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寿州 (隋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寿州隋朝时设置的

沿革

[编辑]

隋唐五代

[编辑]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扬州(治寿春)为寿州,隶寿州总管府,治寿春(今安徽省寿县),领四县:寿春、安丰、小黄、长平。开皇十九年(599年),析置霍丘县。大业元年(605年),废总管府。大业三年(607年),改寿州为淮南郡。后省长平县。[1]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平杜伏威,改淮南郡(领寿春、安丰、霍丘、小黄四县)复置寿州,隶和州总管府。武德三年(620年),寿州改隶寿州总管府。武德四年(621年),析置松滋、肥陵二县,松滋、霍丘二县改属蓼州。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废蓼州,其所领霍丘县改属寿州;省小黄、肥陵二县。贞观元年(627年),寿州直隶于扬州大都督府;废霍州,其所领霍山县改属寿州。至此,寿州领四县:寿春、安丰、霍丘、霍山。贞观十年(636年),寿州直属淮南道武周神功元年(697年),改霍山县为武昌县。

唐朝神龙元年(705年),复武昌县为霍山县。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改霍山县为盛唐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寿州为寿春郡,析置霍山县。天宝十五载(756年),寿春郡隶淮南节度使(驻扬州)。乾元元年(758年),复寿春郡为寿州。至此,寿州领五县:寿春、安丰、霍丘、盛唐、霍山。乾元二年(759年),寿州改隶淮南西道节度使(驻寿州)。上元二年(761年),寿州还隶淮南节度使,又改隶舒庐寿都团练使(驻寿州),又还隶淮南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寿州改隶濠寿庐都团练观察使(驻寿州)。贞元四年(788年),寿州还隶淮南节度使[2]

唐朝寿州辖县
618年 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小黄县[3]
621年 寿春县安丰县小黄县霍丘县改属蓼州,新设肥陵县[4]
624年 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来属,废除小黄县肥陵县
627年 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霍山县[5]来属)
697年 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霍山县(改名武昌县
705年 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武昌县(改名霍山县
739年 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霍山县(改名盛唐县
742年 寿春县安丰县霍丘县盛唐县(新设霍山县[6]

五代十国时期,寿州先后为南吴(907年-937年)、南唐(937年-957年)、后周(957年-960年)的领土。南吴天祐十四年(917年),寿州改隶清淮军节度使(驻濠州)。乾贞元年(927年),清淮军节度使移驻寿州。后周显德四年(957年),改清淮军节度使为忠正军节度使,寿州仍隶之;颍州下蔡县改属寿州,寿州移治下蔡(今安徽省凤台县)。至此,寿州领六县:下蔡、安丰、霍丘、寿春、盛唐、霍山。[7]

宋金

[编辑]

北宋时,寿州属淮南路开宝元年(968年),霍山县并入盛唐县。开宝四年(971年),改盛唐县为六安县。至此,寿州领五县:下蔡、安丰、霍丘、寿春、六安。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两路,寿州属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升寿州为寿春府[8]

金朝天会七年(1129年),占领南宋寿春府淮北的下蔡县,亳州蒙城县改属寿春府。刘齐阜昌元年(1130年),得金之寿春府,降为寿州金朝天会十五年(1137年),废刘齐,得寿州。天眷二年(1139年),归还寿州予南宋,废州,领县并入寿春府(治下蔡)。皇统元年(1141年),占领南宋寿春府下蔡、蒙城、安丰、霍丘四县。同年议和,归还淮南的安丰、霍丘二县(置安丰军)。

皇统二年(1142年),降寿春府寿州(刺史州),隶山东西路武宁军节度使(驻徐州),领二县:下蔡、蒙城。贞元元年(1153年),寿州改隶南京路宣武军节度使(驻归德府)。正隆六年(1161年),寿州陷于南宋,升为寿春府大定二年(1162年),夺回寿春府,复为寿州。泰和六年(1206年),升寿州为防御州,同年陷于南宋后又夺回。天兴元年(1232年),下蔡陷于大蒙古国,不久被弃。天兴二年(1233年),下蔡陷于南宋,州治迁至蒙城,不久蒙城亦陷于南宋南宋改寿州为寿春府[9]

