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Wangyefurichard/Sandbox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祚三年(937)時的楊吳

本列表表示五代十國時期,割據今江西全境及安徽江蘇河南湖北部分地區的楊吳的所有州縣。楊吳的存在年代,由唐天復二年(902)楊行密被封為吳王開始,[1]至後晉天福二年(937)楊吳權臣徐知誥受禪篡吳為止,[2]前後共歷四主、三十六年。

楊吳政權的存在時間不長,總體而言,其境內州縣建置大致保留了唐末時期的格局。不過,周邊政治形勢的變化仍然清晰地反映在了其建置、地名的變動之中。立國初期,楊氏以「奉唐正朔」為標榜,以期在與後梁的政治軍事鬥爭中爭取更大的主動權。[3][4]在此形勢下,楊吳對境內州縣建置鮮有更易。不過,隨着北方梁、爭霸日趨白熱化,中原出現了同樣以恢復李唐為旗號的後唐政權,[5]楊吳為確保獨立便不再奉唐室為正統,[6][7]從而有私設江都金陵二府之舉,[8][9]並且對部分帶有前朝遺蹟的境內地名也進行了替換。至其滅亡前,楊吳共據有江都、江寧二府與二十六州,共計一百三十四縣(含海陵制置院)。

下表中,以 藍色背景代表楊吳各府、州,所領各縣則分別列於其下。府、州、縣名及隸屬均以937年為準。

府/州/縣名 治所 備註
江都府 今江蘇揚州市[10]
唐為揚州[11]楊行密初得之於畢師鐸,時為光啟三年(887)。[12]不久,又為孫儒所得。[13]至孫儒敗死,楊氏方重奪揚州。[14]楊吳改稱江都府。[8]
江都 今江蘇揚州市[15]
附郭縣。[16]漢景帝時置,[17]三國時廢,西晉復置,[18]東晉時省入輿縣,不久復置。[19]
江陽 今江蘇揚州市[20]
附郭縣。[21][22]秦置廣陵縣,[23]隋開皇年間改邗江縣,大業年間又改江陽縣。[24]後廢,唐貞觀十八年(644)復置。[25]
高郵 今江蘇高郵市[26]
西漢初置,[27]三國時廢,西晉太康元年(280)復置。[28]
揚子 今江蘇揚州市邗江區揚子橋附近[29]
唐永淳元年(682)置。[30][31]
六合 今江蘇六合縣[32]
東晉時僑置秦郡尉氏縣於此,[33]隋開皇四年(584)改為六合縣。[34]
天長 今安徽天長市[35]
唐天寶元年(742)析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天寶七年(748)改為天長縣。[36][37]
海陵制置院 今江蘇泰州市[38]
西漢置,[39]唐武德三年(620)改名吳陵縣,武德七年 (624) 復名海陵縣。[40]楊吳乾貞(927-929)中,改為海陵制置院。[41]
興化 今江蘇興化市[42]
楊吳武義二年(920)析海陵縣置,[43][44]取「興盛教化」之意,定名興化。[45]
楚州 今江蘇淮安市[46]
唐舊州。[47]景福元年(892),楊行密在與時溥的戰爭中奪得楚州。[48]
山陽 今江蘇淮安市[49]
附郭縣。[50]東晉義熙九年(413)置。[51]
鹽城 今江蘇鹽城市[52]
西漢置鹽瀆縣,東晉義熙中,改名鹽城縣。[53]
寶應 今江蘇寶應縣[54]
南齊置安宜縣,唐上元三年(762)以於此得定國寶故,改名寶應縣。[55]
淮陰 今江蘇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56]
秦置,東魏時改懷恩縣,北周又改壽張縣。隋開皇初,復名淮陰,[57]大業初廢。唐初復置,武德七年(624) 省,乾封二年(667)再置。[58]
盱眙 今江蘇盱眙縣[59]
秦置盱台縣,[60]西漢改為盱眙縣,東漢時復名盱台。三國時廢。西晉復置盱眙縣。唐光宅初,又曾改名建中縣,後復名盱眙。
滁州 今安徽滁州市[61]
唐舊州。[62]大順二年(891),楊行密在於孫儒的戰爭中奪得滁州。[63]
清流 今安徽滁州市[64]
附郭縣。[65]東晉時僑置頓丘郡頓丘縣於此,隋開皇初改為新昌縣,開皇十八年(598)又改為清流縣。[66]
全椒 今安徽全椒縣[67]
西漢初置,三國時廢。西晉復置,東晉又廢。蕭梁置北譙縣於此,隋開皇初,改名滁水縣,大業初又改滁水縣復置全椒縣。[68]
永陽 今安徽來安縣新安鎮瓦崗村[69]
唐景龍三年(709)置。[70]
和州 今安徽和縣[71]
唐舊州。[72]大順二年(891),楊行密在於孫儒的戰爭中奪得和州。[63]
歷陽 今安徽和縣[73]
附郭縣。[74]秦置,因縣南歷水而得名。[75]
烏江 今安徽和縣烏江鎮[76]
西晉太康六年(285)置。[77]
含山 今安徽含山縣[78]
唐武德六年(623)置,八年(635)省。長安四年(704)復置,改名武壽縣。神龍元年(705)復名含山。[79][80]
壽州 今安徽壽縣[81]
唐舊州。[82]乾寧二年(895),楊行密在與朱全忠的戰爭中奪得壽州。[83]
壽春 今安徽壽縣[84]
附郭縣。[85]秦置。東晉孝武帝時以避鄭太后鄭阿春諱,改為壽陽縣。劉宋時又改睢陽縣,北魏復名壽春。
安豐 今安徽壽縣安豐鎮[86]
蕭梁時置。
霍山 今安徽霍山縣[87]
唐武德五年(622),析開化縣置潛縣。貞觀初年,廢入霍山縣(即後盛唐縣)。天寶元年(742),又析盛唐縣地置霍山縣。[88][89]
盛唐 今安徽六安市[90]
蕭梁置岳安縣,隋開皇初,改名霍山縣。[91]武周神功元年(697),改為武昌縣,神龍元年(705),復名霍山。開元二十七年(739),又改為盛唐縣。[92][93]
霍丘 今安徽霍邱縣[94]
隋開皇十九年(599年)置。[95][96]
廬州 今安徽合肥市[97]
唐舊州。[98]中和三年(883),高駢以楊行密為廬州刺史,廬州亦由此成為楊氏最初的根據地。[99]龍紀元年(889),廬州守將蔡儔叛降孫儒,[100]至景福二年(893)為楊氏奪還。[101]
合肥 今安徽合肥市[102]
附郭縣。[103]西漢置,東漢改為合肥侯國,三國時復為縣。東晉時改汝陰縣,隋開皇初復名合肥。[104]
慎縣 今安徽肥東縣梁園鎮[105]
劉宋時僑置汝陰郡慎縣於此。
巢縣 今安徽巢湖市[106]
東晉太元中,僑置譙郡蘄縣於此。隋開皇初改襄安縣,[107]唐武德七年(624),又改為巢縣。
廬江 今安徽廬江縣[108]
蕭梁天監末年置。
舒城 今安徽舒城縣[109]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置。[110]
濠州 今安徽鳳陽縣東北臨淮關[111]
唐舊州。[112]乾寧二年(895),楊行密在與朱全忠的戰爭中奪得濠州。[113]
鍾離 今安徽鳳陽縣東北臨淮關[114]
附郭縣。[115][116]秦置,三國時廢。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東晉安帝時改為燕縣,北齊時復名鍾離。[117]
招義 今安徽明光市女山湖鎮[118]
劉宋時僑置臨淮郡睢陵縣於此。[119]後入於北魏,改為睢陽縣。北齊改為池南縣,陳又稱睢陵縣。至北周,改為招義縣。隋大業初因避太子楊昭諱,改為化明縣,[120]唐武德七年(624)復名招義縣。[121]
定遠 今安徽定遠縣[122]
蕭梁天監三年(504)置。隋仁壽元年(601),改為臨濠縣。[123]唐武德三年(620),復名定遠縣。[124]
光州 今河南潢川縣[125]
唐舊州。[126]乾寧三年(896),楊行密在與杜洪的戰爭中奪得光州。[127]
定城 今河南潢川縣[128]
附郭縣。[129]西漢置弋陽縣,[130]東魏時分為南弋陽、北弋陽兩縣。至北齊,廢北弋陽入南弋陽,又改南弋陽為定城縣。[131]
光山 今河南光山縣[132]
隋開皇十八年(598)置。[133][134]
殷城 今河南商城縣西[135]
劉宋時僑置汝陰郡褒信縣於此,稱西苞信縣。蕭齊時改稱苞信縣。[136]隋開皇初,改為殷城縣。[137]
固城 今河南固始縣[138]
劉宋泰始中,僑置汝陰郡固始縣於此。[139]蕭梁時,改為蓼縣;北齊復改為固始縣。[140]
仙居 今河南光山縣仙居鄉[141]
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樂安縣,唐天寶元年(742),改為仙居縣。[142]
黃州 今湖北黃岡市[143]
唐舊州。[144]乾寧元年(894),黃州刺史吳討降於楊行密,楊氏遂有黃州之地。[145]
黃岡 今湖北黃岡市[146]
附郭縣。[147]隋開皇十八年(598)置。[148]
黃陂 今湖北武漢市黃陂區[149]
北周大象元年(579)置。[150]
麻城 今湖北麻城市[151]
蕭梁時置信安縣。[152]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置麻城縣。[153]唐元和三年(808)廢,[154]大中三年(849)復置。
舒州 今安徽潛山縣[155]
唐舊州。[156]楊行密得舒州,在中和四年(884)。[157]光啟二年(886)失之,[158]景福二年(893)奪還。[159]
懷寧 今安徽潛山縣[160]
附郭縣。[161]東晉義熙中置。[162]
宿松 今安徽宿松縣[163]
蕭梁時置高塘郡於此,隋開皇三年(583),改置高塘縣,十八年(598)又改為宿松縣。[164]
望江 今安徽望江縣[165]
東晉安帝時,置新冶縣。[166]隋開皇十一年(591),改為義鄉縣,十八年(598)又改為望江縣。[167]
太湖 今安徽太湖縣[168]
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太湖左縣,[169]北齊改為太湖縣。[170]隋開皇三年(583),又改晉熙縣,十八年(598)復名太湖縣。[171]
桐城 今安徽桐城縣[172]
蕭梁時置樅陽縣於此。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為同安縣。[173]唐至德二年(757),改置桐城縣。[174]
蘄州 今湖北蘄春縣漕河鎮羅州城[175]
唐舊州。[176]乾寧三年(896),楊行密在與杜洪的戰爭中奪得蘄州。[127]
蘄春 今湖北蘄春縣漕河鎮羅州城[177]
附郭縣。[178]西漢置。[179]東晉咸安初,改名蘄陽縣。北齊改為齊昌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又改為蘄春縣。[180]
黃梅 今湖北黃梅縣大河鎮東白花坂[181]
蕭齊置永興縣。隋開皇初,改為新蔡縣,十八年(598)又改為黃梅縣。[182][183]
廣濟 今湖北武穴市梅川鎮[184]
唐武德四年(621)置永寧縣。天寶元年(742),改為廣濟縣。[185][186]
蘄水 今湖北浠水縣[187]
劉宋時置希水左縣,蕭梁改為浠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又改名蘭溪縣。[188]天寶元年(742),再改為蘄水縣。[189]
鄂州 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190]
唐舊州。[191]天祐二年(905),楊行密在與杜洪的戰爭中奪得鄂州。[192]
江夏 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193]
附郭縣。[194]隋開皇九年(589)置。[195]
漢陽 今湖北武漢市漢陽區[196]
隋開皇十七年(597)置漢津縣,大業六年(606),改為漢陽縣。[197]
永興 今湖北陽新縣[198]
陳置永興縣,隋開皇十一年(591),廢入富川縣。[199]開皇十八年(598),又改富川縣為永興縣。[200]
武昌 今湖北鄂州市[201]
秦置鄂縣,黃初二年 (221) ,孫吳改之為武昌縣。
蒲圻 今湖北蒲圻市[202]
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沙羡縣置蒲圻縣。[203]
崇陽 今湖北崇陽縣[204]
唐天寶二年(743)置唐年縣,[205][206]楊吳順義七年(927),改為崇陽縣。
汊川 今湖北漢川市劉家隔鎮[207]
唐武德四年(621)析漢陽縣置。[208][209]
泗州 今江蘇盱眙縣西北洪澤湖[210][211]
唐舊州。[212]乾寧元年(894),泗州刺史張諫降於楊行密,楊氏遂有泗州之地。[213]
臨淮 今江蘇盱眙縣西北洪澤湖[214]
附郭縣。[215]唐長安四年(704)析徐城縣置。[216]
徐城 今江蘇泗洪縣臨淮鎮[217]
東魏武定七年(549)置高平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名徐城縣。[218]
漣水 今江蘇漣水縣[219]
南朝時僑置東海郡襄賁縣於此。隋開皇五年(585),改名漣水縣。[220]
海州 今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221]
唐舊州。[222]光化二年(899),朱全忠海州守將陳海賓請降,楊行密乘勢奪占海州。[223]
朐山 今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224]
附郭縣。[225]秦置朐縣,劉宋時廢。蕭梁時復於此地置招遠縣,東魏武定七年(549),復名朐縣。北周建德六年(577),改名朐山縣。[226][227]
東海 今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南城鎮[228]
北齊析廣饒縣置。隋開皇初廢入廣饒,仁壽元年(601)改廣饒縣復置。[229]
沭陽 今江蘇沭陽縣[230]
東魏武定七年(549)置懷文縣,北周建德七年(578)改為沭陽縣。[231]
懷仁 今江蘇連雲港市贛榆區贛馬鎮城裡村[232]
東魏武定七年(549)置。[233]
江寧府 今江蘇南京市[234]
唐末為昇州[235]其刺史馮弘鐸依附於楊行密,楊氏因有昇州之地。[236]楊吳武義二年(920)七月改稱金陵府。[9]天祚二年(936)十一月,以金陵府為西都。[237]天祚三年(937)正月,又改金陵府為江寧府。[238]
上元 今江蘇南京市[239]
附郭縣。西晉太康元年(280)析秣陵縣置臨江縣,次年改為江寧縣。唐武德三年(620)改名歸化縣,九年又改為白下縣,貞觀九年(635)復改江寧縣。上元二年(761),改為上元縣。[240]
江寧 今江蘇南京市[241]
附郭縣。楊吳天祐十四年(917)析上元縣重置。
句容 今江蘇句容市[242]
西漢置。[243]
溧水 今江蘇溧水區[244]
隋開皇十一年(591),析溧陽、丹陽二縣之地置。[245]
溧陽 今江蘇溧陽市[246]
秦置,孫吳時廢。西晉太康元年(280)復置。隋開皇十八年(598)省入溧水縣,[247]唐武德三年(620)再置。
潤州 今江蘇鎮江市[248]
唐舊州。[249]大順元年(890),楊行密趁孫儒與朱全忠作戰,趁虛奪得潤州,[250]後又經與孫儒反覆爭奪,[251]方得到潤州之地。[252]
丹徒 今江蘇鎮江市[253]
附郭縣。[254]秦置,孫吳嘉禾三年(234)改為武進縣,晉太康二年(281)復名丹徒縣。隋開皇九年(589)廢入延陵縣,[255]唐武德三年(620)復改延陵縣置。[256]
丹陽 今江蘇丹陽市[257]
秦置。孫吳嘉禾三年(234)改雲陽縣,西晉太康二年(281)復名。天寶元年(742),改為丹陽縣。
