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BoyuZhang1998/沙盒/中国教育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长陈宝生
国家教育预算 (2012–2013年)
年度预算¥3883.91亿[1]
教育概况
主要语言汉语
体系类型国家
识字率 (2015 [2]年)
总计96.4%
男性98.2%
女性94.5%
在学人数 (2015[3]年)
总计259,055,583人
初等学校97,869,989人
中等学校83,833,441人
大专院校34,523,726人
就学比例 (2015[4]年)
中学文凭489,420,000人
大学文凭170,930,00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教育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清代末期,中国才开始出现现代教育方式的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自1986年以来实行为期9年的义务教育,包含6年小学和3年初级中学,学生年龄在6岁至15岁之间[5]。2010年,约有82.5%的学生会选择继续为期3年的高级中学教育[6]。由政府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则是进入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的先决条件。2010年,27%的高级中学毕业生会继续接受4年的本科教育[7]。另外政府还设立中级和高级专科学校,提供学生职业教育内容[8]

2014年,中国共计有201,377所小学、52,623所初级中学、13,253所高级中学、11,878所中等职业学校、以及2,529所高等教育机构[9]。截至2010年为止,15岁以上人口中有94%接受过教育训练、而得以识字[10];相比之下,在1950年只有20%的民众曾接受过教育[11]

2011年,约有81.4%民众在不同地方接受过中学教育后毕业[12]。而自2005年开始,中国各级政府便筹划经费以减免农村地区孩童的学杂费[13]。2006年,政府更承诺9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并提供小学和初级中学阶段的课本和学费等补助[14]。这使得政府每年教育预算从2003年不到500亿美元,增加至2011年超过2,500亿美元的预算[15]。2009年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上海市学生于数学、科学和文化领域上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绩[16]。但尽管中国学生在学习成果评估上获得极高成绩,中国教育面临着地方和国际社会的多方批评,认为过度强调记忆能力、及农村和城市间具有悬殊的教育品质差距问题[16]

中国各地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每名学生的教育支出因其所在地有所差异。2010年,北京市投资的每人教育总额达人民币20,023元,但中国最贫穷的省份贵州省只有人民币3,204元[17]。由于多年来实行依户籍学区入学的政策,部分学校附近的房价因而暴涨[18]。今日中国许多大学教育朝向国际化发展[19],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20][21],及位于香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22][23]

历史与现状[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模式参照苏联发展,将原先的综合性大学进行拆分。由于建国之初需要大量的工业技术人才,故当时中国创建了大量的理工科学院和技术学院。50年代初,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24]其间,高考制度于1955年正式设立。1960-1970年代,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上山下乡运动,组织了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劳动和定居。直到1970年代末开始,大部分知青陆续回到城市,仍有部分于农村生活。[25]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导致全国所有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被取消。知识分子不被尊重,大多数被下放进行体力劳动,有些则遭到残酷对待,财产被没收,被批为“臭老九”等。[26]许多正在接受教育的人被迫停止继续教育;没有接受教育的人丧失了机会,对中国的人口素质和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文革后期知识分子下乡后,基础扫盲工作逐渐回到正常轨道。[27]

1977年,文革结束,高考恢复,当时的考生的平均年龄最大、录取率最低。[28]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开始实行大学扩招政策,更多的人得到了前往大学学习的机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弊端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择校之风与应试教育实际上没有改善,因此升学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补习班的数量大量增长。而“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施行,让各个学校的收费猛涨,使越来越多工薪阶层的家庭难以承担。同时,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扩招使得现在大学生的素质明显滑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起薪直线下降。近些年虽然中国出现了一些私立学校,但普遍经营状况不理想,无法对公立学校构成竞争,其中原因仍待观察。[来源请求]2010年代,中国大学教育开始出现进一步改革的尝试,为教育事业的提升和发展带来了一丝曙光。[29]

2007年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强制的和绝大部分免费的义务教育,之后农村及城市相继实施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