明清

[编辑]

吴元年(1367年),降寿春府复置寿州,属江南行中书省临濠府,治寿春(今安徽省寿县),领五县:寿春、安丰、下蔡、霍丘、蒙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寿州直隶于中书省。洪武四年(1371年),寿州还属临濠府,省附郭寿春县及安丰、下蔡二县入本州。至此,寿州领二县:霍丘、蒙城。洪武六年(1373年),改临濠府中立府,寿州仍属之。洪武七年(1374年),改中立府凤阳府,寿州仍属之。[10]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占领寿州。雍正三年(1725年),霍丘县改属颍州,蒙城县改属亳州,寿州不再领县。雍正十一年(1733年),分寿州置凤台县[11]

1912年,改寿州为寿县,直隶于安徽省[12]

长官

[编辑]
隋朝寿州刺史(589年-607年)
唐朝寿州刺史(619年-742年,758年-907年)
五代十国寿州刺史(907年-960年)
北宋知寿州军州事(10世纪-1116年)
刘齐知寿州军州事(1130年-1137年)
  • 王威
  • 宋超(?-1137年)[53]
金朝寿州刺史(1142年-1206年)
金朝寿州防御使(1206年-1233年)
明朝寿州知州(1367年-1645年)
  • 夏侯显(1369年出任)
  • 秦克用(1380年出任)
  • 钱唐(洪武时)
  • 王谦(1404年出任)
  • 惠理(1440年出任)
  • 甄𬤝(1445年出任)
  • 王长福(1445年出任)
  • 罗训(1460年出任)
  • 杨晟(1465年出任)
  • 赵宗(1468年出任)
  • 陈镒(1478年出任)
  • 李冲(1484年出任)
  • 刘㮣(1486年出任)
  • 刘瓒(1488年出任)
  • 王肃(1489年出任)
  • 王嘉庆(1493年出任)
  • 江潮(1501年出任)
  • 李昆(1503年出任)
  • 吴节(1509年出任)
  • 林僖(1513年出任)
  • 常龙(1516年出任)
  • 李凤(1519年出任)
  • 郑元深(1521年出任)
  • 河东莱(1524年出任)
  • 刘天民
  • 王蓥(1525年出任)
  • 戴奇(1533年出任)
  • 王重质(1535年出任)
  • 刘永准(1537年出任)
  • 钱雍熙(1539年出任)
  • 周宗正(1541年出任)
  • 史弘询(1541年出任)
  • 栗永禄(1547年出任)
  • 郑绍恷(1550年出任)
  • 郑源彬(1554年出任)
  • 吕穆感(1559年出任)
  • 陈懋兴(1560年出任)
  • 傅霖(1563年出任)
  • 杨惟乔(1566年出任)
  • 甘来学(1568年出任)
  • 南轩(1573年出任)
  • 杨润(1573年出任)
  • 周以敬(1574年出任)
  • 郑珫(1574年出任)
  • 庄桐(1576年出任)
  • 黄克缵(1583年出任)
  • 李联芳(1585年出任)
  • 张允绅(1586年出任)
  • 李和(1589年出任)
  • 李邦潢(1595年出任)
  • 舒琛(1599年出任)
  • 郭蒙吉(1603年出任)
  • 徐来建(1604年出任)
  • 马□□(1609年出任)
  • 彭汝贤(1610年出任)
  • 阎同宾(1615年出任)
  • 王□□(天启时)
  • 李来凤(天启时)
  • 郭宗振(1627年出任)
  • 范绍裘(1627年出任)
  • 茅望之(1635年署任)
  • 刘纯庆(崇祯时)
  • 朱大绂(崇祯时)
  • 袁翎(崇祯时)
  • 张鸿勋(崇祯时)
  • 李彬(崇祯时)
  • 赵□□(崇祯时)
  • 王□□(崇祯时)
清朝寿州知州(1645年-1912年)
  • 胡永善(1645年出任)
  • 刘士瑜(1645年出任)
  • 王棐(1646年出任)
  • 王业(1647年出任)
  • 于三跃(1651年出任)
  • 李大升(1653年出任)
  • 裘组(1658年出任)
  • 刘裴印(1660年出任)
  • 黎士毅(1663年出任)
  • 张希召(1668年出任)
  • 沈显贵(1678年出任)
  • 甯养气(1682年出任)
  • 王治国(1683年出任)
