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嶽麓書院

座標28°11′02″N 112°56′08″E / 28.18389°N 112.93556°E / 28.18389; 112.93556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嶽麓書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
座標28°11′02″N 112°56′08″E / 28.18389°N 112.93556°E / 28.18389; 112.93556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3-75
認定時間1988年
嶽麓書院大門

嶽麓書院位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山東麓,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歷經各代。迨及光緒三十一年(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至今仍為湖南大學下屬的辦學機構,歷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見的「千年學府」。文化大革命期間嶽麓書院以及嶽麓山上一些其他文化遺蹟遭到嚴重損毀,文革後重建[1][2][3][4]。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嶽麓山風景名勝區重要觀光點。

歷史

[編輯]

前期(唐末至元代)

[編輯]
朱熹畫像

嶽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據點,曾建有萬壽宮、崇真觀等。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創立,至今仍保存完好。東晉陶侃曾建杉庵讀書於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璿等二僧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類」的學舍,嶽麓書院就是在智璿等辦學的基礎上「因襲增拓」而誕生的。 開寶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即嶽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嶽麓書院。[5]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間,嶽麓書院進入了北宋的鼎盛時期。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親自召見山長周式,對周式興學頗為嘉許,親書「嶽麓書院」匾額,書院之名始聞於天下,有「瀟湘洙泗」之譽。至今書院所存明代「嶽麓書院」刻石,便是當年宋真宗的手跡。在周式執掌下,嶽麓書院的從學人數和院舍規模都有很大發展,遂成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關於「四大書院」有多種說法,但唯有嶽麓為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學者對嶽麓的推崇。

兩宋之交,嶽麓書院遭戰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劉珙重建嶽麓書院。他還延聘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嶽麓,更加強了嶽麓書院在南宋教育和學術上的地位。張栻主教期間,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培養出了一批如吳獵、趙方、游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前來聽講者絡繹不絕,時人描繪「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這次會講,也推動了宋代理學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所以不僅是長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張會講之後,嶽麓書院名聲更加遠播,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嶽麓之為嶽麓,非前之嶽麓矣!」紹熙五年(1194年),在嶽麓會講27年之後,朱熹任湖南安撫使,再次來到潭州,重整嶽麓書院,頒行《朱子書院教條》。經過他的整治,嶽麓書院再次進入到繁盛時期,理學史上頗負盛名的「湖湘學派」即發展於此。[6]

1275年,元兵攻破長沙,嶽麓書院被付之一炬。嶽麓書院幾百學生參與戰鬥,城破後大多自殺殉國。元統治者統一全國後,極力推動書院的恢復和發展,潭州學正劉必大主持重建嶽麓書院,僅廢10餘年的嶽麓書院又開始恢復生機。延祐元年(1314年)郡別駕劉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戰亂再起,嶽麓書院又於至正十八年(1368年)毀於戰火。

中期(明代)

[編輯]

明初,明太祖奉行「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政策。重視地方官學的復興,而不倡導書院教育。全國書院頹廢,嶽麓書院也因此沉寂了百餘年。成化(1465–1487)年間,書院開始逐漸恢復。宣德七年(1432年),由民間集資促成嶽麓書院最早的一次修復。成化五年(1469年),長沙知府錢澎再次興復書院,但不久又廢。弘治七年(1494年)長沙府通判陳鋼終於使嶽麓書院基本恢復舊貌。自明宣德始,經地方官員陳鋼、楊茂元王韜吳世忠等多次修復擴建,嶽麓書院主體建築第一次集中在中軸線上,主軸線前延至湘江西岸,後延至嶽麓山巔,配以亭台牌坊,於軸線一側建立文廟,形成了書院歷史上亭台相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的壯麗景觀。書院的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現存建築基本格局。

正德二年(1507年),陽明心學一代宗師王守仁來嶽麓講學。[7]王守仁住在壽星觀,他寫下了《長沙答周生》、《陟湘於邁嶽麓是尊仰止先哲因懷友生麗澤興感伐木寄》、《游嶽麓書事》、《次韻答趙太守王推官》和《吊屈原賦》。[7]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嶽麓書院的講學是繼南宋湖湘學派之後,嶽麓書院的又一次重要學派活動,導致了嶽麓書院又一個學術繁榮期的到來。[7]

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御賜「敬一箴」(即程子四箴)。

明清之際,著名的愛國主要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學,「書院之盛,振美一時」。[6]

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部隊進攻長沙,與明朝官軍進行激戰,書院在混戰中被毀。

清末民初時期的嶽麓書院

後期(清代)

[編輯]

初朝廷對書院採取抑制政策。1652年(順治九年)曾調令:「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務將平日所習經書義理,著實講求,躬行實踐。不許別創書院,群聚徒黨,及號召地方游食無行之徒,實談廢業。」然已經實行了數百年的書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會影響,修復書院的呼聲日趨強烈。就在順治帝詔令各地「不許別創書院」的當年,湖南巡撫彭禹峰就聘請長沙府攸縣縣學生劉自主持嶽麓教事,並未受到處罰。

隨著統治的日益鞏固,順治末年對書院的抑制政策開始鬆弛,康熙雍正二朝進而實行支持和鼓勵政策。康熙七年(1668年),巡撫周召南下令重建嶽麓書院,基本恢復了原有規模。1674年(康熙十三年),吳三桂發動三藩叛亂,攻克長沙,剛剛修好了才4年的嶽麓書院即興即毀。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巡撫丁思孔又重建嶽麓,置膏火田數百畝,並兩具疏章,請求御書匾額。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賜御書「學達性天」匾。

