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第二次波斯湾战争) | |||||||
---|---|---|---|---|---|---|---|
自左上顺时针方向:美国海军陆战队步兵清查伊拉克平民住家,萨达姆·海珊铜像遭到拉倒,在萨德尔城突袭时一名伊拉克陆军步兵手持塔布克狙击型步枪作战,美国陆军悍马车遭到简易爆炸装置炸毁。 | |||||||
| |||||||
参战方 | |||||||
入侵阶段 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 波兰 伊拉克国民大会 佩什梅格 支援: 丹麦[1] 荷兰[2] 义大利[3] 西班牙[4] |
入侵阶段
| ||||||
|
2003–11 逊尼派武装分子
什叶派武装分子
支援: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乔治·W·布殊(2003年-2009年) 贝拉克·奥巴马(2009年-2011年) 唐纳·伦斯斐 汤米·弗兰克斯上将 |
萨达姆·海珊 阿布·穆萨布·扎卡维 † 阿布·艾尤卜·穆哈吉尔 † | ||||||
兵力 | |||||||
联军: 进攻时,300,000人 之后,153,000人 军事承包商(类似佣兵):-120,000人 库德族: 进攻时,50,000人 之后,175,000人 新伊拉克军:129,760人 伊拉克警察:79,000-140,000人 |
伊拉克军队:375,000人以上 逊尼派反对者:60,000人 迈赫迪军:60,000人 其他:1,3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伊拉克安全部队(新政府) 阵亡:1,000人以上 |
萨达姆政权军阵亡:7,600-10,800人 平民死亡:伊拉克尸体统计计划表明到2011年12月有103,160-113,728人 逊尼派反对者阵亡:8,232人以上 伤者不明 |
伊拉克战争[18]又称第二次波斯湾战争,是2003年到2011年的一场在伊拉克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战争始于以美国为首并由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等国参与的多国联军入侵伊拉克,联军虽然成功推翻了萨达姆·海珊的政府,但入侵行为直接导致了伊拉克在接下来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出现各种激进武装分子,有些是为反抗联军的入侵,有一些则是借机割据的叛乱势力。[19]
美国入侵伊拉克的理由是声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并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威胁[21][22]。此外,一些美国官员诬告萨达姆包庇和支持基地组织,组织针对美国的911事件[23]。然而,众多证据及调查表明萨达姆政权与基地组织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与袭击事件之间没有联系[24],在联军入侵后也未能在伊拉克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或活跃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25]。2016年,英国发表齐尔考特调查报告,结论是当时并非所有和平替代方案都得到了审查,英国和美国的行为破坏了联合国安理会及国际法的正当性,确定战争的法律依据“远非令人满意”,战争是不必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并不存在。[26][27][28][29]。
美国开战的理由受到国际上的严厉批评[30],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指责美国入侵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及国际法[31],联合国安理会上除英国、美国及西班牙外,都反对军事行动。法国外长维尔潘当时直言︰“我们认为军事干预将是最糟糕的解决方案,法国将否决任何允许美国或英国提出的军事干预的决议[32]。”法国的立场得到中国、俄罗斯及德国等时任安理会成员的支持[33]。美国政府则指如果得不到安理会支持,他们将著手建立“自愿性的军事联盟”[34]。在入侵前一个月的2月15日,全球各地爆发大型的反战抗议。民意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国家的民众都反对一场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战争,认为美国是世界和平的威胁观点明显增加[35][36][37]。众多知名人士及机构也公开反对战争,比如梵蒂冈的雷纳托·马蒂诺大主教对记者表示这是“侵略战争,不是正义战争”[38][39][40]。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直指美国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必须受到最强烈谴责”[41][42]。美国国内的意见则呈两极,在入侵的前几天的民调显示,支持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人约52%到59%之间,而反对它的人数则在35%到43%之间波动[43]。
2002年10月,美国国会授权时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对伊拉克发动任何军事进攻的权力[44]。布什向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海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海珊拒绝。2003年3月20日,美国与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一起发动了针对伊拉克的轰炸行动,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这次入侵导致了复兴党政府的垮台,同年12月萨达姆·海珊在红色黎明行动中被俘,三年后被处决。[45]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萨达姆政府长期的独裁统治,联军的入侵开始时受到了伊拉克民众的欢迎。在入侵后两年的军事管辖后,美国在2005年于伊拉克组织了选举,努里·马利基2006年成为总理并一直任职至2014年。然而,美国扶植下的政权由于初期的腐败和无能无法得到伊拉克多数人的认同,只加剧了国内的教派分歧的紧张局势[46]。联军的入侵、萨达姆死后的权力真空和美国扶植的临时权力机构管理不善,导致了伊拉克境内出现严重的宗教教派动乱,针对联军入侵的报复行为也长期存在。美国在2007年增兵17万人试图控制局面,但效果甚微,也令到美军人员的伤亡数字更最终超过了入侵时的死亡人数。[47]。据估计,在入侵后的5年内,估计有151,000至1,033,000名伊拉克人死亡,大多数死亡都是是2004年至2007年间的叛乱和国内冲突造成的,而且许多是平民[48]。战争的非法性及动荡令布什在美国国内的公众形象大幅下降[49],支持入侵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英国巨大公众压力下于2006年宣布辞职[50][51]。最后在接连丑闻、不断增加的伤亡数字与巨大开销下,布什总统于2008年时同意从伊拉克撤出所有美国作战部队,并于2011年12月18日全部撤离[52][53]。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极具争议的非法战争,它始终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也没有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并没有国际法的依据。而且联军入侵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后,所扶植的新政权也不得民心,国内权力真空及动乱不安引发众多极端组织的崛起。2011年美军退出伊拉克后,伊斯兰国在伊拉克领土上快速扩张,这被认为是03年入侵伊拉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截止2017年已造成至少155,000人死亡,导致国内超过330万人流离失所[48][54][55]。该组织的几个领导人曾称时任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在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导致他们发起对美国的圣战之原因,而美军行动使他们获得士兵和最终夺回国家的控制权变得容易[56]。伊斯兰国的崛起也令美国又于2014年领导新军事联盟重新卷入伊拉克的武装冲突中,尽管现今的伊拉克大部分地区已被政府军控制,恢复了和平局面,在北部省份武装冲突至今仍有持续[57]。同时萨达姆死后,曾经被萨达姆政权打压的伊拉克国内什叶派组建政府,获得了“解放”,同为什叶派为主的伊朗也借机对伊拉克扩张影响力,形成至今的中东冷战的局面。[58]
简介
