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南昌起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昌起義
第一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旗
暴動部隊仍懸掛的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旗[1][2][3]
日期1927年8月1日-8月3日
地點
結果
參戰方

中國共產黨
中國國民黨左派

支援: 共產國際

中國國民黨

指揮官與領導者
周恩來
朱德
葉挺
賀龍
劉伯承
盧德銘
譚平山
蔣中正
汪兆銘
朱培德
陳濟棠
張發奎
參戰單位

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

國民革命軍

兵力
約16,000人,或說總參與人數為2萬多人[4] 約4,000人
傷亡與損失
約7,000人,或說當時陣亡112人[4] 約3,000人
當時作為起義軍總指揮部的江西大旅社,現為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昌起義(中國大陸作南昌起義、八一起義、南昌八一起義、南昌暴動,台灣作南昌暴動[5][6][7][8][9],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國民黨左派革命委員會名義[10]於1927年8月1日針對中國國民黨(主要目標為國民黨右派蔣中正寧漢分裂後在南京組建的南京政府)在江西南昌發動的武裝奪權事件。南昌起義被視為第一次國共內戰開始,也是中國共產黨及其直轄與間接管轄的武裝力量事實上退出北伐戰爭的時點。

背景

[編輯]

1926至1927年間,亦即北伐期間,國民政府因「容共」或「清黨」兩種意見衝突,造成內部分裂。1927年1月,北伐軍攻克武漢,當時以國民黨左派人士為中心的政府由廣州遷往武漢,武漢方面國民黨人士主張容共並擁戴汪兆銘。3月10日在武漢召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免除蔣中正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職以外其他公職。蔣在南昌發表《告黃埔同學書》,表明不接受該決議,遂率領一批國民黨人於南京另組政府,是謂寧漢分裂

1927年4月,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提出國民黨內之共產黨員,受第三國際指使,企圖顛覆,破壞國民革命,要求取消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黨籍,隨即通過「清黨原則」,成立「清黨委員會」,全面進行清黨,並清除共產黨人,為四一二事件

1927年7月15日,武漢汪兆銘政府知悉蘇聯顧問鮑羅廷欲分化政府以助中國共產黨奪取武漢政府權力之策略後,決定和平分共。在武漢中共中央(瞿秋白主持),根據在江西九江中央負責人士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等人建議,決定在江西南昌發動武裝暴動,第一次國共合作結束,此為七一五事變

中共任命周恩來為前敵委員會書記,負責組織暴動。領導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前敵軍委、革命委員會成員和聯席會議代表共有118名[11]

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李立三惲代英彭湃張國燾譚平山聶榮臻賀昌顏昌頤林伯渠吳玉章彭澤民張曙時徐特立高語罕許廷魂鄒敬芳丁曉光肖炳章蔡廷鍇姜濟寰沈壽禎羅石冰黃太吉廖乾吾方維夏黃日葵童漢章李小青董芳城陳蔭林郭亮韓符麟王積衡穆景周徐先兆古勛銘董朗徐成章畢士悌歐震劉明夏鄒范黃雲谷呂承文魏豪廖快虎何剛江采萍馮冠英鄭明英陶鑄毛存湖肖克余濤史書元白鑫孫樹成申朝宗黃克健李鳴珂袁也烈陳守禮黃序周、羊角、陳華向滸李逸民傅傑姜振海洪超吳高群舉文忠譚家述彭鰲龔楚任善同陳文貴周士第李碩勛林超伯,朱蘊山孟湘鑒陳日新林鈞鄧鶴鳴張餘生王一德張開遠李森蔡鴻干李嘉仲陳漢章黃靈彪章覺民王貫山李桂生蔣睦修饒思誠熊禹九潘先申鄧有一章伯鈞陳賡粟裕彭干臣陳公培朱其華周國淦曾延生劉九峰李宗昭歐陽洛吳鳴和

7月26日,周恩來離開武漢,前往南昌。周離後數小時,中共中央收到共產國際電報,指示「如毫無勝利機會,則可不舉行暴動。」[12]於是中共中央立刻派張國燾為中共中央代表追趕周恩來,傳達最新指示。但是張國燾抵達九江和南昌時,起義已無法停止,停止起義動議亦被多數否決。

武漢汪政府八月宣佈正式與共產黨分裂及逐其黨員,遂決定取締共產黨言論,又通過「取締共產議案」,罷黜鮑羅廷及其他蘇聯顧問,是謂寧漢復合中共則稱為寧漢合流)。由於南京武漢兩方面都先後取締中共和鎮壓國民黨左派,故中共宣稱這是孫文「革命失敗」。