1743年(乾隆八年),乾隆帝賜御書「道南正脈」匾於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再次獲得肯定,四方求學者絡繹不絕,書院教育達到了鼎盛,培養出了一批批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著名生徒。

乾隆後期至嘉慶道光年間,書院的建設進一步發展。期間羅典、歐陽厚均各主院27年,創建和恢復書院古蹟數十處。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撫吳榮光仿學海堂制,在此創設湘水校經堂,首開湖南書院教學改革之風。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天國軍進攻長沙,嶽麓書院受到戰火毀壞,史稱「書院毀半」,隨後院長丁善慶率諸生捐資又逐次修復。1868年(同治七年)巡撫劉昆主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建。清末,嶽麓順應歷史潮流,設譯學、算學等科,增置時務和西學圖書,進行了教學改革。

改制(清末至今)

[編輯]
嶽麓書院改制後設立的湖南高等學堂

清末實施新政,廢書院而興學堂,「嶽麓書院」於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撫趙爾巽奏廢為湖南高等學堂(1897年長沙時務學堂創立,1899年改為求實書院,1902年改為湖南省城大學堂,1903年與嶽麓書院合併組建湖南高等學堂)。1912年,湖南高等學堂奉令停辦,工科學生按志願送到湖南高等工業學校和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前身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湖南巡撫岑春蓂奉旨創辦的湖南優級師範學堂)繼續學習。同年,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奉命遷入。民國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志·建制第二》載:「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即故嶽麓書院。」(第2頁)。1917年,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奉令停辦,併入武昌國立師範學校(今武漢大學),同年,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遷入,接收了前湖南高師的全部校產和一部分教師。1926年湖南工業、商業、法政三個專門學校合併,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學,仍以嶽麓書院為一院,新建校舍為二院。1937年,省立湖南大學被國民政府教育部確立為國立湖南大學。

1938年4月,日本戰機轟炸湖南大學校園,嶽麓書院部分建築被毀。1941年4月日機再次轟炸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御書樓、半學齋、靜一齋等處均中彈倒塌,文廟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毀。抗日戰爭勝利後,嶽麓書院部分建築被修復。[8]

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湖南大學被撤消。在湖南大學舊址上,以原湖南大學土木系和基礎教育部為基礎,合併其他一些大學的相關院系,組建中南土木建築學院。1958年中南土木建築學院擴充後改名湖南工學院,1959年復名為湖南大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年),嶽麓書院只剩殘垣斷壁,幾成廢墟,嶽麓山上其他一些文化遺蹟包括雲麓宮、自來鍾(飛來鍾)、五輪塔等也均遭到損毀[1][2][3][4]。20世紀80年代初,湖南大學對其著手修復,嶽麓書院開始大規模修復工程[1][2]

1986年10月,在歷經5年大修後,嶽麓書院正式對外開放參觀。湖南大學先後在此成立文化研究所和下屬學院(名即為嶽麓書院),招收歷史、哲學等專業本科、碩士和博士生。

1988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大事年表

[編輯]

宋元

[編輯]
  • 開寶九年 976年 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孫邁有記(無考)
  • 咸平二年 999年 潭州太守李允則創建,王禹偁作記
  • 咸平四年 1001 李允則請奏書,詔賜諸經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賜建湘西書院
  • 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山長周式請於太守劉師道擴建書院,譚綺記(無考)。
  • 大中祥符八年 1015 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並賜嶽麓書院匾額,對衣鞍馬,內府書,於是書院之稱聞名天下
  • 紹聖四年 1097 地方當局欲改嶽麓書院為鼓鑄廠,湘陰縣尉朱駱抗言不可毀
  • 北宋末年 創立「潭州三學」
  • 南宋紹興元年 1131 毀於戰火,「什一僅存」
  • 乾道元年 1165 湖南安撫使劉珙命州學教授邵穎重建,次年延請張栻主教事
  • 乾道三年 1167 九月朱熹自閩來訪張栻,留止2月,講學院中,與張栻論中庸之義,手書「忠、孝、廉、節」,十一月同游南嶽
  • 乾道五年 1169 張栻知嚴州,彪居正任書院山長
  • 乾道七年 1171 張栻還長沙,主嶽麓、城南兩書院
  • 淳熙十五年 1188 湖南安撫使潘疇修葺書院,陳傅良來院講學,並作記,山長顧杞,堂長吳獵
  • 紹熙五年 1194 朱熹任湖南安撫使知潭州,牒委教授興學嶽麓,並在書院講學,更建書院,聘黎貴臣為講書執事
  • 淳祐十年 1246 理宗賜「嶽麓書院」匾額,別建湘西精舍於書院南
  • 淳佑十年 1250 湖南轉運副使吳子良聘歐陽守道為嶽麓書院副山長,歐陽新為講書。
  • 元代 至元十三年 1276 元將阿里海牙焚毀書院,諸生抗元,乘城共守,死者無數
  • 至元二十三年 1286 學政劉必大重建,朱渤作記(無考)
  • 延佑十年 1314 別駕劉安仁,主簿潘必大重修書院,聘朱某,張厚相繼主院,吳澄作《嶽麓書院記》、《百泉軒記》
  • 至正末年明洪武元年 1368 毀於兵火