[编辑]伊拉克多国部队由120,000人美军、45,000人英军、2,000多人的澳军、200人波兰部队和约50,000人伊拉克部队所组成的。他们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国部队增至30万大军,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师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美国轰炸下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萨达姆所控制的乌姆盖萨尔进入伊拉克,还有少部分则从联军控制的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附近,在攻城途中却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规模冲突;因为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萨达姆政府军四处烧杀抢掠,至美军后援到来维护治安后才稳定下来;之后据统计,数万件文物被萨达姆政府军破坏。[来源请求]
2005年以来,伊拉克政坛兴办民主选举,并在国际组织支持下开始重建;美国支持的什叶派政府掌控国家,而逊尼派极端势力亦掌控伊拉克部分领土,并不时对美军发动袭击,持续造成美军与美援队伍伤亡。2008年奥巴马总统以美军撤出(主要是战斗部队)的政见上台,2011年美军正式撤退,结束战争。
历史
[编辑]导火线
[编辑]美国“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美国政府认为的“恐怖主义”宣战,并将伊拉克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Axis of Evil)。2002年,伊拉克危机爆发,联合国通过1441号决议,联合国武器检查团重返伊拉克检查,但其在伊拉克境内并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59][60]。2002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伊拉克决议》,授权总统对伊拉克“采取任何必要措施”[61]。根据2003年1月的民调,当时美国人普遍赞成外交解决伊拉克问题。然而不久不少美国人开始支持布什的战争计划并认为萨达姆确实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3年2月,64%的美国人支持布什采取军事行动将萨达姆赶下台。2003年3月17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于电视讲话中对伊拉克发出48小时的最后通牒,要求萨达姆和他的儿子们在此讯息发布的48小时之内离开伊拉克,否则即将开战。2003年3月18日,英国下议院就是否支持进攻伊拉克展开辩论,结果412票支持开战、149票反对[62]。
开战理由及目的
[编辑]美国等国家对伊拉克开战的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根据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说法,美国对这场战争最终要达成的目的包括:
战前,美国、英国等国家指责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以此作为开战的重要理由,但后续多年亦有多位人物在言谈间透漏其他理由及细节:
- 2007年9月16日,格林斯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在其回忆录发行时声称他的书中表明“进攻伊拉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石油。”[63]美国防部长盖茨回应说:“我知道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前就有过同样的宣称,而我是不会相信这说法的。”后格林斯潘告诉华盛顿邮报他的话被误解了:“我不是要说这是(小布什)政府开战的动机……我只是想说,如果有人问起:‘我们干掉萨达姆算是幸运的吗’,我会说:‘这是肯定的’。”[64]
- 2008年12月1日,小布希表示自己最大的遗憾是美国当局对于前伊拉克总统海珊据传拥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一事严重“情报不足”。[65]
- 2011年2月15日,当年向美国及德国透露伊拉克藏有大杀伤力武器而导致引发伊拉克战争的伊拉克变节者阿尔·贾纳尼表示:“一切其实均为谎言。”[66]
- 2019年威廉·约瑟夫·伯恩斯(时任中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回忆录中,他揭密亲自听到当时副总统钱尼说:我们所需进军伊拉克唯一的合法性就写在M1A2战车背上。[67]换言之武力就是合法性,像修昔底斯所写的雅典说辞Might is right。[68]
- 2020年6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推特上发文:“鲍威尔不是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他们没有,但是我们去打了一仗!”[69]。
在美国内外都有许多人认为布什政府发动战争的真正理由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自然资源及石油,在2003年3月入侵伊拉克之前,“不为石油流血(No blood for oil)”是一句被普遍使用的抗议口号[70]。
2003年:进军
[编辑]中央情报局先遣队首先在2002年7月10日进入伊拉克,[71]这队成员由中央情报局的特别行动部组成,后来还加入了美国军方的精英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JSOC)[72],总之,他们为后到的部队做准备,包括说服了几个伊拉克指挥官的部队投降、或是分裂,而不是反抗美军,在非常高风险的侦察任务中确定所有初步领导目标。[72]
最重要的是,他们组织了一支库尔德部队。入侵之前,这股力量在伊拉克库德斯坦击败了伊斯兰辅助者组织,然后击败了北方的伊拉克军队。[72][73]美军对伊斯兰辅助者组织的战斗,导致了大量恐怖分子死亡,还在Sargat发现化学武器设施。[71][74]
在当地时间2003年3月20日上午05:34,对伊拉克的进攻正式开始。[75]在美国将军汤米·弗兰克斯的率领下,美军开始了代号为“解放伊拉克行动”,[76]后来改名为伊拉克自由行动,而英国的代号为“Telic行动”、澳大利亚的代号为“猎鹰行动”的战争。北方库尔德势力和大约其他四十个政府,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参与的国家或派遣部队、或提供设备、或后勤支援。联军的部队由248,000名美国士兵、45,000英军士兵、2,000名澳大利亚士兵和波兰GROM特种部队的194名士兵组成,经科威特前往伊拉克。[77]进攻力量也包括伊拉克库尔德武装部队,估计数量有70,000人[78]。
这一阶段进攻的目标是:铲除萨达姆政权、消灭可能被发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消灭可能会发现的伊斯兰武装分子、取得更多网路情报、人道援助伊拉克平民、保护伊拉克的石油基础设施,协助建立一个民主政府,并作为其他中东国家的模型。
美国、英国和其他部队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遇到了一些阻力。伊拉克政权在同时打一场常规和非常规的战争,当伊拉克面对联军部队时,他们主动将领土让出,然后在联军后方,穿著平民衣物的战士发起小规模的攻击。这些攻击暂时取得了一些成功,给联军,尤其是美军创造了难以预料的遭遇。
联军部队向法奥半岛发动空中和两栖作战,以保全那里的油田和重要港口,英国皇家海军、波兰海军和澳洲皇家海军的军舰都参与了支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第15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英国第3突击旅和波兰机动反应作战特种部队袭击了乌姆盖萨尔港,而英国陆军第16空中突击旅去保护在伊拉克南部的油田。波兰突击队保护海上石油平台附近的港口,防止被敌军破坏。
美军第3步兵师的重型装甲部队先是向西方,然后向北方进攻,经过了巴格达西部的沙漠,而第1海军陆战远征军向东沿著1号公路经过国家中心,英国第1装甲师向北方进攻并通过东部沼泽地。美国第一海军陆战师在纳西里耶的一次战斗中占领主要路口及附近的阿里空军基地。第3步兵师击败伊拉克部队并占领周围的机场,绕过城市到西部后北上,通过伊拉克西部。
随著纳西里耶和阿里空军基地的占领,第3步兵师支援第101空降师继续对北部的纳杰夫和卡尔巴拉发动攻击。虽然严重的沙尘暴减缓了联军的前进,但这个停顿,可让联军巩固和确保补给线的安全。当他们继续推进到卡尔巴拉峡口,只有一个方法来到巴格达,即通过峡口来到幼发拉底河的桥梁。在伊拉克中部,第1陆战师一直推进到巴格达东部,并为攻击巴格达做准备。[79]在北方,OIF-1使用了至今规模最大的特种部队,攻击成功率略高于去年同期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伊拉克军队面对美军很快就不知所措,而萨达姆敢死队的精英则用恐吓,来加强伊拉克军队的信心和防止反叛的平民。
