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宣州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宣州片
母語國家和地區中國安徽東南部、江蘇西南部的高淳浙江西北部
母語使用人數
約390萬
語系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管理機構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wuu

宣州片宣州吳語,在安徽東南部的蕪湖銅陵池州、黃山市黃山區北部(其北部為原宣州太平縣地),江蘇西南部的高淳及浙江西北部部分地區使用。宣州片為吳語之方言片,又稱西部吳語宣州話,因使用區域位於吳語區內西部、以原宣州宣城郡寧國府)轄地為中心而得名。宣州吳語受到了江淮官話的嚴重滲透,使用區域日漸萎縮。

特徵

[編輯]

吳語宣州片具有吳語的基本特徵,即古全濁聲母今音自成一類,與古全清、次清聲母的今音對立,保持「幫滂並、端透定」三分的基本格局。與南、北部吳語相比,吳語宣州片韻母方面個性特徵不強,因分別具有與其他吳語以及淮語閩語贛語等周邊語言相同的一些特點而呈現出混合型的面貌;大多數地方入聲一般有喉塞尾[ʔ]且陰陽入不分;聲母差異較大。宣州片聲母的突出特點在於古全濁塞音的濁塞音成分明顯有通音化和氣音化現象;古全濁塞擦音大多因失去塞音成分而擦音化,與古全濁擦音的今音合流,兩者都伴有強弱不同的氣流[ɦ-]或[h-]。[1]

太平天國之前的宣州方言

[編輯]

宣城人(今宣州區)孫耀、吳思本著,成書於崇禎年間,初版於崇禎甲申年(1644年)的《音韻正訛》,反映了太平天國兵燹之前自然發展的宣州方言的語音狀況,經學者研究,雖然該書在凡例裡自稱「字宗《正韻》」,但實際上音韻和《洪武正韻》以及傳統的《詩韻》等毫無關係,實際反映的是編纂人的母語,其與如今殘存於皖南圩區老齡人口中的土著吳語有一脈相承的關係,而與兩人的出生地宣城市區今日的方言不同。學者通過韻類分析,歸納出的語音特點如下:[2][3][4]

聲母

[編輯]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齦音 齒齦後音 硬顎音 軟齶音 聲門音
鼻音 /m/ /n/ /ŋ/
塞音 清音 送氣 /pʰ/ /tʰ/ /kʰ/
不送氣 /p/ /t/ /k/ /ʔ/
濁音 /b/ /d/ /ɡ/
塞擦音 清音 送氣 /tsʰ/ /tʃʰ/
不送氣 /ts/ /tʃ/
濁音 /dz/ /dʒ/
擦音 清音 /f/ /s/ /ʃ/ /h/
濁音 /β/ /v/ /z/ /ʒ/ /ɦ/
邊音 /l/
近音 圓唇 /ɥ/ /w/
圓唇 /j/
  • 塞音、塞擦音、擦音仍基本保持中古漢語全濁、全清、次清三分的格局,但部分全濁聲母字已有不同情況的清化現象。
  • 見系未發生顎化現象。
  • 部分匣母與群母/ɡ/合流。群母在陽平清化為/k//kʰ/(無規律),仄聲裡仍然有/ɡ/
  • 部分匣母合口字(如互、護)、疑母合口字(如悟、寤、怙)合流為零聲母(或視作近音/w/)。
  • 疑母開口三四等字混入泥母/n/
  • 少量疑母與雲母、余母混入零聲母。
  • 大部分從母清化,其中大部分混入精母/ʦ/,部分去聲字混入清母/ʦʰ/
  • 莊、知、章組合併,少部分莊組併入精組。
  • 古全濁擦音和全濁塞擦音聲母發生合併,其中從母和少量崇母為/dz/、邪母/z/、大部分崇母和一部分澄母、船母為/dʒ/、禪母和一部分澄母、船母為/ʒ/
  • 少量書母讀塞擦音。
  • 日母分化有鼻音/n/和濁擦音/ʒ/兩種讀法,尚無兒化音產生。
  • 部分奉母字混入微母/v/,部分奉母字仍保持獨立:/β/

韻母

[編輯]
開尾韻 元音
開口呼 /ɿ/ /a/ /ɔ/ /o/ /e/ /ɛ/ /əu/
齊齒呼 /i/ /iɔ/ /ie/ /iəu/
合口呼 /u/ /ua/ /uɛ/ /uei/卑
撮口呼 /y/
鼻音 塞音
開口呼 /ɛn/ /an/ /əŋ/ /ɔŋ/ /oŋ/ /əʔ/ /ɿʔ/ /ɔʔ/ /aʔ/
齊齒呼 /iɛn/ /ian/ /iəŋ/ /iɔŋ/ /ioŋ/ /iɛʔ/ /iʔ/ /iɔʔ/
合口呼 /uɛn/ /uan/關 /uəŋ/ /uɔŋ/ /uəʔ/ /uʔ/ /uaʔ/刮
撮口呼 /yɛn/ /yəŋ/ /yɛʔ/ /yɔʔ/ /yʔ/
  • 有部分「陰聲陽化」現象。麻韻三等字的去聲,如「夜、卸、謝、借」與部分上聲讀如「憲韻」(該韻書小韻),如「寫、扯」讀如簡韻(該韻書小韻)。今天「社」字,蕪湖縣讀/ʂõ/,「寫」字貴池縣、巢湖讀/sɛ̃/,同陽聲韻的今讀。此特點應當是安徽中南部一帶方言的特徵。
  • 臻、深、曾、梗四攝舒聲字合併。
  • 入聲塞音韻尾混同。
  • 古咸、山二攝一些合口舌、齒音字讀若開口,如湍=貪、全=前,宣=先,撰=綻。