參與戰鬥的部隊

[編輯]

暴動部隊戰鬥序列

[編輯]

張發奎轄第二方面軍建制下的第十一軍(副軍長葉挺,黨代表聶榮臻)及第二十軍(軍長賀龍),由九江秘密開抵南昌,與南昌市公安局長兼第三軍軍官教導團團長朱德會合,準備發動武裝反抗。

葉挺事件發動前就是共產黨員。葉挺獨立團擴編為六個團,即第二十五師的第73、75團、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3個團(原為空架子,葉挺去後組建了70、71、72團)和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盧德銘為團長)。73團為葉挺獨立團的直接繼承者。但葉部的蔣光鼐蔡廷鍇師(第十師)只服從國民政府,不願受共產黨指揮。

  • 第二方面軍 總指揮張發奎 參謀長劉伯承
    • 第十一軍 副軍長葉挺,黨代表聶榮臻。起事後,葉挺任軍長。
      • 第十師 師長蔡廷鍇(南下一出城在進賢縣該師的主力力范進團解決,率部脫離,投奔陳銘樞)3個團4500餘人。傳統說法是蔡部並未參加南昌起義。[13]賀龍回憶「蔡廷鍇有一個師,… … 在三十日、三十一日先後到達南昌,我們把他們趕到城外駐紮了。 」《周逸群報告》記述「第十師蔡廷鍇部之二十八團故意與我教導團及第二團為難,連斃教導團隊長學生各一員,井將軍部馬匹完全奪去。賀得報告後,即約葉挺商量,適上午八時蔡已到南昌,寫一信送賀、葉請示工作,措詞非常恭順,賀即請其來軍部談話,葉亦在坐,結果表示合作,並即寫信送二十八團團長,令其退還馬匹,但尚有二十匹好馬不退。這可見蔡之不是誠意合作」。《蔡廷鍇自傳》回憶「車抵樂化站,賀龍部在該處握守向北警戒,……我見此情形,自念若不回去,則我師更為危險,遂打電話向葉挺請示。葉接我電話,請我即返南昌。返抵南昌,葉、賀已將朱培德、程潛駐南昌部隊繳械,即召集會議,在南昌成立臨時軍政府。我當退既不得,逃更不能,只有俯首服從葉、賀之命。駐留數日。」
      • 第二十四師 師長古勛銘/董仲明。該師原是空架子,葉挺去後組建了第70、71、72團,共5500人全部參加起義。
      • 第二十五師 師長李漢魂 師參謀長張雲逸 師部駐九江以南黃老門車站西端黃老門村。第73團、第74團重機槍連、第75團共3000餘人參加南昌起義後改編,周士第任師長,李碩勛任黨代表
        • 第七十三團 團長周士第,黨代表陳毅葉挺獨立團,團部駐地九江馬迴嶺。全團起事
          • 第一營營長符克振
        • 第七十四團 駐馬迴嶺以南。王爾琢率重機槍連起事。到達南昌後,由七、八百名青年組織起來的一支隊伍與原七十四團重機槍連合編為新的七十四團。團長孫樹成,參謀長王爾琢
        • 第七十五團 駐黃老門西南。三個營起事。團長孫中一,黨代表楊心畲
    • 第二十軍 軍長賀龍 黨代表廖乾五 政治部主任周逸群。全軍參加南昌起義。軍直屬約2000餘人。
    • 第九軍 軍長韋杵(未到職) 副軍長朱德
      • 軍官教育團 團長朱德。兵力一個營。
    • 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盧德銘,千餘人,未追上南昌起義部隊,後參加秋收起義
  • 南昌市公安局 局長朱德,400餘人,起義後編入第二十軍
  • 第三十軍所屬廣東農軍,800餘人,起義後編入第十一軍
  • 湖北全省總工會工人糾察隊,人槍千餘,起義後編入葉、賀部隊
  • 在武漢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人槍五百餘,其中八十餘人參加南昌起義。
  •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師生,約一團人,個別人參加南昌起義。其中陳毅臨川趕上部隊,任第73團指導員。
  • 第六軍,2個團,未趕上南昌起義
  • 襄陽方振武部,未趕上南昌起義
  • 南昌起義爆發後,張發奎在九江解散了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但張發奎沒有趕盡殺絕,給第二方面軍黨代表兼駐江西辦事處主任郭沫若、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秘書李一氓,四軍政治部秘書陽翰笙,11師政治部主任梅龔彬等人提供了一輛能坐四五人的鐵道手搖車,8月3日晚幾人坐着手搖車趕往南昌。幾個人塗家埠站時遭遇從南昌敗退下來的程潛和朱培德的潰軍洗劫一空,郭沫若的眼鏡被打掉,手錶、自來水筆被搶走,扭打的過程中,手槍也被搶走了。李一氓等人也被推推搡搡擠到了一邊,幸好開車的哨子響起,已有收穫的那群散兵才丟下他們上車離開。郭沫若等人追趕已經南下的起義軍,8月4日深夜在南昌以南不遠處追上了賀龍部。郭沫若被火線任命為宣傳委員會主任、總政主任,李一氓被任命為參謀團秘書長。

