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韩:高句丽-唐战争、丽唐战争)
日期645年—668年
地点
结果 唐朝与新罗联军灭高句丽
领土变更 唐朝吞并大部分高句丽故土,分其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统之;新罗吞并其余。
参战方
唐朝
新罗
高句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唐:
唐太宗
唐高宗
苏定方
薛仁贵
契苾何力
李世𪟝
渊男生(第三次战争)
新罗:
新罗武烈王
新罗文武王
金庾信
宝藏王
渊盖苏文
杨万春
渊男生(第二次战争)
渊男建
渊男产
高延寿
高惠真
孙代音
兵力
约100,000人(第一次战争)
约300,000人(第二次战争)
约150,000人(第三次战争)
约150,000人(第一次战争)
约200,000人(第二、三次战争)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韩语:고구려-당전쟁高句丽-唐战争、韩语:여당전쟁丽唐战争)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新罗联军的持续入侵,加之高句丽发生内部纷争与饥荒,高句丽最终遭唐与新罗的联军所灭亡[1][2][3]。高句丽被灭后,罗唐战争爆发。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中南部并吞并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

第一次战争(644年-645年)

[编辑]

隋长年侵略高句丽使隋国内民不聊生。早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就爆发了雁门郡的尉文通的造反抗拒府兵制的征召。大业七年(611年)的兖州道的王薄造反之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唐王朝仍然保持警惕。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4][5]并与突厥联盟。[6]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部分领土“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辽东四郡的范围,即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为由,企图将吞并高句丽作为自己天下“统一战争”的最后一部分[7]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新罗联盟。[来源请求]

第1次唐朝与高句丽戦争

642年,高句丽武将渊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后另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莫离支”摄政。唐朝遂打着“为高丽讨弑君之贼”的旗号,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644年,唐太宗带着李世𪟝李道宗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辽宁鞍山),李世民由于受到安市城城主(韩国民间传说名为“杨万春”,正史没有记载该人名字。)的抵抗,再也无法前行。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𪟝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来源请求]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随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入侵高句丽。《旧唐书》记载,唐太宗直至649年去世前一直都在经营海军以大举攻伐高句丽[注 1]

第二次战争(660年-662年)

[编辑]

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李治暂停了侵略高句丽的步伐。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即位后,对高句丽发动过三次小规模战争。永徽六年(655年),高句丽和百济、靺鞨联合攻打新罗,新罗武烈王金春秋遣使求援,五月,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渡辽水击高丽。显庆三年(658年)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斩首四百馀级,捕虏百馀人。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名振以契丹逆击,大破之,斩首二千五百级”。显庆四年(659年)十一月,“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等与高丽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破之”。

660年,唐与新罗的联军灭亡了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后,于661年派辽东道(初为𬇙江)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𬇙江道行军大总管任雅相夫余道行军总管萧嗣业、镂方道行军总管程名振、沃沮道行军总管庞孝泰和含资道行军总管刘德敏率军十余万渡辽水,平壤道(初为辽东)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平壤道大总管刘伯英、与新罗联军由百济故地南北合击高句丽。由于铁勒入侵唐朝,唐军契苾何力、萧嗣业所部被迫返回。662年,蛇水之战渊盖苏文使唐军沃沮道全军覆没并杀死了庞孝泰和他的13个儿子。但渊盖苏文在世期间,唐朝一直没能灭亡高句丽

第三次战争(666年-668年)

[编辑]

666年,渊盖苏文去世,高句丽内乱,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发生争斗,长子渊男生代为莫离支,到前方视察军情备战。让两个弟弟渊男建渊男产留守平壤。渊男建和渊男产认为他叛逃到唐,并要求高句丽宝藏王通缉渊男生。渊男生果真投靠唐朝。唐朝派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率兵8万迎接渊男生。渊男生在投靠唐朝后得到唐重用,被授予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之职。渊男生率领唐朝军队攻打高句丽,以期望能夺回大权。许多高句丽护城将领见到渊男生纷纷放弃抵抗。渊男生投靠唐朝成为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的重要转折点。由于渊男生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丽军事信息,唐朝于是大幅增加了攻打高句丽的兵力。十二月十八,以李𪟝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以司列少常伯郝处俊副之,与契苾何力、庞同善率兵15万兵力以击高句丽。诏独孤卿云由鸭渌道,郭待封由积利道,在百济故地驻守的刘仁愿由毕列道,新罗金仁问由海谷道,并为行军总管,与运粮使窦义积,皆受李𪟝节度,河北诸州租赋悉诣辽东给军用。

667年,李𪟝在推进途中遇到极其顽强的抵抗,推进受到限制,但仍然攻陷高句丽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由于新城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城的失守对于高句丽的西线战线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薛仁贵施计攻陷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领路的渊男生顺利在鸭绿江附近集合;薛仁贵攻陷扶余城后,又攻陷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

668年春夏,经过了漫长的冬天,各路唐朝兵力在鸭绿江边集结。高句丽发动最后的反击,唐军依然继续推进到平壤城。高句丽经过了数个月的守城,宝藏王委派渊男产投降,但渊男建拒绝投降。同年九月十二,高句丽僧人信诚打开平壤城门,唐军趁机攻入平壤,渊男建被俘虏投降。 与此同时,在南线由于金庾信的攻势,渊盖苏文的弟弟渊净土新罗投降。就这样高句丽由于内部纷争,饥荒和唐与新罗的南北夹击下灭亡。

后续

[编辑]

唐在联合新罗灭亡了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引发新罗与唐朝的战争。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698年建国的震国占据。

公元696年,由于契丹李尽忠反唐战争,一部分粟末靺鞨部落逃窜到高句丽故地并与其原住民杂居。

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震国(后其国王被唐玄宗在开元元年(713年)册封为渤海郡王),控制了原高句丽的大部分领土。

有关文艺作品

[编辑]
  • 中国清代小说薛仁贵征东》以这次战争为背景,但情节多为虚构。韩国拍摄了一系列关于此战的电影电视剧如《渊盖苏文》,在这些作品中,高句丽取得大胜,射瞎唐太宗一只眼,不过这些内容并无史料记载。
  • 武媚娘传奇》中,其中一场以辽东之役为背景,唐太宗带军攻打高句丽,唐太宗被箭射中肩膀所伤。而武媚娘并偷偷地随着大军到辽东。最后武媚娘说服唐太宗班师回长安,不过部分内容没有史料记载。

注释

[编辑]
  1. ^ 《旧唐书·东夷》:二十二年,又遣右武卫将军薛万彻等往青丘道伐之,万彻渡海入鸭绿水,进破其泊灼城,俘获甚众。太宗又命江南造大船,遣陕州刺史孙伏伽召募勇敢之士,莱州刺史李道裕运粮及器械,贮于乌胡岛,将欲大举以伐高丽。未行而帝崩。高宗嗣位,又命兵部尚书任雅相、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等前后讨之,皆无大功而还。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地位——八—九世纪唐朝与新罗关系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小甫
  2. ^ 金春秋史事所见唐罗关系考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刘海霞
  3. ^ 论七世纪中后期唐朝与新罗关系演变及对东北亚政局的影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万方数据
  4. ^ 《旧唐书·高丽传》:“建武惧伐其国,乃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有余里。”
  5. ^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记八》:“荣留王十四年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千余里,凡十六年毕功”
  6. ^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第一卷,朝鲜三国时代,Ency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Vol I, P465 Three Kingdoms, Korea
  7. ^ 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辽东旧中国之有,自,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雠,为高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

来源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