联军在4月9日占领巴格达,结束了萨达姆24年来的独裁统治。美军占领了执政党复兴党党部,[80]并拉倒一个巨大的萨达姆铁雕像,照片和影片都显示这成了象征性的事件,虽然后来引起争议,因为没有看过或听过照片和影片使用变焦镜头拍摄。[81]为了报复,在2008年11月,伊拉克示威者将布希的肖像用脚踩踏以及焚烧。[82]巴格达被占领后伴随著许多伊拉克民众对联军的感激,但同时也发生大量的骚乱,包括洗劫政府大楼,犯罪率在短时间内大幅飙高。[83][84]
据五角大厦表示,25万短吨(230,000吨)(总短吨650,000(590,000吨))的弹药被洗劫一空,为伊拉克游击战的叛乱分子提供了弹药来源。入侵阶段结束时,在萨达姆的家乡提克里特,美国海军陆战队黎波里特遣队在4月15日宣布攻击有效地结束了。
在战争进攻阶段(3月19日至4月30日),9,200名伊拉克战斗人员和7,299名平民被杀,主要由美国空中和地面部队造成。[85]联军报称有139名美军[86]和33名英军战斗人员阵亡。[87]
联盟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和伊拉克调查小组
[编辑]占领伊拉克后,联军建立了联盟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此机构的总部设在绿区,并作为伊拉克建立民主政府之前的过渡政府。引述战争法联合国安理会1483号决议(2003年5月22日),2003年4月21日,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享有对伊拉克政府的期限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司法权,直到2004年6月28日。
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负责人原本是美国前军官杰伊·加纳,但他的职位只持续到2003年5月11日,之后美国总统布希任命保罗·布雷默为负责人。直到2004年7月将权利移交给伊拉克临时政府。
在联军入侵不久后,伊拉克调查小组的1400名成员进入伊拉克寻找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2004年,ISG's的迪尔费尔报告[88]说,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
入侵后阶段
[编辑]2003年5月1日,布希总统突然参访在加州圣地亚哥以西几英里的亚伯拉罕·林肯号航空母舰。在这次访问中,布希向全国以及飞行甲板上的水兵和飞行员发表了《任务完成》这篇演讲。因为伊拉克的常规部队的战败,布希宣布美军胜利。但是,萨达姆仍然在持续抵抗。
在布希总统的演讲后,联军在各地区发现了其部队的反击,而且在逐渐增加,尤其是在“逊尼派三角”此地区。[89]进攻之前,伊拉克军队和共和卫队分别提供数以百计的武器给伊拉克武装分子。
最初,伊拉克抵抗运动(联军称呼为“伊拉克叛军”)主要是源自于敢死队对萨达姆和复兴党的忠诚,但很快的宗教极端分子也对叛乱做出了贡献。发生反击次数最多的三个省份是巴格达省、安巴尔省和萨拉赫丁省。这三个省占伊拉克35%的人口,但2006年12月5日,美军死亡人数为73%,近期美军死亡人数的比例更高(大约80%左右。)[90]
武装分子所发动的游击战,包括:使用迫击炮、导弹、自杀攻击、狙击手、简易爆炸装置、汽车炸弹,小型武器射击(通常是用突击步枪)和RPG(火箭筒),以及破坏石油设施和平民基础设施。
美军占领伊拉克后在联军的强势侵略后萨达姆政权垮台。联军与联合国一起开始工作,以建立一个稳定并民主的国家。而且还能够抵挡非联军的势力,以及克服内部严重的分歧。[91][92]
同时,联军部队向周围的底格里斯河半岛和逊尼派三角发动了行动。到2003年底,武装分子袭击的强度和速度开始增加。一个被称为“斋月攻势”的游击行动开始急剧飙升,因为它正逢穆斯林斋月的开始。
为了对付这种行动,联军入侵结束以后首次使用空中力量和炮兵向疑似有埋伏地点或叛军的迫击炮阵地开火。加强监控主要路线,以及巡逻和搜查可疑分子。此外,有两个村庄被铁丝网包围,其中包括萨达姆的出生地al-Auja和小镇Abu Hishma,联军也仔细地观察这两个村庄。
捕捉前政府领导人
[编辑]在2003年夏天,联军专注于俘虏剩馀的前政府领导人。7月22日,第101空降师和第20特遣队的士兵发动袭击,萨达姆的儿子(乌代和库赛)和他的一个孙子在袭击中丧生。300多名前政府高层人员、许多工作人员和军事人员被杀或被俘。
最重要的是,萨达姆本人被俘虏。2003年12月13日,联军发动了红色黎明行动,在提克里特南部15公里的小村子一个农场的地下室内发现萨达姆,被美国媒体形容乃是此次战事的最大成就。[93]美国陆军第四步兵师和第121特遣队的成员进行了该行动。对萨达姆下落的情报来自他的家人和前任保镳。[94]
随著对萨达姆的捕获和武装分子的反击数量下降,有些结束联军在当时打击叛乱的战斗。临时政府开始训练新的伊拉克安全部队去维持国家的秩序,美国也承诺以信贷形式将超过20亿美元投入对伊重建,以伊拉克未来石油收入为抵押。石油收入还将用于重建学校,建立电气和完善基础设施的工作。
萨达姆被捕后不久,联盟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之外的各派开始推动选举和伊拉克临时政府的组建。其中最突出的是什叶派牧师大长老西斯塔尼。但联盟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反对这个时候进行选举。[95]武装力量加强了他们的活动。两个最为动荡的中心是费卢杰周围地区,以及从巴格达萨德尔区到南部城市巴士拉的什叶派贫民区。
结束
[编辑]2010年8月18日,最后一批美军战斗部队已跨越伊拉克与科威特的边境,美国单方面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
美国在单方面宣布战争结束后,截至2011年10月仍然在伊拉克保留3.4万人以上的军队,负责保护美军基地和训练亲美伊拉克政府的安全部队。袭击美军也不断发生,截至2011年8月伊拉克什叶派回教军事组宣布暂停攻击、以帮助美军撤离,在完全撤离之前,每月仍有至少一名美军在袭击中丧生。美军与伊政府谈判2012年延长驻军合约时,希望保留3000人以上驻军并希望未来美国驻军不受伊拉克法律管辖,未获伊政府同意。因此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于10月22日宣布,美在伊拉克驻军将于2011年底前全部从伊拉克撤除。此时美军在伊拉克丧生人数已达4476人,并且在宣布完全撤军后,又增加1人。
201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接见来访伊拉克总理马利基时宣布,“在近9年后,我们在伊拉克战事本月落幕”,并宣称美国是伊拉克“强大和永久的伙伴”。12月15日,驻伊美军部队在巴格达举行降旗仪式,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出席仪式,这标志着历时九年的伊拉克战争正式全面结束,剩余的数千名美军士兵将在未来几天内陆续撤离回国[96]。
据报导,美军正式撤军后,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仍有大约1万人员,大多数都是武装保安人员,配有装甲车等武器装备,美国计划2012年另增派5000名武装保安人员,使得美国大使馆成为世界上武装最庞大的外交使馆。[97]。
2011年12月18日,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
战后情况
[编辑]联军占领伊拉克初期,曾一度在伊拉克海岸一带处于胶著状态,直到美军进入巴格达时,伊拉克军队便随即兵败如山倒。当时主张出战的美国总统布殊和英国首相布莱尔民望一度升上高位。
战后美国不断草拟计划重建伊拉克,包括把大量重建计划交给美国各财团,同时委任当地人任临时政府官员。但由于当地不少派别的政治组织并不支持美国,故针对美英的军事占领而进行的伊拉克游击战正风起云涌,截至2007年5月15日,美国占领军死亡人数已超过3,398人。[98]而伊拉克经济则久久未恢复,不但当地石油设施受到破坏,影响全球石油供应,且失业人口庞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故不少国家的反战份子再度公开举行反战示威,指责布殊乃世界头号恐怖份子。
美国除了派出穿制服的军职人员,还雇用一定数量的民间保安承包商[99](包括美国黑水)[100]协同军队作战,尤其是操作高科技武器,阿拉伯语英语的翻译人员,[101]以及担任后勤补给的工作。[102]与美军签约的民间保安人员至2011年6月死亡1,487人,其中245名是美国人。[103][104]美国媒体统计,截至2008年8月17日,至少有包括8名文职人员在内的4,143驻伊美军士兵死亡。其中至少有3,368名驻伊美军士兵在与反美武装的对抗行动中死亡。[105]
反人道行径及战争罪行
[编辑]联军方
[编辑]- 美方因未能对平民伤亡采取可行预防措施,导致许多伊拉克平民死于轰炸和导弹袭击。[106]
- 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美国陆军对关押在阿布格莱布的数千名伊拉克男女进行了酷刑和虐待,[107]包括强奸、鸡奸、性虐待、水刑、向囚犯泼撒磷酸、剥夺睡眠和殴打。
- 哈迪塞屠杀事件:美国士兵在哈迪塞杀害了了24名平民
- 联军在费卢杰等战役期间使用了燃烧白磷弹。纪录片《费卢杰,隐秘的大屠杀》声称许多伊拉克平民,包括妇女和儿童,都死于白磷烧伤。对平民使用燃烧白磷弹是明确违反国际法的。[108]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巴里·维纳布尔中校否认对平民使用白磷弹,但向BBC证实了对敌方军队使用了燃烧白磷弹。[109][110][111]
