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M1卡賓槍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1卡賓槍
United States Carbine, Caliber .30, M1
類型卡賓槍
突擊步槍(M2)
原產地 美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美國:1942年7月-1960年代
使用方參見使用國
參與戰爭/衝突二戰
太平洋戰爭
印度支那戰爭
緬甸內戰
國共內戰
韓戰
八二三戰役
老撾內戰
越戰
馬來亞緊急狀態
古巴革命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
蘇彝士運河危機
六七暴動
北愛爾蘭問題
柬埔寨內戰
安哥拉內戰
墨西哥毒品戰爭
2011年利比亞內戰
生產歷史
生產商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
通用汽車
IBM
洛克-奧拉英語Rock-Ola(Rock-Ola)
因蘭(Inland)
安德伍德(Underwood)
薩吉諾齒輪(Saginaw Gear)
優質五金(Quality Hardware)
標準產品(Standard Products)
國家郵資蓋印機公司(National Postal Meter)
歐文—佩德森(Irwin-Pedersen)
其他
生產日期軍用型:1941年9月-1945年8月
民用型:1945年-
製造數量超過625萬把[1]
衍生型M1A1、M1A2、M1A3、
M2、M3
基本規格
重量2.36公斤(空槍)
長度904毫米(36.6吋)
槍管長度458毫米(18吋)

子彈.30卡賓槍彈
口徑7.62×33毫米
槍機短行程導氣式活塞轉拴式槍栓
發射模式半自動
M2:半自動、全自動,可選射
射速M2:850—900發/分鐘
槍口初速600米/秒
有效射程175—275米
供彈方式15發或30發可拆式彈匣
瞄具機械瞄具

M1卡賓槍(M1 Carbine)是美國二戰越戰時期採用的制式輕型半自動卡賓槍,有多種衍生型,是二戰中美國使用最廣泛的武器之一。

歷史

[編輯]

1938年,美國陸軍要求為軍官、軍士、車組成員、機槍手、通訊兵及其他不便攜帶全尺寸步槍的士兵,配備一種介乎於步槍手槍之間,重量不超過2.5公斤的輕型步槍,作為輕型自衛武器用以取代手槍和衝鋒槍。1940年美國軍方批准展開研製計劃,由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設計的樣槍以及彈藥被美軍選中,1941年定型,命名為M1卡賓槍,並於1942年進入現役裝備部隊。直到二戰結束,M1卡賓槍共生產了超過600萬把,這個數字超過了M1加蘭德步槍的產量。二戰期間,M1卡賓槍主要由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

在太平洋戰場,M1卡賓槍因體積小,重量輕,以及近距離火力較強而受到不經常與敵軍直接作戰的士兵或游擊隊員的好評。[2]但日常與敵軍作戰的前線士兵(特別是在菲律賓作戰的士兵)發現該槍的穿透力制止力均有所不足。[3][4]雖然M1卡賓槍使用的.30卡賓槍彈可以輕鬆穿透鋼盔以及當時日軍所使用的護甲,[5][6]但是敵軍在中彈,以至多次中彈後仍未喪失戰鬥力的記錄多次出現在美軍各方的戰後報告當中(after-action reports)。[3][7]

起初,M1卡賓槍被設計為一款具全自動射擊功能的武器,但由於新型卡賓槍需要快速投產,該功能被取消了。然而在戰爭後期,為應對德軍廣泛採用的StG44突擊步槍全自動武器,美軍於1944年10月採用可選射的改良版M2卡賓槍與30發彈匣。M2卡賓槍在全自動模式下射速高達850—900發/分鐘。該槍在戰爭末期(1945年4月)才開始投產,美國軍械署亦向士兵分發了可把M1改裝成M2卡賓槍的轉換套件,士兵可使用該工具在前線將M1卡賓槍改裝以使其可全自動射擊。這些改裝型卡賓槍在二戰末期的戰鬥中獲美軍有限使用。[8]