國民政府部隊戰鬥序列

[編輯]
  • 第五方面軍 總指揮 朱培德
    • 警衛團:在藩台衙門和第五方面軍司令部一起被消滅
    • 第三軍 軍長王均
      • 第八師
        • 第二十三團:在貢院背被消滅
        • 第二十四團:在東郊新營房被消滅
    • 第六軍 程潛
      • 第十九師
        • 第五十七團:在東南郊天主堂、匡廬中學被消滅
    • 第九軍 金漢鼎
      • 第二十七師
        • 第七十九團:在東南郊大營房被消滅
        • 第八十團:在東南郊老營房被消滅

經過

[編輯]

南昌

[編輯]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展品捷克斯洛伐克Vz. 24步槍和勃朗寧自動步槍(並非湘南起義時使用過的武器)

1927年8月1日凌晨2時,朱德周恩來等指揮的暴動部隊向駐守南昌的國民革命軍發動進攻,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戰,佔領全城,公佈《八一起義宣言》、《八一起義宣傳大綱》。國民政府方面調集軍隊包圍南昌。8月3日,暴動部隊撤離南昌。

8月7日,張發奎率第四軍入南昌,接着追擊暴動部隊。蔣光鼐、蔡廷鍇師在南進廣東途中脫離部隊。又因天氣暑熱,長途行軍,且未鼓動群眾,後勤工作不佳,沿途逃亡的士兵很多。陳賡任第20軍3師6團2營營長,在會昌之戰中,被打斷了腿,留在長汀福音醫院養傷,後在警衛員盧冬生護送下回到上海,在中共特科工作。

潮汕

[編輯]

在部隊到達廣東大埔縣三河壩後,周恩來決定主力南下進擊地區,企圖獲得蘇聯共產國際海運的援助。留朱德率第25師(以73團為主),加入朱德的教導團及20軍新組建的3師約3000多人。堅守三河壩。抗擊錢大鈞部3個師的追擊。南下暴動部隊在途中遭粵軍和中央軍夾擊。

9月23日至10月2日,南下暴動部隊到達汕頭。於潮安汕頭戰鬥揭陽戰鬥過程中,一度攻佔潮汕,但最終於湯坑受到大敗。20軍2個師投降,領導機關分散突圍。後譚平山、周恩來、劉伯承、賀龍、葉挺等主要負責人離隊,分別前往香港上海董朗顏昌頤率1300人餘部轉移至海陸豐地區與彭湃的赤衛隊會合,後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

朱德所部撤出三河壩時剩2000多人,路遇潰敗下來的20軍教導團參謀長周邦采率領的200餘人,得知南下部隊失敗後,朱德堅決反對解散隊伍,提出隱蔽北上去湘南。派師長周士第、師黨代表李碩勳去中央彙報。10月16日到福建武平,還有2500人;10月17日擊退追敵,剩下1500多人。部隊到達江西安遠的天心圩的狀況時:「師長、團長均皆逃走,各營、連長亦多離開。」[14]師以上軍事領導幹部只剩下朱德,政工幹部全走了。團級軍事幹部只剩下74團參謀長王爾琢,政工幹部只剩下73團政治指導員陳毅。在天心圩軍人大會上,朱德把1927年的中國革命比做1905年俄國革命。此時部隊約800人,編為一個縱隊,朱德任縱隊司令員,陳毅任縱隊政治指導員,王爾琢任縱隊參謀長,下編3個步兵大隊,1個特務大隊,1個機炮大隊(一門82迫擊炮、兩挺手提機關槍、兩挺重機槍),編餘軍官編成教導隊。

