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汐止五股高架道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a128050479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9日 (二) 02:25 →‎外部連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華民國國道一號
汐五高架、十八標
中華民國國道一號的路線圖
道路信息
道路總長20.3公里(12.6英里)
启用时间1997年(最近一次通車)
限制車速限制:最高速限100km/h
最低速限60公里每小時
  • 起點
  • 終點
起點汐止端(主線13.0k)
終點五股交流道(主線33.3k)
公路系統
中華民國國道

汐止五股高架道路,又稱汐止五股高架橋,簡稱汐五高架,又因十八標弊案,民間俗稱十八標[1],是臺灣中山高速公路(簡稱中山高)汐止五股之間的高架拓寬路段,也是中山高的第一個高架拓寬路段。全線僅汐止端五股交流道與中山高主線相連接。南下車輛可由汐止端、堤頂交流道環北交流道進入汐五高架,北上車輛可由五股交流道、堤頂交流道進入汐五高架;汐五高架的南下車輛於五股端匯入中山高主線和五股楊梅高架橋,北上車輛於汐止端匯入中山高主線。此高架道路全線禁止大貨車通行。

歷史

從臺北圓山大飯店麒麟樓二樓陽台東南遠望汐五高架橋與中山區
五股交流道南下出口,旁為汐五高架橋。

汐五高架位於中山高臺北平地路段,主要為了解決該路段原本嚴重的長短程交通混雜之擁塞問題而興建。由於通車後效益明顯,後續又從五股端向南延伸新的高架拓寬路段,即五股楊梅高架橋

  • 1991年,開工。
  • 1995年7月,環河北路—五股段通車。
  • 1996年8月3日,堤頂—環河北路段通車。
  • 1997年,全線通車。

工程標段

  • 1~6標:汐止內湖高架橋段(起點,1992年10月5日開工,1997年11月20日完工)
  • 7~8、10標:內湖橋橋段(1992年8月17日開工,1996年3月7日完工)
  • 9標:堤頂交流道(1992年11月15日開工,1995年12月5日完工)
  • 11、14~15標:大直橋段(1992年8月31日開工,1996年3月27日完工)
  • 12~13標:濱江街段(1993年1月15日開工,1996年7月1日完工)
  • 16~17標:圓山台北段(1992年6月10日開工,1996年10月24日完工)
  • 18標:淡水河橋段(1992年8月5日開工,1995年8月12日完工)
  • 19~22標:三重段(1992年5月1日開工,1998年1月13日完工)
  • 23~26標:三重蘆洲段(1992年2月20日開工,1996年1月3日完工)
  • 27標:洩洪橋段(1991年9月10日開工,1995年3月27日完工)
  • 28~29標:五股交織交流(終點,1992年1月7日開工,1995年6月16日完工)

其中第18標淡水河大橋段因為在1992年發生十八標弊案,知名度大增,因此整段汐五高架橋常被一般民眾俗稱為「十八標」。

交流道

國道一號汐止五股高架橋路線設施里程一覽表
標誌 里程 名稱 順樁預告 逆樁預告 形式 通車日 銜接道路
→聯絡地區
↑主線成為國道中山高速公路
13 汐止端 13.0 汐止端 台北 內湖(平面)
堤頂大道 五股(高架)
(高架起點)
汐止 國道3號高速公路
(高架終點)
匝道 1997年 中山高速公路主線
18 堤頂 18.6 堤頂 堤頂大道 堤頂大道 匝道 1996年8月3日(北上)
1997年(南下)
堤頂大道(僅北出南入)、舊宗路
內湖區松山區南港區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園區
19.1 內湖橋
20 下塔悠 20.2 下塔悠 (僅北上出口) 濱江街 匝道 1996年8月3日 濱江街、撫遠街、塔悠路
松山區
23.8 圓山橋
25 環北 25.8 環北 (僅北出南入) 環河北路 匝道 1995年7月(北上)
1996年8月3日(南下)
環河北路
士林區大同區
26.0 淡水河橋
31.0 洩洪橋
32 五股轉接道 32.6 五股轉接道 五股 林口(平面)
機場桃園機場 中壢(高架)
(僅南出北入) 分叉轉換式 2013年4月20日 國道1號五股楊梅高架橋
33 五股 33.3 五股 省道新莊 省道五股
(高架終點)
台北 三重(平面)
環河北路 汐止(高架)
(高架起點)
匝道 1995年7月 市道107甲線(新五路)、 市道108號
省道五股二交流道 五股土城線
中山高速公路主線
五股區新莊區泰山區蘆洲區
(下接五股楊梅高架橋

相關資訊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