无来源内容隐藏:

但实际上,尤其在城市里,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各项名目仍然收费(除了“学费”),虽然一般普通小学和初中学费很低(约每年200~700元人民币左右),但因为学校师资差异问题所产生的教育差别,仍然一些师资较好的学校仍以“赞助费”等为由违规收取费用。在农村,自2007年以后中小学九年教育为免费,而广大农村地区却很少设立初中,如在贵州四川陕西等的山区地方,学校稀少、学生分散,学生每天要走十几公里路上学。[来源请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被迫被剥夺义务教育权被逐渐重视起来,在城市地区,剥夺义务教育权被视为严重的罪行,对经济有困难缴交学费者实行两免一补政策。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五四制”和“六三制”。“五四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对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此政策,将新增财政投入150多亿人民币[30]

学前教育[编辑]

中国教育制度
教育名称 等级 是否强制
高等教育 研究生 博士 非强制
硕士
本科 学士
高等专科(无学位
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中专中职
高三
高二
高一
九年义务教育 六三制 五四制 强制
初级中学 九年级 初级中学
八年级
七年级
小学 六年级
五年级 小学
四年级
三年级
二年级
一年级
幼儿园 学前班 非强制
大班
中班
小班

中国的学前教育一般从3岁开始,进入幼儿园。中国的学前教育一般分为小班(3-4周岁)、中班(4-5周岁)、大班(5-6周岁)三个阶段。在有的幼儿园和小学中还办有“学前班”,为不满6周岁的儿童进行适应学校生活的教育。在幼儿园生活包括一日三餐,游戏为主;学前班类似学校上课,但时间短,有许多户外活动。

九年义务教育[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其实际管辖范围内,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这一体制下,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的义务教育,家长则有让子女接受这种教育的义务(故名义务教育)。

自2017年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义务教育学生(包括民办学校学生),一律不收学费、杂费、书本费,并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俗称“两免一补”。[30]惟各个学校可能依据实际情况,收取作业本费、校服费、军训费、伙食费、寄宿制学校住宿费等[31]

近年来,不少人提议中国应当实施上至学前班、下至高级中等学校的十三年义务教育。[32]

对于义务教育的分段,在教育模式上可以初步分为三段:一至三年级为小学基础阶段,四至六年级为小学拓展阶段,七至九年级为初级中学阶段,不同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程度皆不同,需要有区别的对待,实施教育;在管理模式上,绝大多数地区实施“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部分地区仍然实施“五四制”;另有一些地区开始推行“九年一贯制”[33]。下文以“六三制”对中国义务教育做一简述。

初等教育[编辑]

在小学阶段,学生通常要学习的课程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科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

由于小学毕业时没有统一考试,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以外的其他课程的质量很难保证。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小学一般仅设立语文、数学和体育。

绝大多数小学生,刚一进入小学,便集体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佩戴红领巾,因为少年先锋队入队年龄与小学入学年龄一致。2005年以前,入队与入学年龄并不一致(相差一岁),于是衍生出绿领巾

小学升入初中[编辑]

在城市地区,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家长在子女小学即将毕业时,往往选择报名参加初级中学自行组织的择校考试。当今,择校考试制度基本被废除[34][35],代之以“按区划分”,即按照学生的住址来指派初中,也就是说学生家距离哪个初中近一些或者是在学生家在划分的哪个初中的区域,就被指派升入哪个学校。但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仍然存在,这使得家长转向房地产业,希望购得临近优质资源的房产,即学区房[36]

部分大城市,在同一区域分派有若干所初级中学,或者大量的学生未能进入少数的优质初中,这时往往采用电脑派位法,即将学生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指派到该小学所属区域的初中。这种方法直至现在未发现作弊行为,完全是凭运气。[37]

农村地区基本实施按区划分,但是由于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很少设立初中,如在贵州四川陕西等的山区地方,学校稀少、学生分散,学生每天要走十几公里路上学,这种情况下,失学高发。

