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题
歡迎打开時間之門!

从左上角顺时针开始:沙漠中的英联邦军队;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国平民;冬季攻势中的苏军;载人的日本飞机准备起飞;在柏林作战的苏军;一艘受到攻击的德国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過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廣泛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以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組成的同盟國,以及由德國日本義大利軍國主義國家所組成的軸心國集團,在戰爭進展到最為激烈時全世界有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並且估計有19億以上的人口因而被捲入戰爭之中。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總計造成將近5,000萬至7,200萬人因而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此外根據估計在戰爭期間導致近13,850億美元的錢財損失,並且造成大量房屋、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則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壞。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由於主張軍國主義之軸心國集團的舉動各地便爆發不少軍事衝突,這包括衣索比亞與義大利爆發的殖民地戰爭、以及中國與日本展開的軍事衝突等,但絕大多數學者仍然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戰場爆發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戰火立刻遍及到歐洲、亞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五大洲,同時交戰雙方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宣告結束,由同盟國集團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戰爭結束後蘇聯美國分別發展成為超級大國,進而造成之後長達45年的冷戰,而為了避免之後爆發這類大規模軍事衝突使得世界各國一同成立了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自決風氣也促使亞洲與非洲展開許多非殖民化運動,但另一方面歐洲則開始追求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

特色條目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的禁煙運動。在德國醫師首次研究出吸煙肺癌的關聯後,納粹德國便開始強烈提倡禁煙運動,而開創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眾禁煙運動。二十世紀初起,禁運動逐漸在各國生根,但除德國外成效明顯不彰。德國禁煙運動獲得權力漸長的納粹政府全力支持,成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早期全世界影響力最甚的禁煙運動。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領袖譴責吸煙行為,有的更公然批判購買香煙。在納粹統治下,吸煙與其對健康的影響的相關研究蓬勃發展。希特勒本人厭惡香煙,而納粹的生育政策亦融入了禁煙運動因素。禁煙運動並結合了反猶太主義種族主義

軍事衝突

突出部之役

突出部之役納粹德國1944年12月16日西部戰線發起的作戰。此次作戰包含許多支援的次作戰,如地板作戰狮鹫行动等,這些作戰的計畫目標是撕裂英美盟軍戰線、佔領安特衛普並包圍和消滅盟軍四個軍,迫使盟軍在有利軸心國的條件下和談。阿登戰役是在幾乎完全無線電靜默的極度秘密情況下計畫完成,即使是「Ultra」也未顯示任何跡象。更糟的是盟軍的過份自信、忙於自己的進攻計畫、差勁的空中偵察和相對缺乏戰鬥經驗的美國第1軍團提升了突擊的效果。盟軍的情報部門完全未能察覺即將來臨的攻擊,而這意料之外的攻擊是發生在盟軍的強大空軍不能起飛的陰天,由德軍向盟軍防線薄弱部份發起進攻。


英苏入侵伊朗

英苏入侵伊朗1941年8月25日至9月17日英国苏联为了确保对伊朗的油田和援苏物资通道安全,联合出兵干涉伊朗的军事行动。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朗随即宣布中立。1941年7月18日和8月16日,英苏两国两次联合照会伊朗政府,要求驱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伊朗政府均未明确表示同意。8月25日凌晨,苏军从伊朗北部入侵伊朗,英军则在伊朗南部登陆。在北方战线,苏军的三支部队分别从阿塞拜疆南部纳希契万地区、里海南岸、沙赫港入侵伊朗。在南方战线,英军占领了沙普赫尔港、阿巴丹港,并从卡仑河、伊拉克的哈纳根入侵伊朗。9月16日,英苏军队压向德黑兰,伊朗国民议会被迫宣布伊朗国王礼萨汗逊位。次日,英国和苏联军队开入德黑兰,伊朗全国的抵抗行动停止。入侵的结果是礼萨国王退位,纳粹德国在伊朗境内的势力被全部肃清或者被捕,其中一半人被苏联肅清並流放到西伯利亚;另外一半人则被英国人流放到澳大利亚

