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愛德華·斯諾登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愛德華·斯諾登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軍事領導人、革命分子及活躍分子類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美國專題 (獲評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美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美國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應該加入香港政府和官員的反應[編輯]

但現時條目沒有這樣做,仍然傾向引用英語報導,香港的報章也紛紛報導有關消息。我知道有些維基人不喜歡蘋果日報,但最少還可以引用其他的報章。--119.237.187.61留言2013年6月11日 (二) 04:25 (UTC)[回覆]

斯諾登是個不可知論者?[編輯]

http://cn.nytimes.com/world/20130618/c18leaker/ 他順便提到了徵兵表格,稱「沒有不可知論者這一選項,真是太奇怪了」--222.72.22.223留言2013年6月18日 (二) 07:57 (UTC)[回覆]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地區詞轉換?[編輯]

航廈->航站樓 閘口->登機口 至少在大陸沒聽過前者.

關于姓名的疑問[編輯]

有報道說美國外交文件上提供的姓名是Edward James Snowden,求核實.[[1]]

導言怎麼回事?[編輯]

導言部分的"是滴是滴"是怎麼回事?--William Zhao留言2013年8月5日 (一) 04:27 (UTC)[回覆]

中國的維基怎麼他需要給罪犯的先生寫?[編輯]

他被美國通緝,不是中國。因此刑警手指候補這個題的欄應該刪除。--49.98.47.133留言2014年7月2日 (三) 05:41 (UTC)[回覆]


關於厄瓜多爾政府這段描述的討論[編輯]

原文中寫到「在斯諾登所持的美國護照被註銷前,厄瓜多爾政府於2013年6月17日即發給他一紙「特殊難民旅行證」(special refugee travel document)做為替代美國護照的合法旅行證件。斯諾登憑此證合法離開香港[63][64]。 2013年6月23日飛抵俄羅斯後,斯諾登在莫斯科機場接受了厄瓜多爾駐俄羅斯大使館醫生的體檢[65],並與厄瓜多爾駐俄大使在機場進行了會談[66]。會談當日厄瓜多爾外交部長帕蒂諾對外證實,斯諾登已向該國提交避難申請[67]。」

可是《史諾登大逃亡》的紀錄片裏描述的卻是,史諾登是持有合法護照(美國在13年6月22日宣佈凍結史諾登的護照,宣佈的文件達到香港時正好是周末,並且文件里把史諾登的中間名給打錯了。史諾登23號離開了香港,搭乘俄航的飛往莫斯科的航班。)離開的香港,但在飛機飛入俄羅斯境內的時候,他的護照被凍結了,到了機場後他出不了航站樓。後來厄瓜多爾政府的外交官還帶着準備好的《特殊難民旅行證》飛到了俄羅斯(當地時間23號達到),找到了史諾登,經過交接後才發現,即便是有《特殊難民旅行證》,沒有合法的護照的話,也無法登上其他航班。無奈厄瓜多爾政府的外交官只能回國,而史諾登和莎拉·哈里森卻躲在機場過境區的某間小屋裏生活了2個多月。最後是在俄羅斯聯邦移民局提供的1年政治庇護並允許離開機場的前提下離開的機場。

關於史諾登接受了厄瓜多爾駐俄羅斯大使館醫生的體檢這段,也和紀錄片裏描述的不吻合。

原文和《史諾登大逃亡》紀錄片裏的描述相差太大,建議討論。--Wen (留言) 2017年5月27日(六)11:15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愛德華·斯諾登中的8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7月16日 (一) 23:03 (UTC)[回覆]

關於「Exile」[編輯]

