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歷史
天津 |
政府 - 領導人(市長)- 反腐 |
天津歷史 |
11世紀 老城廂 租界 近代工業 |
天津地理 |
天津區劃 填海 人口 河流 |
天津規劃 |
濱海新區 自貿區 自創區 |
開發區 生態城 臨港 南港 |
天津經濟(數據) |
工業 商業 金融 品牌 旅遊 |
天津交通 |
機場 港口 鐵路 軌交 |
天津建築 |
街區 歷史建築 摩天大樓 橋梁(列表) |
天津文化 |
教育 高校 方言 宗教 年俗 飲食 |
天津主題 |
天津平原地區的開發大約開始於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而且經過了一個由北向南、自西向東逐步推進的過程。
天津市自古因漕運而興起,城市的雛形始於隋朝的三會海口。海運與漕運的交匯,使得天津逐漸成為商業的樞紐,逐漸繁榮起來。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並更名為「天津」,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1]。自1860年天津開放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多國在天津設立租界,洋務派亦在天津興辦實業,使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在領風氣之先的同時,天津近代工業、商業、金融業等發展迅速。由天津開始的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採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中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目前,天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和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經過1990年代開始的工業東移戰略,已經形成「中心城區-濱海新區」和「天津港-天津南港」的雙城雙港的城市布局。
第四紀以來
[編輯]天津地區位於渤海灣西岸,自新生代的新近紀以來,地表環境以陸地為主,當時地表的沉積物基本上是河流湖泊環境中的沉積物,並且普遍埋藏有陸相生物化石群。根據研究結果表明,天津地區在第四紀成為陸地環境階段,多為氣候寒冷的冰期。尤其在距今1.8萬年前的第四紀末次冰期氣候盛行時期,北半球中緯度的氣溫比現在要低10-15攝氏度。據此推算,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低132米左右,當時的黃海、渤海等淺海海地露出海面,與華北平原連城廣袤的大平原,為陸地生物遷徙提供了條件。在天津附近的渤海海底,有考古工作者曾發現過活躍於第四紀冰期的披毛犀和猛獁象化石。[2]
原始聚落形成時期
[編輯]天津平原地區的開發大約開始於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而且經過了一個由北向南、自西向東逐步推進的過程。1974年,考古工作者首先在天津北郊劉家碼頭髮掘出石斧和石磨棒,以後又陸續在武清區、寧河縣和寶坻區發現了同類的石斧和石磨棒[3]。經鑑定,在天津出土的石器均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因而可以證明,當時天津北部和西部地區地勢較高、河流縱橫、土質肥沃,新石器時代已經有群居的先民在這裡進行農耕和漁獵活動,因此出現了許多原始的鄉村聚落。[3]與此同時,天津東部地區仍然愛處於海侵之中。根據史料記載,自商代開始,黃河曾先後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4],經過數千年的淤積作用,海水才逐漸退到現在的海岸位置。[2]
早期城市聚落形成時期
[編輯]經過戰國時期和秦代的開發,到西漢初年天津地區逐步富饒,人類居住和經濟活動的有利條件增多。因天津平原瀕臨渤海,當時的滹池河(今滹沱河)、沽水(今北運河)、治水(今永定河)、桃水(上游為今拒馬河)以及泒水(今海河)、庚水(今薊運河)等均在天津分流入海。獨立的海河水系尚未形成,黃河則在東平舒以南入海。[4]
天津平原上有著名的窪淀雍奴藪,因而此地的捕魚業和煮鹽業興盛。當時的朝廷為了稅收和管理,在此設置了無終縣。縣城內有朝廷派駐的管理機構,周圍建有城垣,形成了天津平原上早期的城市聚落。因天津平原水系眾多,航運便利,這些城市聚落成為當地的政治經濟中心以及水運交通樞紐。[2]
西漢末期,由於局部海侵,海平面在天津附近上升了大約1米,當時海岸在今天的軍糧城一帶。濱海平原4米等高線以下的地區均受漬水淹沒,形成一片沼澤,天津濱海平原上的許多原始聚落因此消失,西漢初年在天津所設立的四座縣城均被廢棄。直到東漢時期,天津地區開始海退,沼澤面積有所萎縮[5]。《水經·鮑丘水注》曾有記載:「自是水之南,南極滹沱,西至泉洲雍權,東及於海,謂之雍權藪。其澤野,有九十九店,支流條分,往往逕通」[6]。
隋唐時期
[編輯]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獅子林橋附近,和今金鋼橋三岔口不同),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7]。
唐朝在蘆台開闢了鹽場,並在寶坻設置鹽倉。
宋遼時期
[編輯]由於海河是宋、遼之間的「界河」,因此,宋遼對峙時期,天津一直處於對峙的最前沿[7]。天津的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武清縣,遼代對盤山等地的古蹟多有修葺和續建並奠定了今日的格局,如獨樂寺等。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路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