- 联军方发射了至少300,000发放射性贫铀弹。[112]2012年的几项研究表明,联军使用过贫铀弹的地区的人和其他地区的人相比有更多的畸形、癌症和其他严重健康问题。一些伊拉克医生将这些畸形归因于贫化铀的长期影响。但关于贫铀弹药是否对健康有有害健康影响在学术界依旧存在分歧。[113][114]
- 伊拉克马赫穆迪亚美军奸杀事件:五位美国士兵强奸并杀害了14岁的伊拉克少女阿贝尔-贾纳比。之后又继续杀害了她的母亲、父亲和妹妹。[115][116]
- 三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强迫平民持枪,然后把他们当作战斗人员杀害。[117][118]据《国家报》报道,美军士兵还目睹了许多其他类似行为。[119]
- 黑水公司巴格达枪击案:美军聘请的私人军事公司黑水国际在巴格达杀害了17名伊拉克平民。
- 公共利益律师和欧洲宪法与人权中心于2014年1月12日向国际刑事法院提交了关于英国军队殴打、电击、模拟处决和性侵犯囚犯的指控。[120]
反美武装
[编辑]据伊政府部长Bayan Jabr的公布,2005年1月-2006年6月,共有12000名伊拉克人死于自杀炸弹和反美武装的其他攻击[121]。
2003年8月在巴格达有一名联合国专员和21名联合国人员被杀害[122]。有两名阿尔及利亚外交人员Ali Belaroussi和Azzedine Belkadi被斩首[123]。
2006年2月炸弹袭击al-Askari清真寺,死亡165人,激发了报复狂潮[124]。
有如下非军事人员被杀害:翻译金鲜一(韩,被斩首),游客香田证生(日,被斩首),Fabrizio Quattrocchi(意),义工Margaret Hassan,Nick Berg,摄影师Salvatore Santoro(意)和伊拉克人Seif Adnan Kanaan[125]。四名佣兵Scott Helvenston、Jerko Zovko、Wesley Batalona和Michael Teague被杀后,用车拖着点燃的尸体开过大街,并被吊起来示众[126]。
反应
[编辑]美国联军入侵伊拉克的行动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那段时间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反战及反美的情绪,随后占领期间爆发的多宗丑闻及战争罪行更加强了这种观念。
国际反应
[编辑]联合国
[编辑]2002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1441号决议,联合国监察特使穆罕默德埃尔巴拉迪前往伊拉克调查是否真的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2年12月初,萨达姆主动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长达12,000页的武器申报单,但未能说服美国。12月19日,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宣称伊拉克“严重违反”安理会决议[127]。
2003年2月,美国、英国及西班牙向安全理事会提交了另一项伊拉克问题决议,称为“第十八号决议”,要求授权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但被除了保加利亚外的其他会员国否决,当中包括常任理事国法国、中国及俄罗斯[34][128]。
埃尔巴拉迪与汉斯·布利克斯其后于2003年2月14日再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报告,表示伊拉克人正积极地配合调查,核查人员也未有在伊拉克境内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指所谓“伊拉克曾试图从尼日获取铀”的文件是虚假的,他也指出在他的调查中没有发现伊拉克的核计划有重启,这与布什政府的说法相矛盾[129]。他要求安理会将核查时间再延长,英美联军停止军事入侵的准备,让他有更多时间来核查,同时指出美国和英国还没有向他提供所谓的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127]。
同日,时任法国外交部长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在联合国发表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演讲,警告诉诸军事选择将对“这个伤痕累累的脆弱地区的稳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他指鲍威尔对伊拉克的指控是没有事实基础,直言︰“我们认为军事干预将是最糟糕的解决方案,法国将否决任何允许美国或英国提出的军事干预的决议”,演讲获得在场的外交官热烈的掌声[32],法国的立场得到中国、俄罗斯及德国等时任安理会成员的支持[33]。
2003年3月7日,在美国展开全面入侵前的一星期,布利克斯及埃尔巴拉迪再次向安全理事会提交了报告,指出没有发现伊拉克存有任何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计划[130]。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谴责美国入侵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及国际法[31]。
其他国际组织及国家或地区
[编辑]中东
[编辑]除科威特外,阿拉伯国家联盟一致谴责美国的入侵行为[131],沙特阿拉伯禁止美军利用沙特阿拉伯的土地及领空去攻击伊拉克[6]。沙特公众持强烈反美情绪,沙特政府曾多次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但被美国拒绝[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王储阿卜杜拉称“我们的武装部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将一只脚踏入伊拉克领土”[132]。
美国曾要求埃及派兵参加入侵,遭到穆巴拉克的拒绝。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公开反对对伊拉克开战,他指入侵伊拉克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它可能会“使整个地区陷入混乱”[133]。叙利亚反对这场战争,拒绝服从华盛顿的合作要求[134]。叙利亚与俄罗斯、法国和德国在安理会采取一致行动,要求延长联合国在伊拉克的武器检查[135]。叙利亚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是一场战争的借口,其动机是以色列和希望从战后重建合同中获利的美国公司的利益[136]。
多个中东国家爆发反美及反战的示威,包括伊拉克巴格达、叙利亚大马士革、也门萨那、阿曼马斯喀特、约旦伊尔比德、黎巴嫩贝鲁特、巴勒斯坦伯利恒、加沙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林,及以色列特拉维夫等[132]。
有49个国家支持该军事行动。参加地面战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丹麦政府亦对伊拉克宣战,并派遣了两艘军舰支援美军。韩国、日本、意大利、乌克兰等多个国家提供后勤支援。
这场战争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加拿大、阿拉伯国家联盟、不结盟运动等多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批评与谴责。
奥地利等多个欧洲国家宣称,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由于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已经违反了国际法。埃及籍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谴责该军事行动,认为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奥地利、瑞士、伊朗、比利时等国禁止联军战机飞越其领空,沙特阿拉伯禁止美军导弹通过其领空袭击伊拉克。马来西亚在国际及联合国会议上严重谴责美国及英国的军事报复行动。
反战
[编辑]全球普遍的反战情绪最终导致了各种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抗议。
国内外都有许多人认为布什政府发动战争的真正理由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自然资源及石油,在2003年3月入侵伊拉克之前,“不为石油流血(No blood for oil)”是一句被普遍使用的抗议口号[70]。
2015年,英国前首相东尼·布莱尔和前美国驻伊拉克指挥官麦可·T·佛林表示发动伊拉克战争是错误的,且导致了之后出现伊斯兰国。[137][138]
事后
[编辑]调查