韓戰期間使用,美軍內部出現很多抱怨指稱.30卡賓槍彈無法阻止身着厚重衣物[9][10][11][12]或裝備[13][14][15]北韓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士兵,甚至在近距離以及多次命中的情況下亦不見效。[16][17][18]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陸戰隊員亦報告有卡賓槍彈無法阻止敵軍士兵的情況,部份單位甚至對卡賓槍射手下達作戰規定,要求其瞄準敵軍頭部射擊。[19][20]中國人民志願軍中使用美軍裝備的步兵也因相同的原因而厭惡該型卡賓槍,繳獲的M1和M2卡賓槍一般裝備傳令員和迫擊炮組員。[21]儘管毀譽參半,M2卡賓槍仍因其持續性火力而常常成為美軍在北韓半島戰場中夜間巡邏時的首選武器。[22][23]士兵們經常會將兩到三個彈匣用膠帶固定在一起以提高換彈速度,即彈匣並聯。(這一方式一般被稱作「叢林風格」)[23]

越戰期間,南越軍隊從美國政府接收了至少793,994把M1與M2卡賓槍,這些卡賓槍在戰爭中得到了廣泛使用。與此同時,越共游擊隊[24]也曾繳獲這些卡賓槍,並將槍管或槍托鋸短以方便使用。[25]雖然M1/M2卡賓槍較輕的重量和較高的射速令其適合身材相對較小的亞洲人使用,但是也因為缺乏動能及穿透力而令這些武器無法與AK突擊步槍作比較。[26]

設計

[編輯]

M1/M2/M3卡賓槍採用短行程活塞導氣原理,轉拴式槍栓方式運作。其中M1和M3只能半自動射擊,而M2則為一款選射武器,其槍栓左側設有選射掣,可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這些武器能夠使用15或30發容量的彈匣供彈,槍托上可以附加攜帶兩個備用彈匣的彈匣袋。

M1/M2/M3卡賓槍所發射的.30卡賓槍彈(7.62×33毫米)基本上是溫徹斯特M1905步槍英語Winchester Model 1905使用的.32溫徹斯特自填彈英語.32 Winchester Self-Loading的無突緣版本。[27]標準的.30卡賓槍彈彈頭重110格令(7.1克),使用M1卡賓槍的18吋槍管射擊時,槍口初速度為610米/秒,動能為1,311焦耳[28]在100碼(91米)的距離上,M1卡賓槍的散佈在3吋至5吋之間,這對於一款近距離自衛武器來說已經足夠。M1卡賓槍的最大射程為300碼(270米),但是彈頭在超過200碼(180米)後下墜嚴重,因此M1/M2/M3卡賓槍的實際有效射程大約為200碼。[29]

M1卡賓槍最初服役時是使用15發標準直彈匣供彈。但隨着美軍於1944年10月採用M2卡賓槍,[30],一種30發彎曲彈匣(綽號「香蕉彈匣」)亦同時成為美軍制式裝備。[31]二戰後,30發彈匣很快成為了M1與M2卡賓槍的標準彈匣,但15發直彈匣一直到越戰結束後才停止使用。[32]在初期的戰鬥報告中,士兵們經常會在戰鬥中誤將彈匣釋放按鈕當作保險按下。隨後,生產廠商改以旋轉式保險取代原本的按鈕式保險。[33][34]

早期的M1卡賓槍並不配備刺刀,後來根據軍隊的要求,在槍管下方增加了刺刀座[35],並配備M4刺刀。M1/M2卡賓槍具有重量低及射擊時容易控制等優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M1卡賓槍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近戰武器。但在韓戰期間,M1/M2卡賓槍在嚴寒低溫環境下的可靠性表現差劣。[36][16][37]主要原因是回膛彈簧較為脆弱,潤滑油在低溫下凍結以及彈藥在零度以下反衝力不足。[17][38]

出口

[編輯]

越南戰爭初期,美國政府曾將M1/M2卡賓槍作為軍事援助物資供應友邦,該槍曾是南越軍隊的主要武器。M1卡賓槍亦曾經是聯邦德國西德巴伐利亞警察以及以色列警察使用的武器。直至現在,以色列仍擁有大量M1卡賓槍及.30卡賓槍彈藥。

M1卡賓槍在中國

[編輯]
M1卡賓槍
中國在中日戰爭、國共內戰和韓戰當中皆有使用M1卡賓槍(圖右側)

1942年後美國以租借法案名義向中華民國政府供應有限的M1卡賓槍,相比起國民革命軍當時裝備的各款栓動式步槍,M1卡賓槍作為半自動武器而且輕巧靈活,故得到了不少國軍士兵的好評。

