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莫扎特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0月11日)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
---|---|
出生 | 神圣罗马帝国巴伐利亚行政圈萨尔茨堡采邑总主教区萨尔茨堡 | 1756年1月27日
逝世 | 1791年12月5日 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行政圈奥地利大公国维也纳 | (35岁)
国籍 | 萨尔茨堡采邑总主教区 |
知名作品 | 50余部交响曲,27部钢琴协奏曲,13首弦乐小夜曲,4部歌剧,安魂曲(遗作) |
所属时期/乐派 | 古典主义古典乐派 |
擅长类型 | 协奏曲,交响曲,室内乐,钢琴曲,歌剧,宗教音乐 |
师从 | |
学生/受影响人物 | |
签名 |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发音:[ˈvɔlfɡaŋ ʔamaˈdeːʊs ˈmoːtsaʁt] (ⓘ)[a],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奥地利古典时期作曲家﹑钢琴家﹑小提琴家。莫扎特在短暂的一生创作了800多部作品,当时绝大部分的音乐形式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2],他在短暂的生涯里对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作出许多新尝试,臻于成熟并发扬光大,其作品也被广泛视为古典音乐的典型,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姓名
[编辑]出生受洗时,他的名字是“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 Mozart(约安内斯·克里索斯托穆斯·沃尔夫冈古斯·特奥菲卢斯·莫扎特)”。“Theophilus”来自希腊文,意为“天主之爱”,这个名字相当于德语的“Gottlieb”、意大利文“Amedeo”以及拉丁文“Amadeus”,但生前却从未有人以此名号称呼他。“Wolfgang Amadeus Mozart”为莫扎特在正式场合用的名字[3]。成年之后,他通常称自己为“沃尔夫冈·阿马德·莫扎特”(Wolfgang Amadè Mozart)。
生平
[编辑]背景与童年(1756年-1763年)
[编辑]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巴伐利亚王国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在当时这是萨尔茨堡采邑总主教区的首府,属于神圣罗马帝国[4]。父亲是作曲家利奥波德·莫扎特(1719年—1787年),母亲为安娜·玛丽亚·波特尔(1720年—1778年)。身为家中第七个小孩,在他姐姐玛利亚·安娜(昵称南妮儿(Nannerl))1751年出生之前,以及之后至他出生之间的这段时间,分别有3位及2位不幸夭折于年幼。[5]
利奥波德原籍奥格斯堡(位于今德国),是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1743年,他被时任萨尔茨堡采邑总主教的利奥波德·安东·冯·菲尔米安任命为其乐团的小提琴手;四年后,他与安娜·玛丽亚结婚。在莫扎特出生的当年,利奥波德出版了《论小提琴演奏准则》并受到欢迎。1763年,他成为该乐团的副乐长。
在莫扎特7岁的姐姐南妮儿开始向父亲学习键盘演奏时,3岁的莫扎特便已展现出他非凡的音乐才能,他不仅具备绝对音准更有超出常人的记忆力,5岁时更请求父亲教大键琴给他学,随后亦涉猎小提琴、管风琴和乐曲创作[6],至此他的能力一飞冲天,在学会阅读、书写或计算甚至能懂得乐谱视读、巧弄拍律后,时值1762年,6岁的莫扎特已谱出四首小步舞曲(目录第1、第2、第4、第5号)和一曲快板(目录第3号)。
在莫扎特幼年,他的父亲是他唯一的教师,除了音乐还教导他其他语言及学科。利奥波德对孩子的教育相当投入,而莫扎特的进步每每超越其父亲所授。莫扎特年幼的最初作品和小提琴演奏技巧,展现了他自己的早熟与独创精神,这不但震惊利奥波德,也使得他逐渐放弃作曲,转而积极栽培莫扎特。
早年游历(1762年-1773年)
[编辑]早年的莫扎特和他的姐姐在父母规划下,以“神童”之姿在欧洲巡回展演,为期7年。
莫扎特的首次的巡演开始于1762年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选侯宫廷,而后至维也纳及布拉格宫廷;往后莫扎特脚步还遍及曼海姆、巴黎、伦敦与海牙,并取道苏黎世、多瑙埃兴根和慕尼黑回到家乡,这是一场长达三年半、舟车劳顿的展演。在这趟旅程中,莫扎特结识了许多音乐家并熟悉了他们的作品;而对于他未来风格最有影响的,莫过于他于1764及1765年在伦敦见到的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8岁的莫扎特便是在其激发下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交响曲(E♭大调,目录第16号),尽管大部分可能是由他的父亲所润饰,但这趟旅程相当艰难,除了所用设备简陋,莫扎特一家还得仰赖贵族的邀请与酬金,甚至在客乡遭遇了长期且可能致死的疾病:先是利奥波德于1764年夏季在伦敦患病,1765年秋季的海牙则轮到莫扎特两姐弟。