[编辑]2007年2月9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伊拉克战争前情报的内部调查报告。报告认定,有关萨达姆与基地组织存在明显联系的评估,无论是品质或可信度都是可疑的。这是因为美国国防部副部长道格拉斯·费思所采取的不恰当行为,才得到这个错误结论,但调查报告认为他没有触犯法律。[139]根据维基解密在2010年10月22日所公布的美军文件显示,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直接死于战火的平民达6万6081人。[140]
2016年7月6日,调查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英国责任的报告《齐尔考特报告》正式出炉,该报告历时7年完工。当天,主导报告制定的调查委员会主席约翰·齐尔考特勋爵亲自宣布报告的相关调查结果。报告认为,基于情报错误,2003年伊拉克并没有拥有对世界构成威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简称WMD),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当时也没有对西方世界构成所谓的“迫在眉睫的威胁”。2003年3月,美英正是因为伊拉克拥有WMD为借口,绕过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空袭,由此开启了长达8年的伊拉克战争。
舆论
[编辑]在美国刚入侵伊拉克后数天,英美舆论普遍支持军事行动。在2003年3月的盖洛普民意调查中,76%的美国人赞成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141],54%的英国人支持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141]。然而,对战争的支持率在入侵后数年内不断下降,主因是当初众多用来合理化战争的谎言被揭发,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没有发现,因此国内及国际对美国的舆论进一步恶化。根据2006年的调查,英国和加拿大的大多数人认为入侵伊拉克是“不公正的”,多数英国人批评他们的政府支持美国在伊拉克的政策[142]。而根据2007年1月BBC对25个国家超过26,000人的民意调查,全球73%的人不赞成美国入侵伊拉克[143],同年9月的另一项民意调查发现,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认为美国应该从伊拉克撤军[144]。
美国的入侵行为令其印象在中东地区大受冲击,根据阿拉伯美国研究所进行的民意调查,在入侵伊拉克四年后83%的埃及人对美国在伊拉克的作用持负面看法;68%的沙特阿拉伯人持负面看法;96%的约旦人持负面看法;70%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人和76%的黎巴嫩人也表示他们的观点是负面的[145]。皮尤全球态度项目报告称,2006年荷兰、德国、约旦、法国、黎巴嫩、俄罗斯、中国、加拿大、波兰、巴基斯坦、西班牙、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摩洛哥的大多数人认为,世界在伊拉克战争前更安全[146]。
参见
[编辑]- 美军占领伊拉克
- 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
- 扑克牌通缉令
- 韩国派兵伊拉克
- 不知之不知:2002年2月,被记者问及美国有证据证明伊拉克政府拥有大杀伤力武器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回应“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各方对战争的观点
[编辑]军事战略
[编辑]相关文艺作品
[编辑]电影
[编辑]- 拯救女兵林奇(Saving Jessica Lynch,2003年)
- 传媒暴力(WMD: Weapons of Mass Deception,2004年)
- 战魂荣归(Home of the Brave,2006年)
- 海陆悍将(The Marine,2006年)
- 等妈妈回家的孩子(Grace Is Gone,2007年)
- 震撼效应(In the Valley of Elah,2007年)
- 反恐战场(The Kingdom,2007年)
- 谎言对决(Body of Lies,2008年)
- 追梦旅程(The Lucky Ones,2008年)
-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2009年)
- 天堂信差(The Messenger,2009年)
- 迢迢归乡路(Taking Chance,2009年)
- 最后一封情书(Dear John,2010年)
- 不公平的战争(Fair Game,2010年)
- 关键指令(Green Zone,2010年)
- 幸运符(The Lucky One,2012年)
- 美国狙击手(American Sniper,2015年)
- 死侍(Dead Pool,2016年)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李安,2016年)
- 震撼真相(Shock and Awe,2017年),改编自真实故事,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希(小布希)宣布进军伊拉克并拔除萨达姆政权,正当华盛顿主流媒体《纽约时报》等支持附和政府决策时,奈德里特报业和独立媒体记者强纳森(伍迪哈里逊 饰)和华伦(詹姆斯马斯登 饰)被指控为“卖国贼”,他们希望能深入了解事实,进一步挖掘宣战背后的动机与意义。[147]
- 瞒天机密(Official Secrets ,2019年)
纪录片
[编辑]- 华氏911(Fahrenheit 9/11,2004年)
- 家园 — 伊拉克零年(Homeland (Iraq Year Zero),2015年)
电视剧
[编辑]- 杀戮一代(Generation Kill)
参考文献
[编辑]- ^ Den danske deltagelse i Irak-krigen, 2003–2007. [2022-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7).
- ^ Regering. Rapport Commissie-Davids. rijksoverheid.nl. 2010-01-12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3).
- ^ Il discorso di Berlusconi alla Camera. Toscana Oggi. [202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 ^ Aznar faces 91% opposition to war. The Guardian. 2003-03-29 [202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3).
- ^ Elaheh Rostami-Povey, Iran's Influence: A Religious-Political State and Society in Its Region, pp. 130–154, Zed Books Ltd, 2010.
- ^ Archived copy (PDF).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5).
- ^ President Barack Obama Speaks With VICE News. YouTube. 2015-03-16 [202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7).
- ^ Operations By Iran's Military Mastermind – Business Insider. Business Insider. 2014-07-09 [202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 ^ 2003年260人[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4年至2009年15,196人(2004年5月—2009年3月)[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9年3月67人[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0年1,100人存档副本. [2014-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2011年1,067人[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总计17,690人。
- ^ Iraq War (PDF).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2-11-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03).
- ^ Operation Iraqi Freedom. iCasualties. [2010-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1).