1945年,國民革命軍憲兵也裝備了M1卡賓槍,部份在國共內戰期間流入中共軍隊手中。

在韓戰期間,入朝參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也同樣廣泛地使用M1卡賓槍,這些武器不單來自原先的國民黨軍,也繳獲自美軍和韓國軍,以及來自蘇聯轉贈的二戰期間美國對蘇聯的援助。

1949年夏季,中共中央軍委下令研究仿製M1卡賓槍,屬下兵工廠並曾試產了少量槍枝。後因蘇聯提供兵工設備及技術(53式步騎槍56式半自動步槍),中國人民解放軍才停止研究仿製M1卡賓槍的工作。

餘下的M1卡賓槍被交予中國民兵使用至1980年代。

改進型號

[編輯]

M1A1卡賓槍

[編輯]
M1A1卡賓槍
  • 1942年定型,共製造約150,000把
  • 摺疊槍托
  • 金屬製骨架式槍托,向左摺疊
  • 供空降部隊使用

M1A2卡賓槍

[編輯]
  • 改進機械照門,加入風偏調節
  • 沒有投產

M1A3卡賓槍

[編輯]
  • 由M1A1用的摺疊槍托改為伸縮式槍托
  • 配備15發彈匣
  • 沒有投產,原意為替代M1A1卡賓槍但沒有落實

M2卡賓槍

[編輯]
M2卡賓槍零件說明書
  • 1944年定型
  • 增加選射掣,可選擇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模式,定位類似德國人提出的突擊步槍概念
  • 配30發彈匣,但可與15發彈匣通用
  • 共製造約60,000把(但考慮到有眾多M1卡賓槍被改造成M2,所以實際數目比官方公佈為多)
  • 雖然有全自動模式,但因為無手槍握把,M2比裝有握把的突擊步槍較難控制

儘管美軍對於該槍有需求,但M2卡賓槍在二戰中的使用十分有限,且大多是用於戰爭即將結束時的太平洋戰場[39]M2卡賓槍在後勤維護方面與M1卡賓槍並無太大差異,且其射程、精度以及穿透性均強於諸如湯普森衝鋒槍M3衝鋒槍等使用手槍彈的衝鋒槍。[40]因此,在二戰之後,M2卡賓槍在美軍中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衝鋒槍,直到其被M16突擊步槍取代。[41]

M3卡賓槍

[編輯]
原始的韓戰時代美國海軍陸戰隊裝備的M3卡賓槍及以上的M3夜視狙擊鏡。橡膠化帆布製背包裝有一具12伏大型電池,可為20,000伏的狙擊鏡供電。其他還有卡賓槍槍口以上裝有的M3消光器、右側的.30卡賓槍彈和30發可拆卸式彈匣的彈藥包

其他

[編輯]
美國自動軍械公司生產的AOM-130卡賓槍(M1卡賓槍民用型)
  • 以色列擁有大量M1卡賓槍及.30卡賓槍彈藥,但由於過於老舊及只能半自動射擊,以色列決定以保留原槍栓部件的方式作改進,設計出HEZI SM-1及IMI Magal。HEZI SM-1是一種以M1卡賓槍改造成牛犢式結構的選射個人防衛武器;而IMI Magal則是以Galil改造成使用.30卡賓槍彈藥的卡賓槍。
  • 美國斯特姆—儒格公司推出的儒格Mini-14半自動步槍是以M1卡賓槍及M14自動步槍為基礎改進而成,而其選射版本AC-556/AC-556F也與M2卡賓槍相似。
  • 美國的民間市場亦有多款仿軍版M1卡賓槍發售,更有多種口徑的改裝版本,如.22 LR口徑型[43]

使用彈藥類型

[編輯]

軍用.30卡賓槍彈

  • M1普通彈(Cartridge, Caliber .30, Carbine, Ball, M1
  • M6空包彈(用於發射槍榴彈,Cartridge, Caliber .30, Carbine, Grenade, M6
  • M13訓練彈(Cartridge, Dummy, Caliber .30, Carbine, M13
  • M18高壓試驗彈(Cartridge, Caliber .30, Carbine, Ball, High Pressure Test, M18
  • M27曳光彈(Cartridge, Caliber .30, Carbine, Tracer, M27

