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Karoke Cirno/sandbox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页面仅用作个人学习

一般表格代碼示例:

標題文字 標題文字 標題文字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示例

一般表格代碼擴展: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可排序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 列表可收缩(默认为展开)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列表被折叠,且可收缩
宽度设置: style=width="*px(*%)" 高度设置:style=higth="*px(*%)"
设置于{|后,为整个表格;设置于|-后,为该行;设置于|或||后,并与该单元格内容之间以|分隔,则为该单元格。
style="white-space:nowrap" 表格不换行
style="background: red; color: white" 背景色为红色 字体为白色
颜色参数可设置某单元格、行或整个表格。设置于{|后,为整个表格;设置于|-后,为该行;设置于|或||后,并与该单元格内容之间以|分隔,则为该单元格。
单元格颜色参数优先于行颜色参数,而行颜色参数优先于表格颜色参数,逐层覆盖。要注意的是,没有一种简易的方法去设置某列的颜色,需要逐个单元格进行设置。
rowspan="2" 纵向合并X个单元格
colspan="2" 横向合并X个单元格
cellpadding="2"(边内空白)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实线深灰色边框1像素
style="margin: 1em auto 1em auto;" 单元格左对齐,表格居中
~~~

Karoke Cirno留言

~~~~

Karoke Cirno留言) 2014年9月27日 (六) 14:13 (UTC)

~~~~~

2014年9月27日 (六) 14:13 (UTC)

{{CURRENTYEAR}}年{{CURRENTMONTHNAME}}{{CURRENTDAY}}日 or {{FULLDATESTRING}}

2024年5月16日 or 2024年5月16日 (四) 21:09 (UTC)




——————————————————————————————————————————————————————————————

市北區
市北區四鄰
市北區四鄰
市北區在青島市的位置
市北區在青島市的位置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中國山東省青島市
政府駐地敦化路街道延吉路80號
下級行政區19
人口(2011)
 • 總計102.07萬人
 • 密度16,155.42人/平方公里(41,842.3人/平方英里)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266011
電話區號532
行政區劃代碼370203
國內生產毛額(2013)¥551.55億
網站市北區政務網

市北區中國青島市的一個市轄區,始置於1946年。位於青島市中部偏南,南接市南區,北連李滄區,東鄰嶗山區,西瀕膠州灣。市轄區面積63.1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4公里。人口102.07萬人,人口密度為16155.42人/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1][編輯]

隸屬演變[2][3][編輯]

時期 市北區 台東區 四方區
西周 夷國
春秋戰國 齊國
秦朝 琅琊郡
西漢 不其縣
三國 青州
北齊 長廣縣
隋朝-明朝 即墨縣
占期
1897年
大鮑島小區 台東鎮
德占期
1910年
大鮑島區 台西鎮 台東鎮
第一次占期 新市區
北洋政府 第二區 青島區
南京政府第一次統治時期
1929年
第一區 台東區 四滄區
1932年 第三區 第四區
1935年 大港區 小港區 台西區 台東區
日第二次占期 市北區
南京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
1946年
1949年 市北區 台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時期
1949年
1951年 四方區
1963年 市北區
1994年 市北區
2012年3月 市北區

行政區劃[編輯]

2012年3月之後,市北區實行部分街道辦事處合署辦公。12月,四方區併入市北區,[4]至此市北區不再是青島市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市轄區。現實際存在的街道辦數量為19個,分別為:大港(與華陽路合署)、即墨路(與小港合署)、遼寧路、興隆路、延安路、登州路、水清溝、台東、阜新路、四方、寧夏路、鎮江路、海倫路、敦化路、洛陽路、遼源路、河西、合肥路(與洪山坡合署)、浮山新區(與同安路合署)。

地理氣候[5][編輯]

地質[編輯]

市北區內的岩石類型主要是岩漿岩中的侵入岩類,形成時代為中生代。其中以中生代燕山晚期為主,多為花崗岩,另有小量中性岩脈等產出。侵入岩面積約占全區面積的90%以上。區內脈岩規模差別較大,主要是北東向和少量北北東向、近東西向。岩脈傾角較大。區內地層僅零星分布第四系全新統山前組沖洪積層。

地形地貌[編輯]

市北區地形是東北部高、西南部次高,中部、西北部低並向西北傾斜。區內最高點位於東北部的徐家村東山,海拔高度207米。西部地勢較低,只有貯水山海拔高度80米。市北區地貌低平,海拔50m以下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55%。丘陵是區內的主要地貌類型,分布面積廣,約占全市總面積的35%。剝蝕平原是區內最主要的地貌單元,約占全區面積的55%。

氣候[編輯]

區境年平均氣溫為12.7℃,各月平均氣溫8月份最高,為25.3℃,1月份最低,為-0.5℃,氣溫年較差為25.8℃。極端最高氣溫曾達38.9℃,極端最低氣溫曾達-14.3 ℃。年平均降水量為662.1毫米,降水量最多年份曾達1253.4毫米。年平均風速為5.2米/秒,以南南東風出現頻率最高,是區境的主導風向,其次為北北西風。累年最大風速曾達32.0米/秒 ,極大風速曾達35.6米/秒。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1%,日照時數為2481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6%,蒸發量為1357.3毫米,霧日為52天,降雪日數為14.7天。

水文[編輯]

海泊河是市北區唯一的一條河流,發源於浮山西麓,流向為自東向西流,穿過海泊河公園,於海泊河大橋處入海,屬季節性河流。區內的明溝暗渠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東部。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形成的天然河川徑流。