- ^ Home and Away: Iraq and Afghanistan War Casualties. CNN. [201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3).
- ^ US casualty (PDF). [2016-02-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7-06).
- ^ Fact Sheets | Operations Factsheets | Operations in Iraq: British Fatalities. Ministry of Defence of the United Kingdom. [2009-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1).
- ^ Casualty (PDF).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12-11-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1-16).
- ^ 16.0 16.1 Office of Workers' Compensation Programs (OWCP) – Defense Base Act Case Summary by Nation. U.S. Department of Labor. [2011-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8).
- ^ 17.0 17.1 T. Christian Miller. U.S. Government Private Contract Worker Deaths and Injuries. Projects.propublica.org. 2009-09-23 [2010-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27日).
- ^ 伊战十年后,巴格达仍在血雨腥风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亚太日报,2013年3月21日
- ^ Iraq Wa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7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 ^ Raw Data: Text of Resolution on Iraq. Fox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15-03-25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 ^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29 January 2004) "In Their Own Words: Iraq's 'Imminent' Threa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5 January 2016. americanprogress.org
- ^ Senator Bill Nelson (28 January 2004) "New Information on Iraq's Possession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 April 2016. Congressional Record
- ^ Saddam's al Qaeda Connection. The Weekly Standard.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3).
- ^ Cheney on torture report: Saddam Hussein 'had a 10-year relationship with al-Qaida'. @politifact. [2019-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8) (英语).
- ^ The Iraq War and WMDs: An intelligence failure or White House spin?. The Washington Post. 2019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8).
- ^ Luke Harding. Chilcot delivers crushing verdict on Blair and the Iraq war. The Guardian. 2016-07-06 [2016-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7).
- ^ Leon Watson. Chilcot report: 2003 Iraq war was 'unnecessary', invasion was not 'last resort' and Saddam Hussein was 'no imminent threat'. The Telegraph. 2016-07-06 [2016-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6).
- ^ Philippe Sands, A Grand and Disastrous Decei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5 August 2016. London Review of Books Vol. 38 No. 15,28 July 2016 pp.9–11.
- ^ Anderson, Curt. FBI agent who interrogated Saddam Hussein leads airport case. Associated Press. 2017-01-09 [2020-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 ^ Jervis, Robert. Reports, Politics, and Intelligence Failures: The Case of Iraq.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February 2006, 29 (1): 3–52.
- ^ 31.0 31.1 Iraq war illegal, says Annan. BBC News. 2004-09-16 [2022-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0).
- ^ 32.0 32.1 PRESS CONFERENCE BY FOREIGN MINISTER OF FRANCE | UN Press. press.un.org.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6).
- ^ 33.0 33.1 China adds voice to Iraq war doubts. CNN (Beijing, China). 2003-01-23 [2014-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34.0 34.1 The veto and how to use it. 2003-09-17 [2008-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6) –通过news.bbc.co.uk.
- ^ GLOCOM Platform - Special Topics - Social Trends. [2016-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4).
- ^ World Opposed to Bush and Iraq War, BBC Poll Says. [2016-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6).
- ^ Pew Global Attitudes June 2003 .PDF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1-26).
- ^ Zwick, Mark; Louise Zwick. Pope John Paul II calls War a Defeat for Humanity: Neoconservative Iraq Just War Theories Rejected. Houston Catholic Worker. July–August 2003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7).
- ^ Vatican Strongly Opposes Iraq War. Fox News. 2003-03-12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2).
- ^ Pope warns against Iraq war. BBC News. 2002-12-25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3).