延陵 今江蘇丹陽市延陵鎮[258]
西晉太康二年(281),析曲阿縣初置。[259]隋移延陵縣於京口(今鎮江市),唐武德三年(620)改之為丹徒縣,並復置延陵縣於舊治。[260]
金壇 今江蘇金壇市[261]
唐垂拱四年(688)置。[262]
常州 今江蘇常州市[263]
唐舊州。[264]龍紀元年(889),楊行密在與錢鏐的戰爭中奪得常州,[265]之後,經過與孫儒反覆爭奪,[266][267][268]楊氏方得到常州之地。[252]
晉陵 今江蘇常州市[269]
附郭縣。[270]西漢置毗陵縣。[271]西晉永嘉五年(311),因避東海王司馬越世子司馬毗諱,改為晉陵縣。
武進 今江蘇常州市[272]
附郭縣。[273]唐垂拱二年(686),析晉陵縣置。[274][275]
江陰 今江蘇江陰市[276]
蕭梁太平三年(558)置。
義興 今江蘇宜興市[277]
秦置陽羨縣,隋開皇九年(589)改為義興縣。[278]
無錫 今江蘇無錫市[279]
西漢置,[280]孫吳時省。西晉太康元年(280)復置。
宣州 今安徽宣州市[281]
唐舊州。[282]龍紀元年(889),楊氏在與趙鍠的戰爭中奪得宣州。[283]
宣城 今安徽宣州市[284]
附郭縣。[285]西漢置宛陵縣,[286]隋開皇九年(589)改為宣城縣。[287]
涇縣 今安徽涇縣涇川鎮上坊村[288][289]
西漢置。[290]
當塗 今安徽當塗縣[291]
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當塗縣於於湖縣[292]隋開皇九年(589),徙置之於姑孰。
廣德 今安徽廣德縣[293]
蕭梁紹泰元年(555年)置石封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名綏安縣。[294]唐至德二年(757),又改名為廣德縣。[295]
南陵 今安徽南陵縣[296]
蕭梁普通六年(525)置。[297]
太平 今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仙源鎮[298]
唐天寶十一年(752)析涇縣地置,[299]大曆中廢,永泰中復置。[300]
寧國 今安徽寧國市[301]
東漢末孫吳析宛陵縣置,[302]隋開皇九年(589)廢入宣城縣。[303]唐武德三年(620)復置,六年又省,天寶三年(744)再置。[304]
旌德 今安徽旌德縣[305]
唐寶應二年(763)置。[306]
池州 今安徽貴池市[307]
唐舊州。[308]文德元年(888),楊氏從趙鍠之兄趙乾之手中奪得池州。[309]
貴池 今安徽貴池市[310]
附郭縣。[311]隋開皇十九年(599)析南陵縣置秋浦縣,[312]楊吳順義六年(926)改為貴池縣。
青陽 今安徽青陽縣[313]
唐天寶元年(742)析南陵、秋浦、涇三縣之地置。[314]
石埭 今安徽黃山市黃山區太平湖鎮廣陽村[315]
蕭梁大同二年(536)置,隋開皇九年(589)廢。唐永泰二年(766)復置。[316]
建德 今安徽東至縣堯渡鎮梅城村[317]
唐至德二年(757)置至德縣,[318]楊吳順義初年,改為建德縣。
歙州 今安徽歙縣[319]
唐舊州。[320]景福二年(893),楊行密從刺史裴樞手中奪得歙州。[321]
歙縣 今安徽歙縣[322]
附郭縣。[323]秦置,[324]隋開皇九年(589)廢,十一年復置。[325]
休寧 今安徽休寧縣[326]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吳置休陽縣。至孫吳永安元年(258),因避孫休諱,改為海陽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又改海寧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再改休寧縣。[327]
黟縣 今安徽黟縣[328]
秦置。隋開皇九年(589)省入海寧縣,十一年復置。[329]
績溪 今安徽績溪縣[330]
唐大曆二年(767)析歙縣置。[331]
婺源 今江西婺源縣[332]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置。[333]
祁門 今安徽祁門縣[334]
唐永泰元年(765)置昌門縣,次年改為祁門縣。[335][336]
洪州 今江西南昌市[337]
唐舊州。[338]天祐三年(906),楊渥在與鍾匡時的戰爭中奪得洪州。[339]
南昌 今江西南昌市[340]
附郭縣。[341]西漢初置,隋改豫章縣。[342]唐寶應元年(762)又改鍾陵縣,貞元中復名南昌縣。[343]
吳皋 今江西豐城市[344]
東漢建安中置富城縣,西晉太康元年(280),改置豐城縣。隋平陳廢,開皇十二年(592)復置廣豐縣,仁壽二年(602)因避楊廣諱,復名豐城,[345]大業十三年(617)又廢。唐武德五年(622)復置,天祐二年(905年)改為吳皋縣。
高安 今江西高安市[346]
西漢置建成縣,東漢時改建城縣。唐武德五年(622),因避太子李建成諱,改為高安縣。[347]
建昌 今江西永修縣艾城鎮[348]
東漢永元十六年(104)析海昏縣置。
新吳 今江西奉新縣[349]
東漢中平二年(185)置。隋開皇九年(589)省入建昌縣,唐武德五年(622)復置。[350]八年又廢,[351]永淳二年(683)再置。[352]
分寧 今江西修水縣[353]
唐貞元十六年(800)析武寧縣置。[354]
武寧 今江西九江市柘林水庫[355][356]
唐長安四年(704)析建昌縣置。[357]景雲元年(710)改為豫寧縣,寶應元年(762)因避代宗李豫諱,復名武寧縣。[358]
江州 今江西九江市[359]
唐舊州。[360]天佑三年(906),江州刺史鍾延規以城降楊渥,楊氏遂有江州之地。[361]
潯陽 今江西九江市[362]
附郭縣。[363]西漢置柴桑縣。[364]隋開皇九年(589)改置尋陽縣,八年改彭蠡縣,大業初又改湓城縣。[365]唐武德四年(621),改為潯陽縣。[366]
都昌 今江西都昌縣[367]
唐武德五年(622)置。[368]
彭澤 今江西彭澤縣黃嶺鄉舊縣街[369]
西漢置,[370]隋平陳時改龍城縣。開皇十八年(598),復改彭澤縣。[371]
德安 今江西德安縣[372]
楊吳順義七年(927),升潯陽縣蒲塘場置。
饒州 今江西鄱陽縣[373]
唐舊州。[374]天佑六年(909),楊隆演擊敗危全諷,奪得饒州。[375]
鄱陽 今江西鄱陽縣[376]
附郭縣。[377]秦置番縣,西漢改番陽縣,又改鄱陽縣。[378]
餘干 今江西餘干縣[379]
西漢置余汗縣,[380]南朝時改為餘干縣。
樂平 今江西樂平市[381]
唐武德四年(621)析鄱陽縣置。[382]
浮梁 今江西浮梁縣[383]
唐開元四年(716)置新昌縣,天寶元年(742)改為浮梁縣。[384]
德興 今江西德興市[385]
楊吳天祐七年(910)析樂平縣置德興縣。
信州 今江西上饒市[386]
唐舊州。[387]天佑六年(909),楊隆演擊敗危全諷,奪得信州。[375]
上饒 今江西上饒市[388]
附郭縣。[389]孫吳析余漢縣置,[390]西晉省,劉宋復置,隋又廢之。唐武德四年(621)復置。[391]
弋陽 今江西弋陽縣[392]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孫吳析余汗縣置葛陽縣,[393]隋開皇中,改為弋陽縣。[394]
貴溪 今江西貴溪市[395]
唐永泰元年(765)析餘干、弋陽二縣地置。[396]
玉山 今江西玉山縣[397]
武周證聖二年(695),析常山、須江、弋陽等縣之地置。[398]
撫州 今江西撫州市[399]
唐舊州。[400]天佑六年(909),楊隆演擊敗危全諷,奪得撫州。[375]
臨川 今江西撫州市[401]
附郭縣。[402]東漢永元八年(96)析南城縣置臨汝縣,隋開皇九年(589),改為臨川縣。
南城 今江西南城縣[403]
西漢置。[404]西晉太康初年改置新南城縣,東晉大興中復為南城縣。
崇仁 今江西崇仁縣[405]
隋開皇九年(589),析巴山、新建、西寧、安浦等縣之地置。[406]
南豐 今江西南豐縣[407]
孫吳太平二年(257)析南城縣初置,隋開皇九年(589)廢。唐景雲二年(711)復置,先天二年(713)又廢,開元八年(720)再置。[408]
吉州 今江西吉安市[409]
唐舊州。[410]天佑六年(909),楊隆演擊敗危全諷,奪得吉州。[375]
廬陵 今江西吉安市[411]
附郭縣。[412]西漢置,東漢興平元年(194)改名高昌縣。蕭梁時廢入石陽縣,隋開皇十年(590)復改石陽縣為廬陵縣。[413][414]
太和 今江西泰和縣[415]
孫吳析廬陵縣置西昌縣。[416][417]隋開皇十一年(591),改為泰和縣。[418]唐武德八年 (625),又改太和縣。[419]
安福 今江西安福縣[420]
漢置安成縣,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安復縣。[421]隋開皇中又改安成縣,十八年(598)復名安復縣。[422]唐武德七年(624)改為安福縣。[423][424]
永新 今江西永新縣[425]
孫吳寶鼎二年(267)初置。[426]隋開皇中廢,唐武德五年(622)復置,八年又廢,顯慶四年(659)再置。
新淦 今江西新幹縣[427]
西漢時置。[428]
袁州 今江西宜春市[429]
唐舊州。[430]天佑六年(909),楊隆演擊敗危全諷,奪得袁州。[375]
宜春 今江西宜春市[431]
附郭縣。[432]西漢初置。[433]西晉太康元年(280),因避張春華諱,改宜陽縣。[434][435]隋開皇十七年(597),復改宜春縣。[436]
萍鄉 今江西萍鄉市[437]
孫吳寶鼎二年(267),析宜春縣置。[438][439]
新喻 今江西新余市[440]
孫吳寶鼎年間析宜春縣置新渝縣。[441]隋開皇中省,大業中復置。[442]唐天寶時改為新喻縣。[443][444]
虔州 今江西贛州市[445]
唐舊州。[446]天佑十五年(918),楊隆演擊敗譚全播,奪取虔州之地。[447]
贛縣 今江西贛州市[448]
附郭縣。[449]西漢初置,[450][451]隋開皇九年(589)改為南康縣,大業三年(607)復名贛縣。[452][453]
虔化 今江西寧都縣[454]
孫吳寶鼎三年(268)分置陽都縣,西晉太康元年(280)改為寧都縣。[455]隋開皇十八年(598),復改為虔化縣。[456][457]
南康 今江西南康縣[458]
孫吳析南野縣置南安縣,[459][460]西晉太康五年(284)改為南康縣。[461]劉宋時改為贛縣,[462]大業三年(607)復名南康縣。[463]
雩都 今江西于都縣[464]
西漢初置。[465][466][467]後廢,隋開皇中復置。[468]
信豐 今江西信豐縣[469]
唐永淳元年(682)析南康縣置南安縣。[470]因與福建南安縣重名,天寶元年(742)改為信豐縣。[471][472]
大庾 今江西大余縣[473]
隋開皇十年(590)初置,十六年(596)廢。[474]唐神龍元年(705)復置。[475][476]
安遠 今江西安遠縣[477]
蕭梁大同十年(544)置,隋開皇中廢。[478]唐貞元四年(788)復置。[479][480]

參考文獻[編輯]

  1. ^ 《十國春秋·卷一·吳太祖世家》:「天復二年三月,天子以金吾將軍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書御衣賜王,拜王東面行營都統、中書令,進爵吳王,以討朱全忠。」
  2. ^ 《十國春秋·卷三·吳睿帝本紀》:「天祚三年八月……帝下詔禪位於齊。……九月丙寅,命江夏王璘奉璽綬於齊。」
  3.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六》:「開平元年夏四月……壬戌,梁王更名晃。……甲子,王被兗冕,即皇帝位。……戊辰,大赦,改元,國號大梁。……是時,惟河東、鳳翔、淮南稱天祐,西川稱天復年號。餘皆稟梁正朔,稱臣奉貢。蜀王與弘農王移檄諸道,雲欲與岐王、晉王會兵興復唐室,卒無應者。」
  4. ^ 《十國春秋·卷三·吳烈祖世家》:「天祐四年夏四月,梁代唐,改元開平。王仍稱天祐,與蜀王移檄諸道,將會兵復唐。」
  5.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二》:「同光元年……晉王築壇於魏州牙城之南,夏四月己巳,升壇,祭告上帝,遂即皇帝位,國號大唐,大赦,改元。」
  6. ^ 《十國春秋·卷三·吳睿帝本紀》:「順義三年夏四月己巳,晉王即皇帝位,國號唐,改元同光。……冬十月己卯,梁亡。戊戌,唐以滅梁來告,始稱詔,我國不受;唐主遂易書,用敵國禮,曰『大唐皇帝致書於吳國主。』」
  7.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初,吳徐溫自以權重而位卑,說吳王曰:『今大王與諸將皆為節度使,雖有都統之名,不足相臨制;請建吳國,稱帝而治。』王不許。嚴可求屢勸溫以次子知詢代徐知誥知吳政,知誥與駱知祥謀,出可求為楚州刺史。可求既受命,至金陵,見溫,說之曰:『吾奉唐正朔,常以興復為辭。今朱、李方爭,朱氏日衰,李氏日熾。一旦李氏有天下,吾能北面為之臣乎?不若先建吳國以系民望。』溫大悅,復留可求參總庶政,使草具禮儀。」
  8. ^ 8.0 8.1 《十國春秋·卷一百一十一·十國地理表》:「江都府:揚州,吳改大都督府,為大都督府,建都。」
  9. ^ 9.0 9.1 《十國春秋·卷一百一十一·十國地理表》:「江寧府:昇州大都督府,吳武義二年七月改為金陵府,南唐改江寧府。」
  10.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史為樂等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5):「江都府……治所在江都縣(今江蘇揚州市)。」
  11. ^ 《新唐書·地理志》:「揚州廣陵郡,大都督府。本南兗州江都郡,武德七年曰邗州,以邗溝為名,九年更置揚州,天寶元年更郡名。」
  12.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六》:「光啟三年……楊行密圍廣陵且半年,秦彥、畢師鐸大小數十戰,多不利。城中無食,米斗直錢五十緡,草根木實皆盡,以堇泥為餅食之,餓死者太半。宣軍掠人詣肆賣之,驅縛屠割如羊豕,訖無一聲,積骸流血,滿於坊市。彥、師鐸無如之何,頻蹙而已。外圍益急,彥、師鐸憂懣,殆無生意,相對抱膝,終日悄然。行密亦以城久不下,欲引還。己巳夜,大風雨,呂用之部將張審威帥麾下士三百,晨,伏於西壕,俟守者易代,潛登城,啟關納其眾,守者皆不鬥而潰。先是,彥、師鐸信重尼奉仙,雖戰陳日時,賞罰輕重,皆取決焉。至是復咨於奉仙曰:『何以取濟?』奉仙曰:『走為上策。』乃自開化門出奔東塘。行密帥諸軍合萬五千人入城,以梁纘不盡節於高氏,為秦、畢用,斬於戟門之外。韓問聞之,赴井死。以高駢從孫愈攝副使,使改殯駢及其族。城中遺民才數百家,飢羸非復人狀,行密輦西寨米以賑之。行密自稱淮南留後。」