  • 佟山年(1687年出任)
  • 黄汝钰(1694年出任)
  • 王永偀(1695年出任)
  • 傅君锡(1697年出任)
  • 王帝臣(1700年出任)
  • 徐国玺(1708年出任)
  • 祝锺隽(1710年出任)
  • 谢亮揆(1712年出任)
  • 李孔嘉(1715年出任)
  • 鲍学灏(1722年出任)
  • 姚宗先(1728年出任)
  • 饶荷禧(1729年出任)
  • 王瓒(1731年出任)
  • 张毓珂(1732年出任)
  • 唐际运(1732年署任)
  • 周之晋(1734年署任)
  • 冯原(1734年出任)
  • 段文元(1735年署任)
  • 赵宗炅(1736年出任)
  • 范从辙(1737年出任)
  • 孔传檀(1742年署任)
  • 金宏勋(1743年出任)
  • 王瓒(1744年出任)
  • 陈韶(1746年出任)
  • 冯源(1747年出任)
  • 郭瀛(1751年出任)
  • 朱扆(1753年出任)
  • 刘瑍(1754年出任)
  • 李天玺(1756年出任)
  • 王如玖(1757年出任)
  • 王心铭(1757年出任)
  • 徐廷琳(1761年出任)
  • 席芑(1765年出任)
  • 张肇扬(1767年出任)
  • 梁钰(1767年出任)
  • 周锡疆(1769年署任)
  • 郑基(1770年出任)
  • 亢愫(1770年署任)
  • 周锡疆(1770年署任)
  • 刘立诠(1772年署任)
  • 杨先仪(1773年署任)
  • 张佩芳(1774年出任)
  • 杜明德(1774年署任)
  • 徐绍基(1777年署任)
  • 黄周鼎(1778年署任)
  • 杨有源(1780年署任)
  • 林梦鲤(1783年出任)
  • 陈于礼(1786年署任)
  • 蔡必昌(1786年出任)
  • 姚继祖(1787年署任)
  • 赵霖(1787年署任)
  • 李廷仪(1790年署任)
  • 何孝达(1791年署任)
  • 李法(1792年署任)
  • 彭同堉(1793年署任)
  • 周光邻(1793年署任)
  • 黄绳祖(1794年署任)
  • 高质连(1794年出任)
  • 孙菖生(1797年出任)
  • 郑泰(1799年出任)
  • 沈南春(1803年署任)
  • 玉福(1805年署任)
  • 靳天培(1807年署任)
  • 陈之揆(1810年出任)
  • 许鸿磐(1811年署任)
  • 沈南春(1811年署任)
  • 李兆洛(1812年兼理)
  • 靳天培(1813年署任)
  • 沈南春(1813年出任)
  • 杜茂材(1814年署任)
  • 姜廷灿(1816年署任)
  • 周恕先(1818年署任)
  • 龚式谷(1819年署任,1820年出任)
  • 张家檙(1822年兼理)
  • 王毓芳(1822年署任)
  • 王友仁(1823年署任)
  • 傅怀江(1825年署任)
  • 裘恩澍(1826年署任)
  • 朱士达(1826年出任)
  • 袁忠图(1829年代理)
  • 高瑞庆(1830年出任)
  • 续瑞(道光时)
  • 王恩植(道光时)
  • 陆耀如(道光时)
  • 徐青照(道光时)
  • 陈葆森(道光时)
  • 许道藩(道光时)
  • 张清元(道光时)
  • 刘汝刚(道光时)
  • 杨斯熙(道光时)
  • 饶元英(1847年任)
  • 裕泰(1851年代理)
  • 李宝善(1851年任)
  • 金光筋(1852年任)
  • 黄元吉(1855年任)
  • 任春和(1857年任)
  • 毛维翼(1862年任)
  • 施照(1863年任)
  • 颜海飏(1868年出任)
  • 李蔚(1869年署任)
  • 陆显勋(1870年出任)
  • 王寅清(1873年署任)
  • 金耀奎(1875年代理)
  • 何庆钊(1875年署任)
  • 陆显勋(1876年出任)
  • 李祖福(1880年署任)
  • 觉罗锡光(1881年兼理)
  • 陆显勋(1881年出任)
  • 沈庆立(1883年署任)
  • 周辛炳(1884年署任)
  • 王鼎臣(1885年出任)
  • 曾道唯(1887年出任)
  • 郑思贤(1888年代理)
  • 曾道唯(1888年回任)
  • 宗能征(1889年代理)
  • 王万甡(1890年署任)[61]

