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台
大炮台(葡萄牙語:Fortaleza do Monte)(又名聖保祿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是位於澳門的古老炮台,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之一部分。昔日曾是澳門軍事防禦設施的重心,現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
大炮台位居澳門半島中央柿山之上,原為軍事用途。現大炮台的中央為1998年建成的澳門博物館,而大炮台城堡的頂層則為大炮台花園。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兩個景區兼具中葡文化特色,故成為澳門獨特的澳門八景之一部分。
澳門大炮台建於1617年(明神宗年間),原為耶穌會聖保祿學院教堂(即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的祭天台,保護耶穌會在澳門的產業,後為澳葡政府所有。大炮台的建築歷時10年,1626年完成。大炮台與媽閣炮台和東望洋炮台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以防範海盜之用。從1623年至1740年間,曾為城防司令和澳門總督官邸。大炮台的大門朝南,早期入口為火藥儲存庫;上層的中央是一座三層高的塔樓(現已不存),每一層都裝備火炮;旁邊另有四排房子,為澳督及官兵的營房,宿舍兩側有台階與下層入口處相連。炮台內備有水池及軍需庫,軍需庫儲備充足,足以應付長達兩年的包圍。這座炮台是當時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並與其他炮台一起,構成一個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炮火防衛網。而從1623年至1740年間,這裏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門總督的住所。[1]
大炮台的軍事禁區在1966年解禁,向公眾開放為旅遊景區。解禁後曾改建為澳門氣象局,後澳門氣象局於1996年遷至氹仔。大炮台曾分別於1992年、1993年及1996年進行修葺工程。1998年,大炮台的中央建成澳門博物館。
建築特色[编辑]
大炮台為昔日軍事防線之核心,建基石為3.7米厚的花崗石。大炮台城牆由石摻雜貝殼粉而成,闊90米、高9.15米,向上修窄至2.7米厚。[2]大炮台佔地約1萬平方公尺,形狀呈不規則四邊,邊長約為100米。大炮台城堡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山上,頂層的中央曾有一座3層高的塔樓,現已不存在。現頂層為花園,可俯瞰澳門360度的景致。
歷史文物[编辑]
景色[编辑]
黑球懸掛在大炮台
相關條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 澳門文化局 https://www.wh.mo/cn/site/detail/21
- ^ 《澳門文化特色的佐證》,澳門文化司署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大炮台 |
![]() |
建築 |
媽閣廟 | 港務局大樓 | 鄭家大屋 | 聖老楞佐教堂 | 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 | 崗頂劇院 | 何東圖書館大樓 | 聖奧斯定教堂 | 市政署大樓 | 三街會館(關帝廟) | 仁慈堂大樓(仁慈堂博物館) | 大堂(主教座堂) | 大堂巷七號住宅(盧家大屋) | 玫瑰聖母堂 | 大三巴牌坊 | 哪吒廟 | 舊城牆遺址 | 大炮台 | 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 東方基金會會址 | 基督教墳場(包括馬禮遜小教堂) | 東望洋炮台(包括聖母雪地殿教堂及燈塔)(保育危機) |
前地 |
媽閣廟前地 | 亞婆井前地 | 崗頂前地 | 議事亭前地 | 板樟堂前地 | 大堂前地 | 耶穌會紀念廣場 | 賈梅士前地 |
区内其他地点及街道 |
海事博物館 | 妈阁斜巷 | 妈阁街 | 高楼街 | 政府總部事務局 |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二、三校 | 龙嵩正街 |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四校 | 澳門郵政局大樓 | 聖物寶庫 | 大三巴街 | 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 | 澳門博物館 | 大炮台山 | 花王堂街 | 白鸽巢总站 | 东望洋山 |
|
|
坐标:22°11′49.6″N 113°32′32.72″E / 22.197111°N 113.542422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