  1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七》:「文德元年……壬午,孫儒襲揚州,克之。楊行密出走,儒自稱淮南節度使。行密將奔海陵,袁襲勸歸廬州,再為進取之計,從之。」
  14.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景福元年……楊行密屢敗孫儒兵,破其廣德營,張訓屯安吉,斷其糧道。儒食盡,士卒大疫,遣其將劉建鋒、馬殷分兵掠諸縣。六月,行密聞儒疾瘧,戊寅,縱兵擊之。會大雨、晦冥,儒軍大敗,安仁義破儒五十餘寨,田頵擒儒於陳,斬之,傳首京師,儒眾多降於行密。丁酉,楊行密帥眾歸揚州。」
  1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江都縣……西漢景帝四年(前153)置,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西南四十六里夾江北小沙洲上(今屬丹徒縣)……隋開皇九年(589)移治今揚州市。」
  16.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三·淮南道三》:「揚州……今理江都、廣陵二縣。」
  17.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三·淮南道三》:「漢景帝立江都國,遂因國以建縣焉。」
  18. ^ 《大清一統志·卷六十六·揚州》:「三國時,魏移郡治淮陰,江都城圯於江,縣廢。……晉太康六年,復立江都縣。」
  19. ^ 《宋書·州郡志》:「江都令……江左又省並輿縣,元嘉十三年復立,以並江都。」
  20.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江陽縣……治所即今江蘇揚州市。」
  21. ^ 《舊唐書·地理志》:「江陽……在郭下,與江都分理。」
  22.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三·淮南道三》:「揚州……今理江都、廣陵二縣。」廣陵縣即江陽縣,南唐時改。
  23. ^ 《大清一統志·卷六十六·揚州》:「秦置廣陵縣,屬九江郡。」
  24. ^ 《隋書·地理志》:「江陽,舊曰廣陵。……開皇十八年改縣為邗江,大業初,更名江陽。」
  25. ^ 《舊唐書·地理志》:「江陽,貞觀十八年,分江都縣置。」
  2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高郵縣……治所即今江蘇高郵市。」
  27.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淮南道八》:「高郵縣……本漢舊縣,是秦之高郵亭,因以立名。」
  28. ^ 《宋書·州郡志》:「高郵令,漢舊縣。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2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揚子縣……治所在今江蘇邗江縣南揚子橋附近。」
  30. ^ 《新唐書·地理志》:「揚子,望。永淳元年析江都置。」
  31. ^ 《太平寰宇記》:「永貞縣……本漢江都縣地,舊揚子鎮城。唐高宗時,廢鎮置縣,因鎮為名。……李昇偽命日改名永貞縣。」
  3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六合縣……治所即今江蘇六合縣。」
  33.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三·淮南道一》:「六合縣……晉安帝於此置秦州。」
  34. ^ 《舊唐書·地理志》:「舊曰尉氏,置秦郡。後齊置秦州。後周改州曰方州,改郡曰六合。開皇初郡廢,四年改尉氏曰六合,省堂邑、方山二縣入焉。」
  3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天長縣……治所即今安徽天長市。」
  36. ^ 《新唐書·地理志》:「本千秋,天寶元年析江都、六合、高郵置,七載更名。」
  37.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淮南道八》:「天長軍,理天長縣。本古之千秋縣,唐玄宗開元年中以誕辰為千秋節,遂改縣為天長縣。」
  3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海陵縣……治所即今江蘇泰州市。」
  39. ^ 《漢書·地理志》:「臨淮郡……海陵,有江海會祠。莽曰亭間。」
  40. ^ 《新唐書·地理志》:「海陵,望。武德三年更名吳陵,以縣置吳州。七年州廢,復故名,來屬(揚州)。」
  41.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淮南道八》:「泰州,理海陵縣。本揚州海陵縣,偽吳乾貞年中立為制置院。」
  4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興化縣……治所即今江蘇興化市。」
  43.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淮南道八》:「興化縣,本海陵縣地。偽吳武義年間析為招遠場,尋改為興化縣,屬揚州。」
  44. ^ 《江蘇省通志稿·方域志》注引《南畿志》:「興化縣,本海陵縣地,楊吳始置興化縣,屬江都府。」
  45. ^ 《名勝志》:「偽吳武義年中置今縣,言將振興其教化也。」
  4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隋開皇元年(581)置,治所在壽張縣(後改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十二年(592)移治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大業初廢。唐武德八年(625)改東楚州復置,仍治山陽縣。」
  47. ^ 《新唐書·地理志》:「楚州淮陰郡,緊。本江都郡之山陽、安宜縣地,臧君相據之,號東楚州。武德四年,君相降,因之,八年更名。」
  48.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景福元年三月……時溥遣兵南侵,至楚州,楊行密將張訓、李德誠敗之於壽河,遂取楚州,執其刺史劉瓚。」
  4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山陽縣……治所即今江蘇淮安市。」
  50. ^ 《舊唐書·地理志》:「山陽,漢射陽縣地,屬臨淮郡。晉置山陽郡,改為山陽縣。武德四年,置東楚州。八年,去『東』字,治於此縣。」
  51.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淮南道二》:「山陽縣……晉義熙九年省射陽縣,置山陽郡,屬徐州;又立山陽縣以隸焉。」
  5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鹽城縣……治所即今江蘇鹽城市。」
  53.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淮南道二》:「鹽城縣……本漢鹽瀆縣,屬臨淮郡。晉安帝更名鹽城縣。」
  5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寶應縣……治所即今江蘇寶應縣。」
  55. ^ 《新唐書·地理志》:「寶應……本安宜。……上元三年以獲定國寶更名。」
  5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淮陰縣……治所即今江蘇淮陰縣西南碼頭鎮。」
  57.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淮南道二》:「淮陰縣……本漢舊縣,屬臨淮郡。宋於此置北兗州,後廢。隋開皇三年又置淮陰縣。」
  58. ^ 《新唐書·地理志》:「淮陰……武德七年省,乾封二年析山陽復置。」
  5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盱眙縣……西漢改盱台縣置,治所在今江蘇盱眙縣東北二十五里盱眙山麓……東晉義熙七年(411)移今盱眙縣東北五里都梁山東北麓……唐武德八年(625)移今治盱眙縣。」
  60. ^ 《太平寰宇記·卷十六·河南道十六》:「盱眙縣……本秦舊縣地也。」
  6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滁州……治所在新昌縣(後改為清流縣,即今安徽滁州市)。」
  62. ^ 《新唐書·地理志》:「滁州永陽郡,上。武德三年析揚州置。」
  63. ^ 63.0 63.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大順二年……楊行密遣其將李神福攻和、滁,康暀降,安景思走。」
  6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清流縣……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
  65. ^ 《舊唐書·地理志》:「清流……梁置南譙州,居桑根山之朝陽,在今縣西南八十里南譙州故城是也。北齊自南譙故城經治於此新昌郡城,今州治是也。隋改南譙為滁州,後廢。武德三年復置,皆治於清流縣。」
  66. ^ 《隋書·地理志》:「清流,舊曰頓丘,置新昌郡及南譙州。開皇初改為滁州,郡廢。又廢樂鉅、高塘二縣入頓丘,改曰新昌。十八年又改為清流。」
  6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全椒縣……治所即今安徽全椒縣。」
  68. ^ 《隋書·地理志》:「全椒,梁曰北譙,置北譙郡。後齊改郡為臨滁,後周又曰北譙。開皇初郡廢,改縣為滁水。大業初改名焉。」
  6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永陽縣……治所在今安徽來安縣北瓦崗村。」
  70. ^ 《新唐書·地理志》:「永陽……景龍三年析清流置。」
  7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和州……治所在歷陽縣(即今安徽和縣)。」
  72. ^ 《新唐書·地理志》:「和州歷陽郡,上。」
  7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歷陽縣……治所即今安徽和縣。」
  74. ^ 《舊唐書·地理志》:「歷陽……東晉置歷陽郡。宋為南豫州,北齊置和州。隋為歷陽郡。國初,復為和州。皆治此縣。」
  75.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淮南道二》:「歷陽縣……本漢舊縣也,南有歷水,故曰歷陽。」
  7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烏江縣……治所在今安徽和縣北四十里烏江鎮。」
  77.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淮南道二》:「烏江縣……漢東城縣地……晉太康六年始於東城界置烏江縣。」
  7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含山縣……治所即今安徽含山縣。」
  79. ^ 《新唐書·地理志》:「含山……武德六年析歷陽之故龍亢縣地置,八年省,長安四年復置,更名武壽,神龍元年復故名。」
  80.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淮南道二》:「含山縣……以縣境眾山所含,故名含山縣。」
  8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壽州……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82. ^ 《新唐書·地理志》:「壽州壽春郡,中都督府。本淮南郡,天寶元年更名。」
  83.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乾寧二年夏四月……楊行密圍壽州,不克,將還;庚寅,其將朱延壽請試往更攻,一鼓撥之,執剌史江從勖。行密以延壽權知壽州團練使。」
  8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壽春縣……治所即今安徽壽縣。」
  85. ^ 《舊唐書·地理志》:「壽春……晉於此置揚州,齊置豫州,後魏置揚州,梁復為豫州,後周置揚州。隋改壽州,煬帝為淮南郡,武德為壽州。皆以壽春為治所。」
  8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安豐縣……治所在今安徽壽縣南安豐鋪。」
  8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霍山縣……治所即今安徽霍山縣。」
  88.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郭聲波著,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注引《太平寰宇記》:「廢霍山縣,去(六安)縣五十里,漢灊縣也。……梁天監四年,於灊縣改置霍州,兼別置(潛)城。隋初州廢,即為(潛)縣城也。隋末廢之,併入盛唐。天寶間,又自盛唐割地以置焉。」
  89. ^ 《舊唐書·地理志》「霍山……漢灊縣,屬廬江郡。隋置霍山應城三縣。貞觀元年,廢霍州,省應城、灊城二縣,以霍山屬壽州。」
  90.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盛唐縣……治所在騶虞城 (即今安徽六安市)。」
  91. ^ 《隋書·地理志》:「霍山……梁置霍州及岳安郡、岳安縣。後齊州廢。開皇初郡廢,縣改名焉。」
  92. ^ 《新唐書·地理志》:「盛唐……本霍山。武德四年以霍山、應城、灊城三縣置霍州。貞觀元年州廢,省應城、灊城,以霍山來屬。神功元年曰武昌,神龍元年復故名,開元二十七年更名。」
  93.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九·淮南道七》:「六安縣……唐開元二十七年改為盛唐。」
  9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霍丘縣……治所即今安徽霍丘縣。」
  95. ^ 《隋書·地理志》:「霍丘……開皇十九年置縣,名焉。」
  96.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九·淮南道七》:「霍丘縣……今縣本是梁所置霍丘戍,……隋開皇中改為縣。」
  9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廬州……治所在合肥縣(今安徽合肥市)。」
