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約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約旦哈希米王國
المملكة الأردنّيّة الهاشميّة阿拉伯語
格言:الله الوطن المليك阿拉伯語
「真主,國家,君主」
國歌:عاش المليك
約旦國王萬歲
首都
暨最大城市
安曼
官方語言阿拉伯語
英語
官方文字阿拉伯文
族群
阿拉伯人
宗教
伊斯蘭教遜尼派
政治體制單一制
君主立憲制
法律體系基於普通法系伊斯蘭教法的混合法系
國家憲法《約旦哈希米王國憲法》
政府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 國王
阿卜杜拉二世
• 首相
加法爾·哈桑英語Jafar Hassan
成立
• 從英國保護下的外約旦獨立
1946年5月25日
面積
• 總計
92,300平方公里(第110名
• 水域率
0.01%
人口
• 2020年估計
10,658,123
• 密度
62/平方公里(第106名
GDPPPP2023年估計
• 總計
1,320.92億美元[1]第91名
• 人均
12,809美元[1]第112名
GDP(國際匯率)2023年估計
• 總計
500.22億美元[1]第93名
• 人均
4,850美元[1]第114名
貨幣約旦第納爾JOD
時區UTC+3(歐洲東部時間)
2022年10月起,夏令時被永久廢除。
行駛方位靠右
電話區號+962
ISO 3166碼JOR
主要節日宰牲節、開齋節、國慶日等
人類發展指數0.723[3](第102名)
網際網路頂級域

約旦哈希米王國,通稱約旦(阿拉伯語:الأردن‎,羅馬化al-ʾUrdunn [al.ʔur.dunː]),是位於西亞阿拉伯國家,北臨敘利亞,東臨伊拉克,東南臨沙烏地阿拉伯,西臨以色列巴勒斯坦。首都為安曼

死海位於約旦的西方國界上,紅海則位於極西南方。戰略上,約旦處於歐亞非大陸的交匯點。首都安曼是約旦國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經濟、政治與文化的中心。

詞源

[編輯]

約旦的國名來自於其國境西北方的約旦河。而約旦河的河名可能是從閃族語「Yarad」演變來的,意思是「往下(流)的」。歷史上將現在的約旦區域稱為外約旦(Transjordan),意思是「越過約旦河」,也就是指約旦河的東岸。

在舊約中使用「約旦河的彼岸」指稱約旦區域。早期的阿拉伯年代記用「Al-Urdunn」稱約旦河,其意思與閃族語的「Yarad」相同。伊斯蘭時期用「Jund Al-Urdunn」表示約旦河附近的軍事區域。十字軍東征時,用「Oultrejordain」一詞表示約旦河東邊的區域。

1946年5月25日外約旦結束英國的託管,約旦哈希米王國宣告獨立,由哈希姆家族統治。

漢語「約旦」一詞則譯自英語「Jordan」[4]

歷史

[編輯]

古約旦時期

[編輯]

至少在90,000年前,約旦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因為地處人類從非洲向外拓展的路徑上,約旦境內有許多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萬年前)的遺址。這個時期的人們在富饒湖岸留下他們使用工具的遺跡。考古學家在有14,500年歷史的納圖夫文化遺址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麵包,該遺址位於現在約旦東北方的沙漠。

新石器時期(10,000-4,500 BC),人們從游獵採集轉向發展農業。安曼東部的艾恩加扎爾(Ain Ghazal)是這個時期的史前聚落之一,人們在遺址中挖掘出數十個石膏製人像,它們是在公元前7250年製作的。

Teleilat el Ghassul 是銅石並用時代(4500-3600 BC)的聚落之一。

青銅時代(3600-1200 BC)早期,防禦型城鎮與市政中心開始在南部出現。瓦迪費南(Wadi Feynan)成為大量採銅的據點。中東區域的貿易與人口流動來到高點。外約旦的村落大量在水源充沛與適合農業發展的區域出現。古埃及黎凡特與約旦河兩岸納入領土。

鐵器時期(1200-332 BC),在埃及人勢力衰退後,外約旦由亞捫摩押以東三個王國接手。亞捫位於安曼高原上,摩押在死海以東的高地,以東在摩押和死海的南方。(見左圖)他們使用閃族語,並被認為是部落王國而非國家。

在外約旦的這三個王國常和他們的鄰國發生衝突。摩押王在公元前840年曾立了米沙石碑,石碑上他稱讚自己於摩押國內的建設,並紀錄了他戰勝以色列人的功績。這個石碑是考證聖經歷史的重要佐證。大約公元前700年新亞述帝國控制黎凡特期間,王國受惠於敘利亞和阿拉伯之間的貿易。公元前627年,新巴比倫王國在亞述解體後接手其領土。王國們在597 BC的耶路撒冷之圍中曾幫助巴比倫王國入侵猶大王國,卻也在十年後反叛巴比倫。這些王國之後被併為附庸,在度過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後,在約西元前63年,亞捫、摩押、以東被羅馬併吞與同化。