市北區西部臨海,為膠州灣東岸。海岸線北起海泊河入海口,南至小港一帶,長約17.5千米。附近海域最大的島礁馬蹄礁

植被[編輯]

由於原有自然森林植被垂直帶譜和自然更替規律已全部破壞,代之以栽培植被為主要建群種。至2002年,市北區綠化覆蓋總面積610.43公頃,其中綠地面積549.89公頃,道路綠化面積43.19公頃,零星樹木覆蓋面積17.35公頃;已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9.04%;綠地率26.16%;人均占有公共綠地4.03平方米。

人口[6][編輯]

市北區現有人口102.07萬人,人口密度為16155.42人/平方千米。2000年時,市北區常住戶口在外地的有171146人,占區內總人口的33.9%;市北區人口性別比為(男)101.8:100(女),人口性別比趨近平衡;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2.6%,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10.8%,人口年齡中位數為36.9歲,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勞動適齡人口的比重增加到69.68%;市區人口平均壽命為78歲。200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2‰;共有105400人暫住,其中,本省、市縣遷入72552人,省外市、縣遷入32848人;每戶平均規模2.68人。

人口數量[編輯]

1891年-1928年[編輯]

1891年,青島建置前,青島地區隸屬即墨縣,市北區界內有12個自然村,村民大都是明清時期,從雲南或本省內遷來。1897年,德國占領膠澳,與清政府簽定《膠澳租借條約》,租借地內大鮑島區(市北區)、第四區台東區)內的5個村莊人口不足千人。

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外來人口大量湧入青島。加之,1914年12月8日,日本當局向本土居民開放後,大批日僑遷來青島。到1918年,市北、台東地界內人口增至2萬多人,之後逐年增加。

1928年-1949年[編輯]

1928年,增加到140944人。據南京國民政府1929年統計,青島所轄第二區(市北區)、第四區(台東區)計有居民戶147085人,占市區總人口的38.9%。1937年,「七七事變」後,由於日本侵略者強掠勞工去東北日本開礦山做苦力,導致大批人口外遷,據1938年統計,兩區人口比1928年減少33997人。

日本戰敗後,日占期間流離的百姓紛紛返回,同時被解放的城市、農村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地主、還鄉團成員等攜家帶口亦湧入青島。1948年,市北、台東共有居民292954人,比1938年增加186007人,人口增長174%。1949年,國民黨軍政人員、工廠職工、地主、還鄉團成員等攜家帶口向南車撤離,待撤的國民黨軍隊抓兵補丁隨遷,使當年兩區人口減少56815人。

1949年以後[編輯]

1949-1957年,是戶口自然遷移時期,青島市人口明顯增加。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市北、台東兩區共有居民258329人。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兩區共有339094人。由於在此期間人口沒有節制,10年間人口淨增80765人,增長31.3%。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兩區共有380839人。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兩區共有369695人。

1994年5月,青島市區劃調整,把原市北、台東兩區合併,又把原四方區吳家村街道辦事處、錯埠嶺街道辦事處,原嶗山區的楊家群、夾嶺溝、河馬石村和高科園的浮山後、埠西村等5個行政村劃歸新市北區。新市北區所轄範圍內共有455342人,人口數列青島市市內4區第一位。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市北區共有504213人。按戶籍統計,2002年底市北區人口達467430人。

民族[6][編輯]

市北區境內人口中漢族人口占99%以上,少數民族雜散居住在區內。2000年,少數民族人口3181人,占全區總人口的0.63%,主要構成部分為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壯族等。

教育[6][7][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青島前,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低,大多數人受教育的機會很少,人口文化素質低。1936年,青島市區人口中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55.9%。1946年,市區人口中文盲人口仍占總人口的52.9%。

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青島後,人民文化素質水平逐漸提高。直到2000年,擁有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97129人,占市區人口總數20.45%;受到初、高中(含中專)教育的人口281554人,占市區人口總數58.14%;受大專以上高等教育的人口75529人,占市區人口總數15.59%。

名人[編輯]

來源[編輯]

  1. ^ 第一篇 建置区划. 市北區志. [2014-11-29]. 
  2. ^ 四方区历史沿革. [2015-03-22]. 
  3. ^ 市北区历史沿革. [2015-03-22]. 
  4. ^ 青島撤銷市北區、四方區、黃島區、膠南市設立2新區
  5. ^ 第二篇 自然环境. 市北區志. [2014-11-29]. 
  6. ^ 6.0 6.1 6.2 第三篇 人口. 市北區志. [2014-11-30]. 
  7. ^ 第二十六篇 教育. 市北區志. [2014-12-17]. 

外部連結[編輯]

閒置[編輯]

1901年,「大港火車站」建成鐵路的終點站。人工修築的「小港」建成客貨運輸碼頭。1904年,青島火車站建成後,因只准歐洲人在此上下車使用,大港火車站改成只准華人使用的「華人火車站」。1908年,大港碼頭形成規模,從而使商河路、桓台路、益都路一帶形成「小鮑島街市」;

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接管德國在青島一切特權後,又採取沒收、強賣、合辦等方式,控制青島的交通運輸、港口和工礦企業。同時,創建紡織工業、化學工業,使工商業和外貿進出口業相應發展起來,外來人口大量湧入青島後,加入了建築、交通運輸和工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