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鄉
仁愛鄉 Ren'ai Township 舊稱:能高郡蕃地 | |
---|---|
山地鄉 | |
坐标:24°03′N 121°08′E / 24.05°N 121.13°E | |
國家 | ![]() |
省 | 臺灣省(已虛級化) |
上級區劃 | 南投縣 |
下級區劃 | 16村195鄰 |
政府 | |
• 行政机构 | 仁愛鄉公所 (立法機關:仁愛鄉民代表會) |
• 鄉長 | 吳文忠(仁愛鄉鄉長列表) |
面积 | |
• 总计 | 1,273.5312 平方公里(491.7131 平方英里) |
人口(2021年12月)(4,839戶) | |
• 總計 | 15,810人 |
• 排名 | 南投縣的第10位 |
• 密度 | 12人/平方公里(32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8) |
郵遞區號 | 546 |
戶政資料代碼 | 10008130 |
毗鄰 | 國姓鄉、埔里鎮、魚池鄉、信義鄉;臺中市和平區;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 |
地方語言 | 賽德克語、泰雅語、布農語 |
網站 | http://www.renai.gov.tw/ |
仁愛鄉(臺灣話:Jîn-ài-hiong)位於臺灣南投縣東部,屬於南投縣的山地鄉之一,北鄰臺中市和平區,東鄰花蓮縣秀林鄉,東南端接花蓮縣萬榮鄉,南鄰信義鄉,西鄰魚池鄉、埔里鎮和國姓鄉,為全臺灣面積第三大的鄉鎮市區(僅次於秀林鄉與信義鄉)。
二戰後由原臺中州能高郡直轄的蕃地所改制,行政中心設於霧社,全境地處中央山脈之上,境內地勢高峻陡峭,觀光事業發達。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為主,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事件—霧社事件,即發生於該鄉。
1950年外省移民隨著政府軍隊從泰緬邊境遷入仁愛鄉清境地區(主要在今日的榮興村還有大同村的北半邊),開墾高山農場,建立眷村,因為當時該部隊主要是雲南省人為主,其中也有不少的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擺夷族人,所以也替該鄉引入雲南擺夷文化,進而與原住民文化揉和成為獨特的文化景貌。
歷史[编辑]
仁愛鄉幅員闊擴,其前身為臺中州能高郡的蕃地,行政中心設於霧社。1930年該地曾爆發震驚海內外的霧社事件。戰後於1946年4月1日改設鄉,隸屬於台中縣能高區。1950年10月改隸南投縣。
2002年,時任南投仁愛鄉鄉長卓文華發起正名運動,希望將仁愛鄉改為霧社鄉,並將鄉內的十五個村落(翠華、力行、發祥、新生、互助、南豐、大同、春陽、精英、合作、親愛、萬豐、法治、中正)回復原有的地名。但霧社早期的地名是「巴蘭」(Paran),無法代表整個仁愛鄉,須獲得鄉民多數共識。[1]
2019年,合作村召開部落會議推動正名程序,[2],經核准於2021年6月1日起更名為「德鹿谷村」[3]。
地理[编辑]
地形[编辑]
仁愛鄉幅員廣闊,面積1,273.5312平方公里,與雲林縣面積相近,是全臺灣面積第三大的鄉鎮,其行政中心位於海拔高度1,200公尺的山地。2013年3月27日早上發生6.1級地震,震央位於仁愛鄉,深度為15.4公里。
人口[编辑]
歷史人口 | ||
---|---|---|
年份 | 人口 | ±% |
1981 | 15,526 | — |
1986 | 14,841 | −4.4% |
1991 | 14,758 | −0.6% |
1996 | 14,982 | +1.5% |
2001 | 15,485 | +3.4% |
2006 | 15,505 | +0.1% |
2011 | 15,595 | +0.6% |
2016 | 15,709 | +0.7% |
來源: 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
- 以下依據仁愛鄉戶政事務所2019年12月資料
村名 | 下轄鄰數 | 面積 (km²) |
人口數 | 人口密度
(km²) |
族群 |
---|---|---|---|---|---|
力行村 | 7 | 42.57 | 631 | 14.823 | 泰雅族 |
大同村 | 20 | 76.53 | 1,959 | 25.598 | 賽德克族、雲南擺夷族 |
中正村 | 11 | 51.83 | 1,225 | 23.635 | 布農族 |
互助村 | 22 | 39.36 | 1,411 | 35.849 | 賽德克族(德克達雅群) |
德鹿谷村[4] | 9 | 67.00 | 801 | 11.955 | 賽德克族(德路固群) |
法治村 | 10 | 91.69 | 1,099 | 11.986 | 布農族 |
南豐村 | 16 | 42.32 | 1,517 | 35.846 | 賽德克族 |
春陽村 | 10 | 21.33 | 1,255 | 58.837 | 賽德克族(都達群) |
都達村 | 9 | 30.00 | 805 | 26.833 | 賽德克族(都達群) |
發祥村 | 12 | 89.19 | 943 | 10.573 | 泰雅族 |
新生村 | 6 | 211.23 | 471 | 2.230 | 泰雅族 |
萬豐村 | 10 | 53.83 | 850 | 15.790 | 布農族 |
榮興村 | 8 | 40.74 | 51 | 1.252 | 榮民後裔為主 |
精英村 | 8 | 62.51 | 860 | 13.758 | 賽德克族(德路固群) |