  98. ^ 《新唐書·地理志》:「廬州廬江郡,上。」
  99.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五》:「中和三年……以淮南押牙合肥楊行愍為廬州刺史。行愍本廬州牙將,勇敢,屢有戰功,都將忌之,白刺史郎幼復遣使出戍於外。行愍過辭,都將以甘言悅之,問其所須,行愍曰:『正須汝頭耳!』遂起斬之,並將諸營,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幼復不能制,薦於高駢,請以自代。駢以行愍為淮南押牙,知廬州事,朝廷因而命之。」
  100.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龍紀元年……孫儒遣兵攻廬州,蔡儔以州降之。」
  101.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景福二年夏四月……甲午,楊行密自將詣廬州,田頵自宣州引兵會之……丁亥,楊行密克廬州,斬蔡儔。」
  10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合肥縣……西漢置,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市西二里……三國魏……移治今合肥市西北。西晉……復還舊治……唐移治今合肥市。」
  103. ^ 《舊唐書·地理志》:「合肥……梁置合州,隋初為廬江郡,皆治此縣。」
  104. ^ 《隋書·地理志》:「合肥,梁曰汝陰,置汝陰郡……開皇初郡廢,縣改名焉。」
  10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慎縣……治所在今安徽肥東縣東北梁園鎮。」
  10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巢縣……治所即今安徽巢湖市。」
  107. ^ 《隋書·地理志》:「襄安,梁曰蘄,開皇初改焉。」
  10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廬江縣……南朝梁天監末置,治所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唐景龍二年(708年)治所遷今廬江縣。」
  10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舒城縣……治所即今安徽舒城縣。」
  110. ^ 《新唐書·地理志》:「舒城……開元二十三年析合肥、廬江置。」
  11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濠州……治所在鍾離縣(今安徽鳳陽縣東北臨淮關東)。」
  112. ^ 《新唐書·地理志》:「濠州鍾離郡,上。」
  113.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乾寧二年三月……行密攻濠州,撥之,執刺史張璲。」
  114. ^ 《資治通鑑大辭典》(施丁等編,吉林人民出版社,長春,1994):「鍾離縣……治所在今安徽鳳陽縣東北臨淮關。」
  115. ^ 《舊唐書·地理志》:「鍾離……隋初為濠州,煬帝復為鍾離郡。武德三年,置濠州。皆治於此。」
  116. ^ 《元和郡縣圖志·卷九·河南道五》:「鍾離縣,上,郭下。」
  117. ^ 《元和郡縣圖志·卷九·河南道五》:「鍾離縣……安帝時,因東郡燕縣流入鍾離者,於此置燕縣,至高齊時復為鍾離縣。」
  11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招義縣……治所在今安徽明光市東北六十里女山湖鎮(原名舊縣)。」
  119. ^ 《太平寰宇記·卷十六·河南道十六》:「招信縣……本漢睢陵縣,屬臨淮郡。宋僑立濟陰郡,《宋書》云:『泰始三年以濟陰流人寓於此土,遂分鐘離東界置濟陰郡。』」
  120. ^ 《太平寰宇記·卷十六·河南道十六》:「隋大業元年以元德太子名昭,改為化明縣。」
  121. ^ 《元和郡縣圖志·卷九·河南道五》:「招義縣……隋大業元年為化明縣,屬濠州,武德七年更名招義縣。」
  12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定遠縣……南朝梁天監三年(504)置,治所在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大橋鄉三官集……天寶四年(745)移今定遠縣。」
  123. ^ 《元和郡縣圖志·卷九·河南道五》:「定遠縣……梁武帝天監初置,屬定遠郡。高齊改為大安郡。隋仁壽元年廢郡,改定遠縣為臨濠縣,屬濠州。」
  124. ^ 《新唐書·地理志》:「定遠……本臨豪,武德三年更名。」
  12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光州……治所在光城縣(今河南光山縣)。隋大業初改弋陽郡。唐武德三年(620)復為光州,治所在光山縣(今河南光山縣),太極元年(712)移治定城縣(今河南潢川縣)。」
  126. ^ 《新唐書·卷三十一·地理五》:「光州弋陽郡,上。」
  127. ^ 127.0 127.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乾寧三年……淮南將朱延壽奄至蘄州,圍其城。大將賈公鐸方獵,不得還,伏兵林中,命勇士二人衣羊皮夜入延壽所掠羊群,潛入城,約夜半開門舉火為應,復衣皮返命。公鐸如期引兵至城南,門中火舉,力戰,突圍而入。延壽驚曰:『吾常恐其潰圍而出,反潰圍而入,如此,城安可猝拔!』乃白行密,求軍中與公鐸有舊者持誓書金帛往說之,許以婚。壽州團練副使柴再用請行,臨城與語,為陳利害。數日,公鐸及刺史馮敬章請降。以敬章為左都押牙,公鐸為右監門衛將軍。延壽進拔光州,殺刺吏劉存。」
  12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定城縣……治所即今河南潢川縣。」
  129. ^ 《舊唐書·地理志》:「定城……貞觀元年,廢弦州,以定城屬光州,州所理也。」
  130. ^ 《元和郡縣圖志·卷九·河南道五》:「定城縣……本漢弋陽縣,屬汝南郡。」
  131. ^ 《隋書·地理志》:「定城……後齊置南郢州,後廢入南、北二弋陽縣,後又省北弋陽入南弋陽,改為定遠焉。」
  13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光山縣……治所即今河南光山縣。」
  133. ^ 《隋書·地理志》:「光山,舊置光城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置縣焉。」
  134. ^ 《元和郡縣圖志·卷九·河南道五》:「光山縣……宋孝武帝大明初,於此立光城縣,隋開皇三年廢入樂安縣,十八年又置光山縣。」
  13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殷城縣……治所在今河南商城縣西。」
  136. ^ 《元和郡縣圖志·卷九·河南道五》:「殷城縣……宋僑立苞信縣於此,梁以苞信縣屬義州。」
  137. ^ 《隋書·地理志》:「殷城舊曰包信,開皇初改名焉。」
  13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固始縣……南朝宋泰始中僑置,治所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北……隋開皇初,移治今固始縣。」
  139. ^ 《元和郡縣圖志·卷九·河南道五》:「固始縣……宋明帝失淮北地,乃於此僑立新蔡郡,領固始一縣。」
  140. ^ 《隋書·地理志》:「固始,梁曰蓼縣。後齊改名焉,置北建州,尋廢州,置新蔡郡。後周改置澮州。開皇初州郡並廢入,又改縣為固始。」
  14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仙居縣……治所在今河南光山縣西北仙居店。」
  142. ^ 《元和郡縣圖志·卷九·河南道五》:「仙居縣……至宋分立樂安縣,天寶元年改為仙居縣,縣西有仙居山,因以為名。」
  14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黃州……治所在南安縣(開皇十八年改名黃岡縣,即今湖北新洲縣)……中和五年(885)徙治邾縣故城南(今湖北黃州市)。」
  144. ^ 《新唐書·卷三十一·地理五》:「黃州齊安郡,下。本永安郡,天寶元年更名。」
  145.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乾寧元年三月……黃州刺史吳討舉州降楊行密。」
  14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黃岡縣……隋開皇十八年(598)置,治所即今湖北新洲縣……唐中和五年(885)移治邾縣故城南(今湖北黃州市)。」
  147. ^ 《舊唐書·地理志》:「黃岡……隋改齊安為黃州,治黃岡。」
  148. ^ 《隋書·地理志》:「黃岡……齊曰南安,又置齊安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黃岡。」
  14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黃陂縣……治所在今湖北黃陂縣北三里。」
  150.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黃陂縣……三國時劉表為荊州刺史,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懼吳侵軼,建安中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因名黃城鎮。周大象元年,改鎮為南司州,並置黃陂縣。」
  15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麻城縣……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東十五里。」
  152. ^ 《隋書·地理志》:「麻城……梁置信安。」
  153.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麻城縣……本漢西陵縣地,梁於此置信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麻城縣。」
  154. ^ 《新唐書·地理志》:「麻城……元和三年省入黃岡。」
  15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舒州……治所在懷寧縣(今安徽潛山縣)。」
  156. ^ 《新唐書·地理志》:「舒州同安郡,上。至德二載更名盛唐郡,後復故名。」
  157.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五》:「中和四年……群盜陳儒攻舒州,澞求救於廬州。楊行愍力不能救,謀於其將李神福,神福請不用寸刃而逐之。乃多齎旗幟,間道入舒州,頃之,引舒州兵建廬州旗幟而出,指畫地形,若布大陳狀;賊懼,宵遁。神福,洺州人也。久之,群盜吳迥、李本復攻舒州,澞不能守,棄城走,駢使人就殺之。楊行愍遣其將合肥陶雅、清流張訓等將兵擊吳迥、李本,擒斬之,以雅攝州刺史。」
  158.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六》:「天啟二年……滁州刺史許勍襲舒州,刺史陶雅奔廬州。」
  159.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景福二年冬十月……舒州刺史倪章棄城走,楊行密以李神福為舒州刺史。」
  160.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懷寧縣……治所即今安徽潛山縣。」
  161. ^ 《舊唐書·地理志》:「懷寧……武德四年,改(熙州)為舒州,以懷寧為州治。」
  162.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五·淮南道三》:「懷寧縣……本漢皖縣,……永嘉亂後遂廢。晉安帝復於舊縣改置懷寧縣。」
  16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宿松縣……治所在今安徽宿松縣。」
  164. ^ 《隋書·地理志》:「宿松,梁置高塘郡。開皇初郡廢,改縣曰高塘,十八年又改名焉。」
  16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望江縣……治所即今安徽望江縣。」
  166.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五·淮南道三》:「望江縣……本漢皖縣地,《宋書·州郡志》:『晉安帝於此立新冶縣,屬晉熙郡。』」
  167. ^ 《隋書·地理志》:「望江……開皇十一年改曰義鄉,十八年改名焉。」
  16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太湖縣……治所即今安徽太湖縣。」
  169. ^ 《宋書·州郡志》:「太湖左縣長,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太湖、呂亭二縣,屬晉熙,後省,明帝泰始二年復立。」
  170.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五·淮南道三》:「太湖縣……至齊建元二年,行台左丞盧潛更修故太湖城,立為龍安郡,以太湖、東陳二縣屬焉。陳太建五年,郡及東陳縣並廢,唯太湖縣獨存。」
  171. ^ 《隋書·地理志》:「太湖,開皇初改為晉熙,十八年復改名焉。」
  17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桐城縣……治所即今安徽桐城縣。」
  173. ^ 《隋書·地理志》:「同安,舊曰樅陽,並置樅陽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改名焉。」
  174. ^ 《新唐書·地理志》:「桐城……本同安,至德二載更名。」
  17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蘄州……治所在齊昌縣(今湖北蘄春縣西北六里羅州城)。」
  176. ^ 《新唐書·地理志》:「蘄州蘄春郡,上。」
  17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蘄春縣……西漢置,治所在今湖北蘄春縣西南蘄水東岸土門……隋開皇十八年(598)……治所在今蘄春縣西北六里羅州城。」
