衰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關於鄉藥使用核傳播的醫書都是以治療方劑或運用技巧為主,而不是以學術理論為重點,所以除非傳授秘籍,否則無法通用。此外,鄉藥醫書中的理論和原理也不全面,如果不掌握其方劑的本意或用藥技巧,就無法傳授其精華部分[1]:178。壬辰倭亂期間,無辜百姓死於疾病,救濟百姓成為極為迫切的任務。但當時朝鮮既有傳統醫學,又有中國宋、金、元時期醫學,還有剛剛傳入的明朝醫學,出現各種醫學混合在一起的混亂局面。宣祖於是命許浚編撰新的綜合醫書,糾正錯誤理論和處方,並選取正確的處方。1610年,許浚花了14年的時間最終使《東醫寶鑑》成書[1]:55-56。《東醫寶鑑》是一部以《黃帝內經》為理論基礎,加之金元四大家的實際醫學理論,並倡導朝鮮鄉藥運用的綜合性醫學理論和臨床典籍[1]:54。它的問世確立了韓醫學的獨立地位[1]:24,並最早創用「東醫」作為朝鮮傳統醫學的專用名[1]:20。鄉藥也重新得到復興[1]:178

幾部明朝的醫學著作對韓醫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本草綱目》處方被《廣濟秘笈》(1790年)、《濟眾新編》(1799年)所引用,並出現方輯本或藥輯本。《醫學入門》和《萬病回春》傳入朝鮮後,朝鮮曾一度出現回春派、入門派和寶鑑派鼎力的局面。此外,中國的人痘接種術至遲在18世紀中葉就傳到朝鮮。除《鄉藥集成方》、《醫方類聚》和《東醫寶鑑》這三大朝鮮古典醫學著作外,朝鮮其它重要的醫書還有宣祖時期出版的楊禮壽的《醫林撮要》、康命吉的《濟眾新編》(1799年),以及明末中朝兩國醫學討論會紀要《醫學疑問》。其中,《濟眾新編》還傳到中國,並於1817年刊行。朝鮮與中國的醫藥交流在明朝達到頂峰,從清朝開始走下坡路。[1]:21-22

近代

[編輯]

近代,西方科學和思想文化湧入朝鮮。1894年甲午改革時期,朝廷廢除了傳統韓醫學考試而全面引進西醫。西醫學在政策的保護下逐漸定立。1900年1月,新的《醫士規則》將傳統韓醫與西醫並存[7]。儘管受到西醫的衝擊,傳統韓醫學依然有所發展。1901年,醫家李濟馬根據中國《靈樞·通天》五態人之說,創立了一個完整的四象醫學理論體系,並編撰了《東醫壽世保元》。四象醫學主要是替代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將人的體質分為四象來治療以適於體質病因論的理論。它是源於中醫、脫胎於中醫,而由朝鮮醫家創造的朝鮮民族醫學。四象醫學創立不久就很快傳入中國延邊地區,成為延邊朝鮮族民族傳統醫學的內容之一[1]:23[4]。四象醫學學說同時也為東方傳統醫學增添了體質醫學的新內容[8]

韓國首爾京東市場出售的草藥

現代

[編輯]

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後,韓國政府在社會部保健局新設了漢方科。1951年10月,韓國政府頒佈《國民醫藥法》,規定傳統東醫與西醫的地位相同,享受同等待遇,從而在法律上確立了東、西醫兩種醫學並存的二元醫療體制[8]韓戰結束後,傳統韓醫學在診療手段、用藥方式和醫療條件等方面都有了改善[9]:242

在強調回歸自然的今天,加之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的增加,傳統韓醫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9]:242[10]。1994年10月,韓國正式成立韓醫學研究院(KIOM),並於1996年11月在保健福祉部成立韓醫管理局。2003年7月15日,韓國國會通過了《韓國韓醫藥發展法案》,扶植韓醫藥發展,促進韓醫學的普及化、現代化和國際化。2005年12月21日,韓國保健福祉部與有關部門協作成立「韓醫藥發展審議委員會」,保健福祉部副部長任該委員會委員長,並頒佈了《韓醫藥發展第一個五年綜合計劃》[8]

據統計,1980年韓國領取執照的韓醫師有3015人,1985年增加到3789人。2000年,韓國韓醫師的數量已達到12108人,韓醫醫院136所,診所7276所[8]。韓國目前有11所正規全日制韓醫大學11所,學制6年,設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教育。在韓國專業招聘期刊《職業雜誌》發表的一項「2010年最有前景的10鍾職業」的調查中,韓醫被選為最有前景和韓國人最希望從事的職業[10]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車武. 《许浚与《东医宝鉴》》.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2年1月. ISBN 978-7-5660-0134-4. 
  2. ^ 2.0 2.1 2.2 2.3 2.4 2.5 楊昭全. 《韩国文化史》.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9年6月. ISBN 978-7-5607-3874-1. 
  3. ^ 薛一濤. 韩国的传统医学.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8年第22卷第1期. 
  4. ^ 4.0 4.1 4.2 4.3 4.4 朱承宰. 韩国医学史简介. 《世界科學技術》. 1997年04期. 
  5. ^ 張海凌. 韩国的传统医学. 《天津中醫》. 1994年第11卷第1期. 
  6. ^ 吳作. 韩国的传统医学. 《中國中醫藥報》. 2001-12-26. 
  7. ^ 王孝瑩. 韩医学(韩国传统医学)的历史与现状.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1995年03期. 
  8. ^ 8.0 8.1 8.2 8.3 展敏; 李曉峰. 韩医漫谈. 《環球中醫藥》. 2009年04期. 
  9. ^ 9.0 9.1 董向榮. 《韩国》.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年5月. ISBN 9787509707326. 
  10. ^ 10.0 10.1 朴敏哲. 韩医韩药.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8年第24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