翠華村 | 16 | 37.92 | 589 | 15.533 | 泰雅族 |
親愛村 | 21 | 255.30 | 1,438 | 5.633 | 泰雅族、賽德克族 |
仁愛鄉 | 195 | 1,273.5312 | 15,905 | 12.489 |
仁愛鄉歷年人口變化(1981年-2030年)[5] | ||||||||||||||||||||||||||||||||||||||||||||||||||||||||||||||||||||||||||||||||||||||||||||||||||||||||||||||||||||||||||||||||||||||||||||||||||||||||||||||||||||||||||||||||||||||||||||||||||||||||||||||||||||||||||||
---|---|---|---|---|---|---|---|---|---|---|---|---|---|---|---|---|---|---|---|---|---|---|---|---|---|---|---|---|---|---|---|---|---|---|---|---|---|---|---|---|---|---|---|---|---|---|---|---|---|---|---|---|---|---|---|---|---|---|---|---|---|---|---|---|---|---|---|---|---|---|---|---|---|---|---|---|---|---|---|---|---|---|---|---|---|---|---|---|---|---|---|---|---|---|---|---|---|---|---|---|---|---|---|---|---|---|---|---|---|---|---|---|---|---|---|---|---|---|---|---|---|---|---|---|---|---|---|---|---|---|---|---|---|---|---|---|---|---|---|---|---|---|---|---|---|---|---|---|---|---|---|---|---|---|---|---|---|---|---|---|---|---|---|---|---|---|---|---|---|---|---|---|---|---|---|---|---|---|---|---|---|---|---|---|---|---|---|---|---|---|---|---|---|---|---|---|---|---|---|---|---|---|---|---|---|---|---|---|---|---|---|---|---|---|---|---|---|---|---|---|
統計表
| ||||||||||||||||||||||||||||||||||||||||||||||||||||||||||||||||||||||||||||||||||||||||||||||||||||||||||||||||||||||||||||||||||||||||||||||||||||||||||||||||||||||||||||||||||||||||||||||||||||||||||||||||||||||||||||
政治[编辑]
歷任首長[编辑]
屆次 | 任次 | 姓名 | 黨籍 | 備註 |
---|---|---|---|---|
1 | 1 | 高永清 | ||
2 | ||||
3 | 2 | 桂敏彥 | ||
4 | ||||
5 | 3 | 楊明鏡 | ||
6 | 4 | 洪仁德 | ||
7 | 5 | 高光華 | 花岡二郎(達奇斯‧那威)之子,高永清養子 | |
8 | 6 | 林石樹 | ||
9 | 7 | 林春德 | ![]() |
|
10 | ||||
11 | 8 | 沈明德 | ![]() |
|
12 | ||||
13 | 9 | 陳國雄 | ![]() |
|
14 | 10 | 卓文華 | ![]() |
收受921重建工程回扣,經最高法院依貪污罪判處有期徒刑15年定讞 |
15 | 11 | 陳世光 | ![]() |
鄉長陳世光涉嫌賄選, 2007年2月26日遭判當選無效 |
代理 | 鄭新興 | 仁愛鄉公所民政課長代理 | ||
12 | 張子孝 | ![]() |
補選上任 | |
16 | 12 | 張子孝 | ![]() |
|
17 | 13 | 孔文博 | ![]() |
鄉長孔文博遭控賄選, 2016年5月31日遭判當選無效定讞[6] |
代理 | 柯浩然 | 南投縣政府指派代理 | ||
14 | 江子信 | ![]() |
補選上任105年洩漏「圓山後山農路改善工程」底價 涉瀆職遭判4個月 | |
18 | 15 | 吳文忠 | ![]() |
2020年3月10日,鄉長吳文忠涉索賄案 2020年3月10日遭羈押停職[7] |
代理 | 王源鍾 | 南投縣政府指派觀光處長代理 | ||
代理 | 石尊仁 | 南投縣政府指派原住民行政局副局長代理 | ||
15 | 吳文忠 | ![]() |
2021年3月4日復職,4月22日判貪污罪再將停職 | |
18 | 代理 | 張子孝 | 南投縣政府機要秘書代理 |
鄉政組織[编辑]
仁愛鄉公所是仁愛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仁愛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南投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仁愛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5課3室等8個內部單位及5個附屬機關[8]。
