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林圣迹亭
树林圣迹亭 Shulin Sen-Ji Pavilion | |
---|---|
树林潭底公园圣迹亭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新北市树林区潭底里备内段223地号(潭底公园内) |
材料 | 红砖、灰泥 |
建成时间 | 同治十一年(1872年) |
公众参观 | 开放时间:全天 参观费用:免费 |
使用者 | 树林区公所 |
所有者 | 国有 |
官方名称 | 树林圣迹亭 Shulin Sen-Ji Pavilion |
类型 | 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其他历史遗迹 |
评定时间 | 2005年4月1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树林圣迹亭[注 1]位于淡水厅海山堡潭底庄(今新北市树林区潭底里潭底公园内[1]:67),为专供焚烧字纸的惜字亭。惜字亭建于同治时期[2],原位于潭底山麓,后因潭底公园的兴建迁至现址[a]。亭身以红砖砌成,并具有泥塑[注 2]的花瓶与水果等装饰[1]:68。树林圣迹亭于2005年被公告为为历史建筑[3]:26、27,现已不作惜字亭使用,作为历史建筑保存。树林为大台北地区周边发展迅速的地区,能保存的历史建物并不多,特别是树林圣跻亭为新北市境内四处保存完整的敬字亭之一,更凸显其文化价值。 [2]
圣迹亭又名“字纸亭”、“敬字亭”、“惜字亭”或“敬圣楼”等[a]。古时因受教育人口比例低,一般人对文字怀有敬畏之心;而士人可因读书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且书本取得困难,久之产生敬字惜书的习惯[1]:11。故广泛设立圣迹亭,雇人搜集字纸后于圣迹亭内燃烧,燃烧后的灰烬称为“圣迹”[1]:14。“圣迹”自亭中清出后,以沉香或檀香熏过,再用白纸妥善包好[1]:12,置于仓颉牌位前[2]。每年择日祭祀后,将灰烬送至水边或河边[a]。
沿革
[编辑]树林圣迹亭创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a],当时地方仕绅简炼见到民众任意丢弃字纸,对文字很不尊敬[1]:67,因而发起募款建造圣迹亭[2],集中焚烧字纸,以示尊重。光绪元年(1875年)地方生员王作霖等十八人[注 3],取唐太宗文学馆的“十八学士登瀛洲”之意,创立名为“文炳社”的敬字会,向外界募集资金,作为雇人拾字纸与每年举行祭典的费用,直到日治时期才废除[1]:67。圣迹亭原位于潭底山麓,1989年配合潭底公园的兴建迁至现址。于2005年4月1日由台北县政府文化局公告为历史建筑。因地震与风吹雨打,圣迹亭身倾斜,故自2010年1月办理修复工程,由符宏仁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楷程营造有限公司施工,于6月竣工。[a]
建筑
[编辑]树林圣迹亭以红砖砌成[1]:68,面积1.322m²,高约3m,整体外貌红白相间 [2]。亭身共三层,底层与第二层亭体为四角形,顶层为八角形[1]:68,具有八卦的意涵[2]。亭顶采攒尖式,中央宝顶为葫芦造型[1]:68的烟囱,象征阴阳和合、生生不息[2]。各层的墙面皆有泥塑的花瓶、水果与花草等图案。顶层八条与第二层四条屋脊均以螭虎装饰。地层后方开有供排烟的圆形风口[a]。第二层正面开有炉口,炉口上有镌刻“圣迹”的门额,现字迹已风化消失。第二层与顶层间的水车堵[注 4]上,可见斑驳的人物与狮子塑像。顶层除泥塑外,开有四个八卦形的气窗,具有排烟的功能,并以泥塑流苏装饰。泥塑因年代久远已有破损及剥落。因地震与风雨吹打[a],亭身向后倾斜,曾一度以木条支撑,并以塑胶网环绕[5]。且亭基右侧具有大裂缝。[2]
树林圣迹亭迁至潭底公园后,四周被围上石砌的围墙,围墙门柱上有对陶瓷石狮(现已消失),地板铺上红色的磁砖,造成视觉上的违和感[1]:69。2010年整修后,地板换上灰色的地砖,在通往圣迹亭的入口竖立一对石灯笼,并设立中、英与日文的解说牌,与国、台、客、英与日语的语音导览。
附注
[编辑]参考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张志远. 《台灣的敬字亭》. 远足文化. 2006. ISBN 9867630777.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管理系統-樹林聖蹟亭. 国家文化资产数据库管理系统. 中华民国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中文(台湾)).
- ^ 周宗贤. 《臺北縣文化資產手冊》. 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2005年12月. ISBN 986-00-3374-9.
- ^ 杨国柱. 《臺北州街庄誌彙編(上)》. 由古舜仁、陈存良翻译. 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1998. ISBN 957022181X.
- ^ 【台北樹林】潭底聖蹟亭. 黑皮的天空. 2010年7月31日 [2017年8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3日)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