1767年,11岁的莫扎特便写出第一部歌剧《阿波罗与雅辛托斯》(目录第38号),并由萨尔茨堡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学生们演出这出拉丁喜剧。同年末返回奥地利后,他定期往返维也纳,且于1768年夏天写出另外两部歌剧,名为《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妮》(目录第50号)与《善意的谎言》(La finta semplice);当时莫扎特年仅12岁,隔年便受大主教提名为乐团首席。1768年12月,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歇息了一年。
利奥波德为了使儿子能够与近邻的音乐先进区意大利(当时仍为分裂的封侯国)有所接触,特地申请留职停薪的假期,在1769年12月陪着莫扎特前往意大利研习。这趟旅程中,利奥波德也热衷于展示莫扎特的演奏才能与其作曲天赋。而后莫扎特在教宗国波罗纳德认识了马蒂尼,向他学习对位法。因为杰出的音乐表现,莫扎特破例成为博洛尼亚爱乐学院的会员,该组织大致上只接受20岁以上的成人加入。教宗克勉十四世甚至册封他为金马刺骑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1770年,莫扎特在米兰写下歌剧《本都王米特里达梯》,演出得到成功,使莫扎特陆续接到更多歌剧委托。后来他与父亲二度返回米兰,为了筹划《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1771年)和《卢乔·西拉》(1772年)的创作及演出。利奥波德希望这些成果能为自己的儿子谋得合适的职位。布赖斯高公爵斐迪南也曾考虑聘用莫扎特,但由于其母亲玛丽亚·特蕾莎女皇不同意而作罢。
任职于萨尔茨堡宫廷(1773年-1781年)
[编辑]前期(1773年-1777年)
[编辑]1773年3月13日,莫扎特与父亲回到萨尔茨堡,并为当时的亲王大主教科罗尔雷多聘用。莫扎特不仅在家乡有众多朋友与仰慕者,也有机会在各类型作品间探索,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弥撒曲、小夜曲及一些小型歌剧。同年莫扎特停留于维也纳时创作了他早期的6首弦乐四重奏(K.168-173),可能是受到海顿作品20-6首弦乐四重奏的激发。1775年4月至12月间,莫扎特对小提琴协奏曲有了兴趣,并着手写了5首小提琴协奏曲(之后他未再创作此曲种),尤以后三首(K.216, K.218, K.219)最受欢迎,展现莫扎特在这类型作品的练达。1776年,他的兴趣转向至钢琴协奏曲,直到隔年初莫扎特共完成了4首钢琴协奏曲(第6号-第9号),被时人评论为是具突破性的作品。
纵使有着不凡的音乐成就,莫扎特愈发对萨尔茨堡的环境不满,并努力在其他地方谋职。可能原因有两个,一来是薪资过低,每年仅有150弗罗林;再者是莫扎特渴望创作歌剧,但萨尔茨堡不怎么提供这种机会,这种状况在1775年宫廷剧院关闭后更为明显,而该地的另一间剧院多保留给外访剧团的演出。此前莫扎特已二度至外地求职,首次是在1773年7月至9月探访维也纳时,后来则是在1774年12月至1775年3月前往慕尼黑,但两次都没有成功;即使其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在慕尼黑的首演受到欢迎。
巴黎之行与返回(1777年-1781年)
[编辑]《波罗纳德的莫扎特》由一位无名画家成画于1777年的萨尔茨堡,是波罗纳德的马蒂尼为他的作曲家肖像画廊而订购的。这幅肖像现存于波罗纳德市音乐博物馆。关于这幅肖像,列奥波尔德·莫扎特在当年12月22日一封致马蒂尼神父的信中写道:“这件作品艺术创作的价值不怎么吸引人,但以相似度的观点来说我向你保证,它很完美。”
经过一年的准备,1777年8月,莫扎特辞去其萨尔茨堡的职务,9月23日便再次启程前往异地求职。他先到了慕尼黑,又经奥格斯堡辗转至曼海姆,并结识了曼海姆知名乐团的成员,不过他寻觅新工作的前景依旧无望。同样在曼海姆,他疯狂地爱上了音乐名门韦伯家的千金,女高音歌手阿罗伊齐亚·韦伯,这引发了他父亲的怒火,他要求他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事业。重新振作后,莫扎特于1778年3月14前往巴黎,继续谋求新职务[7]。
从巴黎寄给莫扎特的信件中,其中一封提议了在凡尔赛宫担任管风琴师的职位,但莫扎特对这个想法不感兴趣。在超过半年的失业下,莫扎特开始负债,并变卖了一些贵重物品。而在同年7月3日,莫扎特的母亲病逝[8][9]。这时莫扎特依附于路易-菲利普一世的秘书梅勒西奥·格林(他曾帮助他七岁时的巡回演出),并居住在他的宅邸。
在莫扎特于巴黎求职时,其父亲也在萨尔茨堡积极帮他找寻工作,且在地方权贵的引荐下,莫扎特得到一个作为宫廷管风琴师兼乐团首席的职位,年薪有450弗罗林;但他却不愿接受。与此同时,莫扎特和格林的关系逐渐变差,最后他选择迁出。在巴黎的时日,莫扎特写下了第8号钢琴奏鸣曲与著名的《巴黎》交响曲,后者于当年6月首演。1778年9月,莫扎特离开巴黎,前往斯特拉斯堡,而后他又逗留于曼海姆及慕尼黑,仍希冀能取得萨尔茨堡以外的新工作,但此时他的经济状况依旧不理想[10]。在慕尼黑,莫扎特再度遇见了阿罗伊齐亚,而这时她已是一名成功的歌手,且已爱上了另一位歌剧演员约瑟夫·朗格[11]。种种的不如意令莫扎特不得不返回家乡,并在1779年1月15日抵达萨尔茨堡,他的父亲先前已说服亲王大主教重新聘用他;虽然接受了新职务,莫扎特对萨尔茨堡的不满却未因此而消减[12]。