後朱得知滇軍故交范石生部駐紮韶關,1927年11月化名王楷投奔范部,改編為第16軍47師140團。1927年12月上旬聽說葉挺舉行廣州起事,朱德率部南下到韶關時,廣州起事失敗,接收了起事殘部200多人。1928年1月實情被國軍偵知,范石生通風讓朱德離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編輯]

南昌起事後當日上午,譚平山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名義,在南昌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央委員及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通過《中央委員宣言》,成立由鄧演達(未參與)、譚平山陳友仁(未參與)、吳玉章彭澤民林祖涵賀龍郭沫若黃琪翔惲代英江浩朱暉日周恩來張國燾葉挺張曙時李立三徐特立彭湃蘇兆征宋慶齡(未參與)、何香凝(未參與)、于右任(未參與)、經亨頤(未參與)等25人[15]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其後,經亨頤、于右任分別在1927年8月13日的《漢口民國日報》上發表聲明,否認參與),並推選宋慶齡(未到)、鄧演達(未到)、譚平山、張發奎(時為國民黨的第二方面軍總指揮,有意爭取其支持)、賀龍、郭沫若、惲代英組成主席團,以譚平山為主席團主席,吳玉章為祕書長,林祖涵為財務委員會主席,張國燾為農工委員會主席,惲代英代理郭沫若為宣傳委員會主席,張曙時為黨務委員會主席,劉伯承為參謀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賀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兼第二十軍軍長,葉挺為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朱德為第九軍軍長。

在暴動部隊撤離南昌,南下廣東途中到達長汀時,革命委員會決定沿用國民政府的名義對外,並以譚平山為國民政府委員長,陳友仁顧順章王荷波蘇兆征等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

9月24日,暴動部隊到達汕頭後,決定正式成立國民政府,並決定由譚平山任國民政府主席。25日張太雷到達汕頭,提出反對此前的決定,並即於第二天召開南方局會議,決定暫不發表國民政府名單。此事擱置,隨後形勢惡化而終不成事。

結局

[編輯]

1927年11月,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在中共中央擴大會議上,以違反共產國際指示所謂「政治紀律」問題,決定將譚平山開除出黨,並給予周恩來惲代英李立三等人處分。張國燾制止不力,也被處分[16]

1928年1月,朱德發動湘南起義,4月率部上井岡山,在寧岡礱市毛澤東會師,建立紅四軍

影響

[編輯]
1967年10月《人民畫報》上刊載的南昌起義舊址

本事件使中國共產黨開始擁有完全在其控制之下的武裝力量,是共產黨武力奪取政權的開端。在檢討本事件失敗原因的中共中央第十三號文件中,曾明確指出「只有決定四省()民眾武裝暴動,以及率領葉、賀軍隊暴動反抗武漢反動政府之政策,是算黨拋棄機會主義,而走上布爾什維克道路的新紀元。」[17] 因此,8月1日被中國共產黨定為其軍隊建軍節。不過,當時對外還是以國民黨左派名義舉行暴動[10]

評價

[編輯]

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說法是:

  •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18]
  • 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立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19]

中國國民黨(國民黨左派除外)、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的說法是:

在中共之外的共產主義者中,反斯大林主義的派別中的一部分,如托洛茨基主義左翼共產主義對南昌起義持負面評價:

紀念

[編輯]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旗面上的「八一」即為紀念南昌起義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於1933年6月決定,將8月1日定為中國工農紅軍的建軍節,後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繼承。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公佈的軍旗、軍徽上均綴有「八一」字樣作為軍隊標誌。在證件、帽徽、軍服紐扣、腰帶、軍服內襯裏、軍服拉鏈扣等多處標有「八一」軍徽的圖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將當時作為起事軍總指揮部的江西大旅社闢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南昌於1977年在市區中心建「八一湘南起義紀念塔」,並於1997年將紀念塔所處的廣場改名為「八一廣場」(原名「人民廣場」)。南昌市內尚有多處以「八一」命名的建築如八一大道八一公園八一大橋等。

1981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由湯曉丹導演的電影南昌起義。2017年公映的《建軍大業》也以此為題材,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的獻禮片

相關人員

[編輯]

南昌起義參加者有2萬多人,留下名字僅1,066人。南昌起義時陣亡112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死亡479人。已知的南昌起義參加者中,最後逝世的是彭猗蘭。她在2010年6月29日逝世,享年102歲[4]