  178.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蘄春縣,上。郭下。」
  179.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蘄春縣……本漢舊縣,屬江夏郡,因蘄水以為名也。」
  180. ^ 《隋書·地理志》:「蘄春,舊曰蘄陽,梁改曰蘄水。後齊改曰齊昌,置齊昌郡。開皇十八年改為蘄春。」
  18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黃梅縣……治所在今湖北黃梅縣西北大河鎮東一裏白花坂。」
  182. ^ 《隋書·地理志》:「黃梅,舊曰永興,開皇初改曰新蔡,十八年改名焉。」
  183.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黃梅縣……隋開皇九年置新蔡縣,屬蘄州。仁壽元年改為黃梅縣,因縣北黃梅山為名。」
  18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濟縣……治所在今湖北武穴市北六十二里梅川鎮。」
  185. ^ 《新唐書·地理志》:「廣濟……本永寧,武德四年析蘄春置,天寶元年更名。」
  186.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廣濟縣……本漢蘄春縣地,武德四年以此地衝要,置永寧縣,天寶元年以名重,改為廣濟縣。」
  18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蘄水縣……治所即今湖北浠水縣。」
  188.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蘄水縣……本漢蘄春縣地,宋文帝於此置浠水縣。北齊改為蘭溪鎮,武德四年改為縣。」
  189. ^ 《新唐書·地理志》:「蘄水……本浠水。武德四年更名蘭溪,省羅田縣入焉。天寶元年又更名。」
  190.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鄂州……治所在江夏縣(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城區)。」
  191. ^ 《新唐書·地理志》:「鄂州江夏郡,緊。」
  192.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五》:「天佑二年二月……朱全忠遣其將曹延祚將兵與杜洪共守鄂州,庚子,淮南將劉存攻拔之,執洪、延祚及汴兵千餘人送廣陵,悉誅之。」
  19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江夏縣……治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城區。」
  194. ^ 《舊唐書·地理志》:「江夏……宋置江夏郡,治於此。隋不改。武德四年,改為鄂州,取漢縣名。」
  195.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江夏縣……東晉以汝南流人僑立汝南郡,後改為汝南縣。隋開皇九年改為江夏縣,屬鄂州。」
  19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漢陽縣……隋大業二年(606)改漢津縣置,治所在今湖北武漢市蔡甸區東臨嶂山下……唐武德四年(621)徙治鳳棲山(今武漢市漢陽區)。」
  197.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漢陽縣……隋開皇九年置戍,十七年廢戍,改置漢津縣,屬沔陽郡,大業二年改為漢陽縣。」
  19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永興縣……南朝陳置,治所在今湖北陽新縣東五十里。隋開皇十一年(591)廢入富川縣。十八年(598)改富川縣為永興縣,移治今陽新縣。」
  199. ^ 《隋書·地理志》:「永興……陳曰陽新。平陳,改曰富川。」
  200.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永興縣……隋開皇九年改為富川,十八年改為永興縣。」
  20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武昌縣……治所即今湖北鄂州市。」
  20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蒲圻縣……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沙羡縣置,治所在兢江口(今蒲圻市東北西梁湖畔衙門咀遺址)。西晉遷治今嘉魚縣西南中洲上。東晉還治兢江口。隋開皇十二年(592)移治鮑口(今湖北蒲圻市)。」
  203.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蒲圻縣……本漢沙羡縣地,吳大帝分立蒲圻縣,因蒲圻湖為名。」
  20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崇陽縣……治所即今湖北崇陽縣。」
  205. ^ 《新唐書·地理志》:「唐年……天寶二年開山洞置。」
  206.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唐年縣……本漢沙羡縣地,天寶二年分置唐年縣。」
  20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汊川縣……唐武德四年(621)析漢陽縣置,治所在今湖北漢川縣西南葉集。大中時移治今漢川縣西北二十六里劉家隔鎮。」
  208. ^ 《新唐書·地理志》:「汊川……武德四年析漢陽置。」
  209.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汊川縣……本漢陽縣地,武德四年分置汊川縣,因汊水為名也。」
  210.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泗州……治所在宿預縣(今江蘇泗陽縣西北鄭樓鄉古城)。隋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621)復置,開元二十三年(735)徙治臨淮縣(今江蘇盱眙縣西北)。……清康熙十九年(1680)州城陷入洪澤湖,寄治盱眙縣(今江蘇盱眙縣)。」
  211. ^ 《中國歷史大辭典》(鄭天挺等編,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2000):「泗州……治宿預縣(今江蘇宿遷市東南廢黃河北岸古城)……開元二十三年(735)移治臨淮縣(今江蘇泗洪縣東南、盱眙縣對岸,今已淪入洪澤湖中)。」
  212. ^ 《新唐書·地理志》:「泗州臨淮郡,上。本下邳郡,治宿預,開元二十三年徙治臨淮。天寶元年更郡名。」
  21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乾寧元年十一月……朱全忠遣使至泗州,使者陵慢刺史張諫,諫舉州降楊行密。」
  21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臨淮縣……唐長安四年(704)析徐城縣置,治所在今江蘇泗洪縣東南,南對盱眙縣(今已淪入洪澤湖中)。」
  215. ^ 《太平寰宇記·卷十六·河南道十六》:「泗州……開元二十三年,河南道採訪處置使、嗣魯王道堅奏移州就臨淮,即今理也。」
  216. ^ 《太平寰宇記·卷十六·河南道十六》:「臨淮縣……本徐城縣地。……長安四年分徐城地置,開元中移郡於此。」
  21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徐城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改高平縣置,治所在今江蘇泗洪縣南大徐台子。唐開元二十五年(737)移治臨淮縣(今洪澤縣西臨淮鄉)。」
  218. ^ 《隋書·地理志》:「徐城,梁置高平郡。東魏又並梁東平、陽平、清河、歸義四郡為高平縣,又並梁硃沛、循儀、安豐三郡置硃沛縣。又有安遠郡,後齊廢,後周又並硃沛入高平。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更名徐城。」
  21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漣水縣……治所即今江蘇漣水縣。」
  220. ^ 《太平寰宇記·卷十七·河南道十七》:「漣水縣……宋泰始五年於此置東海郡,仍於此城北東海王城別置襄賁縣以屬焉。……隋開皇五年改襄賁為漣水縣,因縣界有漣水為名。」
  22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海州……治所在龍沮縣(今江蘇灌雲縣西南龍且)。北齊移治朐縣(北周改朐山縣,在今連雲港市西南海州鎮)。」
  222. ^ 《新唐書·地理志》:「海州東海郡,上。」
  223.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一》:「光化二年秋七月……七月,朱全忠海州戍將陳海賓請降於楊行密。淮海游奕使張訓以漢賓心未可知,與漣水防遏使廬江王綰將兵二千直趣海州,遂據其城。」
  22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朐山縣……治所即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海州鎮。」
  225. ^ 《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一·河南道七》:「朐山縣,上,郭下。」
  226. ^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河南道二十二》:「朐山縣……本漢朐縣也,屬東海郡。秦始皇立石於海上,以為秦東門闕。……宋志無朐縣。……梁於今縣北二里琅邪故城置招遠縣,屬琅邪郡,後屬魏,改為朐縣,高齊不改。周武帝建德六年改琅邪為朐山郡,改朐縣為朐山縣,取界內朐山為名也。」
  227. ^ 《隋書·地理志》:「朐山,舊曰朐,置琅邪郡。後周改縣曰朐山,郡曰朐山。」
  22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東海縣……治所即今江蘇連雲港市東南南城鎮。」
  229. ^ 《隋書·地理志》:「東海,舊置廣饒縣及東海郡,後齊分廣饒置東海縣。開皇初廢郡及東海縣,仁壽元年,改廣饒曰東海。」
  230.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沭陽縣……治所即今江蘇沭陽縣。」
  231. ^ 《隋書·地理志》:「沭陽,梁置潼陽郡。東魏改曰沭陽郡,置縣曰懷文。後周改縣曰沭陽。」
  23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懷仁縣……東魏武定七年(549)置,治所在今江蘇贛榆縣西北三十六里城頭鄉。隋開皇三年(583)移治今贛榆縣西北十二里城裡(舊贛榆)。」
  233. ^ 《隋書·地理志》:「懷仁,梁置南、北二青州。東魏廢州,立義唐郡及懷仁縣。」
  23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江寧府……治所在上元、江寧縣(今江蘇南京市)。」
  235. ^ 《新唐書·地理志》:「昇州江寧郡,至德二載以潤州之江寧縣置,上元二年廢,光啟三年復以上元、句容、溧水、溧陽四縣置。」
  236. ^ 《十國春秋·卷一·太祖世家》:「乾寧三年……是時,王命田頵守宣州,安仁義守潤州,已而昇州刺史馮弘鐸來附,分遣頵等攻掠,自淮以南、江以東諸州皆下之,於是始全有淮南之地。」
  237. ^ 《十國春秋·卷三·吳睿帝本紀》:「天祚二年冬十一月癸巳,詔齊王徐知誥置百官,以金陵府為西都。」注云:「按歐陽史吳世家:『天祚三年,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五國故事》云:『徐氏將移楊氏之祚,以昇州為大吳西都,揚為東都。』非也,蓋西都改於天祚二年,而東都則知誥受禪後改雲。」
  238. ^ 《十國春秋·卷三·吳睿帝本紀》:「天祚三年春正月……閩、吳越皆遣使勸進知誥,知誥始建齊國,立宗廟、社稷,改金陵為江寧府,牙城曰宮城,廳堂曰殿,以左右司馬宋齊丘、徐玠為左右丞相,馬步判官周宗為內樞判官,周廷玉為內樞使,自餘百官皆如天子之制。」
  23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上元縣……治所即今江蘇南京市。」
  240.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上元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改江寧為歸化縣。九年,改為白下縣,屬潤州。貞觀九年,又改白下為江寧。……上元二年廢昇州,仍改江寧為上元縣。」
  24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江寧縣……西晉太康二年(281)改臨江縣置,治所在今江蘇江寧縣西南江寧鎮。隋開皇十年(590)移治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宮一帶)。五代吳天祐十四年(917)析上元縣復置江寧縣,與上元縣同城而治。」
  24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句容縣……治所即今江蘇句容縣。」
  243.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句容縣……漢舊縣也,晉元帝興於江左,為畿內第二品縣。」
  24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溧水縣……治所即今江蘇溧水縣。」
  245.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溧水縣……本漢溧陽縣地,隋開皇十一南宇文述割瀝陽之西、丹陽之東置。」
  24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溧陽縣……秦置,治所在今江蘇溧陽市西北五十里舊縣鄉……唐武德三年(620)復置……治所仍在今市西北的舊縣鄉。天復二年(902)移今溧陽市。」
  247. ^ 《隋書·地理志》:「溧水……舊曰溧陽。開皇九年廢丹陽郡入,十八年改焉。」
  24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潤州……治所在延陵縣(今江蘇鎮江市)……大業三年(607)廢。唐武德三年(620)復置,治所在丹徒縣(今江蘇鎮江市)。」