离开
[编辑]1780年11月,他从慕尼黑收到一份创作歌剧的委托,剧名为《克里特之王依多美尼欧》,在1781年1月29日首演时获得巨大成功。这使得莫扎特在3月被召唤至维也纳;但此时大主教科罗尔雷多也在当地参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的登基典礼。这对科罗尔雷多来说是一举两得,因为他同时能确保莫扎特不会脱离他的掌控。纵然莫扎特得继续服侍科罗尔雷多,他仍构想着更远大的计划,如同他写给其父亲的信中提到的:
“我现在的主要目标是以某些愉快的方式与皇帝见面,我很肯定他会懂我。如果我能为他援笔写下几曲或弹奏一两首赋格,我会非常高兴,因为那正是他爱的。”
莫扎特确实很快就见到皇帝,皇帝后来也以作曲委托和兼职来支持他的事业。
在上述的信件中,莫扎特也提到了他打算以独奏家的身份参与维也纳音乐社所举办的音乐会之演出,这是一系列高收益的展演;但这个想法也是在地方权贵向科罗尔雷多劝说后才得以实现的。
莫扎特长期以来对科罗尔雷多的不满除了因为低薪、公共设施不足,还包括其演出被尽可能的限制在萨尔茨堡内,极不自由。同年5月,莫扎特试图辞职但被拒绝,引发了他与大主教的争执,而且日益严重,因为利奥波德同样反对莫扎特辞职,甚至在多次的书信往来中敦促儿子与大主教和解;莫扎特却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6月,莫扎特的辞呈被批准了,但他得到的回复是极具侮辱性的。莫扎特决定前往维也纳发展,成为一名独立的演奏家及作曲家。
维也纳(1781年-1791年)
[编辑]初期
[编辑]莫扎特在维也纳的新事业展开得相当顺利。他时常作为钢琴家演出,1781年12月24日,莫扎特在一个由宫廷举行的竞演中与克莱门蒂比试,从此确立他“维也纳最优秀的钢琴家”之地位。他也以作曲家身份活跃,1782年,约瑟夫二世要求他完成一部德语歌剧,即后来的《后宫诱逃》,于该年7月16日首演后造成轰动,之后其演出遍及各德语区。这建立了莫扎特作为作曲家的名声。
发展
[编辑]在1782到1783年间,莫扎特受到奥地利官员史威登的影响,开始认识并逐渐熟悉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史威登收藏了大量巴洛克时期名作曲家的手稿,莫扎特在研读过后开始将一些巴洛克音乐元素、对位法融会到自己的音乐语法里,最直接的成果表现在同时期的《c小调大弥撒》;晚年创作的《第四十一号交响曲》及《魔笛》也可窥见赋格的运用。
约莫在1783年底至1784年,莫扎特在维也纳见到了海顿,两人从此成为教学相长的忘年之交;闲暇之余,两人还会找来其他人共同即兴演奏弦乐四重奏。1785年初,莫扎特献给海顿一套弦乐四重奏集,共六首,即著名的《海顿四重奏》(第14-19号);这套曲集创作于1782年-1785年间,被认为是对海顿于1781年出版的作品33-弦乐四重奏之响应。
1785年,海顿在听过莫扎特所献的弦乐四重奏后,对利奥波德·莫扎特说道:
“在上帝面前,我要诚实地告诉你,你的儿子是我所认识或知道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他有最好的作曲学问,也很有品味。”
而莫扎特对海顿的描述:
“只有他具备了能使我欢笑并且深入我心灵的秘密。”
自1782年到1785年间,莫扎特每隔数月便定期推出一部钢琴协奏曲,在音乐会演出并由自己担纲键盘手。这段期间的作品即是他《钢琴协奏曲系列》的第11至25号,至今仍脍炙人口,并令后世见证了该体裁的流变与完善。当音乐厅场地已满时,他会预订一些非传统的表演场所,例如公寓(Trattnerhof)大厅、餐馆(Mehlgrube)内的舞厅等。这些演出也相当受欢迎,成功建立了作曲家与听众的良好互动。
随着事业顺遂及收入增加,莫扎特和妻子的生活也日渐奢侈。他们先是搬到一间高级公寓,年租高达460弗罗林;莫扎特又向维也纳最优秀的制琴师安东·华尔特,购买一台要价900弗罗林的古钢琴;后来还花300弗罗林买了一张台球桌。莫扎特除了把长子卡尔送进学费高昂的寄宿学校,家里也多请了佣人。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积蓄自然有限,而此时短暂的高所得并不能纾解莫扎特晚年的困顿。
1784年12月14日,莫扎特加入共济会,并迅速地晋升为会长(1785年4月)。共济会在莫扎特的余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除了时常与会并结交许多好友,还创作不少作品供共济会各种场合使用,其中有《共济会葬礼音乐》(K.477)。
投入歌剧
[编辑]虽然1781年的《后宫诱逃》得到成功,但莫扎特在接下来的四年都没有推出完整且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品,反而致力于创作及演出其钢琴作品。1785年底,莫扎特开始了与剧本作者洛伦佐·达·彭特的合作,后者是维也纳剧场的官方诗人。彭特根据剧作家博马舍“费加洛三部曲”的第二部撰写脚本,莫扎特再为其配上音乐,即《费加洛婚礼》。起初皇帝迫于其题材敏感,禁止其上演,后来在舆论压力下,才允许莫扎特在稍加修改后演出;《费加洛婚礼》于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首演并受到了欢迎。后来莫扎特前往布拉格,《费加洛婚礼》在那里得到更热烈的回响。为了向布拉格致意,他写下了《第三十八号交响曲》(又名“布拉格”,K. 504)献给这座城市。