Exile牛津詞典解釋為「the condition of someone being sent or kept away from their own country, village, etc., especially for political reasons」,翻譯成中文為流放/迫使流亡。英維條目定義為「The direct and indirect banishment of dissidents from the home country, including when the threat of physical confinement and harm prevents activists from returning.」請注意「人身限制和傷害威脅」,即亦說明包含迫使流亡。維基另兩個直觀例子為:1.他信於中維的「旅居海外——2006年泰國軍事政變之後,他信先流亡英國,然後流亡日本。」,英維「Convictions and exile」「Polls from shortly after her cabinet was announced found that the cabinet rated most highly in terms of economic competency. It also showed that Yingluck was much more popular than her exiled brother Thaksin.」He has since lived in self-imposed exile to avoid his sentence in prison.;2.英拉於中維的「2017年8月25日,英拉在面臨法院判決前流亡海外,據泰方熟悉人士指,已經前往杜拜躲避。」,英維「 Reportedly, Yingluck fled the country ahead of the judgment.Some senior members of her political party said she left Thailand the week before to Dubai.」。--MINQI留言2023年4月7日 (五) 11:29 (UTC)[回覆]

問題並不是Exile,而是提案人MINQI完全不是使用流亡作為傳主司法爭議章節內之衍生項目,如個人採編記述所述明,雖然內句前後順序可能被有心人利用而無視其意義,重申相信MINQI閣下是無視其自行原創且顛倒、混淆邏輯關係等的情況下,自行將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基礎下Exile擴大為單一Exile概念,不合比例及邏輯等方面要求地強行串聯項目和章節關係——上述開題解釋是根本與個案問題無關,除僅解釋MINQI理解單一流亡之個案情況,於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之既有素材及研究當中是完全無關聯。MINQI無法否定,其正在自行原創研究。--約克客留言2023年4月7日 (五) 12:53 (UTC)[回覆]

