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第一次以阿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第一次以阿戰爭
Israel and Palestine 1st June 1948-ZH.svg
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圖1948年6月1日
日期1947年11月—1949年3月
地點
結果 以色列獲勝
參戰方
 以色列  埃及王國
 敘利亞
 約旦
 黎巴嫩
 伊拉克王國
 沙烏地阿拉伯
 葉門王國
Flag of Hejaz 1917.svg 聖戰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以色列 Yaakov Dori英語Yaakov Dori
以色列 伊加爾·雅丁
約旦 古魯伯·帕夏英語Glubb Pasha
巴勒斯坦國 Abd al-Qadir al-Husayni英語Abd al-Qadir al-Husayni
巴勒斯坦國 Hasan Salama英語Hasan Salama
巴勒斯坦國 Fawzi Al-Qawuqji英語Fawzi Al-Qawuqji
兵力
以色列 起初29,677人,到1949年3月時為115,000人

埃及王國 起初10,000人,後升至20,000人
伊拉克王國 起初5,000人,後升至15,000人—18,000人
 敘利亞 2,500人—5,000人
約旦 6,000人—12,000人
黎巴嫩 起初1,000人,後升至2,000人[1]
沙烏地阿拉伯 800人—1,200人
葉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 葉門王國,500人

巴勒斯坦國 阿拉伯解放軍英語Arab Liberation Army:3,500人—6,000人
傷亡與損失
6,373人 (4,000名軍人和2,400名平民) 阿拉伯聯軍 (5,000人—15,000人)

第一次以阿戰爭,又稱1947-1949年以阿衝突以色列獨立戰爭大災難(英語:1947–1949 Palestine war希伯來語מלחמת העצמאות‎;阿拉伯語:النكبة‎),是指1947年至1949年的一系列衝突,尤指1948年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戰爭。1948年5月15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託管,以色列於原託管地上建國(部分託管地由埃及外約旦所控制)。此舉促成當時阿拉伯國家聯合主動攻擊以色列。戰爭中有960,000名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並淪為難民,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以及阿拉伯國家和美、英的矛盾,從此中東戰亂不斷。

背景[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鄂圖曼帝國戰敗後,國聯授權兩國臨時殖民統治今天土耳其以南的前鄂圖曼各省。這些地區在鄂圖曼帝國時期稱為「vilayets(省)」,在被指派給英法後稱為國際聯盟託管地。英法兩國在該地區劃分邊界,將該地區分成四部分,其中三部分分別就是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

第四部分建立起來時叫做「敘利亞南部」,當時的官方名字是巴勒斯坦託管地,阿拉伯語的「فلسطين」,希伯來語的「Palestina-Eretz-Israel」,英國人重新修訂過它的邊界。但是按照邱吉爾的意願這個地區被沿著約旦河分成兩個行政區域。約旦河以東的部分是外約旦,後來成為約旦王國,而河西區仍然保留原來的名稱巴勒斯坦。

1922年時的巴勒斯坦區大概有穆斯林589,200人,猶太人83,800人和基督徒71,500人。然而,這個地區卻變成猶太復國主義的中心,漸漸有大量猶太移民湧入(他們大部分是為了逃離在歐洲的越來越多的迫害)。這場移民立即遭到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

耶路撒冷大穆夫提英語Grand Mufti of Jerusalem阿明·侯賽尼堅定的領導下,當地的阿拉伯人反抗英國人,也經常性地攻擊不斷增多的猶太人。這些零星的攻擊開始於1920年4月耶路撒冷大屠殺英語1920 Nebi Musa riots和1921年的雅法騷亂英語Jaffa riots。在1929年巴勒斯坦騷亂中,希布倫有67名猶太人遭到殘殺,大部分倖存者都被驅趕。在1936年到1939年的大起義英語1936–39 Arab revolt in Palestine期間,阿拉伯人的總罷工和騷擾目標既包括英國人也包括猶太人。

這些攻擊產生了三種結果:第一,導致猶太地下民兵的形成與發展,主要是哈加納,它在1948年起了決定性作用;第二,使人們明晰這兩個群體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產生了隔離開他們的想法;第三,英國人發表了1939年白皮書英語White Paper of 1939,意圖平息阿拉伯人的反抗,同時嚴格控制猶太移民。但是隨著二戰的爆發,實際上的移民數量限定並未奏效。白皮書協議也激起了猶太人的不滿,使得他們在戰後不再同英國合作。