使用者

[編輯]
參加硫磺島戰役的美國海军陆战队员手持M1卡賓槍
同為參加硫磺島戰役的美國海军陆战队员,留意他使用的M1卡賓槍裝上了M8槍榴彈發射器
攜帶M1卡賓槍(左)與M1加蘭德步槍(右)參與韓戰埃塞俄比亞士兵,攝於1953年
以色列警隊的M1卡賓槍

流行文化

[編輯]

電影及電視劇

[編輯]

電子遊戲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HRIS BISHOP. THE ENCYCLOPEDIA OF WEAPONS OF WORLD WAR II. NEW YORK: BARNES JkNOBLE BOOKS. 1998: 224頁. ISBN 0-7607-1022-8. 
  2. ^ Chapman, F. Spencer, The Jungle Is Neutral: A Soldier's Two-Year Escape from the Japanese Army, Lyons Press, 1st ed., ISBN 1-59228-107-9, ISBN 978-1-59228-107-7 (2003), p. 300
  3. ^ 3.0 3.1 Dunlap, Roy, Ordnance Went Up Front, Samworth Press (1948), p. 297
  4. ^ McManus, John C., The Deadly Brotherhood: The American Combat Soldier in World War II, New York: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ISBN 0-89141-823-7 (1998), p. 52: Private Richard Lovett of the U.S. Americal Division noted that "It didn't have stopping power. Enemy soldiers were shot many times but kept on coming."
  5. ^ U.S. Army, Handbook on Japanese Military Forces: Body armor, Technical Manual, 15 September 1944, Chap. X, sec. 4(b) http://www.ibiblio.org/hyperwar/Japan/IJA/HB/HB-10.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George, John, Shots Fired In Anger NRA Press (1981), p. 450
  7. ^ McManus, John C., The Deadly Brotherhood, p. 52
  8. ^ Dunlap, Roy, Ordnance Went Up Front, Plantersville, SC: Small-Arms Technical Pub. Co., The Samworth Press, ISBN 1-884849-09-1 (1948), p. 240
  9. ^ O'Donnell, Patrick, Give Me Tomorrow: The Korean War's Greatest Untold Story: The Epic Stand of the Marines of George Company, Da Capo Press 1st ed., ISBN 0-306-81801-9, ISBN 978-0-306-81801-1 (2010), pp. 88, 168, 173
  10. ^ Clavin, Tom, Last Stand of Fox Company,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ISBN 0-87113-993-6, ISBN 978-0-87113-993-1 (2009), p. 113: In addition to their bulky cotton-padded telegroika coats, which could freeze solid with perspiration, Chicom infantry frequently wore vests or undercoats of thick goatskin.
  11. ^ Jowett, Philip S., The Chinese Army 1937–49: World War II and Civil War, Osprey Publishing, ISBN 978-1-84176-904-2 (2005), p. 47
  12. ^ Thomas, Nigel, The Korean War 1950–53, Osprey Publishing Ltd., ISBN 0-85045-685-1, ISBN 978-0-85045-685-1 (1986), p. 47
  13. ^ Andrew, Martin (Dr.), Logistics in the PLA, Army Sustainment, Vol. 42, Issue 2, March–April 2010
  14. ^ Thomas, Nigel, The Korean War 1950–53, Osprey Publishing Ltd., ISBN 0-85045-685-1, ISBN 978-0-85045-685-1 (1986), pp. 37, 47: Many Chinese troops carried either rice or shaoping, an unleavened bread flour mixture in a fabric tube slung over the shoulder.
  15. ^ Chinese troops frequently wore bandolier-type ammunition pouches and carried extra PPSh or Thompson magazines in addition to 4–5 stick grenades.
  16. ^ 16.0 16.1 Canfield, Bruce, Arms of the Chosin Few American Rifleman, 2 November 2010, retrieved 10 May 2011
  17. ^ 17.0 17.1 S.L.A. Marshall, Commentary on Infantry and Weapons in Korea 1950–51, 1st Report ORO-R-13 of 27 October 1951, Project Doughboy [Restricted], 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 (ORO), U.S. Army (1951)
  18. ^ Russ, Martin, Breakout: The Chosin Reservoir Campaign: Korea 1950, Penguin Publishing, ISBN 0-14-029259-4, ISBN 978-0-14-029259-6 (2000), p. 40: The failure of the .30 carbine round to stop enemy soldiers may not have been due to inadequate penetration. Marine Lt. James Stemple reported that he shot an enemy soldier with his M2 carbine four times in the chest and saw the padding fly out the back of the soldier's padded jacket as the bullets penetrated his body, yet the enemy soldier kept on coming.