(~)補充

  1. Longway22所說資料全文:《<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Diaspora Mobilization, and the Case of The Arab Spring>——Dana M. Moss》
  2. 「Exile翻譯為流放/迫使流亡」即「Exile非限制入境之意」的理據:
①原文:「(3) limited anti-regime mobilization to 「fringe」 exile groups. 」,翻譯:「將反政權動員限於『邊緣』流亡群體。」;
②原文:「The regimes also repressed their diasporas through their gatekeeping functions, as when respondents were forced into exile. Some interviewees found themselves 『blacklisted』 after protesting or participating in covert anti-regime meetings abroad, meaning that returning home would likely result in being seized at the airport and imprisoned. As Hend attested, after her father and his friend attended an NFSL mee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her father’s friend 『returned to Libya and was jailed immediately』 as a result of having been informed upon; her father was forced into exile thereafter. 」,翻譯:「這些政權還通過他們的守門職能壓制他們的僑民,就像受訪者被迫流亡一樣。一些受訪者在國外抗議或參加秘密反政權會議後發現自己被『列入黑名單』,這意味着回國可能會在機場被查獲並被監禁。正如亨德所證明的那樣,在她父親和他的朋友去美國參加 NFSL 會議後,她父親的朋友因被告發而『返回利比亞並立即入獄』;此後,她的父親被迫流亡。」。--MINQI留言2023年4月7日 (五) 14:00 (UTC)[回覆]
將依據Sanmosa閣下於他處之設問,附錄個人答覆於此,作為記錄之
基於MINQI刪除個人表明爭議之原創研究問題不同於MINQI閣下自行解釋,依照San君提起之,再次回應及詳述:
第一點,提出Moss, Dana M.如76703429記錄述明,是以與MINQI研究愛德華·斯諾登無關之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內容為準,所提出需要使用者們都要注意之要點,即MINQI研究愛德華·斯諾登時可以見到如其自行解說時所明確,是沒有完整客觀理解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科目而自行研究、自行建立與愛德華·斯諾登章節之關聯,
第二點和第三點可一併作答,因為個人提出引用之Moss, Dana M.素材,既已屬於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內(可合併視作英維採編者既已協作貢獻)充實內容,而輔助該Exile項為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Repression之一部分,依據回原文activists和threat之於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Repression內定義,是可知與愛德華·斯諾登個案基礎之activists和threat不能劃為一致,同時亦未有第三方記錄可供使用者判讀愛德華·斯諾登個案與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Repression具邏輯關聯。
故而如此,即不能認為愛德華·斯諾登個案與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Repression間具關聯性。以上
--約克客留言2023年4月7日 (五) 14:04 (UTC)[回覆]
MINQI閣下如果想研究出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和該個案有關聯,可以繼續解讀Lethal retribution,Threats,Surveillance,Withdrawing scholarships,Proxy punishment等並尋找文獻研究支持其觀點,單獨抽取Exile進行關聯實驗,遠遠不能滿足潛在研究空間。--約克客留言2023年4月7日 (五) 14:10 (UTC)[回覆]
搞笑來的?
1.「愛德華·斯諾登被迫流亡俄羅斯」和「亨德父親被迫流亡英美」都是回國就會受到迫害,有什麼本質區別?按照那個表與資料原文事例,斯諾登符合受到跨國威權主義,而且這是參見又不是條目主要內容;
2.這不是你的原創研究?什麼「沒有完整客觀理解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科目」?我還要科目二、科目三?說白了就是你嚴重違反Wikipedia:可供查證#舉證的責任
3.那你是在拿着維基條目當來源咯?你顛來倒去怎麼不說自己違反「維基百科上的條目與用戶發言,或其他維基百科鏡像網站上的內容,都不能作為來源使用。」
4.哪個在那逼逼「請閣下完整解釋為何無視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如Moss, Dana M.之參考素材和完整定義」?我給出原文你不還咬死你自己的原創研究?你倒是給我「完整解釋下我如何無視『Moss, Dana M.之參考素材和完整定義』」?
5.再給你個來源《<A Tightening Grip Abroad: Authoritarian Regimes Target Their Emigrant and Diaspora Communities>——Gerasimos Tsourapas》
Ⓐ原文:「Turkey also relies on similar processes, even attempting to implicate Western liberal states in this scheme: Erdoğan has repeatedly pressured the U.S. government for the extradition of Gülen, who has lived in Pennsylvania since 1999.」,翻譯:「土耳其也依賴類似的程序,甚至試圖將西方自由國家牽連到這一計劃中:埃爾多安一再向美國政府施壓,要求引渡自 1999 年以來一直居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居倫。」;
Ⓑ原文:「A second type of 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 involves the use of 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be they regional or international—in tackling threats to autocratic governments. The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has been a key instrument for the diffusion of repressive measures, as oil-rich Arab monarchies have aimed to tackle the perceived transnational threat of the Muslim Brotherhood. Alexander Cooley, John Heathershaw, and Edward Lemon identified how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 (INTERPOL) has been abused by autocrats to pursue their opponents abroad via the issuance of 『red notices』 for specific individuals. These warrants are shared with national police forces of all INTERPOL member states, which are expected to comply via arrests and extraditions. Tajikistan has sought to capture 2,528 exiled dissidents via the use of red notices, including Muhiddin Kabiri, a key political opposition figure. Post-coup attempt, Turkey has sought 60,000 red notices against citizens abroad—more than four times the total number of notices issued by INTERPOL in 2016.」,翻譯:「第二種類型的跨國威權主義涉及使用多邊組織——無論是區域性組織還是國際性組織——來應對對獨裁政府的威脅。海灣合作委員會一直是傳播鎮壓措施的重要工具,因為盛產石油的阿拉伯君主制旨在應對穆斯林兄弟會的跨國威脅。亞歷山大·庫利 (Alexander Cooley)、約翰·希瑟肖 (John Heathershaw) 和愛德華·萊蒙 (Edward Lemon) 確定了國際刑事警察組織 (INTERPOL) 如何被獨裁者濫用,通過向特定個人發出『紅色通緝令』來追捕他們在國外的對手。這些逮捕令與所有國際刑警組織成員國的國家警察部隊共享,預計它們將通過逮捕和引渡來遵守。塔吉克斯坦試圖通過使用紅色通緝令逮捕 2,528 名流亡異議人士,包括重要的政治反對派人物穆希丁卡比里。政變未遂後,土耳其已針對海外公民發出 60,000 份紅色通緝令——是國際刑警組織 2016 年發出的通告總數的四倍多。」
6.你原創研究、胡扯誹謗還要我跑斷腿?!Longway22想要否認「愛德華·斯諾登被迫流亡俄羅斯屬於其受到『跨國威權主義』」應該採訪下Dana M. Moss,仗着自己那「超高英文水平」「翻譯出」《約克客特別訪談Dana M. Moss:Longway22之信口開河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MINQI留言2023年4月7日 (五) 15:06 (UTC)[回覆]
「斯諾登流亡俄羅斯」有可靠來源,「Exile」的定義有可靠來源,就綜合出「斯諾登流亡俄羅斯是/不是Exile」的結論。需要有直接的可靠來源證明兩者的關係才能寫進條目。
上面那段是別人說的
你登出編輯反覆插入你自己加入的原創研究沒什麼意思,反正你只會被撤銷,rr的時間快到了,你在閃rr這點蠻明顯的--2001:B400:E455:5BD8:71EA:171:823C:E855留言2023年4月8日 (六) 08:19 (UTC)[回覆]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離題且不禮貌,已由MINQI留言)於2023年4月8日 (六) 20:06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覆]