他随后收到当地剧院指挥的要求,希望他能够为接下来的一季再写一出歌剧。莫扎特再次请彭特填词,此作便是《唐·乔万尼》,于1787年10月在布拉格首演,反应仍旧热烈;但一年后在维也纳并没有获得同样的成功。而在同年的5月28日,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过世,因而没能见到《唐·乔万尼》首演时的盛景。
晚期
[编辑]1787年,年轻的贝多芬在维也纳待了数个星期,希望能在莫扎特门下学习,但没有确切的证据指明这两位作曲家曾碰过面。同年12月,莫扎特终于在贵族的引荐下得到一个稳定的职位;约瑟夫二世任命莫扎特为“宫廷室内乐作曲家”,其业务自从一个月前格鲁克去世后一直没人负责。这个职位是兼职性质的,年薪有800弗罗林,工作内容只有为霍夫堡宫的年度舞会写作舞曲;这份中等收入对晚年拮据的莫扎特格外重要。皇帝这般举动也可能是为了将顶尖作曲家圈束于维也纳,避免他们向外地寻求更好的职缺。
自1786年莫扎特停止了频繁的音乐会演出后,其收入便骤然减少。尤其1788年开打的奥土战争令当时音乐家的日子更为难过,因为无论贵族或资产阶级对音乐产业的赞助能力都降低了。
1788年中,莫扎特一家从维也纳市中心搬到阿尔瑟格伦德郊区,可能是为减少租金花费。研究指出,莫扎特在搬家前仍未撙节其支出,而仅仅是丢弃一些家用品以增加新居的居住空间。之后莫扎特开始借钱,常常是向他在共济会的朋友米歇尔·冯·普赫贝格借贷;莫扎特在此后似乎陷入某种忧郁,他的支出也有所减少。但莫扎特依旧维持多产,当年的6到8月,他一连完成了三首交响曲(第39至41号)。
1790年1月26日,《女人皆如此》在维也纳首演,这也是莫扎特与彭特合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同年2月,约瑟夫二世驾崩,他的继位人利奥波德二世既不喜欢莫扎特,也对共济会不怀好感;而好友海顿也去了伦敦,使得这段时间的莫扎特意志更加消沉。也大约是在这时期,莫扎特为了开源而展开数次的长途旅程:他在1789年春季拜访了莱比锡、德累斯顿与柏林,隔年又前往法兰克福、曼海姆及其他德意志城市。
1791年,也是莫扎特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依然展现旺盛的创作力。1月他完成了《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也是他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又在4月写下了《第六号弦乐五重奏》。约莫6月,莫扎特的友人兼剧团歌手伊曼纽尔·席卡内德托他写一出歌剧,并提供了剧本,即是后来的《魔笛》。
莫扎特晚年的财务问题到这时才逐渐好转。虽然证据不大全面,但似乎来自匈牙利和阿姆斯特丹的赞助人以年金支付了莫扎特为其创作的场合音乐;而他也从贩售之前创作的舞曲中获利。莫扎特不再向普赫贝格借钱,并开始偿还过去的债务。
在创作《魔笛》的过程中,莫扎特还收到其他作曲委托。6月中他先为圣斯蒂芬教堂写了经文歌《圣体颂》。7月,一位不知名人士要求他创作一部丧用弥撒曲,且必须匿名;该人士后来已知是弗朗茨·冯·瓦尔塞格伯爵,他的目的可能是想将作品著作权据为己有,而此作便是《安魂曲》。8月,莫扎特又收到一份紧急委托,是为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加冕创作歌剧,即《狄托的仁慈》,而且必须于3周内写完,以能赶在典礼前排演。
病逝
[编辑]9月6日,《狄托的仁慈》上演,而莫扎特也大约在此时感觉身体有恙,但他仍继续完成《魔笛》。当月30日,莫扎特亲自指挥《魔笛》的首演,大受欢迎。接着他又马不停蹄的作曲,10月中便完成了《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再来则继续写作《安魂曲》。到了11月20日,莫扎特健康状况直下,他开始卧床不起,并出现水肿、疼痛及呕吐等症状,当时他认为自己是被托法娜仙液毒害了。12月5日,年仅35岁的莫扎特辞世,死因没有确定,后世学者认为他可能死于旋毛虫病、流感、水银中毒。2000年后的分析主要认为是风湿或者病菌引发的肾病。
莫扎特死后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由于他在受托之初只收到一半的酬劳,其妻子康丝坦兹希望将作品交由其他作曲家完成,并假托为莫扎特所写,好收取剩余的酬劳。康丝坦兹先找了艾布勒,但后者只写了一部分便放弃了;她因而委托丈夫的学生苏斯迈尔完成。完整的《安魂曲》在1792年被交付给了瓦尔塞根伯爵。事实上,有关《安魂曲》的种种传说大都是康斯坦兹捏造的,这样她才能从委托人和出版商那得到更大利益。
莫扎特的葬礼于当月7日举行,一如维也纳平和的丧葬习俗,甚少哀悼者出席,当中包括萨里耶利、史威登与苏斯迈尔。莫扎特的遗体被葬在维也纳郊区的圣马克思墓园,其家族与朋友共有的灵位中;而非如电影《阿马德乌斯》或民间相传,被草率地埋在乱葬岗。之后于当月在维也纳和布拉格举办的追思会,皆有众多追悼者参与。而在莫扎特死后的短时间内,其声誉便有了充分提升:音乐学家开始撰写他的传记,其全作品集也被竞相出版。
评价
