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運動治療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
ICD-9-CM93.0-93.3
MeSHD026761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英語:physical therapy,或作physiotherapy;簡稱PT),是以一種預防、治療及處理因疾病或傷害所帶來的動作以及疼痛問題的治療專業,實證醫學之非藥物以及非侵入性治療。英語中的「physical」是「身體、肉體」的意思,也有「按自然法則」以及「物理」的意思,所以在中文裡雖然被翻譯稱作「物理」治療,但其實這是囊括整個人體的治療及處置的治療專業,不僅止於物理因子(physical agent)的治療而已。

執行這個專業的從業人員稱為物理治療師physical therapist),或作physiotherapist。另外,也有物理治療助理或物理治療生(physiotherapist assistant,簡稱PTA),他們會在治療師的監督下,提供物理治療業務。[1]

發展起源[编辑]

  • 西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記載著按摩
  • 1600年代,電療(electrotherapy)開始發展
  • 1800年代早期,承認按摩(massage)是一種科學的方法
  • 許多近代的物理治療技術起源於歐洲,特別是英國法國

治療方式[编辑]

物理治療師會依據對服務對象的評估,藉由給予患者特別設計的特殊運動之運動療法、施行徒手治療、關節鬆動術、物理因子治療及其他物理治療方法,針對人體局部或全身性的功能障礙或病變,施予適當的處理患者身體不適和病痛治療方式,使儘可能地恢復其原有的生理功能,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

儀器治療(Modality Therapy)[编辑]

泛指利用儀器產生物理性質的因子(Physical agent),以達成治療目的的治療方式。

徒手治療(Manual Therapy)[编辑]

  • 被動關節運動(Passive Range of Motion Exercise,PROM exercise)
  • 神經肌肉本體誘發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
  • 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
  • 關節矯正術(Joint Manipulation)
  • 關節動態鬆動術(Mobilization with Movement,MWM)
  • 軟組織按摩術(Soft Tissue Massage)
  • 軟組織鬆動術(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 肌筋膜鬆動術(Myofascia Release):包含激痛點放鬆(Trigger Points Release)
  • 內臟筋膜鬆動術(Visceral Manipulation,VM)
  • 顱薦椎治療術(Craniosacral Therapy, CST)
  • 反形變運動(又譯為拮抗鬆弛術,Strain Counterstrain, SCS)
  • 貼紮(Taping):含運動貼紮及肌內效貼紮(Kinesio Taping)等等

運動治療(Movement Therapy)[编辑]

  • 玻巴斯方法(Bobath concept):也稱為神經發展治療法(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
  • 布朗斯壯方法(Brunnstrom Method):常用於中風患者病情評估與治療擬定
  • 主動關節運動(Active Range of Motion Exercise,AROM exercise)
  • 增強運動(Strengthening Exercise):包含阻力運動(Resistive Exercise)、彈跳訓練(Plyometric Training)
  • 穩定運動(Stabilization Exercise)
  • 伸展運動(Stretching Exercise)
  • 水中運動治療(Aquatic Therapy)
  • 本體感覺訓練(Proprioceptive Training)
  • 行走訓練(Ambulation Training)

輔助科技(Assistive Technology)[编辑]

泛指運用科技的方法,或研發科技的裝置,協助身心障礙者,重建或替代他們的某些能力或身體機能,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詳見輔助科技

  • 輔具評估
  • 虛擬實境(Visual Reality)
  • 生物回饋訊號(Bio-feedback)
  • 3D列印技術(3D Printing)

治療目的[编辑]

治療師正在進行徒手治療

物理治療並非只侷限於「治療」的領域上,但其實物理治療師的任務並不止於此;很多時也會為未患病者作出一些預防性的教育,特別在歐美等國家,治療師在這方面的作用更為明顯。

因此,物理治療師在面對不同的群體時,有著不同的治療目的,一般可歸納為預防性教育、治療和矯正、 教育和再訓練三種。

  • 預防性教育:主要是針對普通市民,對一般無病症或有病症趨向的人士作出教育,糾正其錯誤的生活模式,防止疼痛及症狀的產生(如頸背腰痛的預防教育及老人運動等)。
  • 治療和矯正:即一般人所認為的物理治療;是對已有疼痛、功能障礙及慢性病患者為對象,以儘量減輕其症狀的質和量為目標,並同時作出教育,防止症狀復發或惡化。其主要作用,大體有以下幾種:消炎、鎮痛、鬆解黏連、軟化瘢痕、刺激神經肌肉興奮;對神經系統障礙的人士可緩解其痙攣,並誘發病者作出運動功能;回復關節正常活動度、正常肌力和正常步態等。
  • 教育和再訓練:主要是針對傷殘人士,當殘障無法恢復時,治療師藉著教導和訓練,使患者運用其剩餘的功能,在適當的輔具協助之下適應日常生活,讓患者重返社會。

臨床物理治療專科[编辑]

在物理治療的過程中,物理治療師不只著眼於對痛症的控制,亦同時著重患者功能上的康復,針對病者日常生活習慣和工作的需要,作出教育及糾正,減少損害健康的危機,全面地為病者鋪設健康之路。在臺灣,物理治療主要分為四大專科:骨科、神經、心肺及兒童物理治療。而在美國,根據美國物理治療學會(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 APTA)的制定,目前共計九大專科認證:

相關電視劇[编辑]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 Discovering Physical Therapy. What is physical therapy. 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 [2008-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31).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