聲調

[編輯]

5個聲調,平聲分陰陽,仄聲不分陰陽(其中全濁上聲歸入去聲)。

方言分區

[編輯]

宣州片內部分三個小片,差別較大。如古全濁聲母,在太高小片尚未通音化,在石陵小片局地發生清化,在銅涇小片則都通音化了。

銅涇小片

[編輯]

銅涇小片共15縣市,308萬人(其中安徽261萬人)。該片語音特點是:古全濁聲母今讀是帶或強或弱氣流的通音,如並奉母今讀[ɦv-/hv-/ɦβ-/hβ-]等,定母今讀[r-/ɦr-/ɾ-]等,絕大多數地方的澄從邪崇船禪等母在今洪細音前有分別,讀如[ɦz-/ɦʑ-]、[hʐ-/hj-]等,大多數地方的群匣母一般在今洪細音前分別讀[ɣ-/ɦʑ-]、[h-/hj-]、[kʰ-/h-]等。另外,有的地方此類濁音中塞擦成分進一步丟失,只剩下氣流音[ɦ-]或[h-]了。如七都話中「袍嫌邪袖」的聲母是[h-]。[5]

太高小片

[編輯]

太高小片6縣市22萬餘人(安徽18萬人,浙江4.5萬人)。該片語音特點是:古濁塞音聲母今尚能全部或部分保持濁塞音的讀法。永豐等地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清化。如:「爬平」、「大桃」在永豐話中的實際音值分別是[b̻ʰ-][d̻ʰ-]、在茅坦話中的實際音值分別是[b̻-][d̻-]。[6]

石陵小片

[編輯]
  • 安徽
    • 石台縣(石埭。中部)、青陽縣(東南陵陽等鄉,舊石埭縣屬地,含城關舊派)、涇縣(限西南厚岸、包合、水東三鄉)、太平縣(現黃山市黃山區西北三豐地區部分鄉村,舊屬石埭縣)、貴池縣(限南部灌口一帶)。

石陵小片5縣市,13萬人。該片語音特點是:古全濁聲母今基本上讀清音,不過有些地方古澄從崇船禪群等母舒聲字有讀作清擦音的,與定母讀作塞音有別。如:橫渡話「社善柴蛇神」讀[ɕ-]、「床」讀[s-]。與銅涇小片、太高小片相比,石陵小片在語音特徵上磨損的速度較快。[6]

方言現狀

[編輯]

宣州吳語分布在吳語區西北部,外部周圍環繞諸多非吳語方言,內部亦遍布諸多客籍方言島。清代太平天國起事期間,本區域為太平軍和清軍的重要戰場之一,導致區內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戰後清政府鼓勵其他區域大量人口移民本區域,直接導致宣州吳語受到官話嚴重侵蝕,在城鎮往往對外使用江淮官話,而吳語在家庭內部使用,或限於老人、婦女應用,在圩區則保存較好,稱為「此地話、圩巴老話」。而且,宣州片吳語區的方言使用有一種普遍現象:中年人尚能聽懂老派土語,但已講不地道;年青一代則只能聽懂零星土語,更談不上說土語。有些在官話包圍中的土著話已被同化得只殘存很少幾項特徵,如蕪湖市郊四山鄉的褐南村,男人已說市區官話,土話被認為婦女話,也只剩下定母讀[r]聲母,代詞複數帶[nɔn24]尾,近指用[kəʔ5],遠指用[ku55]等幾項宣州吳語特徵了,這些殘餘點未統計在宣州吳語內。[7] 綜合實地調查資料可見,在內部特徵日益弱化(如,古全濁聲母清化)和外部優勢方言(淮語)的不斷夾擊下,加上普通話的強勢影響,吳語宣州片極有可能被官話完全融合、同化。[8]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蔣冰冰,2003年,第73頁。
  2. ^ 洪梅.《音韻正訛》入聲韻研究[J].莆田學院學報.2010,(1):39-42.
  3. ^ 高永安.《音韻正訛》的聲母系統[J].語言研究.2006,26(4):43-46.
  4. ^ 寧繼福.讀明末安徽方言韻書《音韻正訛》[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3(6):713-717.
  5. ^ 蔣冰冰,2003年,第73至74頁。
  6. ^ 6.0 6.1 蔣冰冰,2003年,第74頁。
  7. ^ 鄭張尚芳. 皖南方言的分区(稿). 方言. 1986,. 1986 (1) (中文). 
  8. ^ 蔣冰冰,2003年,第86頁。

書籍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