北宋政府為防遼軍南下,將海河以南的塘泊聯成一氣,組成所謂「深不可舟行,淺不可徒涉」的「軟邊」防線,並於泥沽、雙港、小南河、沙渦、獨流等處險要處設立「寨」、「鋪」為軍事據點扼守,有些地名沿襲至今。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以滄州知州何承矩為「制置河北緣邊屯田使」,屯兵試種江南稻,轉年成功[8]。
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改道奪南運河由界河入海,當時海河出海口北岸為遼之軍糧城;南岸為北宋之泥沽,因此此地也稱「泥沽海口」[4]。
後晉的建立者沙陀人石敬瑭為了打敗後唐,投降契丹人,將包括今日北京、天津在內的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遼國管轄時,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區)與遼戰鬥,意圖收復被後晉割讓的燕雲十六州,遼將耶律休哥突圍射傷趙光義使得宋軍撤退;遼於會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北宋末年連金滅遼,曾短暫收復燕雲十六州,並設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天津屬於燕山府路。後金國以張覺事件大局伐宋,再次侵略今天津市。
金元時期
[編輯]金、元時期,黃河不再由渤海灣入海,天津的海岸及河流基本穩定[4]。自海河口到三叉河口的60餘公里,以及自三叉河口北溯潞水至楊村20公里為潮汐河流,成為一條可通航海、河漕船的良好的港內航道,過境天津地區的漕運逐漸興盛起來。宣帝貞祐元年(1213年),調武清縣巡檢完顏佐、柳口鎮(今楊柳青)巡檢咬住為正、副都統,戍直沽寨[9]。
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后宮附近已形成街道。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裡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當時有史料記載:半數解吳歌;由於當時天津的漕運中轉區位和鹽區而吸引大量江南移民,當時占到人口約半數,其他人口以華北人和其他地區移民為主。
明朝時期
[編輯]明建文二年(1400年),鎮守北京的藩王朱棣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爭奪皇位,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後來朱棣作了永樂皇帝,為了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曆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之渡口之意,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設衛築城,稱天津衛。衛是軍事建制,而不屬於地方行政區劃。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由於燕王掃北,朱棣將安徽、江蘇一帶的移民駐守天津衛,由於土著數量有限,移民所操的南京官話遂成為天津社會通語,經過在包括與華北方言在內的諸移民方言交融,逐漸形成今日的天津話[10]。
永樂三年(1405年)正月十七日,平江伯陳瑄請准在直沽重建天妃廟[7]。
宣德二年(1427年),在天津衛城東北角重建玉皇閣,成為明清時期天津人重陽節登高的勝地,現已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7]。
崇禎十二年(1639年)秋季,天津地區發生蝗災。次年春季出現饑荒,史書中稱「人民相食,屍骸遍野」[7]。
清朝時期
[編輯]晚清時,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開闢商埠前
[編輯]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併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雲縣、滄州。
清朝移民繼續保持以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三省移民及其後代為主的人口來源結構,這三省的人口約占當時天津社會的人口的六成,其餘還有湖北省、湖南省和山東省移民和來自幾乎全國各地的移民,由於天津具有明顯不同於周邊的文化體系,故當時少有河北移民。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國使臣阿美士德經嘉慶帝准許由天津登岸進京,要求進行貿易通商,遭到清廷拒絕[7]。
天津開埠以前,特別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列強曾先後數次發動針對大沽口的戰爭。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向炮台側面登陸,清軍發炮反擊,殺傷近聯軍士兵百人。然而直隸總督譚廷襄棄守逃亡,使南北炮台陸續被攻占。清政府被迫與俄英法美四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11]。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國公使到達大沽口外,被清政府要求從北塘登陸並由清軍保護到北京換約。英法聯軍拒絕並進攻大沽口展開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清軍發炮反擊擊沉英法聯軍4艘軍艦,使英法聯軍遭受重創撤退,是晚清時期對外作戰罕見的勝利。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出動軍艦30多艘和陸戰隊5000人在北塘附近順利登陸展開第三次大沽口之戰,陸續攻下新河、塘沽和大沽口北炮台。咸豐皇帝下令放棄南炮台,剩餘清軍撤退到天津,大沽口淪陷。