這一時期,甚至在1938年阿明·侯賽尼逃離巴勒斯坦之後,阿拉伯領袖並未變化。在柏林他又找到新的門路,成為納粹的主要合作者,負責整個黨衛軍的新兵招募工作。大穆夫提作出的「不妥協」宣傳,加上其對組織和計劃的反感,對巴勒斯坦阿拉伯事業來說是災難性的。

與此同時,周圍許多阿拉伯國家擺脫殖民統治,獨立建國。1946年,哈希姆統治者阿卜杜拉統治下的外約旦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出來,儘管仍然處在英國的強烈影響下。1936年英埃條約英語Anglo-Egyptian treaty of 1936中的條款包括英國延續對蘇伊士運河的防衛,但從1945年起,埃及想就這個被看成是屈辱的殖民殘跡的條款與英國談判。黎巴嫩於1943年獨立,但是法國軍隊直到1946年才離開,也是這一年敘利亞從法國統治下獨立。

1945年,由英國倡導,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外約旦和葉門等國家成立阿拉伯國家聯盟來協調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方針政策。伊拉克和外約旦的方針最接近,簽訂了互防協議;同時,埃及敘利亞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擔心外約旦會部分甚至完全吞併巴勒斯坦,甚至成為攻擊或破壞敘利亞黎巴嫩漢志的策源地。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將巴勒斯坦英國託管地分成兩個國家的方案:分別成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每個國家都由3個主要的地區組成,由領土之外的交叉路口連接,再加上一個位於雅法的阿拉伯飛地。大耶路撒冷地區將處在國際組織的控制下。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批評這個方案的一些條款。總的來説,猶太民眾大部分都歡迎這個方案,而阿拉伯領袖和一些猶太反抗組織則抵制這個方案。

戰爭的各個階段[編輯]

戰爭前期[編輯]

1948年阿拉伯聯合軍
1948年以色列軍布倫車
以色列1948年步兵
外約旦的火砲攻擊
以色列機場防衛隊甲車

聯合國剛剛通過分治方案,在巴勒斯坦地區就爆發了嚴重衝突。英國駐軍頻繁地干涉了這次衝突,但是因為英國在巴勒斯坦的介入即將結束,並且受到了逐漸壯大的伊爾貢萊希這些猶太派別的攻擊,他們的干預變得不協調、不情願。

同時,暴力不斷增加,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從事狙擊突襲爆炸,雙方都失去許多生命。1947年11月30日到1948年2月1日間,427名阿拉伯人、381名猶太人和46名英國人被殺,1035名阿拉伯人、725名猶太人和135名英國人受傷。僅在1948年3月,就有271名猶太人和257名阿拉伯人被殺。

在分割後的幾個月中,更大的有組織的力量開始從事暴力。阿拉伯軍團英語Arab Legion12月14日在拜特哈·那巴拉襲擊了一支猶太平民公共汽車車隊,12月18日,隸屬哈迦拿英語Haganah的源自基布茲的武裝派別帕爾瑪赫英語Palmach攻擊了Khissas村。三個星期後第一支阿拉伯非正規軍到達,同時阿拉伯領導層開始組織巴勒斯坦人對猶太武裝發動遊擊戰。這其中最大的隊伍是一支志願軍——阿拉伯解放軍英語Arab Liberation Army,這支隊伍由阿拉伯聯盟創建並由阿拉伯民族主義者亞歷山大領導。在1948年1月和2月間,阿拉伯遊擊隊攻擊了巴勒斯坦北部的猶太人社區,但沒有取得實質成功。

阿拉伯人集中力量來切斷連接猶太城鎮以及鄰近一些混居有猶太人的地區的道路。他們還殺死了一些猶太護衛人員。到了三月末,阿拉伯部隊已經完全切斷了從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的重要道路,這些地區居住著大約六分之一的巴勒斯坦猶太人。

哈迦拿開始用從捷克斯洛伐克獲得的武器武裝自己。猶太移民也開始設計一個名為Dalet的計劃(又稱Plan D)。

第一階段:阿軍發起進攻至第一次停火(1948年5月15日—7月8日)[編輯]

阿軍發起第一次進攻[編輯]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託管。猶太人宣佈建立以色列國蘇聯美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很快都予以了承認。

在接下來的幾天中,大約1000人的黎巴嫩部隊、6000人的敍利亞部隊、4500人的伊拉克部隊、5500人的埃及部隊、6000-9000人的外約旦部隊以及數量不明的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部隊開始進攻以色列。一起的還有幾千名非正規阿拉伯士兵,這支阿拉伯聯軍面對的是有29,677人的以色列部隊。接下來的幾個月裏,雙方都不斷的投入戰鬥兵力,但是以色列的優勢平穩增長,因為以色列社會積極動員,並且每月有平均10,300位移民流入。