  19. ^ Clavin, Tom, Last Stand of Fox Company,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ISBN 0-87113-993-6, ISBN 978-0-87113-993-1 (2009), pp. 82, 113
  20. ^ O'Donnell, Patrick, Give Me Tomorrow: The Korean War's Greatest Untold Story, p. 88
  21. ^ Spurr, Russell, Enter the Dragon: China's Undeclared War Against the U.S. in Korea, 1950–51, New York, NY: Newmarket Press, ISBN 978-1-55704-914-8 (1998), p.182: Chinese frontline PLA troops disliked the M1/M2 carbine, as they believed its cartridge had inadequate stopping power. Captured U.S. carbines were instead issued to runners and mortar crews.
  22. ^ S.L.A. Marshall, Commentary on Infantry and Weapons in Korea 1950–51, 1st Report ORO-R-13 of 27 October 1951, Project Doughboy [Restricted], 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 (ORO), U.S. Army (1951)
  23. ^ 23.0 23.1 Leroy Thompson (2011). The M1 Carbine. Osprey Publishing. p. 57. ISBN 978-1-84908-907-4.
  24. ^ Diagram Group. Weapons: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from 5000 B.C. to 2000 A.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91. ISBN 0-312-03950-6. 
  25. ^ Leroy Thompson (2011). The M1 Carbine. Osprey Publishing. p. 67. ISBN 978-1-84908-907-4.
  26. ^ Green Beret in Vietnam: 1957–73. Gordon Rottman. Osprey Publishing, 2002. p. 41
  27. ^ Barnes, Frank C., Cartridges of the World, Iola WI: DBI Books Inc., ISBN 0-87349-033-9, ISBN 978-0-87349-033-7 (6th ed., 1989), p. 52
  28. ^ Winchester Ammunition. www.winchester.com. [2019-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17). 
  29. ^ Jane's Gun Recognition Guide. Ian Hogg & Terry Gander.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5. p. 330
  30. ^ The M1 carbine – short history. RJ Militaria. [29 Octo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1). 
  31. ^ US Marine Corps 1941–45, By Gordon Rottman Osprey Publishing. Copyright 1995, page 14.
  32. ^ Green Beret in Vietnam: 1957–73, By Gordon Rottman Osprey Publishing. 2002, p. 41.
  33. ^ Leroy Thompson (2011). The M1 Carbine. Osprey Publishing. p. 26,27. ISBN 978-1-84908-907-4.
  34. ^ http://www.gunsandammo.com/blogs/history-books/m1-carbine-americas-unlikely-warrio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uns & Ammo. M1 Carbine: America's Unlikely Warrior. by Garry James. October 6th, 2014
  35. ^ WWII American M1 Carbine. [200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4). 
  36. ^ Dill, James, Winter of the Yalu, Changjin Journal 06.22.00
  37. ^ Hammel, Eric, Chosin: Heroic Ordeal of the Korean War, Zenith Press, 1st ed., ISBN 978-0-7603-3154-5, ISBN 978-0-7603-3154-5 (2007), p. 205
  38. ^ Clavin, Tom, Last Stand of Fox Company,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ISBN 0-87113-993-6, ISBN 978-0-87113-993-1 (2009), p. 161
  39. ^ Leroy Thompson. The M1 Carbine. Osprey Publishing. 2011: 53–55. ISBN 978-1-84908-907-4. 
  40. ^ America's Favorite Gun. by Gold V. Sanders. Popular Science Aug 1944. pp. 84–87, 221
  41. ^ The M16. by Gordon Rottman. Osprey Publishing 2011. p. 6
  42. ^ Infrared Sniperscope M3. [200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5). 
  43. ^ Deactivated Silenced M1 Carbine .22. [200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44. ^ "Foreign Military Assistance and the U.S. M1 & M2 Carbine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7. 
  45. ^ 執行警務,基於認受抑或威逼折服? 倫敦大都會警察與皇家香港警察小考. Watershed Hong Kong. 2020-03-07 [2023-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