1. 警告請不要用你們部分台灣編者尤其是你的做法來臆測我!
2.我貼下Sanmosa閣下的查證(原記錄於維基百科:管理員佈告板/其他不當行為,寫於2023年4月8日 (六) 06:46 (UTC))
@Longway22、@MINQI雖然管理員已經封禁了Longway22,但我還是想給出自己在查閱資料後的判斷:(1)由於我查閱的資料有將斯諾登前往俄羅斯的行為形容為「exile」,因此我認為可以先確認的一點是斯諾登前往俄羅斯的行為可以被形容為「exile」;(2)有鑑於參考資料「Moss, Dana M.」是對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中的「exile」的理解的專業文獻,參考資料「Moss, Dana M.」對「exile」的解讀可以應用到在我自己查閱的那份資料之中,而根據MINQI給出的引文,我認為MINQI的理解無誤,因此參考資料「Moss, Dana M.」中的「exile」與我自己查閱的那份資料中的「exile」應同樣理解為「流亡」。
3.那位根本沒理解我們爭議點在哪(你說的是BlackshadowG吧?),就好比某來源寫「Jews runed away from Nazi Germany」,Longway22說run是跑是主動的沒有被迫意思所以不能翻譯為「猶太人逃離納粹德國。」只能翻譯為「猶太人從納粹德國跑開。」。那位說來源沒使用「escape from」所以你們討論「run away from」能不能翻譯為「逃離」是在原創研究。這算「維基百科官僚體系」還是「孫中山是男性無須引用」?--MINQI留言2023年4月8日 (六) 20:20 (UTC)[回覆]
翻譯問題根本不是爭議點,你們兩個都在原創研究。我看了這麼久都未見將斯諾登歸類為跨國威權主義的可靠來源--某人 2023年4月9日 (日) 07:42 (UTC)[回覆]
@AINH我看了這麼久都沒看到許多條目中帶有「參見」的可靠來源。嗯,「參見」就是原創研究那請你清除所有未有可靠來源寫條目「see also」的「see also」,甚至直接在《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中提議刪除或禁用「模板:See also」。「請注意研究指出Exile之,為迫使對象不進入司法管轄區,與該傳主公開透明地受到司法管轄之個案並不吻合,以其司法管轄之目的,包括實行引渡至司法轄區之活動,而完全與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項目內Exile之限制入境完全不相吻合。切勿混淆定義。」,不是翻譯問題,是邏輯問題,是吧?遊戲維基規則慣了還是「維基百科官僚體系」?還有個IP用戶當你「鸚鵡」(其自願與否與其是否有真人傀儡行為無關)也是挺好笑的。--MINQI留言2023年4月9日 (日) 09:06 (UTC)[回覆]
@AINH@BlackShadowG@Sanmosa抱歉現在才回,個人可以明確澄清,第一個,添加exile問題純屬MINQI單方面先開局——個人與其他維基人意見一致,是斷然也不認可直接在此繼續研究關聯問題,但是如個人已經再三指出,是MINQI開立口子且繼續不斷自行演繹,個人和社區明顯均同樣是無法適切地應付得當,需要大家一同檢討。
歸類問題亦如上所述,個人並不會歸類為一致,請社區明確有關議題完全是MINQI單方面堅持關聯跨國威權主義至本課題,且不斷地加深拋離該關聯先設之辨識難度,方導致如此觀感。個人是完全同意中止一切MINQI自行無限原創演繹而導致之泥潭論,而亦希望諸位維基同好可盡友善協作之力,審視往後社區是否有更好方式來減低外界誤判爭議,對單方面發起並無限原創演繹之活動可有所制約。此為個人補充。--約克客留言2023年4月15日 (六) 04:39 (UTC)[回覆]