九年一贯制的支持者认为,九年一贯制可以避免小升初造成的人员流动,保持教学连贯性。在九年一贯制情境下,所谓“小学升入初中”,只是简单的升级而已,部分学校可能会重新排班。

初级中等教育[编辑]

在初中阶段,学生按规定需要学习的课程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学、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在部分地区开设日语俄语取代英语课程。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中取消毕业考试。学生只要在三年内所有课程的期末成绩在及格线(总分的60%)以上,没有任何处分或撤销所有处分即可毕业。实际上,学生肄业往往是由于自动退学或严重违反校纪、法律而被开除,很少有因为其他原因而肄业。学生在九年级(初三年级)将面临初级中学升学考试,即中考。

中学朝会

初中升入高中或中职(中考)[编辑]

1980年代,中学的毕业考试和中考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如果中考分数不及格,那就将面临无法毕业的结果,即使得到高中录取也将被以“初中肄业”为由而无法进入高中,俗称退档,即退回学籍档案。自1990年代初叶开始将毕业会考和升学考试分开。

保证该校较高的升学比例,在初中的最后一年,尽管相关教育主管单位明令禁止,但基本上各个初中学校都会提前结束课程,并结束除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外的其他课程,并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甚至周末)设补习。此外很多学校会为升学率而让部分学习成绩处于末流的初三学生转学到别的学校。

同时,虽教育部规定初中学生晚自习非强制进行,但部分地区仍将晚自习设为时间安排的一部分(即必须上晚自习)。

中考成绩决定学生是就读中专,普通高中,重点高中还是踏入社会。学生可以报考省内任何一所中专。但是报考高中的情况有所不同,目前状况是考生只能报考学生学籍所属市县,具有全市或全县招生权力高中——镇级高中不能全市招生,只能招收镇内或附近镇学籍的学生(中国的教育行政区域分省,市/县,镇/村 三级)。有些省份出现了一些超级高中(通常是省会城市的重点高中), 可以招收省内任何市镇的优秀生, 被誉为“越界扠尖”。

省市重点中学入学名额的竞争非常激烈。因为重点高中往往集中了省内最好的教育资源, 硬件(教学设备)和软件 (师资和学生),非一般普通中学可比翼,高考升学率非常高。学生只要一脚踏进了重点高中,基本上就可以顺利入读大学。 目前各地中考科目并不统一,是各地根据情况而定。而中考情况受高考影响程度不同,高考竞争激烈的城市,中考接近理科高考。

高级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编辑]

初中毕业的学生有几种选择,可以升入高级中学为今后进入大学做准备;也可以直接上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中专和职高毕业可以直接就业或再考入高等职业学校。中专和职高有各种专业,在县一级如果是农业较发达偏重于农业或畜牧兽医一类的专业学校,在城市中计算机商业等门类齐全,幼儿师范也是一种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到幼儿园做教师。由于高中之后的大学教育学习费用较高,大部分贫困家庭会选择让孩子上职业学校,从而可以提早结束学业,即刻投入工作,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高级中等教育[编辑]

右侧为一名中国大陆高一学生在高一下学期做的卷子。可明显看出厚度超过中国大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大陆现时学生课业负担由此可见一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中学制为三年,高一为基础阶段,高二为过渡阶段,高三为备考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部分地区学习或选择俄语日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部分地区加设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

高一将会学习部分的课程,在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之后,学生需要就决定在高二和高三要学习的方向是理科还是文科(有的学校也会让学生提前到第一学期后半段的时候选择),这决定了学生在高考所使用试卷类型。即使是在高考“3+7选3改革”之后,学生仍然需要决定高考时选考的科目。

到了高二之后,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之外,如果选择理科将会主修物理、化学、生物(对应高考中的理科综合试卷),如果选择文科则要主修政治、历史、地理(对应高考中的文科综合试卷)。高二结束之前,一些省份会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此之后副科(非主修科目)便会停止上课。