佩特拉城內的卡茲尼神殿

古典時期

[編輯]

西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的過程中為中東地區帶來希臘化。亞歷山大於323 BC去世,他的領土被底下的將軍們瓜分,外約旦最終成為托勒密王國塞琉古帝國爭奪的目標。

納巴泰人在169 BC於以東的南部建立納巴泰王國。納巴泰王國控制了外約旦的貿易路線,並將勢力沿著紅海一路向南延伸到漢志沙漠,往北則到大馬士革,甚至曾短暫統治過該城(85-71 BC)。佩特拉城是納巴泰王國的首都,城內的卡茲尼神殿是納巴泰王國在公元1世紀建造,用途可能是作為國王的陵寢。

公元前63年,格奈烏斯·龐培率領羅馬軍團佔領了黎凡特的大部份區域,開啟了羅馬持續4百年的統治。公元106年,羅馬皇帝圖拉真併吞納巴泰王國並重建君王大道。外約旦、巴勒斯坦與敘利亞南部區域內的希臘化城邦,羅馬將它們組成德卡波利斯,並給予一定程度的自治。

公元324年,羅馬帝國分裂。外約旦由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掌控,並持續到公元636年。拜占庭帝國時期,外約旦蓬勃發展。由於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90年將基督教立為國教,外約旦各處都有基督教教堂,在安曼南部的 Umm ar-Rasas 就發現至少16座拜占庭時期的教堂。亞喀巴教堂也是此時期建造的教堂之一,且被視為是全世界第一座專門建造的教堂,更早的教堂都是從其他建築改建的來的。同時期的佩特拉城因為海運興起而沒落。

拜占庭帝國東邊的薩桑王朝在鼎盛時期曾控制過外約旦區域。

伊斯蘭時期

[編輯]

公元629年,拜占庭帝國與伽珊王國在現在的卡拉克擊敗了穆斯林軍隊,阻止他們進攻黎凡特。然而拜占庭帝國在636年的亞爾穆克戰役中在外約旦北方敗給穆斯林。失去外約旦之後大馬士革也被穆斯林佔領,他們在大馬士革建立了倭馬亞王朝

哈里發倭馬亞王朝是穆罕默德去世後的哈里發的第二個,他們曾在外約旦建造了數座碉堡。阿拔斯哈里發在長期的政治活動後在750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並將首都設在巴格達。阿拔斯王朝(750-969年)時期曾有數個阿拉伯部落往北移入黎凡特,同時期的外約旦地區則因為海運興起而沒落。外約旦此後依序由法蒂瑪王朝(969–1070)、耶路撒冷王國(1115–1187)統治。

十字軍在外約旦建造了數座城堡,包含蒙特婁和卡拉卡。為了抵抗十字軍,阿尤布王朝建造了阿傑隆城堡,並重建其他舊的城堡作為軍事要塞。1187年,在外約旦北方、提比里亞湖附近爆發哈丁戰役,十字軍輸給了阿尤布王朝(1187-1260)的創立人薩拉丁。阿尤布王朝統治下的外約旦村落成為穆斯林朝聖的重要中繼站,他們沿著敘利亞到漢志前往麥加

馬穆魯克王朝(1260-1516)延用了數個阿尤布王朝時期的城堡,並進行了擴建。在下個世紀裡,外約旦遭遇了蒙古西征,不過蒙古在阿音札魯特戰役(1260)中被擊退。

1516年,鄂圖曼哈里發的軍隊佔領了馬穆魯克王朝的領土。外約旦的農業村落在16世紀見證了一段相對富裕的時期,但之後就沒落了。鄂圖曼帝國並不重視外約旦地區,所以政府的控制幾乎不存在,只有每年收稅時才出現。

在鄂圖曼統治的前三個世紀,許多來自敘利亞與漢志的阿拉伯貝都因人移入外約旦地區,包括Adwan、Bani Sakhr 與 Howeitat。他們佔領外約旦的各個區域,由於鄂圖曼當局漠不關心,所以外約旦陷入這種無政府狀態持續到19世紀。這也導致瓦哈比派運動(1803-1812)的發生。