明代

[編輯]
  • 成化五年 1469 知府錢澍重建禮殿及麓山寺碑亭
  • 弘治七年 1494 通制陳鋼重建書院
  • 弘治九年 1496 知府王 ,楊茂元續建,李東陽作記,善化教諭葉性為山長
  • 正德二年 1507 王陽明謫貴州龍場,道經湖南,講學嶽麓
  • 正德三年 1508 陳論任山長,創射圃
  • 正德四年 1509 守道吳世忠拆毀道林寺,擴建書院
  • 正德九年 1514 陳論首編《嶽麓書院志》
  • 嘉靖六年 1527 知府王秉良,孫存相繼擴建
  • 嘉靖九年 1530 世宗頒御製「敬一箴」即「程子四箴」
  • 嘉靖十八年 1539 知府季本重建,並將學嶽麓
  • 嘉靖四十四年 1565 推官翟台重建
  • 萬曆十年 1582 張元忭講學,李天植重建
  • 萬曆十八年 1590 知府吳道行重建
  • 萬曆三十九年 1611 縣尹唐源等重建,鄒元標記
  • 天啟元年 1621 鄒元標講學嶽麓
  • 崇禎六年 1633 吳道行任山長,編《嶽麓志》
  • 崇禎十一年 1638 王夫之讀書嶽麓,與曠鵬陛等創立」行社「
  • 崇禎十五年 1642 高世泰講學嶽麓,並助修嶽麓
  • 崇禎十六年 1643 書院毀於兵火,翌年吳道行絕食,卒於嶽麓山

清代

[編輯]
  • 順治九年(1652年) 刊立臥碑、聘劉自運為山長
  • 康熙七年 (1668年) 巡撫周召南重建書院並作記
  • 康熙十三年 (1674年) 書院毀於吳三桂兵變
  •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巡撫丁思孔重修並作記,敦金門任山長
  •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賜御書「學達性天」匾,及御書《十三經》等,趙寧修《新修嶽麓書院志》,李中素任山長
  •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按察使常保揚重修並作記
  • 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 李文炤任山長
  • 雍正十一年(1733年) 立為省城書院,清庭賜銀一千兩,李文柱任山長
  • 乾隆二年(1737年) 賜銀一千兩修書院
  • 乾隆八年(1743年) 乾隆帝賜御書「道南正脈」匾
  • 乾隆十年(1745年) 巡撫楊錫紱作《嶽麓書院學規》
  • 乾隆十三年(1748年) 山長王文清手定《嶽麓書院學規》
    嶽麓書院學規 (1748年)

    時常省問父母 朔望恭謁聖賢
    氣習各矯偏處 舉止整齊嚴肅
    服食宜從儉素 外事毫不可干
    行坐必依齒序 痛戒訐短毀長
    損友必須拒絕 不可閒談廢時
    日講經書三起 日看綱目數頁
    通曉時務物理 參讀古文詩賦
    讀書必須過筆 會課按刻蚤完
    夜讀仍戒晏起 疑誤定要力爭
  • 乾隆廿一 1756 巡撫陳宏謀大修齋舍
  • 乾隆廿二 1757 山長歐陽正煥書「整齊嚴肅」為院訓
  • 乾隆四十四 1779 巡撫李湖重修
  • 乾隆四十七 1782 羅典任院長,辟「嶽麓八景」,修建築多處
  • 嘉慶廿三年 1818 歐陽厚均任院長,捐資修書院,弟子著錄者三千餘人
  • 道光十三年 1833 巡撫吳榮江創「湘水校經堂」於書院內
  • 道光廿六年 1846 丁善慶任院長,重修書院
  • 咸豐二年 1852 太平軍過長沙,書院毀半,丁善慶率諸生捐修
  • 同治六年 1867 丁善慶主修《嶽麓續志》
  • 同治七年 1868 巡撫劉崐大修書院
  • 同治十二年 1873 山長周玉麒刊《嶽麓續志補編》
  • 光緒元年 1875 學政朱逌然將湘水校經堂改名為校經書院
  • 光緒十六年 1890 湘水校經遷湘春門外,改名校經書院
  • 光緒廿三年 1897 院長王先謙改章,設譯學、算學等科,並參與創辦時務學堂
  • 光緒廿七年 1901 清廷改學制,將各地書院院改為大、中、小學堂
  • 光緒廿九年 1903年 巡撫趙爾巽改嶽麓書院為湖南高等學堂

書院學規

[編輯]

中國古代書院的學規,是用以規範生徒學習、生活行為的規矩章法。其內容包括書院的教育方針、培養目標、修身治學的準則、日常生活及為人處世的通則等。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朱熹頒《白鹿洞書院教條》於嶽麓書院,這是嶽麓書院最早的正式學規,後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到了清代,原有學規已不合時宜,歷任山長開始對學規加以擴充和修訂,其中影響最大、最廣為人知的是山長王文清制定的《嶽麓書院學規》。