中国的普通高中是全日制教学。学校一般在7时半开始授课,下午4时半放学,但早自习情况较为常见,这时学生需于7时到达学校。即使是在中国最东部的东北地区,冬季早7时甚至7时半也并未亮天,加之部分高中建设于新城区,基础设施不善,这意味着学生往往需要摸黑上学。[38]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学校组织课后补习,规定周末双休日为休息日。然而相当一部分学校,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或者出于赚更多钱的考虑,规定学生必须进行晚自习,以及星期六甚至于整个周末或者寒暑假的补习。

高中学习完毕后成绩皆及格者发给毕业证,全科优秀者发给优秀毕业证,不及格科目过多者发给结业证,未读完三年者发给肄业证。

普通高中课程大纲规定的各科目必修、选修内容
科目 必修 选修
公共学科
语文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小说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演讲与辩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国民俗文化
数学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 选修1-1*选修1-2*选修2-1**选修2-2**选修2-3**、 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选修3-4(对称与群)、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3(数列与差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选修4-9(风险与决策)、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英语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 选修6、选修7、选修8、选修9、选修10、选修11、选修(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选修(语言应用类:文秘英语、科技英语、信息技术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财经英语)、选修(欣赏类: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
文科综合
思想政治 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选修2(经济学常识)、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历史 必修1*(政治史)、必修2*(经济史)、必修3*(文化和科技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地理 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 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
理科综合
物理 必修1*、必修2* 选修1-1、选修1-2 ;选修2-1、选修2-2、选修2-3 ;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化学 必修1*、必修2* 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修6(实验化学)
生物 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其他选考外语
俄语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 选修1- 1、选修1-2、选修1-3、选修1-4;选修2-1(语言与文化)、选修2-2(文学与艺术)、选修2-3(经贸俄语)、选修2-4(旅游俄语)、选修2-5(科技俄语)
日语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 选修6、选修7、选修2-1(影视欣赏入门)、选修2-2(小品演剧入门)、选修2-3(作品欣赏入门)、选修2-4(应用写作入门)
法语 不适用
德语 不适用
西班牙语 不适用
粗体*:《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未明确提及的科目不予标注;粗体:《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选考内容;粗体**:理科数学额外必考的科目;灰色:未有课本的选修内容;不适用:暂未编订课程标准的学科。

高考[编辑]

重庆南开中学高考横幅
桂林市小学学童

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是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选拔考试,也即高中升入大学的升学考试。高考被视为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考试,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3年,高考一直是在7月份举行。自2003年开始改在6月初,通常是6月7日至6月8日,即使是该年出现了SARS疫情也没有改变。[39]近些年,北京教育考试院曾传出高考将改为每年6月的第一个双休日[40]。2007年起,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部分省区实行“3+X+1”的新考试模式,其中的“1”为全新的考试科目——“基本能力测试”,考试时间定于6月9日上午。

高考目前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出卷,通常来说,各省之间的难度是不同的,虽然说部分省的要比直辖市的略容易,但由于“分数屏障”(指在直辖市的大学在收取该地学生的分数要比外地学生低的现象),实际上要想在非直辖市考入重点大学是很难的。无形之中增加了外省市考试的难度。著名的公立重点大学都设立在北京和上海,外地考生要考入这两地的大学要比本地学生困难得多。

除“分数屏障”外,国内高校的统一招生"名额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公现象。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的省份投放的招生名额没有遵循同一的原则和理据(譬如说按考生人口比例来分配)。考生大省的考生往往在这方面吃亏,因为高校不会因为该省考生人数相对较多就相应地增加投放的招生名额。从而产生了高考移民这一现象。另外北京上海的高校投放给本地考生的招生名额远远高于投放给其他省份的名额,这便造成了一些考生大省(譬如广东)的考生考取北京上海高校的机会只有北京上海本地考生的几十分之一。教育部对于名额分配的解释是北京上海考生素质高,所以本地配额名额多。这一解释难以服众。