1818年,鄂圖曼-沙烏地戰爭穆罕默德·阿里(埃及總督)的兒子易卜拉欣·帕夏應鄂圖曼蘇丹的要求消滅了德拉伊耶酋長國。1833年,易卜拉欣·帕夏與鄂圖曼反目,並統治了黎凡特。因為他的高壓統治,在1834年的巴勒斯坦發生了一場未成功的農民起義。Al-Salt與Al-Karak兩座外約旦城市因為藏匿農民起義的領導,被易卜拉欣·帕夏的軍隊摧毀。埃及-鄂圖曼戰爭(1839-1841)終結了埃及的統治,鄂圖曼取回統治權。

易卜拉欣·帕夏事件後,鄂圖曼開始試圖鞏固他在敘利亞地區的統治,外約旦也是其中之一。1864年的一系列稅制與土地改革(坦志麥特)為農業與村莊帶來了些許繁榮,但是也引起其他外約旦地區的強烈反對。在建立了行政機關、徵兵制度與重稅後,鄂圖曼統治的區域開始出現叛亂。外約旦的部落兩次叛亂Shoubak(1905)與Karak(1910)被殘酷地鎮壓。

1908年建造的漢志鐵路橫越了外約旦,連接伊斯坦堡與麥加,目的是朝聖者的便利,與加強鄂圖曼在阿拉伯省份的統治力。

現代約旦

[編輯]
1946年達成的倫敦條約宣告英國委任統治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約旦由英國代國際聯盟管理。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邊界,把西部稱為巴勒斯坦,東部稱外約旦。英國於東部設立了一個半自主的保護國——外約旦酋長國,立漢志國王海珊次子阿卜杜拉一世外約旦酋長國酋長。1946年5月25日,約旦獲得獨立,阿卜杜拉登基為王(埃米爾,即國家元首),國名為外約旦哈希米王國;1948年約旦占領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區。1950年4月,約旦河西岸和東岸合併稱為約旦哈希米王國, 所有原西岸的阿拉伯居民成為約旦國公民。

約旦支持巴勒斯坦人,反對以色列建國。它參加了第一次阿拉伯國家聯合對以色列的戰爭。在阿拉伯國家戰敗後,約旦獲得了對西岸的控制。在控制西岸期間,由於擔心國內世俗民族主義情緒的上升可能會顛覆自己的政權,與納賽爾政權對伊斯蘭激進分子的強硬立場不同,約旦王室對伊斯蘭激進組織採取了容忍甚至鼓勵的立場;這導致在約旦王室治下,哈馬斯的前身巴勒斯坦穆斯林兄弟會的發展未如在納賽爾政權治下那樣受到太大影響。[5]1967年約旦又與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一起對以作戰。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地區與整個耶路撒冷。戰後以色列又允許投降的約旦人回到耶路撒冷, 管理聖殿山清真寺。兩次戰爭中,都有大量阿拉伯難民包括約旦公民逃至約旦河東岸,使巴勒斯坦人在約旦的勢力大為增加。巴勒斯坦人的增加,使約旦王室非常不安。1970年,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多次劫機後,約旦開始對他們開火,這影響到全阿拉伯世界。敘利亞在約旦的北部邊境上,集中坦克部隊以對約旦施加壓力。1970年9月22日,在開羅的阿拉伯國家外交部長會議的調停下,雙方熄火,但此後仍有小戰鬥持續發生。一直到1971年7月,約旦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其國境。

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約以邊境上沒有戰火。但約旦派出一個旅的兵力進入敘利亞,抵禦那裡的以色列軍隊。約旦沒有介入1991年的海灣戰爭

地理

[編輯]

約旦面積89342平方公里,北鄰敘利亞、東毗伊拉克,南接沙烏地阿拉伯,西與以色列(約旦人稱之為巴勒斯坦)為鄰。[6]大部分地區是高原,海拔650-1000公尺。西部有約旦河谷,東和東南部是沙漠,被亞巴琳山脈貫穿。全國可耕地僅占全國面積的4%。在亞喀巴灣,約旦有一小段海岸線。死海位於約旦的西部,是其與以色列的邊境的一部分。最高峰達1854公尺,死海最低處低於海平面408公尺,為地球上最低窪的地方[6]

氣候

[編輯]

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沙漠氣候,西部山地屬地中海氣候;年降水量100-700公釐。

軍事

[編輯]
中國製83式火箭炮
約旦F-16

約旦軍屬於中東的一支中型遜尼派武裝力量約10萬人,敏感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宗教國體歷史,使其軍隊雖然不具有戰略攻擊型實力,卻是各國都有所顧慮的力量。