著名人物

[編輯]
張栻
王夫之
曾國藩
郭嵩燾

嶽麓書院大門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道盡了嶽麓書院歷史上人才輩出的事實。縱觀嶽麓書院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北宋,山長周式便「教授數百人」。南宋理學家張栻出任山長後,嶽麓書院成為湖湘學派的發源地,培養出了一批「嶽麓巨子」。[9]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來嶽麓書院與張栻會講,歷時兩月,史稱「朱張會講」。這次會講吸引了大批士子紛紛返歸前來聽講,「方其盛也,學徒千餘人」,「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10]民國初期是嶽麓書院培養人才的鼎盛時期,一批批日後將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人物從這裡走向社會,其中最著名的有鴉片戰爭前後出現的以陶澍賀長齡嚴如煜魏源為主體的政治改良派人才群體,咸豐同治年間出現的以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胡林翼李元度劉蓉劉長佑曾國荃劉坤一為主體的「中興將相」人才群體,戊戌變法期間出現的以譚嗣同梁啓超唐才常沈藎黃遵憲為主體的維新變法派人才群體,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出現的以蔡鍔陳天華程潛為主體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人才群體等[6]余秋雨對此評價說:「你看整整一個清代,那些需要費腦子的事情,不就被這個山間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11]

歷代山長

[編輯]

山長是中國古代書院的負責人,也即現代意義上的「院長」。山長一詞最早見於《荊湘近事》:「五代蔣維東隱居衡嶽,受業者號曰山長。」至相沿為習,亦稱山主、洞主等。嶽麓書院可考的山長共有55位。

著名生徒

[編輯]
  • 彭龜年:太學博士、吏部侍郎,卒後諡忠肅,湖湘學派代表人物。
  • 游九功:刑部侍郎,卒後諡莊簡。
  • 胡大時:湖湘學派奠基人胡宏的兒子,張栻門生中的首領。
  • 吳獵:敷文閣直學士,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 王夫之:哲學家、思想家。
  • 陶澍兩江總督太子少保
  • 彭浚嘉慶十年(1805年)狀元,內閣侍讀學士、太僕侍少卿。
  • 賀長齡:貴州巡撫、雲貴總督。
  • 魏源:近代啟蒙思想家,著有《海國圖志》等。
  • 曾國藩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
  • 左宗棠:湘軍重要首領,領軍收復新疆,歷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軍機大臣。
  • 胡林翼:湘軍重要首領,湖北巡撫,卒後被追授為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 劉長佑:湘軍重要首領,歷任廣西巡撫,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廣東巡撫、雲貴總督。
  • 曾國荃:湘軍重要首領,歷任陝甘總督、兩廣總督、禮部尚書、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
  • 劉坤一:湘軍重要首領,歷任江西巡撫、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欽差大臣。
  • 劉蓉:湘軍重要首領,陝西巡撫。
  • 郭嵩燾: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
  • 唐才常維新變法的重要人物,自立軍起義領袖。
  • 熊希齡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 楊昌濟:著名教育家,毛澤東嶽父。
  • 范源濂: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北京師範大學首任校長。
  • 程潛:湖南省主席、湖南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建築

[編輯]

嶽麓書院歷史上經歷多次戰火,曾七毀七建,現存主要建築是清朝遺構。上世紀以來,經過幾次大修,一些毀於戰火的建築得到了重修。嶽麓書院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在布局上採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築如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集中於中軸線上,講堂布置在中軸線的中央。齋舍、祭祀專祠等排列於兩旁。中軸對稱、層層遞進的院落,除了營造一種莊嚴、神妙、幽遠的縱深感和視覺效應之外,還體現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12]。此外還有赫曦台愛晚亭、自卑亭、風雩亭、吹香亭及曲廊水榭假山等園林建築及人文景觀,在展示書院文化博大精深之餘,渲染了它閒情逸緻的士人風格。在這些建築中,像愛晚亭,已被公認為中國古代亭台中的經典建築,蒞列四大名亭之中[6]。先後恢復重建了延賓館、文昌閣、崇聖祠、明倫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張栻王船山羅典等的六大專祠建築原貌。[13] 嶽麓書院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書院建築群。

以功能區分,嶽麓書院古建築群分為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類別。

教學建築

[編輯]
  • 大門

宋代曾名「中門」,因江岸建有石牌坊,又名「黌門」,現存大門為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採用南方將軍門式結構,建於十二級台階之上,五間硬山,出三山屏牆,前立方形柱一對,白牆青瓦,置琉璃溝頭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繪游龍戲太極,間雜卷草雲紋,整體風格威儀大方。門額「嶽麓書院」為宋真宗賜書,大門兩旁懸掛有對聯「惟有材,於斯為盛」,為嘉慶年間山長袁名曜與貢生張中階合撰而成。門額與對聯原物均在抗戰期間被日軍戰機炸毀,現物為1984年根據老照片複製而來。

  • 二門

大門之後即為二門。宋元時此處為禮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在書院左面擴建文廟,禮殿搬遷,此處始改建為二門,抗戰時被毀,1984年重建。正上方懸「名山壇席」匾,兩旁有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背面有「瀟湘槐市」匾,兩邊有清代山長羅典所撰的對聯:「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學宗鄒魯,禮門義路聖賢心」。

  • 講堂

講堂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進行教學和舉行重大活動的核心場所。自書院創建初始,即有「講堂五間」。南宋理學家張栻朱熹曾在此舉行「會講」,開中國書院會講之先河。檐前懸有民國年間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所書「實事求是」匾。

講堂中央高懸兩塊鎏金木匾,一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聖祖御書「學達性天」匾。意在表彰書院對於培育人才的貢獻,亦表明嶽麓書院是以理學作為辦學傳統,在此求學,可達到學問的最高境界。