開闢商埠後
[編輯]咸豐十年(1860年),清朝政府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清朝增開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年底,清政府在天津設立三口通商衙門,命崇厚任通商大臣,至此天津正式開埠[7]。
天津開埠後,西方各國先後在天津設立英、美、法、德、日、俄、意、奧、比九國租界,並在租界中進行吹泥墊地,疏浚海河航道,改善了天津的投資環境,使天津逐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
清咸豐十年(1860年),中英雙方交換了中英《天津條約》批准書,同時簽訂《中英續增條約》(《北京條約》)。《續增條約》第四款規定:「續增條約畫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貿易,均照經准各條所開各口章程,比例劃一無別。」,是英國在天津設立租界的依據。12月,英國駐華公使卜魯斯依據《北京條約》中「准許英國僑民在通商口岸租地賃屋」規定,照會直隸總督恆福,強令劃出英租界。12月17日,天津英租界開闢,初期面積約460畝,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一帶,因而英租界及此後在這周邊的德租界等亦有「紫竹林租界」之稱[12]。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法國和清政府簽定《天津紫竹林法國租界地條款》,劃定天津法租界,面積為439畝,在英租界以北、靠近天津城[13]。
光緒六年(1880年),清政府為加強海防,李鴻章在天津興辦北洋水師大沽船塢,是近代中國北方第一座船塢,與旅順軍港、威海衛劉公島並稱北洋水師的三大基地,用於修理北洋水師的軍艦,1890年始造軍火。
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李鴻章和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為結束中法戰爭於天津簽署《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14],李鴻章創設天津武備學堂,培養新式陸軍軍官的著名學校,意在通過新式教育培養新型軍事人才[15]。
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天津海關總稅務司英籍德國人德璀琳與英商怡和洋行總理笳臣集資並創辦於英租界《中國時報》,是天津第一份英文報紙[16]。同年11月6日,中文版《中國時報》發行。
光緒十四年(1888年),天津修成第一個火車站老龍頭火車站(今天津站)。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光緒帝御筆欽准天津北洋西學學堂成立,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盛宣懷任首任督辦,校址在天津北運河畔大營門博文書院舊址。1896年10月,北洋西學學堂更名為北洋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學[17]。
1898年8月29日,清政府和日本簽訂《天津日本租界協議書及附屬議定書》,劃定天津日租界,南臨天津法租界,西北與天津老城相望。
1900年7月5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即「天津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了兩年軍事殖民統治,並於1901年下令拆除城牆[7]。 光緒三十三年(1902年),由英斂之創辦的《大公報》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凱在天津的海河北岸開始開發的新城區,即河北新區,在新城區的規劃建設中,率先在中國採用了西方現代都市計畫理念,也稱「北洋新城」。[18]20世紀初的天津,近代教育、司法、民族工業和市政設施建設發展迅速。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起於1912年,止於1949年。北洋政府時期,天津作為中國北方經濟、貿易與金融中心,在中國政治舞台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北洋政府的政客官員及其家屬大多均在天津定居。同時,天津作為國際都市,前清時期諸多遺老也在清帝退位遜入天津生活,或利用天津租界的特殊進行地下政治活動。其中包括民國總統黎元洪和前清廢帝溥儀。
北洋政府時期
[編輯]北洋政府時期起於1912年,止於1928年。1912年3月,北洋政府成立。1913年4月,撤銷天津府,只保留了天津縣。
20世紀初葉,由於長江以北連年蝗災,江淮地區農民大量湧入以上海為主的江南地區,而華北地區農民則大量以流民身份湧入天津,一度達到天津人口半數,而不同於上海的江北難民在上海租界外圍建立起長期的棚戶區據點而永久居留於上海,華北難民大部分由於沒有在天津謀生的能力而絕大多數在蝗災後返回原籍地。但自租界時代中期開始,華北人在天津的影響與日俱增,雖然當時天津社會上層還是由天津老移民(多為南方裔)和寧波人與廣東人壟斷商界、政界和文教界。