在複雜的中東局勢中,約旦採取微妙的國防姿態,與西方和以色列交好,但同時與遜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什葉派伊朗也維持相對較好關係,21世紀後和崛起但遙遠的中國也意圖加強戰略夥伴關係,其此種政策的好處在於能得到多國的武器軍購並降低敵意,難處在於多方平衡的手腕,但是敏感的地理位置是其最大資產,讓它能做最大發揮。[7]

伊斯蘭國崛起後,該組織訴求的哈里發問題中,從族譜世系表來看目前的約旦王族最有資格自稱哈里發後裔和繼承者,正當性高過沙烏地阿拉伯王室,因此在打擊伊斯蘭國上使約旦又占據了正當性,成為西方和遜尼諸國意圖交好的對象。[8][9]

約旦警察

政治

[編輯]

約旦為君主立憲國家,國王擁有實權,總攬軍、政及外交大權,擁有任命首相,召集、解散國民議會之權力,上議院議員由國王任命,下議院議員民選。約旦獨立後的大多數時間裏,約旦國王哈希姆家族胡笙國王,為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後裔。現任國王阿卜杜拉二世為前國王胡笙的長子,於1999年繼位。[6]

約旦位於亞洲、歐洲、中東的交界地帶,所以地處一個政治上非常不穩定的地方,許多力量在這裏逐鹿:美國蘇聯英國以色列、各個阿拉伯國家以及約旦國內數量眾多的巴勒斯坦移民。在眾多政治力量和興趣中,胡珊試圖尋找一條可行的路,他溫和的外交政策保障了約旦的主權和統一。雖然中東諸國在這些時間裡,經歷了多次戰爭和動盪,約旦社會都基本上保持穩定。胡笙本人是多次刺殺的對象。1989年他恢復了約旦的國民議會選舉;1994年,他簽署了與以色列的和平條約。

據約旦現行法律,國民議會議員雖通過選舉產生,但是傾向於支持政府,成員包括效忠於國王的部落人員。

憲政改革

[編輯]

茉莉花革命的影響下,加上當時約旦約四分之一人口處於貧窮線下,失業率達百分之十四。穆斯林兄弟會號召約旦民眾站起來,力爭政治和經濟改革,期望由選舉產生新政府。2011年1月29日,在安曼街頭約五千名示威群眾遊行,並手持約旦國旗;約二千名民眾響應了穆斯林兄弟會的號召,在其他城市抗議。2011年2月,約旦國王解散由首相薩米爾·里法伊領導的政府,並要求前首相馬魯夫·巴希特組建新的政府內閣,立即開始「真正」的政治改革。

2011年6月,國王阿卜杜拉在電視演講中表示支持改革選舉法,即未來的內閣將由經選舉出來的議會多數派組建,而不是由國王直接委任。他說:「我希望更新後的選舉法令,將確保國民議會代表全約旦人民。」[10]2016年2月23日,約旦下議院經過6場馬拉松式會期,通過2015年國民議會選舉法,完成約旦3主要政治改革法(包括政黨法、地方自治法暨市政局法),並將國民議會眾議院席次自150席減至130席。選舉法中重要者為選制變革,將目前所行「兩票制」(一票投選區候選人,另一票投全國選區政團名單)改為「單一選區」及「比例代表制」之混合制(選區推出政團候選人名單,選民對支持政團候選人投下一票)[11]

對外政策

[編輯]
阿卜杜拉二世在五角大樓

約旦向來奉行著溫和的外交政策,基本上與西方國家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與英國美國海灣戰爭時,由於約旦繼續支持伊拉克,使它和西方的關係稍微弱化,但是至今為止,美國是提供給約旦援助最大的國家。1994年,約旦和以色列達成了和平協議;在阿拉伯國家中,只有它和埃及以色列分別締結了和平協議。伊拉克戰爭時,薩達姆政權崩潰以後,約旦積極扮演著關鍵的溝通角色,對伊拉克的穩定和安全貢獻甚多。

行政劃分

[編輯]
約旦地圖

約旦分一十二個省,省長由國王任命。

人口(2008統計)[12] 首府 人口(城市,2008統計)[13]
阿傑隆省 118,496 阿傑隆 8,161
安曼省 1,939,405 安曼 1,135,733
亞喀巴省 107,115 亞喀巴 95,408
拜勒加省 349,580 薩勒特 87,778
伊爾比德省 950,700 伊爾比德 650,000
傑拉什省 156,680 傑拉什 39,540
卡拉克省 214,225 卡拉克 22,580
馬安省 103,920 馬安 30,050
馬代巴省 135,890 馬代巴 83,180
馬弗拉克省 245,670 馬弗拉克 56,340
塔菲拉省 81,000 塔菲拉
扎爾卡省 838,250 扎爾卡 447,880

