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琬
黃琬(141年—192年),字子琰,江夏安陸(今湖北安陸北)人,東漢末年大臣。曾因黨錮之禍而受禁錮二十幾年。官拜豫州牧時,政績顯著。後與王允謀誅董卓。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攻破長安後,死於獄中。
早年
[編輯]黃琬曾祖父為黃香,祖父為黃瓊,姑母為劉焉妻。幼年喪父。建和元年(147年)正月,京城洛陽發生日食,祖父黃瓊報告情況給漢桓帝。皇太后問黃瓊太陽被遮了多少。黃瓊思考答案,但不清楚日食情況。當年黃琬7歲,提醒他道:「為什麼不說太陽剩下的部分就像剛出來的月亮?」黃瓊恍然大悟,立刻用他的話去報告。
後來黃瓊任司徒時,孫子黃琬以公孫拜童子郎,但以疾病為由未就任而名揚京師。
某日司空盛允有疾,黃瓊派黃琬去慰問,恰逢江夏有賊子作亂,因為黃瓊為江夏人,盛允諷刺道:「江夏大邦,而蠻多士少」。黃琬回應道:「蠻夷猾夏,責在司空」,即拂衣而去。
官場生涯
[編輯]黃琬官拜五官中郎將時,與當時的光祿勳陳蕃成為朋友。當時東漢舊制要察舉三署郎,以才德優異者舉為茂才,但權富子弟往往得舉,而排除窮苦人士在外。於是黃琬與陳蕃同心協力,不論貧富啟用人才、顯用志士。因此平原郡劉醇、河東郡朱山、蜀郡殷參等人以才行得舉,但是黃、陳同時得罪了權貴。
當時的御史中丞為王暢,王暢身邊的權貴就構陷黃琬、陳蕃、侍御史刁韙等人『結交朋黨』。於是陳蕃官職被免,黃琬、刁韙遭到禁錮。
黃琬被禁錮到光和末年(184年)時,太尉楊賜上書薦黃琬有撥亂之才,於是征為議郎,並提拔為青州刺史和侍中。中平初年(184年),為右扶風,征拜為將作大匠、少府、太僕。
官拜豫州牧時,境內盜賊猖獗,黃琬將其征討平定,於是聲威大震。政績顯揚天下,遂受封關內侯。
董卓之亂
[編輯]董卓欲遷都長安,黃琬與司徒楊彪反對。黃琬勸董卓:「昔時周公以洛邑為首都安定了姬姓。光武帝以洛陽為首都興隆了漢朝。這是天之所啟,神之所安。大業既定,豈能妄加遷動,辜負了四海之期望?」當時人人都畏懼董卓一暴怒,黃琬必定被殺害,於是都勸諫黃琬。黃琬對他們說:「昔日白公勝作亂於楚國,屈廬冒着利刃向前;崔杼殺齊莊公於齊國,晏嬰不畏懼他的盟誓。我即使無德,但真心欽慕古人之氣節。」董卓警戒他是名門望族,不敢加害他,於是黃琬被罷免官職。後來再與楊彪同拜光祿大夫,遷到西都長安後,轉司隸校尉,與司徒王允共同密謀誅殺董卓。
李傕、郭汜攻破長安後,黃琬被收捕入獄,死於獄中,時年五十二歲。
相關人物
[編輯]黃琬妻來氏,有弟來敏。漢末來氏姐弟避難荊州,黃琬的表侄劉璋將他們接到蜀中。
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黃琬有一子黃奎,與馬騰一同密謀誅殺曹操,後事敗被滿門抄斬。黃奎為虛構人物,史書並無記載。
參考文獻
[編輯]- 《後漢書·黃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