[编辑]莫扎特是当代的音乐神童,他的才能展现在演奏及作曲等领域,然个人却始终困于父威与贵族之间,长时间不得其志。即使在移居维也纳后,他的生活也未见好转,在贫困交加中过世。19世纪多数的讨论与研究,多聚焦在莫扎特的生活之惨淡,对比其创作能量之旺盛,其间明显且强烈的反差。20世纪以来,随各类资料的出土,舆论对莫扎特的认识始有新一层面,包括他在作品(例如目录第231号的降B大调卡农)及书信中所露出的,时而促狭、时而近乎猥亵的面向,均透过资料的解读,而还原其人性。[13]此外,莫扎特能在18世纪末的欧洲取得如此可观的成就,除自身才气过人之外,其父的照顾、指导与教育亦功不可没。在列奥波尔德·莫扎特的推展与擘划下,莫扎特在成年前便得以在欧洲旅行演奏,接触各类音乐与风格,据此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法。[14]以现代观点来看,父亲无疑是一位成功的音乐经纪人,这类观点在近年逐渐受到重视。
作品
[编辑]如同海顿一般,莫扎特的音乐常被看作是古典风格的成熟与典范之作。在他开始作曲时,欧洲的音乐风尚被讲求简约、精巧的嘉兰特风格,和其德国化的变体多感风格所支配,这两种风格的形成是对巴洛克豪华、繁复风格的反动;而古典风格仍未发展完全。渐渐地,古典风格在莫扎特的带领下,开始出现类似巴洛克晚期复杂对位的特征,但被新的形式技法缓解及包装,以适应当代的美学观点与社会氛围。
莫扎特是全方位的作曲家,作品的体裁形式涵盖极广,且品质俱佳。莫扎特使用的音乐形式并非新创的,但他在其中注入更加练达的手法与情绪表现;他甚至一手发展并推广了“钢琴协奏曲”之体裁。古典风格的中心概念几乎都表现在莫扎特的音乐里,澄净、平衡与明快是其作品的风格基调,包含了诸如旋律简洁精致、断句清楚及主调明显等特点,而他对动机组合及节奏的超凡运用使其在构想或变化主题时有更大的弹性。在作曲生涯的最后十年,莫扎特更加频繁的使用变化和声(chromatic harmony),《第19号弦乐四重奏》(又名“不协和声”)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终止颤音(cadential trill)的大量使用亦是富有莫扎特个人色彩的一项手法。
莫扎特总是善于吸收和采纳其他音乐的特点,他长年的游历帮助他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年幼的莫扎特在伦敦深受J.C. 巴赫音乐的影响;旅途中他也接触到曼海姆乐派前卫的表现风格。意大利式序曲和喜歌剧同样对莫扎特后来的音乐结构与风格启发甚多。随着莫扎特的成熟,他逐渐在作品中融入更多巴洛克音乐的技巧,像是对位或复格形式的乐句。
克歇尔目录是当今最普及的莫扎特作品编号系统,通常以缩写"K."或"KV"表示,这是一套编年系统而非分类系统,意即作品是按创作时间排列,而不是按体裁(例如巴赫作品目录)。此目录由路德维希·里特尔·冯·克歇尔于1862年创建,至今已多次再版。
交响曲
[编辑]莫扎特自8岁开始写作交响曲,时间长达24年,总数至少超过40首。传统而言,莫扎特有41首具编号的交响曲,但后来的研究发现他其实写有更多交响曲。学者因而给这些新发掘的作品更高的编号,并附上“GA”(Gesamtausgabe,德语的“总产量”),但不全然按年代顺序编排;这种做法仅为方便整理,当中仍有部分作品无法确定是否为莫扎特所作。若再有新发现的作品则直接添至克歇尔目录。莫扎特交响曲的创作期可分段如下:
- 1764年-1771年:第1-13号、GA 42-47, 54-56等等。作于莫扎特童年,风格尚未成熟,多有模仿前人的意味。第2号推定为利奥波德所作;第3号推定为阿贝尔所作;第十一号作者未确定。
- 1771年-1777年:第14-30号、GA 48, 50-52等等。多作于萨尔茨堡,其中最知名的是《第25号》,也是莫扎特唯二的小调交响曲之一。
- 1778年-1788年:第31-41号。此时风格技法已趋稳定、成熟。其中第37号大部分为米歇尔·海顿所作。莫扎特的交响曲名作几乎都在此区间,包括第31号《巴黎》、第35号《哈夫纳》、第36号《林茨》、第38号《布拉格》、第40号与第41号《朱庇特》。
协奏曲
[编辑]莫扎特也为各种乐器谱写协奏曲,尤其是钢琴,占其协奏曲总数超过一半。莫扎特各类型的协奏曲兹整理如下:
- 23首钢琴协奏曲(传统上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编号至27,但由于前四首仅是改编前人作品而来,故不计入。)其中第7与第10号分别是为三台与两台钢琴所作。这些作品有大半(11-25号)集中在1782年-1786年完成。当中最知名者为《第21号钢琴协奏曲》,其行板乐章(II. Andante)尤其被广泛运用。
- 5首小提琴协奏曲。皆创作于1775年,莫扎特时年19岁。这些作品以其优美旋律、情绪张力和小提琴技法之高超而受欢迎,后三首尤为知名。
- 4首法国号协奏曲。
- 其他木管乐器协奏曲。莫扎特几乎只为每种木管乐器组合写作一首协奏曲,但每首都相当受欢迎,如:《低音管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长笛与竖琴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
室内乐
[编辑]莫扎特创作的室内乐种类多样,大略分类并介绍于下:
- 36首小提琴奏鸣曲。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多半是以钢琴为主角,小提琴多是陪衬;他到创作后期才逐渐提升小提琴的地位,使之与钢琴平等对话。前16首作于尚未成熟的1763年-1766年,其余皆作于1778年以后。
- 23首弦乐四重奏。除了第1号与第20号外,莫扎特倾向在特定时期集中创作弦乐四重奏,并以6首为一单位,从最早的《米兰四重奏》(2-7号)、《维也纳四重奏》(8-13号)、《海顿四重奏》到晚期的《普鲁士四重奏》(21-23号)。