- ^ "US threatens world peace, says Mandel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March 30, 2016,.. BBC News. September 11, 2002.
- ^ "Nelson Mandela: The U.S.A. Is a Threat to World Peac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March 3, 2016,. (full interview extracted from the August 28, 2002 issue of Newsweek).
- ^ Lindsay, Caroline Smith and James M. Rally 'Round the Flag: Opin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raq War. Brookings.edu. 2001-11-30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Collins, Dan. Congress Says Yes To Iraq Resolution. CBS News. [2019-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 ^ Iraq War | 2003–201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7-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英语).
- ^ South, Todd. Army's long-awaited Iraq war study finds Iran was the only winner in a conflict that holds many lessons for future wars. Army Times. 2019-02-04 [201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8) (美国英语).
- ^ Timeline: Invasion, surge, withdrawal; U.S. forces in Iraq. Reuters. 2011-12-18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9).
- ^ 48.0 48.1 Germany Assists UN Migration Agency's Humanitarian Operations in Iraq as Winter Advances. www.uniraq.org.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2).
- ^ Regrets and disappointments? Bush had a few. Reuters. 2009-01-12 [202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英语).
- ^ Seshardri, Aparnaa. Tony Blair to Resign in a Year. ABC News. 2006-09-07 [202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8) (英语).
- ^ The World Today - Blair to quit within 12 months. www.abc.net.au. [202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1).
- ^ Denselow, James. The US departure from Iraq is an illusion.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10-25 [2014-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2).
- ^ Unofficial Translation of U.S.-Iraq Troop Agreement from the Arabic Text. mcclatchydc. [2019-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3).
- ^ Displacement in Iraq Exceeds 3.3 Million: IO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2016-02-23 [202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3).
- ^ [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780,406 displaced and 2,844,618 returnees. Retrieved 2 January 2018.
- ^ Inside Al Qaeda's Resurgence In Iraq. 2014-05-27 [2014-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 Iraq: US air strike on Islamic State militants in Iraq. BBC NEWS. [2014-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 ^ South, Todd. Army's long-awaited Iraq war study finds Iran was the only winner in a conflict that holds many lessons for future wars. Army Times. 2019-02-04 [201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8) (美国英语).
- ^ 美坚称伊拉克仍有违禁武器. [2019-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1).
- ^ 布利克斯提交武器檢查報告. [2019-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 ^ "Poll: Talk First, Fight La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BS.com, 24 January 2003. Retrieved on 23 April 2007.
- ^ Division No. 117 (Iraq). Hansard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2003-03-18, 401 (365) [201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3).
- ^ Greenspan admits Iraq was about oil, as deaths put at 1.2m. [201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0).
- ^ Alan Greenspan Seeks to Clarify Controversial Iraq War Comments/[永久失效链接]
- ^ 回顧8年 布希略有遺憾 錢尼沒什麼好後悔. [2019-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 ^ Defector admits to WMD lies that triggered Iraq war. 2011-02-15 [201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7).
- ^ scontent.ftpe8-3 - William Burns. [201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31).
- ^ FT-陨落的超级大国:美国外交政策从胜利到狂妄-. [201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6).
- ^ 特朗普推文2020-06-07. Twitter. [2020-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英语).
- ^ 70.0 70.1 Colgan, Jeff. Fueling the Fire: Pathways from Oil to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all 2013, 38 (2): 147–148 [2016-04-29]. ISSN 0162-2889. S2CID 57568563. doi:10.1162/ISEC_a_001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4).
- ^ 71.0 71.1 Operation Hotel California, The Clandestine War inside Iraq, Mike Tucker and Charles Faddis, 2008.
- ^ 72.0 72.1 72.2 Plan of Attack, Bob Woodward, 2004.
- ^ A NATION AT WAR: SECOND FRONT; Allied Troops Are Flown In To Airfields In North Iraq, By C. J. CHIVERS, March 24, 2003
- ^ A NATION AT WAR: IN THE FIELD THE NORTHERN FRONT; Militants Gone, Caves in North Lie Abandoned By C. J. CHIVERS, March 30, 2003
- ^ Operation Iraqi Freedom. Target Iraq. GlobalSecurity.org. 2005-04-27 [201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3).
- ^ Press Briefing by Ari Fleischer.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2003-03-24 [200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March 24, 2003... discussed the ongoing aspects of Operation Iraqi liberation
- ^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Defence (2004). The War in Iraq. ADF Operations in the Middle East in 20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ge 11.
- ^ Surrogate Warfare: The Role of U.S. Army Special Forces - MAJ Isaac J. Peltier, U.S. Army – p. 29. [2009-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1).
- ^ West, Bing; General Ray L. Smith. The March Up: Taking Baghdad with the 1st Marine Division. New York: Bantam Books. September 2003. ISBN 0-553-80376-X.
- ^ Zucchino, David. Army Stage-Managed Fall of Hussein Statue. LA Times. 2004-07-03 [2010-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1).
- ^ The Rachel Maddow Show. August 18, 2010, MSNBC
- ^ Iraqi Protesters Burn Bush Effigy. Cbsnews.com. 2008-11-21 [2010-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1).
- ^ Collier, R. (April 9, 2003) "Baghdad closer to collap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 Stuff Happens. Defenselink.mil. [2010-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30).
- ^ Conetta, C. (October 20, 2003) "The Wages of War: Iraqi Combatant and Noncombatant Fatalities in the 2003 Confli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search Monograph no. 8 Project on Defense Alternatives
- ^ Reuters. "Getting amputees back on their fe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ashington Post. Oct. 25, 2005.
- ^ "Iraq Coalition Casualty Count" March 19, 2003, through May 1, 2003 (end of major combat) iCasualties.org
- ^ ISG's Duelfer Report. [200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28).
- ^ Operation Iraqi Freedom Maps. GlobalSecurity.Org. [201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3).
- ^ iCasualties: Iraq Coalition Casualty Count - Deaths by Province Year/Month. iCasualties.org. [2008-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8).
- ^ Poll: Iraqis out of patience. USA Today. 2004-04-30 [201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1).
- ^ Reuters. Gloom descends on Iraqi leaders as civil war looms. [201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 Pentagon: Saddam is POW. CNN. 2004-01-10 [201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4).
- ^ Saddam 'caught like a rat' in a hole. CNN. 2003-12-15 [201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3).
- ^ Why the U.S. is Running Scared of Elections in Iraq. Guardian (London) via Common Dreams. 2004-01-19 [2006-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
- ^ 美军在巴格达举行降旗仪式 标志伊战结束(图). 中国新闻网. 2011-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8).