1948年以色列軍隊
初始力量 29,677
6月4日 40,825
7月17日 63,586
10月7日 88,033
10月28日 92,275
12月2日 106,900
12月23日 107,652
12月30日 108,300[2]

1948年5月26日,以色列政府組建了以色列國防軍哈加拿帕爾瑪赫以及伊爾貢等武裝組織也加入到這個年輕猶太國家的正規軍隊中。

形勢上,阿拉伯聯軍在武器裝備上佔有絕對優勢。1948年5月15日時的火力配置如下:

以色列國防軍 阿拉伯聯軍
坦克 1輛 無槍 40輛
裝甲車輛(裝備加農炮的) 2輛 200輛
裝甲車輛(沒有裝備加農炮的) 120輛 200輛
火砲 5門 140門
AA和AT機槍 24門 220門
固定翼飛行器 0 74架
偵查機 28架 57架
海軍(戰鬥艦艇) 3艘 12艘[3]

軍械不平衡,還有鄰近阿拉伯國家正規、裝備較好、訓練過的軍隊加入戰鬥,對衝突的結果形成了世界上普遍的軍事觀點。二戰時盟軍在北非和北歐的指揮官伯納德·洛·蒙哥馬利的看法是典型的例子,他說新以色列國將在兩周內被打敗。[4][5]

但是實際上,阿拉伯聯軍和以色列國防軍相比是處於劣勢的。在二戰時參與盟軍的猶太軍人很多,他們是老練的軍人,僅缺少武器補給;而全世界的猶太人中不乏富商,他們的捐輸,讓以色列有金錢購買武器;另外當時的形勢讓猶太人可以輕易購得大量的武器。在1948年五月中旬,以色列國防軍(IDF)的部隊為6萬5千人;到1949年早春達到了11萬5千人。阿拉伯部隊在1948年七月約為4萬人,到1948年十月達到5萬5千人,但直到1949年春仍沒有太多的增加。對於阿拉伯空軍,也只有十幾架戰鬥機和三到四架轟炸機經歷過戰鬥,其它的都不能投入使用。

1947年11月,所有猶太航空財產都被置於Sherut Avir(SA)英語Sherut Avir的控制之下,飛行行動在一個月後從特拉維夫郊外的一個稱為Sde Dov的小型民用機場開始,第一次地面支持行動在12月17日發生。1948年3月,加利利空軍中隊在Yavniel成立,內蓋夫空軍中隊4月在Nir-Am成立。到5月10日,SA遭受首次戰鬥損失時,已經有三個飛行單位,一組航空人員,維護設施和後勤支持。戰爭在5月15日爆發時,Sherut Avir英語Sherut Avir成為以色列空軍,但是在戰爭的前幾周,因為其裝備的都是輕型飛機,無法與駕駛T-6德州人教練機超級馬林噴火戰鬥機C-47空中火車Avro Anson英語Avro Anson的阿拉伯軍隊匹敵,事實上,阿拉伯的主要損失是英國皇家空軍回應埃及5月22日襲擊海法附近Ramat David英語Ramat David英國空軍基地的結果,其中5架超級馬林噴火戰鬥機被擊落。就是在此時,空中力量的平衡開始滑向有利於以色列空軍,因為其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了25架Avia S-199,第一架在5月20日到達。第一次對阿拉伯首都的襲擊在5月31日/6月1日夜,三架以色列飛機轟炸了安曼[6]

在1948年秋,以色列國防軍利用僅有的十幾架戰鬥機取得了制空權。同時,以色列國防軍也獲得了武器裝備和戰鬥人員方面的優勢,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7]

因此,以色列國防軍的首要任務是抵擋阿拉伯軍隊的進攻並阻止他們摧毀重要的猶太定居點,直到援軍和武器裝備到達。

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耶路撒冷以及連接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之間的道路上,交戰雙方為外約旦軍隊阿拉伯軍團英語Arab Legion和以色列軍隊。阿卜杜拉國王命令外約旦部隊指揮官古魯伯·帕夏英語Glubb Pasha,在5月17日進入耶路撒冷,於是在5月19日至28日期間爆發了激烈巷戰,最終以色列部隊被趕出了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地區和老城的猶太地區。伊拉克部隊沒有能攻佔幾個猶太定居點,其中著名的一場戰鬥發生在Mishmar Haemek英語Mishmar Haemek,並且在傑寧納布盧斯圖勒凱爾姆周圍也被迫轉入防禦。