- 6首弦乐五重奏。除了第1号,其余皆在1787年后完成,故能看出莫扎特对此种形式的谙熟。
- 6首钢琴三重奏。类似地,后五首皆在1786年后完成。
- 2首钢琴四重奏。
其他组合的室内乐中,则以《第1号长笛四重奏》、《双簧管四重奏》与《单簧管五重奏》最为知名。
钢琴作品
[编辑]莫扎特早期是以钢琴家的身份而闻名,其钢琴曲很大一部分是为自己的演奏所写。莫扎特的钢琴作品按演奏人数与类型大略区分如下:
- 18首钢琴奏鸣曲。莫扎特从1774年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中不乏旋律优美或讲求技艺者。知名作品有:《第8号钢琴奏鸣曲》、《第11号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是为人熟知的土耳其进行曲)、《第16号钢琴奏鸣曲》“简易奏鸣曲”。
- 16首钢琴变奏曲。其中最知名的是《小星星变奏曲》,共12段变奏。
- 6首四手联弹的奏鸣曲。
- 4首幻想曲。
在其他较为杂散的乐曲中仍有名作,如:《双钢琴奏鸣曲》。
其他管弦乐作品
[编辑]随着管弦乐团组织逐渐完善,古典时期发展出更多娱乐贵族或供特殊场合使用的曲种。莫扎特因为职务需要创作了为数可观的其他形式之管弦乐曲,分类如下:
- 13首小夜曲。以晚期的《第13号小夜曲》最负盛名,将莫扎特优雅明快的风格表露无遗。
- 21首嬉游曲。其中五首不具编号,包含三首“萨尔茨堡交响曲”与两首在维也纳所作的嬉游曲;第5号为伪作故不计入。最被广泛应用的是《D大调嬉游曲》“第1号萨尔茨堡交响曲”,莫扎特创作时仅16岁;而《F大调嬉游曲》“一个音乐笑话”则是他讽刺古典风格之僵化的诙谐之作。
- 逾200首的各式舞曲。其中小步舞曲、行列舞曲、阿勒曼德舞曲与进行曲占了大多数,多是莫扎特在萨尔茨堡与后期担任宫廷室内乐作曲家时所作。
宗教音乐
[编辑]莫扎特的宗教音乐主要是声乐的,以弥撒曲及弥撒经文为大宗,包含少量经文歌与赞美诗。莫扎特在其中揉和了葛利果圣歌的元素、严格对位法与歌剧的抒情风格,并始终以稳定的型态呈现。
莫扎特创作的弥撒曲大致分为“庄弥撒”与“短弥撒”两种,在他所处的国度,两者差别仅在演奏时间的长短,仪式所用经文都一样完整。莫扎特早年写有多部弥撒曲,到萨尔茨堡后期后便极少写作,但他最后的几部作品已无疑成为弥撒曲之典范,如《加冕弥撒》(短弥撒)、《c小调大弥撒》(庄弥撒)、《安魂曲》(特殊弥撒)。
歌剧
[编辑]以宽松的标准来看,莫扎特共写了22部歌剧,最早的一部作于1767年。这些歌剧的类型及规模不尽相同,所用语言主要是意大利语和德语。莫扎特在长年的探索中吸收了各种风格,甚至能将不同类型歌剧的特性融会于一。莫扎特后期的成熟之作,犹如《费加洛婚礼》、《唐·乔万尼》与《魔笛》等等,至今仍是各大剧院必演的经典。
乐器
[编辑]虽然莫扎特早期的一些作品是为大键琴而写的,但他早年也结识了里根斯堡制造家弗兰茨·雅各布·斯帕斯。[15] 后来莫扎特在访问奥格斯堡时,对史坦因钢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给父亲的信中分享了这一点。[15] 1777年10月22日,莫扎特曾使用史坦因的钢琴首次公开弹奏了他的钢琴三重奏(K.242)。[16] 奥格斯堡大教堂管风琴师德姆勒演奏第一部分,莫扎特演奏第二部分,史坦因演奏第三部分。[17] 1783年,在他居住在维也纳期间,他购买了一架瓦尔特的钢琴。[18] 列奥波尔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证实了莫扎特对他的瓦尔特古钢琴的热爱:“无法形容那种忙碌和繁忙。你的哥哥的古钢琴从他家到剧院或到别人家至少搬了12次。”[19]
私人生活
[编辑]莫扎特先前在与科罗尔雷多关系最为紧张的时候,他在维也纳向韦伯一家(已从曼海姆搬迁至此)租了暂时的住处。这时他认识了韦伯家的小女儿康丝坦兹,对她产生了兴趣;但追求的过程不算顺利,尤其莫扎特还得征求自己父亲的同意,而这很不容易。1782年8月4日,莫扎特与康丝坦兹的婚礼在圣斯德望主教座堂举行;有趣的是,在婚礼隔天利奥波德的允许方才捎来。
莫扎特和康丝坦兹总共生了6个孩子,但只有两个男孩免于夭折活了下来。其中卡尔·托马斯·莫扎特在政府机关从事财务工作;幼子弗朗兹·克萨韦尔·沃尔夫冈·莫扎特则继承父亲衣钵,以作曲、钢琴演奏、指挥、教学为业。这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都未婚,故莫扎特没有后代。
影响与其它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2年3月19日) |
奥地利国歌《山的土地,河的土地》的曲调是莫扎特去世前十九日,即1791年11月17日所作的《共济会清唱套曲》 (作品编号KV 623)中的《让我们拉起手来》。1947年2月25日正式宣布为国歌。
流行文化
[编辑]影视作品
[编辑]- 《阿马德乌斯》(Amadeus),影片从一个宫廷乐师安东尼奥·萨里耶利的角度,呈现了天才莫扎特传奇的一生。片中莫扎特由美国演员汤姆·休斯(Tom Hulce)饰演。此片于1984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八项大奖,包括最佳电影和最佳男主角。