BlackShadowG對MINQI「原位於《Wikipedia:管理員佈告板/其他不當行為》的有關探討」觀點的不同意見[編輯]

說「沒錯,如果說來源寫『Jews runed away from Nazi Germany』那麼就只能翻譯成『猶太人從納粹德國跑開』,『逃離』一詞必須要有來源直接證明才能使用。」的是你不是我,請你明確記住這一點。莫名其妙在那甩鍋; 劍橋在線詞典:「exile - the condition of someone being sent or kept away from their own country, village, etc., especially for political reasons(尤指出於政治原因的)流放,放逐,流亡 例句:The king went into exile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his country.迫於國內的政治局勢,國王流亡國外。The deposed leaders are currently in exile in the neighbouring country.遭到罷免的那些領導人現在流亡鄰國。」其編輯摘要「請注意研究指出Exile之,為迫使對象不進入司法管轄區,與該傳主公開透明地受到司法管轄之個案並不吻合,以其司法管轄之目的,包括實行引渡至司法轄區之活動,而完全與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項目內Exile之限制入境完全不相吻合。切勿混淆定義。」很明確其在僅認可Exeile的「流放」含義,而我不認同。你更莫名其妙在那和我掰「我們是否自己綜合出『斯諾登流亡俄羅斯是/不是Exile’」???我倒很好奇什麼可靠來源會寫「斯諾登流亡(is in exile)俄羅斯」或「Edward Joseph Snowden is in exile(流亡) in Russia」。反正,你承認使用同義詞及其譯文非原創總結就行。 如果你看不懂我們的爭議請你不要發言;如果你中英語言水平有欠缺請你不要參與本案例;如果你分不清「原創總結」與「同義詞」請你不要參與含有翻譯內容的條目。這不是湊熱鬧、刷存在感(此短語可能不恰當,如有冒犯見諒),不然就如此案例中你誤讀我們的爭議點、不適當引用方針。不好聽可能有冒犯的總結:不要莫名其妙瞎摻和。--MINQI 2023年4月10日 (一) 09:07 (UTC)

真是荒唐至極,沒錯,如果說來源寫『Jews runed away from Nazi Germany』那麼就只能翻譯成『猶太人從納粹德國跑開』,『逃離』一詞必須要有來源直接證明才能使用。,這句話就是我說的,當時我沒有注意到「runed away」有「逃離」這個詞義,那我訂正我的發言,如果「runed away」沒有「逃離」這個中文譯名,那麼就不能寫成「逃離」。這根你這件事根本沒有任何可比較之處,你根本沒有理解原創總結的含義。我倒很好奇什麼可靠來源會寫「斯諾登流亡(is in exile)俄羅斯」或「Edward Joseph Snowden is in exile(流亡) in Russia」,沒錯,只有可靠來源這麼寫才能寫入條目,而不是你根據「exile」是什麼定義,就直接確定這是「exile」,這是妥妥的原創總結。——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3年4月15日 (六) 04:57 (UTC)[回覆]
@BlackShadowG對於你的訂正,我贊同。若我的言語讓你不適,我對此抱歉。其編輯摘要倒是「根據定義來確定」。其次,我不是根據「『exile’是什麼定義,就直接確定這是『exile’」,我根據的是「美國實際上在迫使斯諾登流亡」以及「迫使流亡」,我想「美國實際上在迫使斯諾登流亡」是「迫使流亡」吧——我通過的是「具體漢語詞彙」,這應該不是原創總結。之前未說明此點,還請見諒。再者我添加的是參見「see also」。--MINQI留言2023年4月15日 (六) 07:23 (UTC)[回覆]