目前在大多数省份,试卷以语文卷(150分)、英语卷(150分,另有其他外语可选)、文科数学卷/理科数学卷(150分)、文科综合卷/理科综合卷(300分)组成,当然某些省也有自己的分数组成方式。无论学生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语文和英语的卷子是相同的;数学上,文科数学卷比理科数学卷要容易;此外,文科生要考文科综合卷,理科生则考理科综合卷。所以,试卷的满分即为150+150+150+300=750分。山东省基本能力满分分值为100分,取60%计入高考总分,同时将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考试满分调整为240分,保证高考总分为750分不变。

虽然高考文理卷面分(750)相同,由于大学文科学位比理科学位少,文科生的高考录取难度要高于理科生,即使同一专业下文科生一般要比理科生高出近100分才能获得录取。

除卷面分750以外,个别考生有可能或得政策性加分(高考加分),加分从20至60不等。表面上高考加分可以促使高校录取个别方面有才华的学生,但实际操作事与愿违,因为加分并没有限定考生可报考的专业(譬如说获得体育加分的学生报读金融专业),而且加分造假非常严重。出于高考加分的原因,高校录取出现了调档线和专业录取线不同分数。调档线(即调动学生档案线,也叫提档线——提取学生档案线。考生被录取后其档案就会被调动或提取到录取的院校,所以录取了等于要调档,要调档基本就是可以录取)是某高校在某一省份录取学生中分数最低学生的分数(高考加分算入内),专业录取线是该高校的某一专业在该省份录取学生中分数最低学生的分数(不算高考加分,只算卷面分,即裸分)。没有达到高校调档线的考生绝对不会被录取。调档线决定考生就读哪一所高校,专业录取线决定考生就读录取高校的哪一个专业。

因为调档线和专业录取线的分数计算方法本末倒置,高考加分是否能够促使高校录取最优秀的学生充满着疑问,尤其是热门专业。例如北京某一高校在广东2013年调档线是655,某专业只录取一人。考生A高考裸分635,该生高二时获得全国学科(数理生化信息三模三电其中一项或体育)竞赛加分20分,总分655,该生可顺利获得录取;考生B高考裸分654,没有加分,该生不会被调档。在高考分数分分必争的情况下,高考加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全省排名推前4个分数段(5分为一段),如果是全省裸分250名以内的学生,加20分可以使排名推前200名甚至更多,从而获得北清的录取,更可以使一些学生成为状元。因此社会上出现了状元之争-加分状元和裸分状元。高考加分剥夺了一些优秀学生就读一流大学的机会,同时助长了奥数之类培训班的滋生。目前能获加分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省会城市重点中学,甚至基本是超级中学的学生。因为教育资源在全国/全省范围来说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公,镇级中学和农村学校的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奥数陪训的机会。加分政策只会惠及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考生。

此外社会上还存在异地高考,高考移民,高考加分乱像和高校自主录取腐败问题,中国教育部对此熟视无睹,很多考生权益没有真正得到法律的保护。注明:从2015年开始中国国内开始清理高考加分制度,结果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目前中国大陆种种的高考不公正现象正在受到严峻的社会考验(详细见批评)。

加注:从2015年开始中国高考将取消奥赛等5项加分项目。

现状:基本去除多数乱加分现象,少数民族照顾政策依旧保留。由于不再照顾竞赛获奖者,导致中国首次未在奥数中获得第一。民族加分依旧导致各类更改民族现象。

中等职业教育[编辑]

官方定义:职业学校(高中)分为中专和中技,大部分中专的招生要求会比中技要高。

职业学校通常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进行,在级别上相当于高中,但普通高中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毕业后一般参加普通高考,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而中专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毕业后一般都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步入社会可以胜任某种职业。目前的中专有公办与民办之分,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 现状:中国大陆目前的职业学校除了少部分以外,大部分都是以营利为目的,并没有认真的教学。民间的观点也大都认为只有考上高中才有前途和出路,职业学校无非是混日子的地方。因此也导致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心灰意冷,没有学习的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学校是中国地方政府为了给在中考中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的一个暂留地,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一种方法。