-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1981上映的纪录片。讲述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20]在文革结束的1979年,作为第一位从西方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家整个中国行的见闻。该影片获得1981年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片名中的莫扎特或源于艾萨克在北京的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除了常规演奏会,艾萨克还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音乐学院进行交流讲学,与中国爱乐人交换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剧
[编辑]- 《摇滚莫扎特》(Mozart, l'opéra rock),2009年于法国开演的音乐剧,当大部分歌曲都以莫扎特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 《Mozart!》(莫扎特!)首演于1999年的德语音乐剧。
电子游戏
[编辑]- 《Fate/Grand Order》中以一星从者登场,宝具是“献给死神的安魂曲(Requiem for Death)”。
专辑
[编辑]- 多位艺术家,莫扎特作品录音大全(The Complete Mozart Edition,180 CDs),飞利浦古典
- 多位艺术家,莫扎特录音全集(Complete Works,170 CDs),Brilliant古典
- 希夫·安德拉斯.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works. 瓦尔特钢琴
- 琳达·尼科尔森(Linda Nicholson).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Sonatas for Fortepiano. 瓦尔特钢琴
- 保罗·巴杜拉-斯科达.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Works for piano. 瓦尔特钢琴
-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鲁道夫·布赫宾德.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i Nos. 23 & 25. 瓦尔特钢琴 (保罗·麦克诺提仿制)
- 罗伯特·大卫·莱文,古代音乐学院,克利斯朵夫·霍格伍德.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s 15 & 26. 瓦尔特钢琴 (保罗·麦克诺提仿制)
- 薇薇安娜·索夫罗尼茨基. Viviana Sofronitsky. W.A. Mozart: 11CD box, the first world complete works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performed on original instruments. Orchestra: Musicae Antiquae Collegium Varsoviense "Pro Musica Camerata", Poland. 瓦尔特钢琴 (保罗·麦克诺提仿制)
注释
[编辑]- ^ 莫扎特名字中的Amadeus源于拉丁语,发音为[amaˈdeːʊs][1],本应译作“阿马德乌斯”,因其中“eu”的拼写,其被广泛按德语正写法误译作“阿马多伊斯”,该误译也收录在《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词典中。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 ^ Amadeus – Wiktionary. de.wiktionary.org. [2019-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8) (德语).
-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Britannica. [202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5) (英语).
Unlike any other composer in musical history, he wrote in all the musical genres of his day and excelled in every one.
- ^ Deutsch 1965,第9页
- ^ Source: Wilson (1999, 2). The many changes of European political borders since Mozart's time make it difficult to assign him a unambiguous nationality; for discussion see Mozart's nationality.
- ^ Arnould.0 Lernould dit Daniel. roglo.eu. [202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 ^ Deutsch 1965,第455页
- ^ Deutsch 1965,第174页
