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 | |
---|---|
存在時期 | 1937年10月12日-1947年1月23日 |
國家或地區 | 中國 |
效忠於 | 中國 中國共產黨 |
部門 | 國民革命軍 |
種類 | 游擊隊 |
功能 | 正式武裝團體 |
規模 | 起初約1.03萬人員,抗戰結束前夕約29萬 |
直屬 |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第三戰區 |
駐軍/總部 | 蘇北、皖南 |
裝備 | ZB26式輕機槍 九六式輕機槍 十一式輕機槍 漢陽八八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 八一式馬步槍 三八式步槍 九九式步槍 毛瑟C96手槍 南部手槍 九四式手槍 土製柄式手榴彈 九一式手榴彈 九七式手榴彈 八九式擲彈筒 九二式步兵炮 |
別稱 | 新四軍 |
格言 | 共赴國難 |
專用顏色 | 灰色制服 |
進行曲 | 《新四軍軍歌》 |
參與戰役 | 第二次國共內戰 抗日戰爭 |
指揮官 | |
象徵性指揮官 |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二級上將 |
著名指揮官 | 葉挺、項英 陳毅、劉少奇、粟裕 |
標識 | |
臂章(1941) | |
臂章(1945) | |
軍旗 |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留在南方八省進行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於1937年10月改編而成的軍隊。新四軍是主要由項英創建的,由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下轄四個支隊,編入第三戰區戰鬥序列,但實質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指揮。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新四軍番號繼續沿用到1947年1月才撤銷,原新四軍部隊主力除第3師(黃克誠部)開赴東北加入東北野戰軍,第5師(李先念部)改編為中原軍區外,其餘主力改編為華東野戰軍,1949年1月改稱第三野戰軍。
軍史
[編輯]建軍過程
[編輯]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取得了四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1933年蔣介石調集百萬國軍針對紅軍各個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剿共戰爭。此戰曠日持久,紅軍戰況不利,損失慘重,各部主力被迫於1934至1935年間陸續放棄所在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但同時也都留下少量部隊作為牽制力量,在原根據地地區與國軍繼續進行游擊戰。
1936年底,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和以中國國民黨為主的國民政府達成和解,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或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之所以葉挺選擇新四軍這一番號,是由於他以前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淵源。他視第四軍為「老」,中共的新四軍為「新」,意思是繼承「鐵軍」的精神[1]。
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佈,南方8省13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註 1],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兼政委,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中國共產黨為加強對新四軍的領導,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2]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
國共摩擦
[編輯]隨着1937年南京失守,1938年武漢失守,1939年南昌失守,國軍主力在日軍進攻下已節節西退,到1940年江蘇已成敵後有所時日。未退國軍除去隨汪偽政府投靠日軍而成的偽軍,敵後只餘部分國軍半隱藏游擊。1940年10月4日國民政府江蘇省省長韓德勤公然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率國民革命軍第89軍對新四軍發起由韓集結1.5萬人進攻,陳毅粟裕組織4千餘人防守的黃橋戰役,造成國民革命軍萬餘人傷亡,虜獲第33師長孫啓人等數千人,且讓本來僅駐安徽的新四軍,控制了江蘇部分省境。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名義,命令新四軍、八路軍撤到冀察兩省和晉東北及冀魯交界地區[3];中國共產黨對此予以拒絕,僅答應將皖南新四軍撤到長江以北[4]。11月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葉挺為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5]。1940年11月29日,蘇北劉少奇發動進攻韓德勤餘部的曹甸戰役[6],國民政府方面大為惱怒,轉而拒絕皖南新四軍東進從蘇南渡江的方案,重新命令皖南新四軍必須直接北上,從安徽銅陵、繁昌間北渡長江,並延長最後期限至1940年12月31日。
1941年1月4日,皖南事變爆發,蔣中正命令取消新四軍番號。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佈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決定用中共中央軍委名義發表談話」;會議決定組成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團: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周恩來、彭德懷為委員,軍委實際工作由主席團辦理。任命陳毅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代軍長(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中與國民政府談判時被扣),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新的軍部在江蘇鹽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並將活動於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全軍9萬餘人,繼續在華中活動。