有關「美國迫使斯諾登流亡」與「跨國鎮壓-迫使流亡」關聯探討[編輯]

另,我亦在英維發表有關探討請求(RFC),之後我會複製於此。--MINQI留言2023年5月14日 (日) 09:11 (UTC)[回覆]

(※)注意:某用戶人身攻擊誹謗性離題內容未複製。

--MINQI留言2023年5月21日 (日) 09:42 (UTC)[回覆]

擴大檢視MINQI涉及愛德華·斯諾登等之原創研究[編輯]

在多日以來之關聯跨國威權主義標的,不顧課目既已限定為威權主義之事項,有維基人MINQI閣下堅持硬搬內容當中涉及Exile(直譯流放,但在課目內關聯含義相信並不能直接單獨詮釋)而訴諸於原創研究,貫徹其個人採編政治立場不斷延伸及添加關聯愛德華·斯諾登朱利安·阿桑奇的編輯內容,有所偏頗地呈現不中立和不可靠的採編內容於不明就裏的使用者。在是次提出議題前,曾已提起相關爭議予編輯爭議版面尋求檢視,並於附屬討論版面有所提出問題,亦獲得幾位維基人之協助檢視,但是MINQI持久拒絕接納其他維基人觀點達成共識、堅持以其政治觀點主張主導研究,並繼續自行總結和編輯內容,並有所繼續自行為本不關聯的既有觀點和材料建立形成可支持其自身編輯主張之內容,

即其堅持以不斷的一致傾向編輯活動,主張認為愛德華·斯諾登和朱利安·阿桑奇兩個受到美國司法轄區追緝之對象是屬於跨國威權主義的鎮壓對象,而其基礎為中國國營新聞網《中國新聞網》2013年6月26日報道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022年6月20日之發言。

以上為提起擴大檢視採編愛德華·斯諾登朱利安·阿桑奇之編輯者,關聯跨國威權主義之編輯基礎和大概理解,並不代表提起人即現提案留言者之任何合規編輯活動或協作意向,還請社羣及社區可根據維基編輯之查證和中立等約定,嚴正檢視上述提起之編輯活動及記錄是否可獲適切合規約束。謝閱。--約克客留言2023年5月2日 (二) 14:36 (UTC)[回覆]