二為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御書「道南正脈」匾。旨在肯定嶽麓書院乃弘揚理學之正宗,象徵嶽麓書院的重要地位。

講堂牆壁上還嵌有許多極有價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書、清代山長歐陽厚均刻的「忠孝廉節」碑,由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書、歐陽厚均刊立的「整齊嚴肅」碑,清代山長王文清撰文的《嶽麓書院學規碑》《讀書法》等十數方。講堂屏壁正面刻有今人周昭儀所書《嶽麓書院記》,屏壁背面刻有摹自《南嶽志》的麓山全圖。

  • 教學齋\半學齋

教學齋和半學齋位於講堂兩旁,為昔日師生居所。書院建齋舍歷史悠久,北宋始建時就有齋舍52間,現存建築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書院改制為學堂時所建。「教學齋」齋名出自《禮記·學記》,「半學齋」齋名源出《尚書·說命下》。

  • 湘水校經堂

湘水校經堂位於講堂左側,原名成德堂,亦為書院講堂,始建於嘉靖六年(1527年)。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撫吳榮光於嶽麓書院船山祠創辦湘水校經堂,並親題門額。光緒元年(1875年),湘水校經堂從嶽麓書院遷到長沙城南天心閣附近,「湘水校經堂」門額留於明德堂以作紀念。

藏書建築

[編輯]
御書樓
  • 御書樓

中國古代書院歷來有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嶽麓書院創建始即在講堂後建有書樓,宋真宗賜書後更名「御書閣」,元明亦稱「尊經閣」,位置有所變動,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撫丁思孔建御書樓於今址。清代中期,嶽麓書院御書樓已發展成為中國民間一座較大型的圖書館,藏書14130卷。今天的御書樓仍然作為湖南大學古籍圖書館供教研人員及學生使用。

祭祀建築

[編輯]
  • 文廟

文廟,原稱孔廟,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前551-前479)為文宣王,因稱孔廟為文宣王廟。嶽麓書院文廟,是歷代山長宣揚儒教的重要場所,起著崇尚聖人、推崇學統、勸戒規礪、踐履識禮的重要作用。文廟對嶽麓書院教育有著直接影響,歷代都有嚴格的禮規,要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遵循聖人的言行行事。每月朔望山長要引領一一朝拜。每年春秋舉行兩次大的祭典活動,地方長官也得參加,場面極為壯觀[6]。文廟位於書院左側,由照壁、門樓、大成門、大成殿、兩廡、崇聖祠、明倫堂等部分組成,是中國規模最大,建築規格最高的一座書院文廟。嶽麓書院初創時期即開始祭祀孔子北宋時期曾建禮殿於講堂前,南宋乾道元年(1167年)改為宣聖殿,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1507)遷禮殿於書院左側,天啟四年(1624)重修,正式稱為文廟。抗戰時期毀於戰火,後修復了部分建築,1980年代修復了大成殿,1990年代修復大成門,2003-2004年設計重建已毀多年的崇聖祠、明倫堂,2005年改造大成殿內部裝修,恢復原有舊制。[14]

  • 濂溪祠

專祀周敦頤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始建,祠內懸有「超然會太極」匾,祠內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記》石刻。

  • 四箴亭

專祀程顥程頤。四箴是二程根據孔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發展而成的道德戒律,即視箴、聽箴、言箴、動箴。據載書院在宋代時就建有四箴亭,嘉靖九年(1530年)頒御製「敬一箴」於嶽麓書院,長沙知府潘鎰建敬一亭於文廟大殿後,天啟四年(1624年),長沙推官林正亭重修,改名為「四箴亭」。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遷四箴亭於今址。亭內現存清刻程氏《視》、《聽》、《言》、《動》四箴碑。

  • 崇道祠

又稱「朱張祠」,專祀朱熹張栻延祐元年(1314)建諸賢祠於講堂左側,合祀朱張及書院建設有功之臣。明弘治七年(1494),始建專祠於講堂後,後毀。乾隆四十一年(1776),布政使覺羅敦福重建於今址。

  • 六君子堂

始建於嘉靖五年(1526),祭祀的六位對書院發展和建設有功的先儒:朱洞李允則周式劉珙陳鋼楊茂元嘉慶十七年(1812)重建於今址,祠內嵌有《改建六君子堂碑記》。

  • 船山祠

專祀王夫之。祠廟原為道光十三年(1833)創建的湘水校經堂,湘水校經堂搬遷後,闢為船山祠。

園林

[編輯]

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羅典受聘為嶽麓書院山長。上任伊始,因見書院四周空地荒蕪雜亂,即進行整治,因地制宜,或修塘插柳,或築圃栽桃,或依山布桐,或瓷池種荷,引泉出澗,鑿沼養鱗等等。幾年後,"瓦礫凌亂,草木穢雜"的荒蕪之地成了"荷英爛漫、簇錦團花、綠蔭夾道"的優雅之地。時人大為讚賞,"同人游息,多以八景標目",題詠了大量詩詞。這八景為: 柳塘煙曉、桃塢烘霞、風荷晚香、桐蔭別徑、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

嶽麓書院的園林具有濃郁的士人氣息。它既不同於官府園林的奢華繁複,也不同於私家園林的輕浮俏麗,而是取法於自然,講求寧靜、清幽、雅淡,以利澄心治學,發聖賢玄奧。所布局的景點多有命名,並富含詩境,反映出一種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拙樸的格調。[15]