參加起事的國府人員

[編輯]
  • 蔡廷鍇,時任第十一軍副軍長兼第十師師長,左翼總指揮,南下出城時率部脫離起事部隊
  • 侯鏡如,時任第二十軍教導團團長,1931年與中共失去組織聯繫,1933年轉投國民政府
  • 文強,職務不詳
  • 龔楚,時任第二十軍補充團團長,中國工農紅軍將領,1935年轉投國民政府
  • 區壽年,時任第十一軍第十師二十八團三營營長,隨蔡廷鍇脫離起事部隊
  • 彭士量,時任第十一軍第十師營長,隨蔡廷鍇脫離起事部隊

參加起事的中共人員

[編輯]

直接參加南昌起義的中共人員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領導人職務的有18人。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7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的3人[4]

  • 開國元帥
    • 朱德:起義軍第9軍副軍長
    • 劉伯承: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
    • 陳毅:起義軍11軍25師73團指導員
    • 林彪:起義軍11軍25師73團1營7連連長
    • 賀龍:起義軍第20軍軍長
    • 葉劍英:第4軍參謀長
    • 聶榮臻:起義軍11軍黨代表
  • 開國大將
    • 粟裕馬日事變後,粟裕從就讀的常德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的下水管道逃出,輾轉到了武昌。被組織安排到葉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24師軍事教導隊入了黨,當了班長。
    • 陳賡:從蘇聯回國後被組織安排到唐生智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軍任特務營營長,實際上擔負着保衛黨中央機關的重任。四一二事變後,汪精衛指示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把特務營繳械解散。陳賡隨周恩來於七月下旬秘密到達九江,七月二十七日抵達南昌擔負起義總指揮部的保衛工作,和李立三一起在起義中逮捕了一批反革命分子,接管了江西省的銀行,並把沒收的大批財產用汽車送往總指揮部參謀團。撤離南昌時,陳賡被調到賀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 第三師第六團第一營任營長。
    • 許光達:黃埔五期,隨隊從廣州遷入黃埔武漢分校,被編入炮兵大隊第十一隊繼續學業。四一二事變後,第五期學員不得不提前畢業。許光達到駐江西九江的張發奎第二方面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直屬炮兵營任見習排長。南昌起義當天傍晚,許光達正在九江。第二天一早,許光達就接到指令:所有黨員分頭離開炮兵營,在九江城南門外集合,然後到南昌加入暴動部隊。許光達一行七人和接應人員接上頭,到達南昌時已經是暴動的一周之後,暴動部隊已經南下。後在寧都趕上了擔任後衛任務的第二十五師。許光達先後在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團十一連任排長、代理連長等職務。
    • 張雲逸: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二十五師參謀長,說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同意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參謀長盧德銘出任新組建的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亦稱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盧德銘帶領該團由武漢向南昌進發,未趕上參加南昌起義,遂轉入山區,成為秋收起義的主力。8月1日起義當天,張雲逸在馬迴嶺第二十五師師部成功掩護第七十三團團長周士第不被師長李漢魂扣留,使第二十五師兩個多團部隊順利加入南昌起義隊伍。
    • 譚政: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亦稱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特務營任文書。南昌起義第二天,警衛團根據黨的指示,乘船離開武漢東下赴南昌。張發奎當時已經封鎖了九江口。警衛團於行駛途中在湖北陽新棄船上岸,改由陸路奔赴南昌,追趕暴動部隊。因暴動部隊已大踏步南撤,警衛團未能趕上,根據黨的指示留了下來,後來成為秋收起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 羅瑞卿:黃埔五期。七一五事變後,黃埔武漢分校解散,師生改編為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任副班長。南昌起義爆發時,教導團在九江被張發奎繳槍,羅離隊返回武漢尋找黨。
  • 開國上將
  • 開國中將
  • 開國少將
  • 未授銜省部級以上
    • 唐子奇:第20軍教導團。後任林業部副部長
    • 徐特立:南昌起義爆發後,作為湖南代表參加西華廳聯席會議,任革命委員會委員、革命委員會黨務委員會委員、第二十軍第三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 郭沫若:南昌起義爆發後,8月3日與李一氓、陽翰笙、梅龔彬等人在鐵路工人協助下,乘坐手搖車赴南昌。8月4日郭沫若趕到南昌,被任命為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宣傳委員會主席、暴動部隊總政治部主任。
    • 陽翰笙: 南昌起義爆發後,8月3日與郭沫若等赴南昌,任葉挺的第24師黨代表,參加了葉挺指揮的擊敗錢大鈞的會昌之戰和粉碎黃紹竑的圍追之戰。汀州會議之後,任起義軍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了保衛汕頭之戰和流沙遭遇戰。
    • 吳玉章:南昌起義後,任革命委員會委員、秘書廳秘書長等職。在南昌期間,吳玉章與賀龍住在一起。隨後隨賀龍指揮部南征,參與了部隊指揮、後勤組織和群眾工作等。
    • 李一氓:南昌起義爆發後,8月3日與郭沫若等赴南昌,任參謀團秘書長。隨軍南下廣東,參加過流沙會議。
    • 范長江:在賀龍第二十軍教導團當學生兵,不久即升班長,隨軍赴南昌。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隨部隊南移,途經撫州、瑞金等地,最後駐守潮州。10月初,國民黨軍張發奎部包圍了潮州,在突圍戰鬥中,范長江被衝散。
    • 李何林:任第十一軍第25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中共黨員。參加八一南昌起義,隨軍南下,參加三河壩作戰