「exile」不就是流亡嘛,有什麼好爭論的。——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5月3日 (三) 18:57 (UTC)[回覆]
不是「exile」流亡與否的問題,是Longway22自己翻譯英維條目,一沒發現英維在那為了塞來源直接把「跨國威權主義」和「跨國鎮壓」給等同了;二一心想闡釋觀點只增加中國大陸事例(這也不是其第一次如此幹了,以前法西斯主義就幹過類似的事),結果就直接原創總結:A.這些國家被某些國家/某些國家資助的組織認為是「威權國家」;B.這些國家有被某些國家/某些國家資助的組織認為進行了「跨國鎮壓」;原創總結出C.這些國家「跨國威權主義」。英維那也在假借來源、原創總結,直接明目張胆「principally countries governed by authoritarian states are known to engage in 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of dissident and diaspora communities abroad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看了下英維參與此條目的編者至少兩位疑似現實人權人士(在英維和德維他們屬於應謹慎參與編輯相關內容的——可能違反「利益衝突」,[2][3],這個在中維沒共識)。
條目里除了TOP幾個來源寫了「跨國威權主義」(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和一個事例寫「我們將堅定地捍衛所有那些生活在我們國家的人免受威權鎮壓威脅的自由」其他全用的「跨國鎮壓」/「跨境鎮壓」/「Transnational Repression」:Transnational Repression, Diaspora Mobilization, and the Case of The Arab Spring——Table 2.Typology of Transnational Repression;美國國會跨黨派參議員2023年3月推出新法案《跨國鎮壓政策法》;中國跨國鎮壓的最新迭代;該機構記錄到2014年至2022年間共發生854起跨國鎮壓事件;其他跨國鎮壓案件數量較多的國家包括俄羅斯;伊朗與盧旺達也參與多起跨國鎮壓事件並提及埃及;英國批准將阿桑奇引渡至美國是充分顯示出英方維繫同美特殊關係的忠誠以及美英配合對特定人士進行跨國鎮壓的事實;兩名網信辦官員跨國鎮壓;以所謂「跨國鎮壓」公然對中國執法和網信部門官員提起訴訟;更適合跨國鎮壓的帽子。
那個分類還是我給修正的,英維和Longway22直接看着「Typology of Transnational Repression」寫「跨國威權主義分類」。我意見是直接把這條目移動到「跨國鎮壓」題目,跨國威權就提一句「據學者(那幾位頭銜我有點沒搜到)XX的XX一文,將被其認為是專制國家的跨國鎮壓稱為跨國威權」。我也不知道上哪去開「移題」討論。--MINQI留言2023年5月3日 (三) 21:34 (UTC)[回覆]
@Ericliu1912是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當中學者歸結時分類將「exile」列出,被MINQI單一利用作原創定義愛德華·斯諾登和朱利安·阿桑奇屬於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內一部分,且偷換成repression而不斷製造雪球,也不見妥協將該主觀觀點作為觀點呈現、而依照現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宣稱之事實理解,堅持作為事實內容訴諸編輯。
早前擴大討論時,雖有過被封禁之影響未能及時跟進,蒙sam君等協助完整討論,可知參與擴大商議該爭議時,其他諸君與個人意見是一致,即相關爭議之緣起是屬於原創研究問題,而且不應該繼續訴諸於如此濫用「exile」製造漏洞,但MINQI一直利用本地機制漏洞繁複地製造討論缺口和衍生解讀、分化使用者之理解認知
——其一直是在為詮釋其編輯觀點持續以一貫編輯方式,而不斷地原創研究和不斷兜拉西拼並不關聯的既有素材和觀點內容、以為其編輯立論和對抗社羣共議及意見,製造包括個人及其他參與者在內發言之任何漏洞、拒絕接納合規範圍內之停止原創研究要求和共識。機制內對於如此典型之filibuster情狀,似乎也是僅憑某一時刻有超然於一切之力量方可應付,平心而論,認為我們還是需要更多常識,保障在此之價值與收穫可盡量回饋予參與者和使用者。--約克客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02:28 (UTC)[回覆]
我簡單搜尋了一下,所謂「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及「transnational repression」即使不是同義詞,至少也是近義詞,而常有混用。就此而言,不認為「跨國威權主義」與「跨國鎮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5月4日 (四) 02:39 (UTC)[回覆]
那閣下是否認為,是可以編輯者自行按照其編輯觀點來總結去單獨以「exile」作切入,說愛德華·斯諾登和朱利安·阿桑奇之個案關聯上述概念?--約克客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03:19 (UTC)[回覆]
要注意在建立authoritarianism理解時,repression是為其中一種特徵,且以有關既有學術定義而言,主要指向並不是單一行為,而是諸多行為特徵及個案所系統形成之定論。現在問題如果重新變成僅以出版辭典基本解釋作結,是可能不合比例地,適用於該概念被本地編輯者重新自行研究化之爭議。--約克客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03:25 (UTC)[回覆]
那我的編輯更沒問題了,即@Longway22所稱「不顧課目既已限定為威權主義之事項」是無稽之談。跨國威權主義和跨國鎮壓是有不同(按部分人士和組織說法,跨國威權是跨國鎮壓子集),混用就是因為部分組織與個人為了造詞以免傷了漂亮國但實際上沒本質區別。--MINQI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08:25 (UTC)[回覆]
不需要閣下代表Eric閣下。--約克客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08:52 (UTC)[回覆]
@Longway22,請問你有什麼問題?我在那回復Eric Liu閣下,莫名其妙變我「代表Eric閣下」❓❓❓--MINQI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10:15 (UTC)[回覆]
如果有誤,致歉。請明示閣下引用之「說法」及適切解釋路線,但請避免依據閣下觀點主張解釋,而是必須展示既有素材觀點本身。--約克客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10:20 (UTC)[回覆]
目前有關行動分類、法律以及事例之來源中明文使用的是不是「跨國鎮壓」/「跨境鎮壓」/「Transnational Repression」?--MINQI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10:23 (UTC)[回覆]
(※)注意:@Longway22,朱利安·阿桑奇的依據是「英國批准將阿桑奇引渡至美國是充分顯示出英方維繫同美特殊關係的忠誠以及美英配合對特定人士進行跨國鎮壓的事實」,和「exile」有什麼關係?少欺騙其他編者與社群!社群共議不是你原創總結麼?不是「exile」就是流亡、迫使流亡意思麼?不是愛德華·斯諾登和朱利安·阿桑奇被明文使用「exile」、「被迫流亡」、「迫使流亡」麼?--MINQI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08:31 (UTC)[回覆]
隨閣下雪球好了。--約克客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08:40 (UTC)[回覆]
莫名其妙❗ 你就回答一個問題:目前有關行動分類、法律以及事例之來源中明文使用的是不是「跨國鎮壓」/「跨境鎮壓」/「Transnational Repression」。就知道誰在滾雪球了。--MINQI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10:20 (UTC)[回覆]