注释及征引文献

[编辑]
  1. ^ 《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
  2.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3. ^ 安徽省寿县正阳关镇
  4. ^ 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孙庙乡
  5. ^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
  6. ^ 安徽省霍山县衡山镇
  7.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
  8.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9.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
  10.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11.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
  12.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
  13. ^ 《隋书·卷二·帝纪第二》
  14. ^ 《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二十》
  15. ^ 《唐刺史考全编》
  16. ^ 《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节传第二十》
  17. ^ 《新五代史·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十一》
  18. ^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
  19. ^ 《宋史·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二十九》
  20. ^ 《宋史·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三十五》
  21. ^ 《宋史·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五十五》
  22. ^ 22.0 22.1 《宋史·卷三百○四·列传第六十三》
  23. ^ 《宋史·卷三百○七·列传第六十六》
  24. ^ 《宋史·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九》
  25. ^ 25.0 25.1 《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三》
  26. ^ 《宋史·卷三百○二·列传第六十一》
  27. ^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
  28. ^ 28.0 28.1 《宋史·卷三百○一·列传第六十》
  29. ^ 《宋史·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五十六》
  30. ^ 30.0 30.1 《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二》
  31. ^ 《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32. ^ 《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五十》
  33.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
  34. ^ 《宋史·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二十八》
  35. ^ 《宋史·卷三百○九·列传第六十八》
  36. ^ 《宋史·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五十三》
  37. ^ 《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38. ^ 38.0 38.1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
  39. ^ 《宋史·卷三百○三·列传第六十二》
  40. ^ 《宋史·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八十三》
  41. ^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42. ^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九十》
  43. ^ 《宋史·卷三百三十三·列传第九十二》
  44. ^ 《宋史·卷三百三十·列传第八十九》
  45. ^ 《宋史·卷四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46. ^ 《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
  47. ^ 47.0 47.1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48. ^ 《宋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哲宗二》
  49. ^ 《宋史·卷四百四十二·列传第二百○一·文苑四》
  50. ^ 《宋史·卷三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51. ^ 《宋史·卷三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52. ^ 《宋史·卷三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五》
  53. ^ 《宋史·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高宗六》
  54. ^ 《金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55. ^ 《金史·卷五·本纪第五·海陵》
  56. ^ 56.0 56.1 56.2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五十九·忠义一》
  57. ^ 《金史·卷一百〇二·列传第四十》
  58. ^ 58.0 58.1 《金史·卷一百〇三·列传第四十一》
  59. ^ 《金史·卷一百〇四·列传第四十二》
  60. ^ 《金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宣宗下》
  61. ^ 《光绪寿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