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石湖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航拍石湖墟(2022年10月)
新康街行人專用區為水貨客集中地,以藥房、連鎖波鞋店為主
1991年的石湖墟
2007年的石湖墟農產品市場
石湖墟郵政局

石湖墟(英語:Shek Wu Hui)是香港北區上水的一個舊墟市,位於現時東鐵綫上水站附近。粉嶺/上水新市鎮就是從石湖墟和粉嶺聯和墟發展起來的。石湖墟的街道多以「新」字作開頭,並取健康、成功等等之意:新豐路、新健街、新康街、新榮街、新財街、新發街、新成路、新功街、新樂街、新祥街、新勤街。現時石湖墟仍是上水一個商業活動十分繁忙的地方,故墟內一些街道現已由運輸署劃為「行人專用區」。

歷史

[編輯]

石湖墟建立年份已不可考,但早在清朝嘉慶版《新安縣志》中的《墟市》列表中已收錄「石湖墟」,並附有註腳「舊誌天崗,今移石湖」[1],表明石湖墟的前身是一個名為「天崗墟」的墟市,並曾記錄在康熙版《新安縣志》之中[2]。相傳由於墟內附郵政局位置有一小河,設有眝水玻頭,玻下有石形成一湖,故名「石湖」[3]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為了嚴防沿海居民對台灣鄭成功進行接濟,實行遷界,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令沿海居民流離失所。康熙四年(1665年)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巡撫王來任上奏請求復界,至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批准復界,居民才可回鄉重建家園。兩人逝世後,居民集資在石湖墟興建「報德祠」紀念兩人的恩惠。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附圖中的石湖墟(Shek-u-hü)

1898年,租借新界新九龍的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亦有收錄「石湖墟」,並在條約附圖中顯示位置在粉嶺圍以北。

石湖墟建立後,成為當時區內重要的商業中心,早年[何時?]上水區鄉事委員會管理石湖墟的農業買賣活動。但1955年2月21日[4]的火災中,報德祠遭波及而夷為平地,而禍不單行的是,1956年12月23日[5]再度遭祝融光顧,更使整個石湖墟淪為頹垣敗瓦,故此當局於1957年開始大規模重建計劃,直至1964年才重建完成,現有墟內建築物及街道多是當時才建立的,而新建的巡撫街正是紀念兩位協助復界的巡撫,以及已遭湮沒的報德祠[6]。於1993年政府把位於新成路的舊街市遷到現時的石湖墟新街市

2014年民建聯獲香港建造商會研究基金撥款,研究如何活化聯和墟大埔墟和石湖墟。民建聯提出為配合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原墟市亦各有文化特色,既需要保育,亦需要注入新的元素。在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協助下,研究團隊舉辦多場地區工作坊,諮詢居民、商戶及學生等意見。最終,建議石湖墟符興街列為永久行人專用區,與新康街連接,令到區內商業活動更加聚集,而位於符興街的食物安全中心辦事處亦為特色建築,可以作為社區用途,在旁擺設露天茶座,有關建議獲得有關部門接納[7],不過由於石湖墟的水貨活動自2010年後越趨熾熱,符興街一帶的商舖多已變成爲水貨客提供貨源的藥房化妝品店,每天有大量水貨客聚集,故該計劃後來不了了之。

知名商店

[編輯]

公共運輸

[編輯]
交通路線列表
港鐵
巴士
專線小巴

圖片集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輿地圖. 新安縣志 嘉慶版. 1819 (中文). 
  2. ^ 地理志. 新安縣志 康熙版. 1688 (中文). 
  3. ^ 香港工商日報, 1964-03-16 第4頁
  4. ^ 香港工商日報, 1955-02-22 第7頁
  5. ^ 工商晚報, 1956-12-23 第2頁
  6. ^ 林, 茵. 街知巷聞﹕上水石湖墟 老市集守住當年情. 明報 (WeShare). 2012年5月20日 [2019年11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1月1日). 
  7. ^ 活化三區墟市 打造特色景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東方日報》 2014年4月7日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