- ^ Abert 2007,第509页
- ^ Halliwell 1998,第305页
- ^ Halliwell 1998,第304–305页
- ^ Sadie 1998,§3
- ^ Halliwell 1998,chs. 18–19
- ^ Ebisawa 2000,第9页
- ^ Ebisawa 2000,第10页
- ^ 15.0 15.1 The Letter of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69-179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Two Volumes. Vol. 1. By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Translated, from the Collection of Ludwig Nohl, by Lady Wallace. New York and Philadelphia, 1866
- ^ Review in Augsburgische Staats und Gelehrten Zeitung 28 Oktober 1777
- ^ Demmler [Demler, Dümmler], Johann Michael. Grove Music Online. [2021-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6) (英语).
- ^ Early Music, Volume XXV, Issue 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ugust 1997, Pages 383–400
- ^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German in Mozart: Briefe und Aufzeichnung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d. Wilhelm A. Bauer and Otto Erich Deutsch (Kassel, 1963), Vol. III.
- ^ 小提琴家Isaac Stern官方网站. [2014-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1).
- 书籍
- Abert, Hermann. Cliff Eisen , 编. W. A. Mozart. 由Stewart Spencer翻译.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300-07223-5. OCLC 70401564.
- Deutsch, Otto Erich. Mozart: A Documentary Biography. 由Peter Branscombe, Eric Blom, Jeremy Noble翻译.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ISBN 978-0-8047-0233-1. OCLC 8991008.
- Ebisawa, Bin. 作曲家別 名曲解說珍藏版⑬. 由林胜仪翻译. 台北市: 美乐出版社. 2000. ISBN 957-8442-49-1.
- Halliwell, Ruth. The Mozart Family: Four Lives in a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City: Clarendon Press. 1998. ISBN 978-0-19-816371-8. OCLC 36423516.
- Sadie, Stanley (编).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6th. London: Macmillan. 1980. ISBN 0-333-23111-2. OCLC 5676891.
参见
[编辑]-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 奥地利国歌,采用的是莫扎特于1791年12月5日所作的《共济会清唱剧》 (作品编号KV 623)中的《让我们拉起手来》。
- 萨尔茨堡机场,全称是萨尔茨堡沃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机场,以纪念在该城出生的著名音乐家莫扎特。
外部链接
[编辑]- 莫扎特曲目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古典音乐Midi
- Compact Mozart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t mozartones.com
- Classic Cat - Mozart mps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莫扎特的免费乐谱,由国际乐谱典藏计划提供
- "mozart") 783 Digitised Works of and about Mozart in The European Libr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