  • 麓山寺碑亭:位於書院後花園南側。成化五年(1469)知府錢澍始建,現存建築為1962年重建。亭內豎有著名的「麓山寺碑」,為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邕撰文、書丹並鐫刻,史稱「三絕碑」。碑側碑陰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題刻。
  • 百泉軒:歷代書院山長的居所。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來訪,與山長張栻「聚處同游嶽麓」,「晝而燕坐,夜而棲宿」,相傳二人曾在此論學三晝夜而不息。
  • 自卑亭:位於書院東面200米,今湖南大學圖書館前。亭名源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遠行,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為康熙二十七年(1688)長沙郡趙寧所建,嘉慶十七年(1812)山長袁名曜改建,現存建築為清咸豐十一年(1861)建造。「自卑亭」三字為清代山長車萬育題書。亭內嵌有《自卑亭記》等碑刻。
  • 愛晚亭:出嶽麓書院後門,沿石徑上行200米,便是愛晚亭。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嶽麓書院山長羅典創建。原名紅葉亭,後湖廣總督畢沅唐代詩人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改為愛晚亭。愛晚亭為八柱重檐古亭,頂部覆蓋綠色琉璃瓦,攢尖寶頂,內柱為紅色木柱,外柱為花崗岩方柱,天花彩繪藻井,與古代文人的清淡風格相比,今天的亭子顯得格外熱鬧。愛晚亭在中國亭台建築中,影響甚大,堪稱亭台之中的經典建築,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6]

紀念建築

[編輯]
  • 時務軒:為紀念清末維新派創辦的時務學堂而築的紀念性建築,內嵌有梁啓超《時務學堂故址》,李肖聃《跋》、李況松《跋》、陳雲章《記》、黃曾甫《時務軒記》等碑刻。
  • 赫曦台:1167年(乾道三年),朱熹講學嶽麓書院,常登嶽麓山觀日出,其在《雲谷山記》文中說:「余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山長張栻築台於山頂,朱熹題額「赫曦台」,後廢。1790年(清乾隆五十年),山長羅典在書院大門前坪建一台,曰前亭,又名前台。1821年(道光元年),山長歐陽厚均發現赫曦台原碑刻,為存朱子故跡,改前亭名赫曦台。據傳1807年(嘉慶十二年)書院山長羅典重赴鹿鳴宴時,有一道士蘸黃泥水在右牆一筆揮就一個"壽"字,後為求兩壁對稱,羅典在左壁補書了一個"福"字。
  • 山齋舊址:南宋乾道元年(1165),安撫使劉珙在此地建屋供山長居住。朱熹來訪時曾寓居此屋,與山長張栻作同題詩《山齋》。後毀。道光二十年(1840)山長歐陽厚均重建,題額「山齋舊址」。
  • 杉庵:嶽麓書院創建之前,東晉荊江州刺史陶侃曾在此建庵讀書,因庵前遍種杉樹,人稱杉庵。道光十八年(1838),其後裔陶澍為紀念先祖開創嶽麓文教之功,特重建「陶桓公杉庵」,後毀。2001年修復杉庵於文廟後。

碑匾

[編輯]
麓山寺碑
乾隆帝御書「道南正脈」匾

嶽麓書院辦學千年,積累了大量的文物,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主要分布在麓山寺碑亭、講堂、御書樓壁及復廊、百泉軒園林碑廊等地。

麓山寺碑亭內豎有麓山寺碑。此碑是中國現存碑刻中影響較大的一塊唐碑,也是長沙現存時間最早、價值最高的碑刻,由著名書法家李邕於唐開元十八年(730年)親自撰文、書丹、並鐫刻,因文、書、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絕碑」之稱。歷代許多大書法家都曾前來瞻仰臨摹,宋代書法家米芾於元豐三年(1080年)專程前來臨習,並刻"襄陽米黻同廣惠道人來,元豐庚申元日"16字於碑陰。原刻在麓山寺中,後移至嶽麓書院右側,明知府錢澍建亭護碑。清代嘉慶年間有達官遣吏前來拓取,因不得其法而使名碑碎裂,長沙知府沈廷瑛得知之後,親赴現場,和沙灰集其殘片94字,另嵌碑亭內壁之上。[16]

講堂檐前懸掛的「實事求是」匾,是民國初期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所撰,為嶽麓書院在轉制時期的校訓,對當時寓居於書院的毛澤東影響很大,後成為毛澤東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大廳中央的兩塊鎏金木匾,一為康熙帝御賜「學達性天」匾,二為乾隆帝御賜「道南正脈」匾,前者為根據老照片複製的,後者為原物。講堂兩壁嵌「忠、孝、廉、節」四大字石碑,為清道光七年(1827)山長歐陽厚均刊立,傳為朱熹手書。講堂兩邊軒廊分立「整、齊、嚴、肅」四大字石碑,為清乾隆山長歐陽正煥書,道光時歐陽厚均立。這兩組大字碑刻皆為中國古代書法碑刻史所罕見。大廳四壁還嵌有歷代山長的「書事齊嚴肅四字因示請生諸」碑、「嶽麓書院學規」碑、「畢沅詩」碑等,均為清代碑刻。