- ^ 美国拟扩编驻伊拉克使馆 安排近万名安保人员. 新京报. 201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伊战4年美军死亡人数突破3500大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06-08。
- ^ 美为在伊承包商全球招保安 哥退役军警很受欢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Blackwater in the Crosshairs: The Families of Four Private Security Contractors Killed in Fallujah File a Ground-Breaking Lawsuit. [2017-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6).
- ^ 美軍翻譯78次逃過死神 怕同胞報復戴面具示人. [2007-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1).
- ^ 百家承包商為美軍當保姆. [201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 ^ 存档副本.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3).
- ^ 在伊美国私营保安承包商:高风险与高收入并存[永久失效链接]
- ^ 中新网-驻伊拉克美军士兵死亡人数攀升至4143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8年8月17日查阅
- ^ Off Target: The Conduct of the War and Civilian Casualties in Iraq. Human Rights Watch. [201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9).
- ^ Hersh, Seymour M. Chain of Command. The New Yorker. 2004-05-17 [2011-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1).
NBC News later quoted U.S. military officials as saying that the unreleased photographs showed American soldiers "severely beating an Iraqi prisoner nearly to death, having sex with a female Iraqi prisoner, and 'acting inappropriately with a dead body.' The officials said there also was a videotape, apparently shot by U.S. personnel, showing Iraqi guards raping young boys."
- ^ EST, Tareq Haddad On 11/4/19 at 7:17 AM. White phosphorus melts children's flesh but no government wants to investigate—and the U.S. keeps using it, too. Newsweek. 2019-11-04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1) (英语).
- ^ US forces used 'chemical weapon' in Iraq. The Independent. 2005-11-16 [202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英语).
- ^ Wilson, Jamie. US admits using white phosphorus in Falluja. The Guardian. 2005-11-16 [2020-04-23].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7) (英国英语).
- ^ White phosphorus use by US-led coalition forces in Iraq condemned by humanitarian groups. The Independent. 2017-06-14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0) (英语).
- ^ US fired depleted uranium at civilian areas in 2003 Iraq war, report finds. the Guardian. 2014-06-19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1) (英语).
- ^ Caputi, Ross. The victims of Fallujah's health crisis are stifled by western silence. The Guardian. 2012-10-25 [202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 ^ Fathi, R. A.; Matti, L. Y.; Al-Salih, H. S.; Godbold, 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y depleted uranium in Iraq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osul and possible effects on cancer and birth defect rates. Medicine, Conflict and Survival. 2013, 29 (1): 7–25. PMID 23729095. doi:10.1080/13623699.2013.765173.
- ^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2007,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human rights. New York, NY: Amnesty International USA. 2007: 143. ISBN 978-1-887204-46-0.
- ^ Iraq rape soldier jailed for life. BBC News. 2006-11-16 [2008-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6).
- ^ 2 GIs charged with murder of Iraqis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8-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8).
- ^ Multi-National Force – Iraq – Additional Soldier charged with murder. Mnf-iraq.com. [2008-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6).
- ^ Chris Hedges. The Other War: Iraq Vets Bear Witness. The Nation. [2008-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 ^ Owen, Jonathan. Exclusive: Devastating dossier on 'abuse' by UK forces in Iraq goes to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4-01-12 [2022-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 ^ Ellen Knickmeyer (2005-06-03). "Iraq Puts Civilian Toll at 12,000". The Washington Pos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5/06/02/AR2005060201098.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Who are the Iraq Insurgents?". NewsHour with Jim Lehrer. 2006-06-12.
- ^ Kidnappers Kill Algerian Diplomats". Free Internet Press. 2005-07-27. 存档副本. [200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 Alex Rodriguez, Iraqi shrine blast suspect caught (paid archive), The Chicago Tribune June 29, 2006.
- ^ Foreign hostages in Iraq". CBC News. 2006-06-22. http://www.cbc.ca/news/background/iraq/hostages.html#kill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4 Contractors murdered by al Qaeda". Washingtonpost.com. 2004-03-31.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srv/mmedia/apdaily/033104-11v.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010-10-23.
- ^ 127.0 127.1 Blix urges US and UK to hand over Iraq evidence Guardian Dec 20 2002.
- ^ Bennett, Ronan. Ronan Bennett reveals the true story of the days before the Iraq invasion. the Guardian. 2008-03-08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0).
- ^ Follach, Erich. Interview with Mohammed ElBaradei. Der Spiegel. 2010-07-12 [202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1).
- ^ Transcript of Blix's UN presenta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1-30. CNN March 7, 2003.
- ^ Home Page | Voice of America - English. [2004-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 ^ 132.0 132.1 Simon Henderson, Weekly Standard, 13 May 2002.
- ^ G. Kessler and P. Slevin, "Abdullah: Foreign Oppose Attack; Jordanian King to Urge Bush to FOcus on Peace in Mideast, Not Invasion of Iraq," Washington Post, 1 August 2002
- ^ Rick Fawn and Raymond Hinnebusch The Iraq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War USA, 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6, p. 129
- ^ Oxford Business Group, online briefing, 2 October 2003, http://www.oxfordbusinessgroup.co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9-04-01.
- ^ Steven S. and Eli C. "The Syrian Government and Media on the War in Iraq," Middle East Research Institute, Inquiry and Analysis Series no. 134, 12 April 2003, http://memri.org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9-03-20.
- ^ 布萊爾道歉:伊拉克戰爭是個錯誤. [2017-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 ^ 美國12年前的錯誤讓IS坐大. [2017-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 ^ 徐超,五角大楼:伊战前情报不实 "不当"但"不违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 ^ 维基解密再爆料,伊战6.6万平民惨死. 联合报. 201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1).
- ^ 141.0 141.1 Seventy-Two Percent of Americans Support War Against Iraq. Gallup. 2003-03-24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3).
- ^ Guardian July Poll (PDF). ICM Research. July 2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5-27).
- ^ World View of U.S. Role Goes from Bad to Worse (PDF). BBC World Service. 2007-01-23 [2007-05-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16).
- ^ Most people 'want Iraq pull-out'. BBC News. 2007-09-07 [2010-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3).
- ^ Zogby, James. Four Years Later: Arab Opinion Troubled by Consequences of Iraq War (PDF). Arab American Institute. March 20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1-28).
- ^ India: Pro-America, Pro-Bush.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Pew Research Center). 2006-02-28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8).
- ^ 存档副本. [201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