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代文字
神代文字(日語:神代文字/じんだいもじ、かみよもじ Jindaimoji, Kamiyomoji ?),指的是漢字傳入日本前,所被使用文字的總稱。包括筑紫文字、北海道異體文字和阿比留草文字等。江戶時期開始有人對其真假進行過論證(事實上大多數的證據也集中在那個時代),因此近代對於神代文字存在性,日本學界有正反兩方。[1]
概說
[編輯]神代文字是指上代日本語以前或神武天皇的時代所被使用的文字總稱。有時被作為推定在西元前660年之前的文字。二次大戰時軍國主義教育的在野學者曾宣傳其為日本最早的文字,以此表明日本早於史前已擁有獨立文化,其真實性一直成疑。江戶時期的學者也有一些稱之為「日文」,(與漢語中的日文意思不同)意為日本固有的文字。至今仍被許多古神道與古史古傳之信奉者所信。
儘管如此,大多數神社的御神體和石碑等施設上會有記載神代文字[2]、做法事的時候也會有用到。甚至一些神社會在售賣的護身符上使用。過去的忍者在寫機密文件或者忍術的秘笈的時候也會使用它,甚至把其當作暗號來使用。
歷史
[編輯]鐮倉時代中期神官卜部兼方(又名卜部懷賢)最早為《日本書紀》作注,在其著作《釋日本紀》中最早言及神代文字:「於和字者、其起可在神代歟。所謂此紀一書之説、陰陽二神生蛭児。天神以太占卜之。乃卜定時日而降之。無文字者、豈可成卜哉者」。[3]他認為,漢字是應神天皇時代(西元270年至310年)傳入的,假名是由神代文字演變而來的,理由是舊時龜卜上有刻辭,這種刻辭或許是神代所為。不少神道家支持這一看法。
1367年,忌部正通《神代口訣》序:「神代文字象形也。應神天皇御宇異域典經始來朝。聖德太子以漢字附日本字。」
江戶時代,國學研究興盛,一些國粹主義者極力主張存在神代文字,中心人物為着有《神字日文傳》的平田篤胤。(平田篤胤一開始是否定神代文字之論者,晚期轉為支持神代文字存在之說。)
主要的神代文字
[編輯]- 古史古傳中提及的文字
- 天名地鎮 - 和太占有關。
- ヲシテ - 《秀真傳》中使用的文字。
- カタカムナ文字 - カタカムナ文明所使用的文字。
- サンカ文字 - 三角寛基於豐國文字創作的文字。
- 豐國文字 - 《上記》中使用的文字。
- 帶有物證的文字
- 其他
學術爭論
[編輯]對於神代文字存在性,日本學界有正反兩方。支持其存在的一方所主張的,幾乎都是以其具有作為文字的特性為論點,證明它作為表示意思的符號所存在具有意義。而否定的一方則主要主張使用這種文字並不能完全記述一件事情,即其作為文字所體現的功能性不全面。
對神代文字持否定意見的學者,日本語學家築島裕教授的評論如下:
- 至奈良時代,キケコソトノヒヘミメヨロ12個清音及其濁音均有甲、乙兩類。當時,ア行和ヤ行中的エ的發音是不同的。ア行和ヤ行的區別於天曆年間(947年至957年)消失。若當時確實存在神代文字,理應有與上述記載相應的文字。
- 上古日語有八十八種音節,平安時代以後合流為五十音。五十音圖約出現於平安時代初、中期,伊呂波歌創作於平安中期以後。但神代文字的字順既類於伊呂波歌,總數亦只有五十個,吻和平安時代以後日語的特徵,而殊異於所稱上古時代的語言。
- 從字形看,神代文字的字形多數是仿照韓語的諺文,出現於15世紀。
- 神代文字被大量發現,為江戶時代之後,而且多限於字母表,少見用此種文字書寫的詞語和文章。(實際上仍有其文獻存在,不過多半被認定為偽書。)
- 根據《隋書》〈卷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東夷· 俀國〉記載:「無文字 唯刻木結繩 敬佛法 於百濟求得佛經 始有文字」,鎌倉時代的《二中歷》亦有記載:「年始五百六十九年 内卅九年 号無く支干を記さず 其の間刻木結繩し 以て政となす」。證明在漢字傳入日本前,日本無文字。如果已有文字,便不必引進漢字了。
相關
[編輯]- 神誌文字 - 傳說中漢字傳入朝鮮半島前的固有文字。
註釋
[編輯]- ^ 神代文字. kotobank (日語).
- ^ 大內神社 古代文字「阿比留文字」の考察PDF
- ^ 平松文庫『釈日本紀』. [2015-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神字文獻. [2024-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