但这种做法导致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教学,学生老师在学校也仅仅是混日子。职业学校的学生也遭到社会公众的歧视,认为他们一无是处,只配在社会的底层生存。

而在现行教育制度,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现状非常难以改变。虽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声称会改进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但其实际情况依旧没有改变。人们依旧通过努力进入普通高中而拒绝职业高中。

高等教育[编辑]

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大学专科(2-3年)和大学本科(4年),高职和大专毕业没有学位。 本科毕业可以得到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只有拿到两证的学生才可以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科毕业之后可以通过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进行深造。其中考上的学生可以选择考研究所,或者是各个大学的研究生院。 考生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必须先网上报名,然后再根据考生所在的单位进行现场报名,报名费为200元人民币。考生报名时,只能填一个志愿,一个专业,一个研究方向。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初试需要考的科目是政治理论(100分),英语(100分),数学(150分,其中数学包括一,二,三,不同的研究方向,考的数学也就不同),专业课(150分,专业课是根据考生的志愿决定)。其中,一些理科专业(如化学,物理等等)以及法学硕士可以不需要考数学,但是必须考两门不同的专业课,即专业课1和专业课2。政治理论,英语,数学都是由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组命题,但是专业课是由考生所报考的院校自主命题。上了初试分数线的考生可以参加复试,如果未能通过该校初试,考生可以通过调剂参加复试。 复试阶段也就是考生接受所报考的研究方向的导师对考生进行面试,由研究生导师自主选拔,参加面试的考生会根据初试阶段考试的成绩进行排名,依序参加复试。考生在通过初试和复试之后,就可以在该校注册就读。 攻读硕士需要2年至3年才能毕业获得学位,以后是博士。 在有了硕士学位以后,一般攻读博士学位需要3年到4年时间。硕士之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需要再参加报读院校设立的博士生入学考试。 其中也有很多院校是直博,即本科毕业后,只需要5年时间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如果中途辍学或者是想退出的话,如果未达到博士毕业要求,则没有博士学位证书并且也没有硕士学位证书。 在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在读研究生一般是没有助学金或者是其他来自于国家资助,大多数是自费就读,不过一些国家重点培植院校的研究生可以有助学金,平均价位是硕士,人民币230元/月,博士,人民币1200元/月。当然如果导师在外面兼有项目,则在读研究生的助学金会比平均价位高一点。如果在读研究生所就读的是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一般助学金会有人民币1000元/月至人民币2000元/月。[来源请求] --> 近年来,在中国的城市中,少部分有条件的家庭会将孩子送到澳大利亚、美国等教育强国接受高等教育,这股“留学热”也有发展到中学时期的趋势。[41]

统计数据[编辑]

  • 小学净入学率:99.7%(2013年)、小学升学率:98.3%(2013年)、初中升学率:91.2%(2013年)、高中升学率:87.6%(2013年)[42]
  • 各级学校数量,小学:24万3529所,初中:5万2804所,中等职业学校:1万2262所,高中:1万3352所,大学2491所

批评[编辑]

  • 教育政治化

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中国的教育已经过度政治化。

中国的学生需要接受长达14年的政治课程学习。这些政治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名为“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为“思想政治”、大学阶段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简称“政治”。虽然其他课程教材可以由不同的出版社编写出版,但对于这些课程,全国学生必须统一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并且人教社、高教社只有教材印行权,教材编写工作则有中共中央委托教育部指派的课题组统一编撰、定期更新(尤其是大学教材,两年半一改版,老板教材几近废纸)。政治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更是高考(无论文理)的必考科目,同时即使是现行高考体制,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讲授时间也比其他五门选修科目要长(其他五门为一年半,政治为两年)。