御書樓及復廊內也嵌有的大量碑刻,主要有「朱熹詩碑」、「重修嶽麓書院記碑」、「文昌閣祭田契券」、「吳榮光江南述別詩碑」等。其中「朱熹詩碑」所刻的詩是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來嶽麓書院講學後與張栻同游南嶽,在株洲與張栻告別,張栻作「送元晦尊兄」詩贈朱熹,朱熹以此詩作答。此碑為為清光緒年間巡撫吳大澂所刻,是嶽麓書院歷史的重要見證。「文昌閣祭田契券」碑系山長袁名曜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勒石嵌立,是嶽麓書院租田管理方面的原始資料,對研究嶽麓書院教育經費、祭祀經費的來源有重要的作用。

百泉軒園林碑廊建於1992年,刊歷代遺碑13塊及新制嶽麓書院文獻史料碑27塊。在歷代所遺碑刻中,有明刻「嶽麓感舊詩碑」、清刻「道中庸碑」等,尤以「道中庸碑」最為珍貴,為清道光七年(1827)山長歐陽厚均修復道中庸亭時所刻朱熹遺墨。新刻的27 塊碑分別為:善化縣志載《嶽麓書院源流》,宋代王禹偁《潭州嶽麓山書院記》、王炎《論清嶽麓書院堂長》、張栻《潭州重修嶽麓書院記》、陳傅良《建嶽麓書院記》、朱熹《措置嶽麓書院牒》、歐陽守道《贈了敬序》,元代吳澄《建嶽麓書院記》、《百泉軒記》,明代楊茂元《後重修嶽麓書院記》、李東陽《建嶽麓書院記》、陳鳳梧《嶽麓書院志序》、黃衷《嶽麓書院祠祀記》、李騰芳《重修嶽麓書院碑記》,清代易宗涒《嶽麓書院記》、丁思孔《重建嶽麓書院記》、毛際可《重修嶽麓書院記》、龍驤《重修嶽麓書院記》、王文清《四公德政紀略》、歐陽厚均《新建崇聖祠碑記》、羅典《嶽麓書院課藝序》、郭嵩燾《重建湘水校經堂記》及 1993年楊慎初教授撰《嶽麓書院重修記》。這些碑文反映了嶽麓書院的歷史沿革,是研究嶽麓書院歷史發展的重要文本。撰文者中既有著名政治家、地方官員,也有著名文學家和書院山長,他們本身在歷史上都有較大的影響,這就更加凸顯了碑刻更為廣泛的社會價值。

楹聯

[編輯]

楹聯,也即對聯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嶽麓書院是集教育、學術、藏書、祭祀於一體的人文勝地,自然與楹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書院的教學推動著楹聯的創作,楹聯又裝點著書院的建築,宣揚書院的辦學宗旨,倡導良好學風,讚美名山勝景。然而因嶽麓書院歷史上七毀七建,古已有之的楹聯也就隨著書院建築的興毀而沉浮,至今能鉤沉的古聯原件甚少。嶽麓書院現掛的楹聯,只有一部分是清代及以前文人的墨跡,其餘大多為現代名流的手筆。這些楹聯內涵豐富,意義深遠,令人回味無窮。

教學齋楹聯
懸掛地點 內容 作者 注釋
前門 千百年楚材導源於此

近世紀湘學與日爭光

虞愚撰書 1 楚材:,泛指湖南湖北,材,人材。2 湘學:湖湘之學,泛指湖南的文化學術。
赫曦台 三湘雋士講研地

四海學人嚮往中

商鴻逵撰王遐舉書 1.三湘:一說湖南的湘潭湘鄉湘陰合稱三湘,一說瀟湘蒸湘沅湘三水之合稱,一說瀟湘、資湘、沅湘為三湘。泛指湖南。2.雋士:才智超常之人。
赫曦台 合安利勉而為學
通天地人之謂才
左輔撰
王超塵書
1.安利勉:語出《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2.天地人:語出《·繫辭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兩之。」古語天地人謂之三材。
大門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袁名曜、張中階撰書 1.惟楚有材: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才,實用之"。惟,語首助詞,與惟、唯、維通用。2.於斯為盛:語出《論語·泰伯》:「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於斯,這裡的意思。
大門門廳 治無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觀四海潮流,千秋講院