每省被分成52街道(阿拉伯語:ناحية,"nahia英語Nahiyah")。

經濟

[編輯]
巴垮難民城
大城洛斯法

約旦全國缺水,同時缺乏石油之類的自然礦產品,因此關稅為政府重要的財源。安曼為其商業中心,阿卡巴港為唯一進出口港,主要商品仍賴進口,對奢侈品、菸酒、電氣用品及汽車課徵重稅,以收寓禁於徵之效。約旦每年進口金額約為出口金額的3倍。為照顧低收入民眾,約旦政府對米、麵、糖及汽(重)油等基本民生必需品採補貼政策。[6]

1991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給約旦經濟帶來了極大困難。約旦被迫暫停償還債務。約旦國內的大批巴勒斯坦難民、其它海灣國家對約旦的資助、去他國工作的民工,都給約旦的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混亂,造成全國經濟非常不穩定而複雜。

阿卜杜拉二世國王試圖對國家經濟進行有限的改革,其中包括將一些國營企業私有化,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尋求外援,扭轉了約經濟長期負增長或零增長的局面。1999年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儘管2004–2008年間經濟增長率超過8%,可是,債務、貧困和失業依然是約旦最大的經濟困難。[14]

人口

[編輯]

約旦人口中約93%是阿拉伯人,其他民族包括高加索人希臘人亞述人(含古阿拉米人後裔)等。

36.6%的人口小於14歲,3.4%老於64歲。

人口增長率是2.89%。嬰兒死亡率是1.961%。期望壽命為77.71歲。

2015年人口普查之統計,約旦總人口數為9,531,712人。

宗教

[編輯]

約旦絕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佔97.1%(絕大多數是遜尼派),2.1%為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敘利亞東正教科普特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新教信徒,0.4%為佛教、0.1%為印度教、小於0.1%為猶太教、小於1%為民間信仰、小於0.1%未確定、小於0.1%為其他宗教(2020 估計)。[15]東正教及天主教信徒集中於安曼米底巴市。約旦雖屬伊斯蘭教國家,卻不似沙烏地阿拉伯、阿曼、葉門等伊斯蘭教國家具有濃厚宗教氛圍和禁忌,宗教較自由,兩教信徒相處和諧,並不相互排斥。[16]也因約旦人多數為溫和的遜尼派,在較少宗教衝突下,使約旦經濟能夠發展。[8]

健康與教育

[編輯]

2017年約旦的預期壽命為74.8歲。死亡主因是心血管疾病,其次是癌症。5歲以下孩童的疫苗接種率為95%(2002年數據)。水資源與公共衛生設施的普及率達98%(2015年數據)。66%的約旦公民有醫療保險。

約旦重視教育,實行10年義務基礎教育,公立學校免收學費,高中教育為非義務性專業學習,學制兩年。第12年級學期末,所有學生必須參加會考(Tawjihi),憑成績申請就讀大學。[6][14]

全國共有10所公立大學和17所私立大學,較著名的大學如下:約旦大學(University of Jordan)、雅爾木克大學(Yarmouk University)、約旦科技大學(Jord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穆塔大學艾勒·貝塔大學海珊大學拜勒加應用大學。另有51所中專院校。學齡兒童入學率95%,全國文盲率7%。[6][1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Jordan.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4-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0) (英語). 
  2.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16). 
  3.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4-16). 
  4. ^ 黃河清 (編). 近现代汉语辞源.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1877. ISBN 978-7-5326-5403-1. 
  5. ^ 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第177頁 [2024-01-24]. ISBN 978-7-5201-239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4). 
  6. ^ 6.0 6.1 6.2 6.3 6.4 6.5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約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al-Hussein, Abdullah II bin. Our Last Best Chance: The Pursuit of Peace in a Time of Peril, New York City: Viking Adult, 2011. ISBN 978-0-670-02171-0 pg 241
  8. ^ 8.0 8.1 環球視線-約旦:營救被俘飛行員不惜代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央視網》,2014年12月26日
  9. ^ Jordanian Military Helps Its Neighbors. [2014-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4). 
  10. ^ 担心街头示威酿成骚乱 约旦国王承诺民主改革. [201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7). 
  11. ^ 約旦通過2015年國民議會選舉法,僅作小幅修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台灣)駐約旦代表處,2016年2月24日。
  12. ^ دائرة الإحصاءات العامة - الأردن. [2009-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8). 
  13. ^ 存档副本. [2009-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14. ^ 14.0 14.1 14.2 約旦國家概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約旦哈希米王國大使館。
  15. ^ 存档副本. [2021-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16. ^ 中華民國外交部,約旦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約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