武器裝備

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火箭筒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使用的单兵肩扛式火箭发射器的绰号,也称Stovepipe。巴祖卡是第一代实战用的单兵反坦克装备。巴祖卡使用固体火箭作为推进器,弹头为高爆和高爆反坦克弹头,能够摧毁装甲车机枪工事,射程超出手榴弹手雷的投掷范围。因为其管状外形类似于一种名叫巴祖卡的喇叭状乐器而得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北非战场中缴获到一些巴祖卡火箭筒,他们马上就发现了巴祖卡在战场上的作用并开始着手仿制。德国设计师将弹头直径增加到88毫米(还有一些小的改动)并在德军中推广使用,这种武器被称作坦克杀手。由于新奇且易于识别,「巴祖卡」在军事术语中常常代指肩扛式火箭发射器。

海上軍艦

無畏號航空母艦

無畏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無畏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1943年下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無畏號退役封存,在韓戰後開始進行SCB-27C改建,又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於1954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稍後無畏號又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1962年無畏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1,繼續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稍後無畏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分別擔任水星-宇宙神7號雙子座3號的救援船。1966年至1969年,無畏號曾三次前往西太平洋,參與越戰。無畏號在1974年退役,海軍在1981年將無畏號捐贈到紐約作博物館艦。1986年,無畏號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航空武器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美國波音美國陸軍航空軍制造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美軍在1930年代提出200架轟炸機的生產合約,當時參與競爭還有道格拉斯格倫·L·馬丁,最終波音設計的機型勝出,甚至比陸軍航空軍原先要求的規格更好。B-17的原型機在一次時墜毀令合約取消,但陸軍航空軍對波音的B-17設計印象深刻並訂購了13架,其後陸軍航空軍恢復全面量產,包括衍生型B-17A至B-17G。它是一種多用途的飛機,除了在美國陸軍航空軍中作為轟炸機服役及在皇家空軍中作炸彈運輸機外,其他國家亦有採用。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B-17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對德國工業和軍事目標進行日間戰略轟炸的主力機種。戰後因為結構堅固,有不少被使用為森林消防機,直到1980年代美國還有一批B-17消防機在使用。

二戰拾遗

B-29s dropping bombs.jpg

二戰历史上的今天

剛離開蘇拉威西島當地港口駛向印度洋的赤城號航空母艦。

同盟國傳記

蔣中正

蔣中正介石,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中華民國政治家军事家,祖籍江蘇宜興和桥镇,生於清朝浙江省寧波奉化縣溪口,逝世於中華民國台北市的住所士林官邸內。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務。他是唯一同時統治過中國大陸台灣的近代中國領導人。蒋中正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毁誉兼有的人,人们对他评价趋于兩极化。蒋中正留下文字極多,但許多文章由蔣之文學侍從陳布雷陶希圣等代筆,如《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主要内容收入《先总统 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軸心國傳記

埃爾溫·隆美爾

埃爾溫·隆美爾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在一戰中因英勇表現受獲藍色馬克斯勳章。在二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意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意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又多次擊退了英軍反攻,因為其活躍的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但到了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況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離開了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隆美爾選擇服毒身亡,希特勒為其舉辦國葬

二戰分類

其他主題

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共有329+/−項主題首頁。
Monobook icon.svg 人文
Sports icon.png 娛樂與體育
Gnome-globe.svg 地理
漢字文化圈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区:河北 山西 江苏 浙江 山东 安徽 福建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云南 甘肃 新疆 江西 贵州;城市:北京 天津 上海 南京 苏州 广州 武汉 西安 宁波 青岛 重庆 台州 惠州 肇庆;其他:香港 澳門 东北地区 天津滨海新区
中華民國(廣域:臺灣 福建;縣市:臺北 基隆 桃園 苗栗 臺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臺南 高雄 澎湖 宜蘭
日本東京 琉球群島
朝鮮半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韩国
越南 新加坡 馬來西亞 泰國 菲律賓
西歐:德國 荷兰 比利时 法国 西班牙 葡萄牙 英国倫敦) 瑞士 奥地利;北歐:芬兰 瑞典;南歐:義大利 梵蒂岡 希腊;東歐:亞美尼亞 白俄羅斯 立陶宛 波兰 俄羅斯 烏克蘭;跨洲國家:土耳其
  • 美洲
美國阿拉巴馬州 阿拉斯加州 亞利桑那州 阿肯色州 加利福尼亞州 愛荷華州 堪薩斯州) 加拿大 巴西 苏里南 阿根廷
  • 大洋洲
澳大利亚
埃及 安哥拉 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