新四軍總結皖南事變的教訓,加強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加強了部隊的正規化建設和抗日根據地建設,並根據政治鬥爭需要,實行主力地方化,先後成立蘇中、淮南、蘇北、淮北、皖江等軍區以及許多軍分區,發展了地方武裝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軍進行了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反磨擦鬥爭,渡過了抗日戰爭中最困難的時期。
1943年春天,日軍進攻韓德勤部,韓德勤不支,在新四軍掩護下退入淮海根據地。隨後,韓德勤又與彭雪楓部、黃克誠部發生摩擦衝突。獨立第六旅旅長李仲賢,保安第三縱隊隊長王殿華戰死,韓德勤本人也被新四軍俘虜。陳毅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將韓德勤「禮送出境」。此後,魯蘇戰區在蘇北的根據地全部喪失[7]。
同年,中共發起憲改主張,提出了開放黨禁、保障人民民主自由等訴求,要求成立聯合政府。同時新四軍在蘇中蘇北發動以摧毀日偽據點和堡壘為目的的游擊戰,1944年在日軍攻陷洛陽、長沙、衡陽時,在蘇魯、蘇皖方面新四軍與華中偽國民政府部隊發生大小戰役九次。9月,新四軍所屬7師分別在蘇中、皖南青陽、皖北、九江、浙贛路一線、合肥、巢縣一帶,與留守國民革命軍產生摩擦,國民革命軍王俸綬司令不敵自殺身亡。9月底八路軍115師與新四軍第3師萬餘人,圍攻國民政府銅山縣政府駐地,駐地團長王家先生死不明。
抗日戰爭勝利後,葉挺1946年3月4日獲釋[8],在4月8日乘飛機去延安時遇難身亡[9][10][11][12]。
勾結日軍
[編輯]1941年底,新四軍七師和皖中(皖江)區黨委決定成立皖江貨管總局,將汪子東開設的利記雜糧部在無為、巢縣、安慶三地採購的大米全部扣押,並規定根據地糧食全部禁止外運,迫使汪子東與其日本顧問、利記雜糧部副經理楠木重椿與新四軍談判,達成以糧食換武器和軍需物資的協議。1942年下半年,中共華中局調具蔡輝到皖江地區擔任貨管總局局長。1944年初,貨管總局改為皖江貿易總局,先在上海設安源公司,繼在蕪湖設安源公司蕪湖分公司。後又在上海設中華物資公司,在蕪湖設中華物資公司蕪湖辦事處,得以在日軍佔領區將物資不斷送往江北抗日根據地。[13]
鄂豫皖根據地成立後,李先念的新四軍在漢水有一個港口,日本人來往武漢運送軍火、糧食、物資經過時,只要交稅就不會被新四軍攻擊。[14]
1943年,潘漢年以遊走新四軍和日佔區的商人胡越明的身份,會見了李士群的軍事顧問、日本華中派遣軍謀略課長都甲大佐,就日軍與新四軍和平共存互不侵犯達成初步共識。[15]
編制
[編輯]1938年春
[編輯]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移至江西南昌,後移至皖南歙縣之岩寺。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約1.03萬人,屬於顧祝同指揮的第三戰區戰鬥序列,並規定在蘇北、皖南地區擔任游擊。新四軍改編後,各支隊隨即相繼開赴江南抗日前線。[2]
- 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羅炳輝、傅秋濤(後),參謀長胡發堅,政治部主任劉炎
- 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譚震林(先),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 第三支隊司令員張雲逸,副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趙凌波,政治部主任胡榮
- 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副司令員戴季英,參謀長林維先,政治部主任蕭望東
1939年冬
[編輯]1939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皖南視察,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長江中的揚中縣與挺進縱隊合編,並向蘇北發展。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組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開闢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1939年1月,開闢了豫鄂邊區的抗日根據地,轄5個團隊和3個游擊總隊。至1939年冬,新四軍下轄江南指揮部、江北指揮部、游擊支隊、豫鄂挺進縱隊,共計49901人。[16]
1940年冬
[編輯]至1940年冬,新四軍下轄新編第一、第二、第三支隊、江南指揮部、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西路指揮部、江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豫鄂挺進縱隊,共計88744人[16]。但關於此時新四軍的兵力有1.03萬、3.5萬、9萬[17] 、逾13萬等多種說法[18]。
1941年春
[編輯]1941年1月4日皖南事變使新四軍遭受重大損失,蔣介石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1月9日,項英、周子昆、袁國平等擅自離隊出走,後因無法突圍而又返回[19]。11日,中共中央決定,皖南新四軍由葉挺和饒漱石統一指揮,項英隨軍北上[20]。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重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部,陳毅任代理軍長、政治委員劉少奇、副軍長張雲逸、參謀長賴傳珠、政治部主任鄧子恢。1月25日,新軍部以華中總指揮部為基礎宣告成立。隨後成立了中共中央軍委華中分會,又稱新四軍分會,劉少奇為書記,陳毅、張雲逸、鄧子恢、賴傳珠為委員。新軍部將長江南北的新四軍和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共9萬餘人。
1941年3月14日,項英與周子昆被副官劉厚總殺害[21]。
1945年夏