學有因革,通變為雄,試忖度朱張意氣,毛蔡風神

馬積高撰
曾曉滸書
1.四海:語出《·大禹謨》:"文命敷於四海。"意同天下。2.講院:指嶽麓書院。3.因革:因,繼承。革,革新。4.忖度:思量。5.朱張:朱熹、張栻。5.毛蔡:毛澤東、蔡和森
二門 納於大麓
藏之名山
洪書者撰
程頌萬書
1.納於大麓:語出《尚書·堯典》:"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2.藏之名山:語出《史記·泰史公自序》:"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名山」典出《穆天子傳》,指帝王藏策之府,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國家檔案館和圖書館。但亦不妨望文生義。唐人顏師古說:「藏於山者,備亡失也。」
二門門廳 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
學宗鄒魯,禮門義路聖賢心
羅典
歐陽詢
1.衡湘:指衡山湘江。2.大澤: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虎。" 3.鄒魯:魯,指孔子故鄉曲阜,鄒,即孟子故鄉鄒縣。4.禮門義路:語出《孟子·萬章》:"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講堂 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涉嶽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
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台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曠敏本撰
顏家龍書
1.數;命運。 2.涉:登。 3.太極:指宇宙本始。語出《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朱熹以為太極即是理,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4.悠然: 閒適。5.民物命:宋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6.攸歸:攸,忽然的意思。歸,歸宿。 
講堂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沅生芷草,澧育蘭花
馮友蘭撰書 1沅生芷草,語出《離騷》:」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君子兮不敢言。"沅, 沅水,澧,澧水。芷,白芷,蘭,蘭草,皆香草。
講堂 一水長流池不涸
兩賢互磋道終同
陳榮捷撰書 1.池:指嶽麓書院門前之飲馬池。 2.兩賢:指朱熹、張栻。
講堂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學府傳干古
人因道立,道以人傳,一代風流直到今
周叔韜撰書 道:道學,即理學,儒學道統。
講堂側門 學貫九流,匯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群賢事業名山
左宗棠撰書 九流:句出《漢書·敘傳》:"劉向司籍,九流以別。"後作各學術流派之合稱。
御書樓 訓詁箋注,六經周易尤專,探羲、文、周、孔之精,漢宋諸儒齊退聽
節義文章,終身以道為準,繼濂、洛、關、閩而起,元明兩代一先生
郭嵩燾
劉順書
1.訓話箋註:闡發文義,注釋古籍。箋,注釋的一種。2.六經:六部儒家經典。3.周易:即《易經》。4.羲、文、周、孔:即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5.退聽:洗耳恭聽之意。6.節義文章:節操、義行和文章。7.濂、洛、關、閩:宋代理學的主要流派。濂,指周敦頤,號濂溪,史稱濂派。洛,指程頤程顥講學洛陽,史稱洛派。關,指張載講學關中,史稱關派。閩,指朱熹講學福建,史稱閩派。
御書樓 聖域修文,前有朱張講壇,宋清宸翰
名山汲古,上藏三墳五典,諸子百家
何光年撰書 1.聖域修文:聖域,聖人之境界。修,興修文教之意。2.朱張講壇:朱張,指朱熹、張拭。講壇,指書院講堂。 3.宸翰:帝王之書法手跡。4.名山汲古:名山,指嶽麓山。汲古,鑽研古籍似汲水一樣。5.三墳五典:語出《左傳·昭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皆古書名。6.諸子百家:先秦至漢各種學說流派之總稱。
文廟廡廊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王闓運
集字重製
濂溪:周敦頤
文廟廡廊 不為子路何由見
非是文公清退之
羅典
集字重製
1.子路: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此指學生。2.文公:唐代文學家韓愈,字退之,卒溢文,後人稱文公
教學齋 業精於勤,漫貪嬉戲思鴻鵠
學以致用,莫把聰明付蠹蟲
撰者不詳
集宇新制
1.鴻鵠:鳥名,即天鵝。《管子戒》:"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時。」 2.蠹蟲:又名蠹魚,有銀白色細鱗,故名,蛀蝕衣服書籍之小蟲。
百泉軒 教同化雨綿綿遠
泉似文瀾汩汩來
集慶玉句
周旭書
1.化雨:教化人像時雨沾溉田地一樣。《孟子·盡心》:「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向者,有私淑艾者。」後多用春風化雨比喻善教。2.汩汩:比喻文思勃發,有如泉涌。《昌黎集·答李翊書》:"當其敢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來矣!"
時務軒 胸懷子美千間廈
氣壓元龍百尺樓
梁啓超
集字
子美:杜甫字,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句。
吹香亭 放鶴去尋三島客
任人來看四時花
杜荀鶴
劉世善書
三島:秦漢方士稱東海中仙人所居之地,取稱三神島。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千年岳麓书院留下他们对中国的思考. 新湖南. 《成都商報》. 2017-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4) (中文). 
  2. ^ 2.0 2.1 2.2 胡锦涛:历史关头总有岳麓书院湖南人起决定作用. 環球網. 《中國青年報》. 2014-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4) (中文). 
  3. ^ 3.0 3.1 岳麓山. 長沙市嶽麓區人民政府. 2023-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4) (中文). 
  4. ^ 4.0 4.1 胡滔滔. 岳麓山云麓宫前飞来钟 来无踪偶尔去无影. 華聲在線. 《瀟湘晨報》. 2018-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4) (中文). 
  5. ^ 5.0 5.1 王習加 (2014),第16頁.
  6. ^ 6.0 6.1 6.2 6.3 6.4 6.5 《嶽麓書院》 江堤、彭愛學編著
  7. ^ 7.0 7.1 7.2 奉榮梅 (2014),第41頁.
  8. ^ 重磅炸彈擲湖大[永久失效連結]
  9. ^ 《宋元學案·嶽麓諸儒學案》
  10. ^ 《嶽麓志》卷三
  11. ^ 余秋雨:《千年庭院》
  12. ^ 嶽麓書院古建文化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1-25.
  13. ^ 岳麓书院完成古建筑原貌修复工作. [2009-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27). 
  14. ^ 岳麓书院文庙2005年全面恢复旧制. [201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0). 
  15. ^ 从岳麓书院看湖湘文化中的园林艺术. [201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3). 
  16. ^ 侯良主編《湖南省志·文物志》 湖南出版社出版1993年9月;周良駒等編《嶽麓文物與名勝》 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1986年9月

參考書目

[編輯]
  • 王習加 (編). 文化古迹. 《长沙史话》. 北京市: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97-6662-0. 
  • 奉榮梅. 王阳明:客行长沙道,山川郁稠繆. 《老年人》 (湖南省長沙市: 老年人雜誌社). 2014, 11: 40–41. ISSN 1007-261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