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文化
外觀
新石器時代文化 |
---|
大坌坑文化
|
年代: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600年 |
首次發現的遺址位置:台灣新北市八里區 |
文化類型:新石器時代 |
出土文物:陶器、石器等 |
文化特點 |
生產方式:以農業為主,兼事漁獵 |
主要遺址 |
大坌坑文化(臺灣話:Tuā-hun-khinn bûn-huà)是台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包括東亞大陸東南沿海和附近島嶼一帶。從各遺址或研究所得的推測年代不一,大致上約距今7,000年至4,700年之間。
因出土的文物於陶器口有繩紋,又稱為繩紋陶文化。
與南島語族的關係
[編輯]大坌坑文化可能涉及南島語族起源,是可能的原南島語族人群。
地方類型
[編輯]此文化在各地與不同時間有所差異,可以分成:大坌坑、八甲、鳳鼻頭(菓葉)、月眉等地方類型。
遺址
[編輯]可見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包括:新北市的大坌坑遺址;台北市的芝山岩遺址;臺中市的安和遺址;台南市的南關里遺址與八甲遺址;澎湖縣的菓葉遺址;高雄市的鳳鼻頭遺址;以及台東縣的長光遺址等。
參考來源
[編輯]- 劉益昌. 大坌坑文化. 臺灣大百科全書
- 臧振華. 再論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問題. 南島研究學報.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