北部,敍利亞軍隊在Degania英語Degania Alef基布茲遭遇阻擊,這裡的猶太定居者只用輕武器就阻止了敍利亞裝甲部隊的前進。一輛被汽油彈摧毀的坦克現在仍留在基布茲裏。之後,定居者又用一些從19世紀博物館裏找到的零件組裝了一門應急的加農炮,使得敍利亞軍隊不得不撤出了這個基布茲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敍利亞軍隊不斷遭到反擊,其他巴勒斯坦遊擊隊和阿拉伯聯軍也是如此。

在南部,埃及軍隊的進攻撕開了一些以色列基布茲的防綫,但是損失慘重。進攻在阿什杜德附近停滯了。與此同時,以色列軍隊不僅控制了自己猶太國家的領土,而且擴展了控制範圍。

第一次停火:1948年6月11日-1948年7月8日[編輯]

聯合國在1948年5月29日宣佈了一項停戰協議,它於6月11日生效並持續28天。這次停火由聯合國調停員福克·伯納多特負責監督。同時對交戰雙方實施武器禁運以確保他們遵守停戰協議。停火期間阿拉伯方面沒有取得更多急需武器,並產生內部糾紛,而以色列方面則設法從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違法武器裝備。在停戰協議有效期結束之前,福克·伯納多特提出了一項新的土地分割計劃,即將加利利地區劃給猶太人,將內蓋夫地區劃給阿拉伯人,但是以阿雙方都拒絕了這一計劃。7月8日,埃及恢復開戰,這場戰爭又重新開始。

第二階段:以軍的第一次進攻至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9日—10月15日)[編輯]

1948年7月9日,經過充分準備的以色列軍隊向阿拉伯軍隊發動攻擊,這次進攻名為「十天進攻」,至7月18日結束。阿拉伯國家由於內部分歧,沒有統一的軍事計劃,一開始就處於被動地位。相反,以軍作了充分準備,他們在全境確立了統一的軍事領導和指揮機構。在北線,7月15日—16日,以軍2個營利用夜間實施突襲,占領了沙德阿姆爾拿撒勒,並進而奪取了整個加利利地區。

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18日-1948年10月15日[編輯]

1948年7月18日,聯合國關於以阿停火令生效。兩次停火間這年夏天氣溫最高的十天,以色列方面開始轉入進攻,而阿拉伯軍隊則轉入了防禦。以色列軍隊實施了三次大規模進攻行動,這些行動都是在停火期間精心籌劃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次進攻是Dani行動英語Operation Danny,其目的是通過佔據沿途城市盧德以及拉姆拉來擴大連接耶路撒冷特拉維夫之間的通道並確保其安全。佔領這些城市後,以色列國防軍驅逐了這些地方的居民,其中包括5萬巴勒斯坦人,這是戰爭中最嚴重的一次驅逐行動。 計劃的行動第二階段目標,俯瞰耶路撒冷的防禦點拉通英語Latrun拉姆安拉市也被攻佔。 以色列籌劃的第二波進攻是Dekel行動(Operation Dekel),其目的是佔領包括耶穌故鄉拿撒勒的下加利利地區。第三個計劃為Kedem行動英語Operation Kedem,將動用較少的資源來確保耶路撒冷老城的安全。(進攻示意圖

第三階段:以軍的第二次進攻至戰爭結束(1948年10月15日—1949年3月)[編輯]

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軍隊破壞停火令,向阿拉伯軍隊發起進攻。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戰,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雙方停止了戰鬥。

以阿停戰協定的簽訂[編輯]

埃及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於1949年2月24日,在希臘羅德島簽訂停戰協定。外約旦於3月2日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

有關人物[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Pollack, 2004; Sadeh, 1997
  2. ^ Bregman, 2002, p. 24 引用 Ben Gurion的戰爭日記
  3. ^ Yeuda Wallach(ed.),"Not on a silver plate"
  4. ^ Benny Hinn. Blood in the Sand. Charisma Media. 2009: 177. ISBN 978-1-59979-770-0. 
  5. ^ 解读巴以非对称战争之殇. [2016-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6. ^ Aloni, 2001, pp. 7-11
  7. ^ Righteous Victims: A History of the Zionist-Arab Conflict, 1881-2001, Benny Morris (2001), pp. 217-18.

外部連結[編輯]

地圖[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