[編輯]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至抗戰勝利前夕,華東新四軍總兵力為25萬人(不含位於中原地區的新四軍第5師李先念部4萬餘人)[22]。1945年對日戰爭結束後,根據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新四軍主力北移山東,江南的新四軍部隊移往蘇北。1946年1月7日,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併,成立「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和山東野戰軍,陳毅為新四軍軍長、山東軍區兼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饒漱石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羅炳輝為副軍長兼副司令員,黎玉任副政治委員兼山東野戰軍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參謀長,袁仲賢任副參謀長,舒同任政治部主任,唐亮任政治部副主任。[23]新四軍兼山東軍區下轄膠東、魯中、魯南、濱海、渤海五個二級軍區,山東野戰軍(轄第1、2縱隊,第7、8師),兵力約27萬人。
1946年春
[編輯]留在蘇皖邊境的新四軍編為華中軍區(司令張鼎丞,政委鄧子恢,轄淮南、蘇中兩個二級軍區,5、6、7、8四個軍分區,海防縱隊,雪楓軍政大學,解放第1、2、4軍)、華中野戰軍(司令粟裕,政委譚震林,轄第6、7、8、9縱隊),兵力約18萬人,歸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領導。
1946年6月,國軍以30萬人圍攻由新四軍第5師改編的中原軍區,國共雙方簽定的停戰協定破裂,國共內戰重新爆發。1947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佈命令,撤銷華中野戰軍、華中軍區、山東野戰軍、山東軍區和新四軍番號,原新四軍主力7個師中第1、2、4、6、7五個師及山東軍區一部合編為華東野戰軍。原新四軍3師已於1945年開赴東北並在1946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第6縱隊第16師、西滿軍區;原新四軍5師與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河南軍區等部編為中原軍區,即1946年中原突圍被圍攻之部隊,該部突圍後一部建立豫陝根據地,一部進入陝西改歸西北野戰軍。至1948年下半年,上述各部統一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華東野戰軍成立時80%兵力源自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成立時35%兵力源自新四軍,此外新四軍也構成了西北野戰軍一部。
軍服、軍歌
[編輯]新四軍同八路軍一樣,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為「N4A」三字(即為新四軍的英文縮寫),背面是部隊番號及佩戴者姓名,八路軍軍服一般為土黃色或黃綠色,新四軍一般為灰色軍服。
新四軍軍歌創作於1939年。3月間,首先由陳毅寫出歌詞初稿《十年》,後經葉挺、項英、袁國平、周子昆、李一氓等新四軍高級將領集體修改定稿,於1939年6月發表在新四軍的刊物上,署名為「集體創作,陳毅執筆」,新四軍魯迅藝術團團長何士德譜曲。
戰役列表
[編輯]- 1938年11月初 新四軍在皖南馬家園反擊日軍進攻的戰鬥
- 1938年12月至1941年初,新四軍三支隊與侵華日軍雙方關於安徽省繁昌縣城爭奪發生的戰役,戰役歷時一年余,期間繁昌縣幾次易手,最終以新四軍成功收復繁昌城告終。
- 1940年10月4日,新四軍陳毅、粟裕遵照中國共產黨中央毛澤東的指示,以不到1000人的代價取得黃橋戰役的勝利。國軍在此戰中共損失1萬1千餘人,3800人被俘虜。此後,新四軍與南下支援的八路軍第5縱隊會師,佔領了海安、東台等四個縣,並繳獲大量裝備[24][25]。11月17日,在江蘇海安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23日遷鹽城),葉挺任總指揮,陳毅任副總指揮並代理總指揮,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胡服(劉少奇)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留在蘇南的新四軍第2支隊領導機關,組建了新的江南指揮部[26]。
- 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的名義,向朱德、彭德懷、葉挺發出「皓電」,強令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朱德等於11月9日復「佳電」,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的荒謬命令和對共產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的誣衊,同時為顧全抗日大局,表示可以將皖南新四軍移到長江以北。1941年1月6日,部隊行至茂林地區時遭顧祝同、上官雲相指揮的八個師超過八萬兵力包圍和襲擊。8日,新四軍陷入重圍。新四軍指戰員血戰七晝夜,最終因寡眾懸殊,彈盡糧絕。新四軍軍長葉挺被扣押,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項英和副參謀長周子昆被叛徒殺害。全軍約9000人,除約2000人分散突圍外,大部壯烈犧牲。
17日,蔣中正反誣新四軍叛變,宣佈取消新四軍番號,聲稱要將軍長葉挺「革職」「交軍法審判」,並令湯恩伯等人率軍二十餘萬進攻江北新四軍,國民黨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達頂點。中共對此暴行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不僅嚴厲譴責國民黨頑固派,而且宣佈重建新四軍,並且向國民黨提出懲辦何應欽、上官雲相等等禍首,取消1月17日的反動命令,停止挑釁,恢復葉挺自由,交還新四軍全部人槍、廢止一黨專政,逮捕親日派首領等解決時局的十二條辦法。 國民黨頑固派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各界人士、民主黨派、國民黨左派的不滿、抗議和憤慨,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反對和不滿。
- 1941年7月20日至8月20日,新四軍第1師主力、第3師第7旅及第8旅一部發起鹽阜蘇中戰役,擊毀汽艇50餘艘,日軍獨立混成第12旅團、第17師團一部及「偽」軍李長江殘部3800餘人。
- 1943年4月1日至1944年9月,新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部隊及地方民兵、游擊隊發動蘇中反「清鄉」鬥爭,摧毀碉堡200餘座,攻克據點49處。
