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福建路)
(重定向自福州 (福建))
福建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閩 · 古閩人 · 閩越人 | ||||||||
閩越 前306 – 前110 秦 閩中郡 前222 – 前209 | ||||||||
兩漢 揚州刺史部 會稽郡 南海 前195 – 前174前 | ||||||||
孫吳 扬州 會稽郡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 ||||||||
两晋、南朝 扬州 江州 陈氏政权 550 – 564 闽州 557 – 564 丰州 建安郡 晋安郡 晋平郡 梁安郡 南安郡 | ||||||||
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福建道 758 – 896 建州 泉州 (711年前) 闽州 福州 武荣州 泉州 (711年后) 漳州 汀州 长乐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临汀郡 威武军(王氏政权) 896 – 909 | ||||||||
闽 909 – 945 福州大都督府 909 – 932 长乐府 933 –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镇安军 941 镇武军 941 – 943 镛州 镡州 殷 943 – 945 建州 镛州 镡州 威武军(李仁达政权) 945 – 947 福州 清源軍 949 – 964 平海军 964 –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军 945 – 956 忠义军 956 –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 951、977 – 978 彰武军 951 – 977 | ||||||||
兩宋 两浙西南路 978 – 985 福建路 985 – 1278 福州 建州 建宁军 泉州 漳州 汀州 剑州 南劍州 太平军 興化軍 邵武軍 建寧府 福安府 兴安州 | ||||||||
元 泉州行宣慰司 1277 – 1278 泉州行中书省 1278 – 1280、1281 – 1282、1284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280 – 1285、1286、 1288 – 1291、1292 – 1297、1356 – 1366 泉州分省 1358 – 1368 建宁分省 1358 – 1368 兴化分省 1359 – 1366 延平分省 1364 – 1368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1285 – 1286、1286 – 1288、 1291 – 1292、1299 –1356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1297 – 1299 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1366 – 1368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 1366 | ||||||||
明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369 – 1376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 1645 邓氏政权 1448 – 1449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 1646 福京 1645 – 1646 明郑政权 1646 – 1683 | ||||||||
清 浙闽总督 1645 – 1658 福建总督 1658 – 1687 閩浙總督 1687 – 1911 福建省 1647 – 1911 耿精忠政权 1674 – 1676 厦门英租界 1852 – 1930 黄德美政权 1853 李世贤政权 1864 – 1865 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 1943 |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福建省 1912 – 1933、1934 – 1949 闽南护法区 1918 – 1920 建国军政制置府 192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闽西特区 1930 – 1932 福建省 1932 – 1935 闽浙赣省 1932 – 1935 闽赣省 1933 – 1935 中華共和國 1933 – 1934 福州特别市 1933 – 1934 厦门市 1933 厦门特别市 1933 – 1934 闽海省 1933 – 1934 泉海省 1933 兴泉省 1933 – 1934 龙漳省 1933 龙汀省 1933 – 1934 闽上省 1933 延建省 1933 – 1934 厦门特别市(日占) 1938 – 1945 福州市政委员会(日占) 1944 – 1945 | ||||||||
现状 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东大行政区 1950 – 1954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金马地区) |
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闽州置,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为福州都督府治。《元和郡县志》载:福州“因州西北福山为名。”。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尤溪县北尤溪口镇以东的闽江流域和古田、屏南、福安、福鼎等市县以东地区。天宝元年(742年),改为长乐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福州。上元元年(760年),福州都督府升福州节度使。大历六年(771年),罢福州节度使,置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简称福建观察使)。909年,后梁太祖朱温加封王审知为中书令、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闽国成立,福州成为闽国国都。933年,改为长乐府。闽国灭亡(945年)后,长乐府废。李仁达短暂割据(945年-947年)时,称威武军。948年,吴越消灭李仁达的割据势力。951年,吴越改威武軍为彰武軍。977年,復名威武軍。978年,吴越降北宋,威武军废,恢复福州建置。
五代后辖境缩小。宋为福建路治,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即位于此,易为福安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复为福州,十五年升为福州路。宋元以来海舶前往东南亚各地,常由此出海。
唐朝福州辖县 | |
---|---|
725年 | 闽县[1]、长乐县[2]、连江县[3]、万安县[4]、侯官县[5]、温麻县[6] |
741年 | 闽县、长乐县、连江县、万安县、侯官县、温麻县(新增古田县[7]、尤溪县[8]) |
742年 | 闽县、长乐县、连江县[9]、万安县(改名福唐县)、侯官县、温麻县(改名长溪县)、古田县、尤溪县 |
760年 | 闽县、长乐县[10]、连江县、福唐县、侯官县、长溪县、古田县、尤溪县 |
766年 | 闽县、长乐县、连江县、福唐县、侯官县、长溪县、古田县、尤溪县(新增永泰县[11]) |
808年 | 闽县、连江县、福唐县、长溪县、古田县、尤溪县、永泰县(废除侯官县、长乐县) |
810年 | 闽县、连江县、福唐县、长溪县、古田县、尤溪县、永泰县(复设侯官县[12]、长乐县) |
861年 | 闽县、连江县、福唐县、长溪县、古田县、尤溪县、永泰县、侯官县、长乐县(新增梅溪县[13]) |
- 唐朝福州刺史
- 辛子言(725年)
- 李祎之(729年)
- 管元惠(729年—738年)
- 李亚丘(739年)
- 徐峤(740年)
- 长乐郡太守
- 董玠(758年)
- 李承昭(761年—762年)
- 李椅(772年—774年)
- 皇甫政(775年—777年)
- 高宽仁(777年—779年)
- 鲍防(779年—780年)
- 常衮(780年—783年)
- 孟皞(783年—784年)
- 王雍(784年—785年)
- 卢愖(785年—786年)
- 吴诜(787年—788年)
- 吴凑(788年—791年)
- 郑叔则(791年—792年)
- 王翃(792年—795年)
- 李若初(795年—797年)
- 柳冕(797年—804年)
- 阎济美(804年—807年)
- 陆庶(807年—809年)
- 元义方(809年—811年)
- 裴次元(811年—813年)
- 薛謇(813年—815年)
- 元锡(815年—819年)
- 裴乂(819年—823年)
- 蔡僖(824年)
- 林蔇(825年)
- 徐晦(825年—826年)
- 卫中行(826年)
- 独孤朗(827年,未任)
- 张仲方(827年—830年)
- 桂仲武(830年—831年)
- 罗让(831年—834年)
- 段百伦(834年—836年)
- 唐扶(836年—839年)
- 李玘(839年,未任)
- 卢贞(839年)
- 黎埴(会昌年间)
- 殷俨(848年)
- 崔干(849年—850年)
- 李贻孙(851年—852年)
- 王源植(853年)
- 韦署(853年)
- 裴炜(大中年间)
- 杨发(856年—858年)
- 王镇(858年—861年)
- 皇甫燠(861年—862年)
- 杜宣猷(862年—865年)
- 李播(865年)
- 李景温(867年—869年)
- 孟彪(870年—873年)
- 皇甫珪(874年)
- 李晦(875年—876年)
- 李播(876年)
- 韦岫(878年)
- 郑镒(879年—884年)
- 陈巖(884年—892年)
- 范晖(892年—893年)
- 王潮(893年—897年)
- 王审知(897年—925年)
- 许融
- 李洵
注释[编辑]
参考資料[编辑]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