  249. ^ 《新唐書·地理志》:「潤州丹楊郡,望。武德三年以江都郡之延陵縣地置,取潤浦為州名。」
  250.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大順元年……汴將龐師古等眾號十萬。度淮,聲言救楊行密……楊行密遣其將馬敬言將兵五千,乘虛襲據潤州。」
  251.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大順元年……十二月,己丑,孫儒拔蘇州,殺李友。安仁義等聞之,焚潤廬舍,夜遁。」
  252. ^ 252.0 252.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景福元年……孫儒圍宣州。初,劉建鋒為孫儒守常州,將兵從儒擊楊行密,甘露鎮使陳可言帥部兵千人據常州。行密將張訓引兵奄至城下,可言倉猝出迎,訓手刃殺之,遂取常州。行密別將又取潤州。」
  25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丹徒縣……秦置,治今江蘇省鎮江市東丹徒鎮……唐武德三年(620年)又改延陵縣為丹徒縣,治今江蘇省鎮江市。」
  254. ^ 《舊唐書·地理志》:「丹徒……晉置南徐州。……尋以蔣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縣置潤州,東潤浦為名。皆治於丹徒縣。」
  255. ^ 《隋書·地理志》:「延陵……開皇九年州郡並廢,又廢丹徒縣入焉。」
  256. ^ 《新唐書·地理志》:「丹徒……本延陵縣地,武德三年置。」
  25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丹陽縣……治所即今江蘇丹陽市。」
  25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延陵縣……西晉太康二年(281)析曲阿縣延陵鄉置,治所在今江蘇丹陽市西南三十五里延陵鎮。隋開皇九年(589)移治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屬江都郡。唐武德三年(620)改為丹徒縣,並於今丹陽市西南延陵鎮復置延陵縣。」
  259.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延陵縣……晉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置延陵縣,蓋因季子以立名也。」
  260. ^ 《新唐書·地理志》:「延陵……故治丹徒,武德三年別置。」
  26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金壇縣……治今江蘇省金壇市金城鎮。」
  262. ^ 《新唐書·地理志》:「金壇……垂拱四年復置。」
  26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常州……治所在常熟縣(今江蘇常熟市西北)。後移治晉陵縣(今江蘇常州市)……垂拱二年 (686) 又分晉陵縣西界置武進縣,同為州治。」
  264. ^ 《新唐書·地理志》:「常州晉陵郡,望。本昆陵郡,天寶元年更名。」
  265.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龍紀元年……楊行密遣馬步都虞候田頵等攻常州……田頵攻常州,為地道入城。中宵,旌旗甲兵出於制置使杜棱之寢室,遂虜之,以兵三萬戍常州。」
  266.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龍紀元年……戊寅,孫儒自廣陵引兵度江,壬午,逐田頵,取常州,以劉建鋒守之。」
  267. ^ 《十國春秋·卷一·太祖世家》:「大順元年春正月……李友帥兵二萬屯青城,將攻常州。安仁義、劉威、田頵敗劉建鋒於武進,復取常州。」
  268.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大順元年……楊行密以其將張行周為常州制置使。閏月,孫儒遣劉建鋒攻拔常州,殺行周,遂圍蘇州。」
  26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晉陵縣……治所即今江蘇常州市。」
  270. ^ 《舊唐書·地理志》:「晉陵……隋省郡,於常熟縣置常州。武德中,移於今治。」
  271.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晉陵縣……漢之毗陵也。」
  27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武進縣……西晉太康二年(281)分丹徒、曲阿二縣地置,治所在今江蘇丹陽市東五十里……唐武德三年(620)復置……治所在今江蘇武進縣。八年(625)省入晉陵縣。垂拱二年(686)復置,與晉陵縣同為常州治。」
  273. ^ 《舊唐書·地理志》:「武進……垂拱二年,又分晉陵置,治於州內。」
  274. ^ 《新唐書·地理志》:「武進……武德三年以故蘭陵縣地置,貞觀八年省入晉陵,垂拱二年復置。」
  275.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武進縣……垂拱二年,又析晉陵西界立武進縣於州理。」
  27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江陰縣……治所即今江蘇江陰市。」
  27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義興縣……治所即今江蘇宜興市。」
  278. ^ 《隋書·地理志》:「義興,舊曰陽羨,置義興郡。平陳,郡廢,改縣名焉。」
  27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無錫縣……治所即今江蘇無錫市。」
  280.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無錫縣……漢舊縣也。」
  28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宣州……治所在宛陵縣(大業初改宣城縣,今安徽宣州市)。」
  282. ^ 《新唐書·地理志》:「宣州宣城郡,望。」
  28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龍紀元年……楊行密圍宣州,城中食盡,人相啖,指揮使周進思據城困逐趙鍠。鍠將奔廣陵,田頵追擒之。未幾,城中執進思以降。……行密表言於朝,詔以行密為宣歙觀察使。」
  28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宣城縣……治所即今安徽宣州市。」
  285. ^ 《舊唐書·地理志》:「宣城……梁置南豫州,隋改為宣州,煬帝又為宣城郡,皆此治所。」
  286.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宣城縣……本漢宛陵縣,屬丹陽郡。」
  287. ^ 《隋書·地理志》:「宣城……平陳,郡廢,仍並懷安、寧國、當塗、浚遒四縣入焉。」
  288. ^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戴均良等,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2010):「涇縣……治今上坊。」
  28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涇縣……治所在今安徽涇縣西青弋江西岸。」
  290.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涇縣……本漢舊縣,因涇水以為名,屬丹陽郡。」
  29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當塗縣……東晉咸和初僑置,寄治於湖縣(在今安徽蕪湖縣西北王旭鄉)。隋開皇九年(589)徙治姑孰城(即今安徽當塗縣)。」
  292.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當塗縣……成帝時以將被指當塗縣流人過江在於湖者,僑立為當塗縣,屬淮南郡。」
  29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廣德縣……東漢末吳分故鄣縣置,治所在今安徽廣德縣西南。隋開皇九年(589)併入石封縣。唐至德二年(757)改綏安復置,治所即今廣德縣。」
  294. ^ 《隋書·地理志》:「綏安,舊曰石封。平陳,改名焉。」
  295.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廣德縣……至德二年,改為廣德。」
  29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南陵縣……南朝梁普通六年(525)置,為南陵郡治。治所在赭圻城(今安徽繁昌縣西北三十里赭圻嶺北麓)。唐長安四年(704)移治青陽城,即今南陵縣治。」
  297.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南陵縣……本漢春谷縣地,梁於此置南陵縣。」
  29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太平縣……唐天寶十一年(752)分涇縣西南十四鄉置……治所在今安徽黃山市黃山區東仙源鎮。」
  299.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太平縣……本涇縣地,天寶四年,宣城郡太守李和上奏,割涇縣西南十四鄉置。」
  300. ^ 《新唐書·地理志》:「太平……天寶十一載析當塗、涇置,大曆中省,永泰中復置。」
  30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寧國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吳分宛陵南鄉置……治所在今安徽寧國縣南十三里獨山……隋開皇九年(589)廢入宣城縣,唐武德三年(620)復置,移今治。」
  302.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寧國縣……本後漢末分宛陵南鄉置,屬丹陽郡。」
  303. ^ 《隋書·地理志》:「宣城……平陳,郡廢,仍並懷安、寧國、當塗、浚遒四縣入焉。」
  304. ^ 《新唐書·地理志》:「寧國……武德三年析宣城置,六年省,天寶三載析宣城、當塗復置。」
  30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旌德縣……治所即今安徽旌德縣(旌陽鎮)。」
  306. ^ 《新唐書·地理志》:「旌德……寶應二年析太平置。」
  30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池州……治所在秋浦縣(五代楊吳改為貴池縣,即今安徽貴池市)。」
  308. ^ 《新唐書·地理志》:「池州,上。武德四年以宣州之秋浦、南陵二縣置,貞觀元年州廢,縣還隸宣州,永泰元年復析宣州之秋浦、青陽,饒州之至德置。」
  309.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七》:「文德元年……鍠兄乾之自池州帥眾救宣州,行密使其將陶雅擊乾之於九華,破之。乾之奔江西,以雅為池州制置使。」
  310.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貴池縣……治所即今安徽貴池市。」
  311. ^ 《舊唐書·地理志》:「秋浦,州所治。」
  312. ^ 《隋書·地理志》:「秋浦,舊曰石城。平陳廢,開皇十九年置,改名焉。」
  31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青陽縣……治所即今安徽青陽縣。」
  314. ^ 《新唐書·地理志》:「青陽……天寶元年析涇、南陵、秋浦置。」
  31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石埭縣……南朝梁大同二年(536)以故石埭場置……治所即今安徽石台縣治(七里鎮)……唐永泰二年(766)析秋浦、青陽、涇縣復置……治所在今黃山市黃山區西北廣陽鄉南。」
  316.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至德縣……永泰二年洪府都督李勉奏割秋浦、青陽、涇三縣,於吳所置陵陽城南五里置。」
  31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建德縣……治所在今安徽東至縣北梅城鎮。」
  318.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至德縣……至德二年刺史宋若思奏置,因年號為名。」
  31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歙州……治所在海寧縣(後改為休寧縣,今安徽休寧縣東十里萬安鎮)。大業三年(607)改為新安郡。隋末移治歙縣(今安徽歙縣)。唐武德四年(621)復為歙州,治所仍在歙縣。」
  320. ^ 《新唐書·地理志》:「歙州新安郡,上。」
  321.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景福二年八月……丙辰,楊行密遣田頵將宣州兵二萬攻歙州;歙州刺史裴樞城守,久不下。時諸將為刺史者多貪暴,獨池州團練使陶雅寬厚得民,歙人曰:『得陶雅為刺史,請聽命。』行密即以雅為歙州刺史,歙人納之。雅盡禮見樞,送之還朝。」
  32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歙縣……治所即今安徽歙縣(徽城鎮)。」
  323.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歙縣……郭下。」
  324.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歙縣……本秦舊縣也。縣西有歙浦,因以為名。」
  325. ^ 《隋書·地理志》:「歙……平陳廢,十一年復。」
  32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休寧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海寧縣置……治所在南當水口山上(今安徽休寧縣西三十里渠口鄉)……唐武德七年(624)移治萬歲山(今休寧縣東萬安鎮)。天寶九年(750)移治松蘿山之陽(即今休寧縣治)。」