既然是翻譯英維搞出的分歧,為何不去英維的討論頁去討論討論呢? --MilkyDefer 2023年5月4日 (四) 04:15 (UTC)[回覆]

閣下是不是沒看懂現在根本不是翻譯問題...--約克客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08:30 (UTC)[回覆]
的確不是翻譯問題,就是你假借來源、原創總結:A.這些國家被某些國家/某些國家資助的組織認為是「威權國家」;B.這些國家有被某些國家/某些國家資助的組織認為進行了「跨國鎮壓」;原創總結出C.這些國家「跨國威權主義」。--MINQI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08:41 (UTC)[回覆]
你開的原創研究Transnational authoritarianism頭,就不要老是找別人問題好不?你研究人家英文維基人編輯提供的來源,再自己找到完全不相關之來源,再雪球出來的不提,還繼續雪球一大堆不相關問題沒有一個事實,都是閣下不斷自行按照閣下思路無限總結提出。--約克客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08:45 (UTC)[回覆]
 警告:請你再次注意是你和英維自己假借來源、原創總結。你就回答一個問題:目前有關行動分類、法律以及事例之來源中明文使用的是不是「跨國鎮壓」/「跨境鎮壓」/「Transnational Repression」。你只需要回答「是」與「不是」❗--MINQI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10:19 (UTC)[回覆]
@MilkyDefer理解一下。--約克客留言2023年5月4日 (四) 08:48 (UTC)[回覆]

(※)注意:我已在英維的「跨國威權主義」討論頁提出討論,但目前為止無人回應。另外,請問大家英維的「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在哪?我在英維沒找到「WP:VPD」,還請知情者賜教,以便我在那提出「擴大討論」。--MINQI留言2023年5月6日 (六) 09:42 (UTC)[回覆]

之前我在斯諾登條目的討論頁上對此有過發言,但後來要寫其它條目而沒有繼續追蹤討論。我覺得目前當作觀點寫入條目是比較可取的寫法。
此外,英維沒有VPD,如果是要移動條目請依照en:WP:RM發佈移動請求,如果單純是內容上的爭議請依照en:WP:RFC發佈RfC。--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3年5月13日 (六) 02:53 (UTC)[回覆]
謝謝。--MINQI留言2023年5月13日 (六) 06:33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