同时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师生的控制。学生一般一入小学即入少先队,到初中时分批加入共青团,初三、高一两年,部分学校甚至组织集体入团,入团率则成为初中考核指标。到大学时,部分学生则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高中和大学,团支部、分团委、团委与班委、学生会往往并行不辍,甚至相互融合,班团不分,团派也因此盛行。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妄议中央大政方针”,表示反对现行体制[43],教育部甚至出台规定禁止这种行为[44]

教育政治化倾向招致了一些认识的批评甚至于声讨。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直主张反对应试教育,可实际上自己实行的也是应试教育,并且比起一些亚洲国家的教育标准更为畸形;同时由于其特有的军训制度和高度统一的教学方法,使得一些学生的个性会遭到扼杀,如部分学生在中国大陆某些学校压力过大,而自寻短见的事情时有发生。[45][来源可靠?]韩寒在其著作中明确反对中国大陆式的教育体制,认为其存在诸多问题,并且不能归咎为中国人口繁多。[46]

中国大陆教育部明确规定初中生睡眠时间不得低于9小时,高中生睡眠时间不得低于8小时,而中国大陆的学生基本不能实现[47][48]。中国江苏省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高三学生迫于高考压力,每天只能睡4--7小时。这造成了学生睡眠长期不足,使之视力下降,体力下降,白天没有充足精力在校学习,上课睡觉几乎屡禁不止。

许多被称作“高考工厂”的中学,如河北省衡水中学,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一味追求学生提高成绩,压缩其他方面的时间,甚至要求学生跑操时携带书本,一边跑步一边读书,使得当代中学生身体健康严重受损[49]。中国的许多高中生甚至将实行这种体制的学校称之为“某某监狱”。

  • 利益链条:

也有人批评,应试教育在制度不透明的情况下更会带来可能的寻租或腐败、利益链条等现象,对教育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威胁。

  • 成绩至上主义:

有论点指在中国大陆的校园内,学习成绩主导了学生在学校内、学生间的地位和关系,甚至影响到班级干部的选举结果。[50]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两会授权发布)关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新华社. 2014-03-15 [2014-04-29] (中文). 
  2. ^ 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Number of Students of Formal Education by Type and Leve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7-07-10].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2017-07-10].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9-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中国网.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6. ^ 新华社. China eyes high school enrollment rate of 90%. 《中国日报》. 2011年8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7. ^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exceed 30 million. 人民网. 2011年3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中国网. 2006年10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9. ^ 中國統計年鑑—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5年8月7日 [2016年3月24日] (中文). 
  10.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统计司英语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Adult literacy rate, population 15+ years, both sexes (%). 世界银行.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1. ^ Ted Plafker. China's Long — but Uneven — March to Literacy. 《纽约时报》. 2001年2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2. ^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统计司英语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Gross enrolment ratio, secondary, both sexes (%). 世界银行.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3. ^ 今后5年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 新华网. 2005年12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5月10日) (中文(简体)). 
  14. ^ 新华网. China pledges free 9-year education in rural west. 中国经济网. 2006年2月21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5. ^ In Education, China Takes the Lead. 《纽约时报》. 2013年1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6. ^ 16.0 16.1 Peter Gumbel. China Beats Out Finland for Top Marks in Education. 《时代》. 2010年12月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7. ^ Dexter Roberts. Chinese Education: The Truth Behind the Boasts. 《彭博商业周刊》. 2013年4月4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2月8日) (英语). 
  18. ^ 陈志文. 中國擇校矛盾凸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資源均衡. 《国际日报》. 2006年3月3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19. ^ 邱均平、丁敬达和温芳芳. 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质量、效益、国际化——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分析与启示. CNKI. 2010年 [2016年4月1日] (中文(简体)). 
  20. ^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2015 中国. 上海交通大学. 2015年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0) (中文(简体)). 
  21. ^ Zhejiang University surpasses Tsinghua as top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网. 2011年6月1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22. ^ 刘子维. 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國四所大學名列百大.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15年9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繁体)). 
  23. ^ 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百强揭晓 北大蝉联第一. 人民网. 2014年12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24. ^ 1952年5月24日,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 history.sina.com.cn. 新浪网. 2010-10-21 [2016-09-24]. 
  25. ^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www.people.com.cn. [2016-09-24]. 
  26. ^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考试与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简概 (PDF). : p. 2. 
  27. ^ 中国文化史. 中国地质大学. 2012-10-26 [2016-09-24]. 
  28. ^ 回顾: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 入学资格变迁. www.bbc.com. BBC. 2016-06-07 [201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8). 
  29. ^ 冒险者朱清时:蔡元培式的教育改革家. 新浪网. 2011-06-22 [2016-09-24]. 
  30. ^ 30.0 30.1 2017年起中小學免費提供教科書. 新浪北京. 2015-11-25. 
  31. ^ 不是说义务教育免费吗?为何学校依然收费?哪些收费是合理的?. 搜狐. 2017-08-08 [2018-01-11]. 
  32. ^ 义务教育要不要扩大?全民减免国家承受不了_新闻大滚动_教育_腾讯网. edu.qq.com. 2008-03-13 [2018-01-11]. 
  33. ^ 杨文怿. 九年一贯制学校不是简单的“小+初”_基础教育_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 记录教育每一天!. www.jyb.cn. [2018-01-11]. 
  34. ^ 政策年年升级!长沙小升初或将越来越严格_升学资讯_长沙奥数网. cs.aoshu.com. 2017-12-22 [2018-01-11]. 
  35. ^ 网易. 小升初明年取消择校 可推广片区帮扶模式_网易新闻. news.163.com. [2018-01-11]. 
  36. ^ 家长们醒醒吧!学区房不等于好教育. [2018-01-11]. 
  37. ^ 北京小升初电脑派位(大派位)操作流程详解_北京小升初网. www.xschu.com. [2018-01-11] (中文(中国大陆)). 
  38. ^ 原标题:百余学生摸黑徒步上学仅一路中巴车运力不足_播报天下_贵阳网. www.gywb.cn. [2018-01-11] (中文). 
  39. ^ 京华时报2003年5月7日,另外可参见[1]
  40. ^ 媒体七大理由倡议高考改期,称可降低社会成本
  41. ^ 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Information System
  42. ^ 中国统计年鉴 2014
  43. ^ “呲必中国”的高校老师如何教书育人. 人民网. [2018-01-11]. 
  44. ^ 公开办.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_教育部门户网站_MOE.GOV.CN. old.moe.gov.cn. [2018-01-11]. 
  45. ^ 20130707寰宇大战略 当代中国教育为何培养不出大师. 凤凰网. 2013年7月7日 (中文). 
  46. ^ 韩寒. 通稿2003. 作家出版社. 2003年. ISBN 9787506327466. 
  47. ^ 关于高中学生睡眠质量及情况的调查报告_百度文库. wenku.baidu.com. [2017-08-29]. 
  48. ^ 大陆1亿学生睡眠不足. www.360doc.cn. [2017-06-17]. 
  49. ^ 衡水中学的教育观:“洗脑”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新闻频道-手机搜狐. m.sohu.com. [2017-06-17]. 
  50. ^ 激流中国:5年1组 小皇帝之泪

扩展阅读[编辑]

  • (英文) Borjigin, Monkbat.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 (Archive; Japanese title: 内モンゴル自治区における言语教育について ). Journal of Chiba University Eurasian Society (千叶大学ユーラシア言语文化论集) 16, 261-266, 2014-09-25. Chiba University Eurasian Society (千叶大学ユーラシア言语文化论讲座). See profile at Chiba University Repository. See profile at CiNii. - In English with a Japanese abstract.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