  327. ^ 《隋書·地理志》:「休寧……舊曰海寧,開皇十八年改名焉。」
  32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黟縣……秦置……治所在今安徽黟縣東五里……隋開皇九年(589)省入海寧縣,十一年(591)復置,移治今黟縣。」
  329. ^ 《隋書·地理志》:「黟……平陳廢,十一年復。」
  330.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績溪縣……治所即今安徽績溪縣。」
  331.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績溪縣……大曆二年,刺史長孫全緒奏分歙縣置,此縣北有乳溪與徽溪,相去一里,並流,離而複合,有如績焉,因以為名。」
  33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婺源縣……唐開元二十八年(740)置……治所即今江西婺源縣西北清華鎮。天祐中,移治弦高鎮(即今婺源縣)。」
  333. ^ 《新唐書·地理志》:「婺源……開元二十八年析休寧置。」
  33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祁門縣……唐永泰二年(766)改昌門縣置……治所在今安徽祁門縣西石山塢……大曆五年(770)移治今祁門縣。」
  335.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祁門縣……永泰元年草賊方清於此偽置昌門縣,以為守備。刺史長孫全緒討平之,因其舊城置縣,恥其舊號,以縣東北一里有祁山,因改為祁門縣。」
  336. ^ 《新唐書·地理志》:「祁門……永泰二年平方清,因其壘析黟及饒州之浮梁置。」
  33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洪州……治所在豫章縣(今江西南昌市西)。貞觀中,徙治今南昌市。」
  338. ^ 《新唐書·地理志》:「洪州豫章郡,上都督府。」
  339.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五》:「天佑三年九月……秦裴拔洪州,虜鍾匡時等五千人以歸。」
  340.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南昌縣……西漢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東。南朝陳移治今南昌市西郊紅石崗上。隋改名豫章縣,唐寶應元年(762)又改名鍾陵縣,貞元中復名南昌縣……治所即今南昌市。」
  341.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南昌縣……郭下。」
  342.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南昌縣……漢高帝六年置。隋平陳,改為豫章縣。」
  343. ^ 《新唐書·地理志》:「南昌……寶應元年更豫章曰鍾陵。貞元中又更名。」
  34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吳皋縣……治所即今江西豐城市。」
  345. ^ 《隋書·地理志》:「豐城,平陳廢。十二年置,曰廣豐。仁壽初改名焉。」
  34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高安縣……治所即今江西高安縣。」
  347.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高安縣……本漢建城縣,武德五年改為高安,仍於縣置靖州。」
  34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建昌縣……東漢永元十六年(104)分海昏縣置,治所在今江西奉新縣西一百四十里,潦河南……南朝宋元嘉二年(425)移治廢海昏城(今江西永修縣西北艾城)。」
  34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新吳縣……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置,治所在今江西奉新縣西北三十里故縣……唐神龍二年(706)徙治今奉新縣。」
  350.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新吳縣……後漢靈帝中平中分海昏縣置。隋開皇九年,省入建昌。武德五年又置,舊隸楚,今新屬吳,故曰新吳。」
  351. ^ 《新唐書·地理志》:「武德五年置南昌州,又析置龍安、永脩、新吳三縣。八年州廢,省永脩、龍安、新吳。」
  352. ^ 《新唐書·地理志》:「新吳……永淳二年析建昌復置。」
  35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分寧縣……治所即今江西修水縣。」
  354.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分寧縣……貞元十六年,刺史李巽奏分武寧縣西界置,因以名焉。」
  35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武寧縣……唐長安四年(704)分建昌縣置,治所在甘羅(今江西武寧縣西二十里石渡鄉新華村)……後徙治今武寧縣北柘林水庫庫區。」
  356. ^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武寧縣……武周長安四年(704年)分建昌縣置,唐景雲元年(710年)復名豫寧縣,縣治遷今石渡鄉新華村。寶應元年(762年)復名武寧縣,後縣治又遷玉枕山前(即柘林水庫淹沒之古艾鎮)。」
  357.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武寧縣……長安四年割建昌界置。」
  358. ^ 《新唐書·地理志》:「武寧……長安四年析建昌置,景雲元年曰豫寧,寶應元年復故名。」
  35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江州……治所在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市東)……東晉咸康六年(340)徙治尋陽縣(今湖北黃梅縣西南)……南朝宋升明元年(477)徙治柴桑縣(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梁太平二年(557)徙治南昌縣(今南昌市東),陳天嘉初復移治湓口城(今九江市)。」
  360. ^ 《新唐書·地理志》:「江州潯陽郡,上。本九江郡,天寶元年更名。」
  361.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五》:「天佑三年……鎮南節度使鍾傳以養子延規為江州刺史。傳薨,軍中立其子匡時為留後。延規恨不得立,遣使降淮南。」
  36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潯陽縣……治所即今江西九江市。」
  363. ^ 《舊唐書·地理志》:「潯陽,州所理。」
  364. ^ 《隋書·地理志》:「湓城……舊曰柴桑,置尋陽郡。」
  365.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潯陽縣……隋平陳,改潯陽為彭蠡縣,大業二年改為湓城縣。」
  366. ^ 《新唐書·地理志》:「潯陽……本湓城,武德四年更名。」
  36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都昌縣……唐武德五年(622)置,治所在今江西都昌縣東北七十五里北炎鄉洞門口……大曆間徙治今都昌縣。」
  368.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都昌縣……本漢彭澤縣地,武德五年分置都昌縣,以縣北有都村,配以『昌』字,取嘉名也。」
  36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彭澤縣……西漢置,治所在今江西湖口縣東南三十里江橋鄉柳德昭村附近……隋平陳後改置龍城縣,移治今江西彭澤縣西二里……唐武德八年(625)廢浩州,移彭澤縣於廢浩州城內(今彭澤縣東南四十里黃嶺鄉舊縣街)。」
  370.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彭澤縣……本漢舊縣,屬豫章郡,置彭城湖南,因以為名。」
  371. ^ 《隋書·地理志》:「彭澤……平陳,郡縣並廢,置龍城縣。開皇十八年改名焉。」
  37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德安縣……治所即今江西德安縣。」
  37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饒州……治所在鄱陽縣(今江西波陽縣)。」
  374. ^ 《新唐書·地理志》:「饒州鄱陽郡,上。」
  375. ^ 375.0 375.1 375.2 375.3 375.4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開平三年七月……危全諷在象牙潭,營柵臨溪,亘數千里。庚辰,周本隔溪布陳,先使羸兵嘗敵。全諷兵涉溪追之,本乘其半濟,縱兵擊之,全諷兵大潰,自相蹂藉,溺水死者甚眾,本分兵斷其歸路,擒全諷及將士五千人。乘勝克袁州,執刺史彭彥章,進攻吉州,歙州刺史陶雅使其子敬昭及都指揮使徐章將兵襲饒、信,信州刺史危仔倡請降,饒州刺史唐寶棄城走。行營都指揮使米志誠、都尉呂師造等敗苑玫於上高。吉州刺史彭玕帥眾數千人奔楚,楚王殷表玕為郴州刺史,為子希范娶其女。淮南以左先鋒指揮使張景思知信州,遣行營都虞候骨言將兵五千送之。危仔倡聞兵至,奔吳越,吳越王鏐以仔倡為淮南節度副使,更其姓曰元氏。危全諷至廣陵,弘農王以其嘗有德於武忠王,釋之,資給甚厚。八月,虔州刺史盧光稠以州附於淮南。於是江西之地盡入於楊氏。」
  37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縣……西漢以番陽縣改名,治所在今江西波陽縣東北古縣渡鎮……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徙治吳芮故城(今波陽縣)。」
  377. ^ 《舊唐書·地理志》:「鄱陽……古城在今縣東界,有鄱江,今為州所理。」
  378.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鄱陽縣……秦置。孫權分豫章置鄱陽郡,理於此。」
  37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餘干縣……治所即今江西餘干縣。」
  380.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餘干縣……漢余汗縣,淮南王雲『田於余汗』,是也。縣因於汗之水為名。」
  38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樂平縣……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在今江西樂平市東洺口,九年(626)廢。開元中復置,徙治今樂平市。」
  382. ^ 《新唐書·地理志》:「樂平……武德四年置,九年省,後復置。」
  38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浮梁縣……治所即今江西浮梁縣。」
  384.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浮梁縣……開元四年,刺史韋玢再置,改名新昌,天寶元年改名浮梁。」
  38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德興縣……治所即今江西德興市。」
  386.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信州……治所在上饒縣(今江西上饒市西北天津橋)。」
  387. ^ 《新唐書·地理志》:「信州,上。乾元元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及建、撫之地置。」
  38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上饒縣……治所在今江西上饒市西北天津橋。」
  389.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上饒縣……郭下。」
  390.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上饒縣……本吳所置。」
  391. ^ 《新唐書·地理志》:「上饒……武德四年置,隸饒州。」
  392.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弋陽縣……治所即今江西弋陽縣。」
  393.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弋陽縣……後漢分余汗東界立葛陽縣,自吳至陳並屬鄱陽郡。」
  394. ^ 《隋書·地理志》:「弋陽,舊曰葛陽,開皇十二年改。」
  39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貴溪縣……治所在今江西貴溪縣西一里。」
  396.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貴溪縣……永泰元年,洪州觀察使李勉奏割樂平、餘干二縣置,在貴溪口,因以為名。」
  39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玉山縣……唐武后證聖二年(695)析常山、須江、弋陽等縣置,治所在今江西玉山縣東二里林崗鄉駐地東津橋,後徙今玉山縣。」
  398.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玉山縣……證聖元年,分常山、須江等縣置。」
  39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撫州……治所在臨川縣(今江西臨川市西)……寶應元年(762)與縣同移治今臨川市。」
  400. ^ 《新唐書·地理志》:「撫州臨川郡,上。」
  40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臨川縣……隋開皇九年(589)改臨汝縣置,治所在今江西臨川市西五里……唐寶應中移治今撫州市。」
  402. ^ 《舊唐書·地理志》:「臨川,州所理。」