    • 梅龔彬:南昌起義爆發後,8月3日與郭沫若等赴南昌,任第二十四師第七十一團指導員。隨部南下,後在海陸豐參加彭湃領導的武裝起義。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党旗和党徽的历史演变--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cpc.people.com.cn. [2019-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2. ^ 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情结”. www.dswxyjy.org.cn. [2019-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3. ^ 八一军旗在战火中升起--党史频道-人民网. dangshi.people.com.cn. [2019-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4. ^ 4.0 4.1 4.2 4.3 最闪亮的坐标 | 南昌起义2万多人,至今只找到1066个名字……. 中國新聞網,來源:央視網. 2022-04-03 [2022-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簡體中文). 
  5. ^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昌起义. 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87. ISBN 9787800230004. 
  6. ^ 瞿秋白. 連結至維基文庫 《多余的话》. 維基文庫 (中文). 這期間發生了南昌起義,廣州暴動,以及最早的秋收暴動。 
  7. ^ 南昌暴動. 《中華百科全書》. 19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8). 
  8. ^ 尹家民. 百将之夜: 南昌暴动纪实.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1997 [2024-04-09]. ISBN 97875033085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9). 
  9. ^ 江增慶. 中國通史綱要 2.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ISBN 9789571139869. 
  10. ^ 10.0 10.1 1927年8月1日南昌《民國日報》,刊登了以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委員會25名委員(其中15名共產黨員和7名國民黨黨員)聯名的《國民黨中央委員宣言》。上午9時,譚平山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名義,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委、特別市、海外黨部等代表聯席會議。會議討論選舉產生了新生的革命政權——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推舉宋慶齡鄧演達譚平山周恩來何香凝賀龍葉挺朱德惲代英林伯渠李立三等25人為委員,又在這25人中推舉宋慶齡鄧演達譚平山張發奎賀龍郭沫若惲代英7人為主席團成員。當時,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張發奎郭沫若均沒到場,譚平山作為革命委員會的代主席,主持工作。(王心鋼《張發奎傳》,珠海出版社,2005年)
  11. ^ 田曉娜主編. 百科荟萃: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5-08: 664. ISBN 7-80105-017-7. 
  12. ^ 张国焘差点断送了南昌起义 周恩来拍桌子要辞职.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9-03-30 [2023-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1). 
  13. ^ 黃棟法:「蔡廷鍇部並未參加南昌起義」,《黨史縱橫》,1988年8期,第41頁。
  14. ^ 1927年12月22日75團團長張啟圖在上海向中央寫的《關於75團在南昌暴動中鬥爭經過報告》
  15. ^ 南昌起義時公布的各种人員名單. 中國中央電視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2009-05-06 [2010-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1). 
  16. ^ 何池. 《共产国际曾阻止南昌起义,起义被迫推迟一天》.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17. ^ 中央通告第十三號──為葉賀失敗事件[「八七」中央緊急會議(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 人民網. 1927年10月24日 [2013年8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21日). 
  18. ^ 黃黎. “第一枪”是这样打响的. 人民網. [2016-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19. ^ 馬立強. 人民军队早期作风纪律建设. 人民網. [2016-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20. ^ 林輝. 南昌暴動. 大紀元. [2017-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21. ^ 南昌暴動. 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9). 
  22. ^ 林輝. 林輝:「八一」南昌暴動背後與發起者結局. 大紀元. [2017-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9). 
  23. ^ 彭述之. 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第二次革命简史. 《托洛茨基论中国》. [202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7). 
  24. ^ China 1928-1949: A link in the chain of imperialist war. [202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