- 1943年4月至7月,新四軍第3師、蘇北區淮海軍分區主力發動淮海1943年夏季戰役,作戰223次,攻克據點40餘處。
- 1944年,新四軍在蘇北發起一系列針對日軍的攻勢戰役,以車橋戰役為開端至12月結束,先後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收復國土7400餘平方公里、光復人口160餘萬,攻克日偽軍據點570處。新四軍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向浙江、河南發展、迎接戰略反攻的部署,新四軍第1師主力渡江南下,與蘇南部隊和浙東遊擊縱隊會師,成立蘇浙軍區。新四軍第4師主力西征豫東,恢復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第5師派出河南挺進兵團北上,開闢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5師還與南下的八路軍第359旅會師,成立了鄂豫皖湘贛軍區。
- 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新四軍第5師豫南遊擊兵團與日、「偽」一部以及國民革命軍豫南挺進軍、正陽縣保安團之間發生豫南戰役,造成日、「偽」傷亡2800,國民革命軍被俘600餘人,另外殲滅土匪500餘人。
- 1945年1月至8月,新四軍第2、3、4、5、7師,蘇中軍區、蘇浙軍區部隊等發動華中1945年春季作戰,攻克重要據點100餘處。
- 1945年8月14日,新四軍向日、「偽」軍發起華中1945年夏季戰役,攻佔縣城30餘座、據點40餘處。
註釋
[編輯]- ^ 不包括瓊崖紅軍游擊隊。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張發奎口述自傳 中華民國第四任陸軍總司令回憶錄. 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17. ISBN 9789869373937.
- ^ 2.0 2.1 新四军正式组建.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資料.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1).
- ^ 謝幼田. 中共壮大之谜: 被掩盖的中国抗日战争真相. 明鏡出版社. 2004: 266–271 [2017-01-25]. ISBN 978-1-932138-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4).
- ^ 為顧全大局挽救危亡 朱彭葉項復何應欽白崇禧佳電.1940-11-09
- ^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始末.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9年2月20日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 ^ 徐君華等. 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1: 230. ISBN 780137424X.
- ^ 《近代中國通史 第九卷》
-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1164. ISBN 978-7-202-03014-1.
- ^ 中国现代史.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 1997: 155.
- ^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M.E. Sharpe. 1989: 120.
- ^ Far Eastern Affairs. Progress Publishers. 1979: 184.
- ^ "U.S. Army Plane Missing With China Red Leaders", New York Times, April 10, 1946, p8
- ^ 丁瑜; 中共蕪湖市委黨史研究室. 芜湖革命珍典. 2012年. 2012年, (11期).
- ^ 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 徐秀麗(譯者). 我是一個中國的美國人. 中華書局(香港). 2015: 179. ISBN 9789888340064.
- ^ 尹騏《潘漢年的情報生涯》,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161頁,ISBN 9787010025087。
- ^ 16.0 16.1 丁星,《新四軍初期的四個支隊——新四軍組織沿革簡介(2)》【J】,鐵軍,2007年第2期,38-40頁
- ^ 《紅旗銳評》
- ^ 2002年5月第26卷第3期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 鄭雲華;舒健.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抗日战争:新四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01-005094-2.
- ^ 葉超:《悲壯的史詩——回憶皖南事變的經過》,載《皖南事變回憶錄》
- ^ 中共《党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3期: 「山大王」劉厚總. [2017-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6).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第一卷,185頁。
- ^ 張明金、劉立勤《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200個軍區》,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
- ^ 革命先烈浩氣長存 探訪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雲南網
- ^ 栗裕.黃橋戰役總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940年10月.《栗裕軍事文集》
- ^ 陳賦斌.黃橋戰役中的三道「數學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解放軍報
來源
[編輯]- 《張發奎口述自傳 中華民國第四任陸軍總司令回憶錄》 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
參見
[編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