  40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南城縣……西漢高帝六年(前20)置,治所在石下(今江西南城縣東南洪門水庫內)……西晉太康初,遷治盱江西岸塌埠街(今縣北光塔村)……唐乾符時移治今南城縣治。」
  404.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南城縣……漢分豫章郡立為南城縣。」
  40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崇仁縣……治所即今江西崇仁縣。」
  406. ^ 《隋書·地理志》:「崇仁,梁置巴山郡,領大豐、新安、巴山、新建、興平、豐城、西寧七縣。平陳,郡縣並廢,以置縣焉。」
  407. ^ 《中國歷史大辭典》:「南豐縣……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分南城縣置,治今江西廣昌縣東……開元八年(720)再置,徙治今江西南豐縣東,開成二年(837)再徙治於今南豐縣。」
  408.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南豐縣……本漢南城縣之地,吳少帝分以為南豐縣。隋平陳,省入南城。景雲二年又置,先天二年又廢,開元八年復置。」
  40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吉州……治所在廬陵縣(今江西吉水縣北)……永淳元年(682)與州治廬陵縣同徙治今江西吉安市。」
  410. ^ 《新唐書·地理志》:「吉州廬陵郡,上。」
  41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廬陵縣……秦置,治所在今江西泰和縣西北三里……南朝梁廢入石陽縣,隋開皇十年(590)復改石陽縣為廬陵縣,治所在今江西吉水縣北……唐永淳初,移治今吉安市。」
  412. ^ 《舊唐書·地理志》:「廬陵……隋復為廬陵,州所治也。」
  413.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江南西道七》:「廬陵縣……漢舊縣,屬豫章郡。後漢獻帝興平元年,孫策分立廬陵郡,改縣曰高昌。梁改高昌為石陽縣。隋平陳廢郡,復為廬陵。」
  414.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廬陵縣……晉移郡於此,隋改為州,又改名石陽縣為廬陵,因廬水為名。」
  41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太和縣……唐武德八年(625)以泰和縣改名,治所在今江西泰和縣西六里。貞觀元年(627)復移治今泰和縣西三里。貞元三年(787)又移治今泰和縣。」
  416.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江南西道七》:「太和縣……漢為廬陵縣地,屬豫章。」
  417. ^ 《輿地廣記·卷二十五·江南西路》:「太和縣……吳置西昌、東昌二縣。」
  418. ^ 《隋書·地理志》:「泰和……平陳置,曰西昌。十一年省東昌入,更名焉。」
  419. ^ 《新唐書·地理志》:「太和……武德五年置南平州,並置永新、廣興、東昌三縣。八年州廢,省永新、廣興、東昌入太和,來屬。」
  420.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安福縣……治所即今江西安福縣。」
  421. ^ 《輿地廣記·卷二十五·江南西路》:「安福縣……本漢安成縣,屬長沙國……晉改曰安復。」
  422. ^ 《隋書·地理志》:「安復……舊置安成郡。平陳,郡廢,縣改曰安成。十八年又曰安復。」
  423.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安福縣……武德中改為安福縣。」
  424. ^ 《新唐書·地理志》:「安福……武德五年以縣置穎州,七年州廢,來屬。」
  42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永新縣……三國吳寶鼎二年(267)置,治所在今江西永新縣西北三十五里沙市……唐顯慶四年(659)復置,治所即今永新縣。」
  426.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永新縣……本漢廬陵縣地,吳歸命侯所置,屬安城郡。」
  42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新淦縣……西漢置,治所即今江西樟樹市……隋開皇十一年(591)徙治今江西新幹縣。」
  428.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新淦縣……本漢舊縣,豫章南部都尉所居,縣有淦水,因以為名。」
  42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袁州……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
  430. ^ 《新唐書·地理志》:「袁州宜春郡,上。」
  431.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宜春縣……西漢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隋開皇十一年(591),移於袁州(今宜春市)東五里。唐武德四年 (621) 仍移治今宜春市。」
  432. ^ 《舊唐書·地理志》:「宜春,州所理。」
  433.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八·江南西道六》:「宜春縣……漢舊縣也,屬豫章郡。高帝六年,灌嬰於此築城,置宜春縣,武帝封長沙定王子成為宜春侯。」
  434.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宜春縣……晉武帝太康元年,以太后諱春,改為宜陽縣。」
  435. ^ 《舊唐書·地理志》:「宜春,漢縣。……晉改為宜陽。」
  436.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江南西道七》:「宜春縣……隋開皇十一年廢安成,並於宜陽縣,置袁州,移縣於周東五里;十七年改宜陽為宜春。」
  43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萍鄉縣……三國吳寶鼎二年(267)析宜春縣置,治所在今江西萍鄉市東四十里蘆溪鎮西南古崗……隋徙治今萍鄉市。」
  438. ^ 《舊唐書·地理志》:「萍鄉……吳分宜春置萍鄉縣,屬安成郡。」
  439.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江南西道七》:「萍鄉縣……本漢宜春縣地,屬豫章郡。吳寶鼎二年分立萍鄉,先隸吉州,隋開皇十一年屬袁州。」
  440.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新喻縣……唐天寶時以新渝縣改名,治所在今江西新余市南三里。大曆八年(773)徙治今新余市。」
  441.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新喻縣……本漢宜春縣地,吳孫皓分置新渝縣,因渝水為名。」
  442.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江南西道七》:「新喻縣……隋開皇九年平陳,廢為吳平縣……至大業年廢吳平,其年置袁州,再立新喻縣。」
  443. ^ 《輿地廣記·卷二十五·江南西路》:「新喻縣……本曰新渝,唐天寶後相承作『喻』。」
  444. ^ 《新唐書·地理志》:「新喻……本作『渝』,天寶後相承作『喻』。」
  445.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虔州……治所在贛縣(今江西贛州市西南)。大業三年(607)改為南康郡。唐武德五年(622)復為虔州,貞觀中州治徙今贛州市。」
  446. ^ 《新唐書·地理志》:「虔州南康郡,上。」
  447.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貞明四年冬十一月……劉信聞徐溫之言,大懼,引兵還擊虔州。先鋒始至,虔兵皆潰,譚全播奔雩都,追執之。」
  44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贛縣……西漢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益漿溪故城(今江西贛州市西南蟠龍鎮)……東晉義熙七年(411)徙治葛姥城(今贛州市東北)……梁承聖元年(552)徙治今贛州市西南……唐貞觀中,徙治今贛州市。」
  449. ^ 《舊唐書·地理志》:「贛,州所理。」
  450.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八·江南西道六》:「贛縣……本漢舊縣也,屬豫章郡。」
  451.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贛縣……貢水西南自南康縣來,章水東南自雩都縣來,二水至州北合而為一,通謂之贛水,因為縣名。」
  452. ^ 《輿地廣記·卷二十五·江南西路》:「贛縣……隋置虔州,改贛縣為南康,大業初復改為贛。」
  453. ^ 《隋書·地理志》:「贛,舊曰南康,置南康郡。平陳,郡廢。大業初縣改名焉,尋置郡。」
  45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虔化縣……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分寧都縣置,治所在今江西寧都縣西五里。隋初廢入寧都縣,開皇十八年(598)復改寧都縣為虔化縣,治所即今寧都縣。」
  455.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八·江南西道六》:「虔化縣……漢贛縣地,屬豫章郡。吳大帝時分贛縣立為陽都縣。……晉武帝改為寧都,《起居注》云:『太康元年以廬陵郡都尉之陽都縣來入』是也。」
  456.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虔化縣……隋開皇十八年,改寧都為虔化。」
  457. ^ 《隋書·地理志》:「虔化……舊曰寧都,開皇十八年改名焉。」
  458.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南康縣……西晉太康五年(284)以南安縣改置,治所在今江西南康縣西南一里,後遷今南康縣。」
  459.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八·江南西道六》:「南康縣……本漢南野縣地,屬豫章郡。漢獻帝時,吳大帝分南野立南康縣。」
  460.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南康縣……本漢灌嬰所置南埜縣也,屬豫章郡。獻帝初平二年析南埜置南安縣。」
  461.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南康縣……晉太康五年改為南康。」
  462. ^ 《輿地廣記·卷二十五·江南西路》:「南康縣……宋因之,改曰贛縣。」
  463. ^ 《隋書·地理志》:「南康,舊曰贛,大業初改名焉。」
  464.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雩都縣……西漢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古田坪(今江西于都縣東北四里)。隋大業中徙治今于都縣。唐武德初,徙治今于都縣東南梓山鄉固院,貞觀中復還治今于都縣。」
  465. ^ 《舊唐書·地理志》:「雩都……漢縣,屬豫章郡。」
  466.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雩都縣……漢初所置,因雩都水為名。」
  467.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八·江南西道六》:「雩都縣……即漢高帝六年使灌嬰防趙佗所立縣也。」
  468. ^ 《輿地廣記·卷二十五·江南西路》:「雩都縣……二漢屬豫章郡。晉、宋屬南康郡,後省。隋平陳復置,屬虔州。唐因之。」
  469.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信豐縣……治所即今江西信豐縣。」
  470. ^ 《新唐書·地理志》:「信豐,上。本南安,永淳元年析南康置。」
  471. ^ 《新唐書·地理志》:「信豐……本南安,永淳元年析南康置,天寶元年更名。」
  472.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八·江南西道六》:「信豐縣……天寶元年改天下縣名相同者,採訪使韓朝宗以泉州有南安縣,遂奏改名信豐縣,以人信物豐為名。」
  473.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大庾縣……隋開皇十年(590)置,治所在今江西大余縣西南二里……唐神龍元年(705)復置縣,移治今大余縣東二里。」
  474. ^ 《隋書·地理志》:「始興……齊曰正階,梁改名焉,又置安遠郡,置東衡州。平陳,改郡置大庾縣,又於此置廣州總管。開皇末移向南海,又十六年廢大庾入焉。」
  475. ^ 《新唐書·地理志》:「大庾,中。神龍元年析南康置。」
  476.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八·江南西道六》:「大庾縣……唐神龍元年置,因以大庾嶺名為縣。」
  477. ^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安遠縣……南齊建元初分雩都縣置,治所在今江西寧都縣南……梁大同十年(544)復置,移治今江西安遠縣南……唐貞元四年(788)復置,治所又移今安遠縣。」
  478.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八·江南西道六》:「安遠縣……梁大同十年置安遠縣。隋開皇中廢。」
  479. ^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安遠縣……刺史陸應重奏分雩都縣地置。」
  480. ^ 《舊唐書·地理志》:「安遠……貞元四年八月四日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