仁愛鄉民代表會是仁愛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仁愛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仁愛鄉民代表會共有11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3席鄉民代表、第二選區4席鄉民代表、第三選區3席鄉民代表、第四選區1席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9]。
行政區[编辑]

仁愛鄉共分為16個村
- 北部四村
- 榮興村(碧綠溪、智遠莊、松泉崗),位於中橫公路台八線沿線,梨山與大禹嶺之間。
- 翠華村(翠巒/馬力觀 Malikoan、華崗)
- 力行村(力行/望洋/馬力巴 Malepa)
- 發祥村(瑞岩 Masitobaon、紅香Knazi、慈峰)以上三村皆位於力行產業道路沿線。
- 西北部二村(北港溪流域)
- 中部六村(台14線沿線)
- 南豐村(楓樹林、楓林口、南山溪、眉溪/東眼 Tongan、人止關)
- 大同村(霧社/巴蘭 Paran、碧湖、仁愛國中/羅多夫Drodux、幼獅/清境農場、松崗、梅峰/立鷹、翠峰、鳶峰、昆陽、武嶺、合歡山)
- 春陽村(櫻社/史努櫻 Snuwil/荷戈Gungu/Hogo、德魯灣/塔羅灣 Tarowan)
- 精英村(廬山/波亞倫 Bowalun、廬山溫泉/馬赫坡Mhebu、屯原 Tnbala)
- 都達村(平靜/都達 Toda、平和 Luku-daya)
- 德鹿谷村(靜觀/德魯固 Truku、平生 Truwan,原名合作村)[3]。
- 南部四村
仁愛鄉行政區劃 |
教育[编辑]
高級中等學校[编辑]
國民中學[编辑]
國民小學[编辑]
- 南投縣仁愛鄉仁愛國民小學
- 南投縣仁愛鄉德鹿谷國民小學【靜觀】
- 南投縣仁愛鄉清境國民小學
- 南投縣仁愛鄉力行國民小學
- 南投縣仁愛鄉法治國民小學【武界】
- 南投縣仁愛鄉發祥國民小學
- 南投縣仁愛鄉南豐國民小學
- 南投縣仁愛鄉萬豐國民小學
- 南投縣仁愛鄉互助國民小學【眉原】
- 南投縣仁愛鄉春陽國民小學
- 南投縣仁愛鄉親愛國民小學
- 南投縣仁愛鄉中正國民小學【過坑】
- 南投縣仁愛鄉紅葉國民小學
- 南投縣仁愛鄉都達國民小學
- 南投縣仁愛鄉廬山國民小學
交通[编辑]
公路[编辑]
大眾運輸[编辑]
- 路線編號:1141
路線編號 | 營運區間 | 備註 |
---|---|---|
2 | 清境農場國民賓館-青青草原 | 屬於南投縣市區公車 平日停駛 |
6658 | 埔里-翠峰 | 台灣好行清境線 |
6658A | 清境農場-合歡山 | 可網路或電話預約,最晚須於出發前一天中午12:00前完成 |
6659 | 埔里-翠峰 | 台灣好行清境線 |
6660 | 埔里-廬山 | |
6660A | 埔里-廬山(延駛靜觀) | |
6661 | 埔里-廬山溫泉 | |
6662 | 埔里-奧萬大森林遊樂區 | |
6663 | 埔里-萬大 | |
6664 | 埔里-清境農場 | 台灣好行清境線 |
通訊[编辑]
力行村華岡路、翠巒路及榮興村等區域的電信區號為臺中市的04(2596及2599開頭的8碼電話號碼),而非南投縣的049[10]。
旅遊[编辑]
出身名人[编辑]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 ^ 黃邦平、花孟璟、林子翔、佟振國、陳信仁、張瑞楨. 拒復興仁愛 山川部落爭「原」 味. 自由時報. 2014-10-25 [201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 ^ 佟振國. 仁愛合作村要正名 恢復「原」名. 自由時報. 2021-03-17 [2021-07-28].
- ^ 3.0 3.1 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於民國110年6月1日經核定回復傳統名稱德鹿谷村. 2021-06-23 [2021-07-28].
- ^ 統計時尚稱「合作村」。
-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XLS). 內政部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中文(臺灣)).
- ^ 游振昇、陳妍霖、王慧瑛. 南投仁愛鄉長孔文博涉賄 當選無效定讞. 聯合新聞網. 2016-06-01 [2016-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3).
- ^ 張協昇. 南投縣仁愛鄉長因案停職 代理鄉長王源鍾18日走馬上任. 自由時報. 2020-03-17 [2020-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仁愛鄉公所. 公所簡介-組織架構. 仁愛鄉公所全球資訊網. [2021-09-22] (中文(臺灣)).
- ^ 代表會組織-第二十一屆代表. 南投縣仁愛鄉代表會. [2021-09-22] (中文(臺灣)).
- ^ 仁愛分局各單位聯絡資訊. 2022-03-09 [2022-03-09].
外部連結[编辑]
![]() |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仁愛鄉 |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仁愛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