1914年,范旭東在創辦久大精鹽廠的基礎上,決心「變鹽為鹼」,在天津開始興辦「永利制鹼公司」,開創中國制鹼工業的先河[19]。
1916年10月20日,老西開事件爆發。天津人民組成「維持國權國土會」,數千人舉行示威。1916年25日,八千餘人舉行公民大會,決議罷工、罷課、罷市,抵製法貨,懲辦漢奸,要求全國人民聲援。1916年11月,天津法租界工廠工人、夫役、人力車工人、女傭工、職員群起罷工,迫使法商企業停業,電燈廠停電。後來由於北洋政府的妥協,老西開歸「中法共管」。1917年,中國與德、奧宣戰,收回天津德租界和天津奧租界[12]。
1919年4月,南開學校大學部校舍在南開學校南端動土興建。5月,開始制定學校規章制度,招生工作起步。9月7日、8日,南開學校大學部舉辦招生考試。10月17日,首次開學典禮舉行,標誌著私立南開大學正式成立。1921年,南開學校大學部正式更名為「天津私立南開大學」,設文、理、商科[20]。
1920年代初,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創辦了英國文法學校,但只有外國納稅人子女可以入學接受教育[21]。
1923年6月,黎元洪曾宣布將民國政府遷往天津,實際是天津英租界,並在當地發布總統指令和總統任命,設立議員招待所,使天津英租界一度成為民國大總統的駐地以及沒有內閣的政府所在地[12]。
1926年,天津永利鹼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獲得了金獎,被譽為「發展中華民國主要化學工業之象徵」[19]。
1927年,時任天津英租界華人納稅會董事莊樂峰聯合鍾蕙生、馮仲文等人發起先生籌三萬四千兩白銀創辦服務英租界納稅華人的英式精英學校,初名為「天津公學」,隸屬於天津英租界工部局[22],是耀華學校的前身。在1920年代末「教育中國化」的浪潮中,由英租界華人完全接管,成為私立學校。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編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起於1928年,止於1937年。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占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29年8月,比利時簽訂了交還天津比租界的約章。1931年3月,正式舉行交接典禮,比租界改為天津特別行政區第四區[7]。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的天津市。同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3年5月31日,華北朱軍代表熊斌和日本關東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簽定塘沽協定[23]。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日本占領時期
[編輯]日本占領時期起於1937年,止於1945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至7月12日,日本占領天津各火車站。7月24日,南開大學物資開始疏散[24]。7月29日,中國軍隊進攻日租界海光寺兵營,日軍飛機對包括南開大學在內的天津重點目標進行轟炸,秀山堂、芝琴樓等建築被毀,木齋圖書館受損[25],由於日軍迅速南下增援,日軍占領天津華界全境,僅天津英租界、天津法租界、天津意租界三國租界成為相對安全的孤島。7月30日,日軍攻占南開大學進行劫掠、縱火、炮襲,木齋圖書館被燒毀[26]。天津英租界人口由戰前的2萬餘人增加到7.2萬餘人。8月1日,日本扶立天津地方治安維持會,任命高凌霨為委員長。12月17日,高凌霨又出任河北省省長兼天津特別市市長。
次年1月17日,潘毓桂任天津特別市市長。5月6日,《庸報》報社第三次遭到愛國人士轟炸。8月8日,晚10點,天津第三監獄犯人越獄暴動,246人逃跑,其中30餘人被抓回。9月11日,國民黨配合中統局,刺殺川島芳子。川島芳子受輕傷。
1939年4月9日,程錫庚在英租界大光明影院被刺,6月14日,日軍對英、法租界進行時間長達一年的武裝封鎖。7、8月,因連續暴雨和日軍扒開河堤的因素[27],天津遭受嚴重水災,天津市區百分之八十的地區被洪水所淹,超過10萬間房屋被沖毀,八百多萬人受災,六十五萬天津及其周邊居民成為災民[28]。11月20日,日商公大紗廠工人組成二十六友,伺機破壞生產,全數被殺。12月20日,警察局公布天津市全市人口為146萬8246人。
1940年4月25日,市長溫世珍在全市發起獻銅獻鐵運動。6月20日,日軍解除對英法租界的封鎖。7月12日,入夏以來,瘟疫盛行。日軍防衛司令部下令封鎖市區,嚴禁百姓出入。患病者連同房屋一起燒毀。天津市公署把塘沽、大沽劃為霍亂疫區。
1941年,治安強化運動開始施行。11月28日,德意志第三帝國在天津設立總領事館,魏德曼任總領事[29]。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當日,日軍進占天津英租界。12月25日,市長溫世珍為了支援友軍聖戰,設立天津特別市聖戰獻金運動總會、婦女獻金協會和同業公會獻金支會等機構,強迫百姓捐款。
1942年6月20日,日本接管天津法租界。9月1日,華北牛羊油由日軍統籌分配。11月1日,警察局公布,租界人口除外,全市人口為145萬8665人。
1943年,白面、大米被列為禁品。百姓苦不堪言。3月19日,王緒高繼任市長。1943年8月8日,義大利向盟國投降,從日本盟國變為敵國。駐紮天津的日軍立即封鎖天津意租界,並於9月10日協助汪精衛政權天津政府強行接收管理意租界[30]。10月17日,華北政務委員會免除王緒高市長一職,派遣財政局長李鵬圖兼理市長職。11月15日,華北政委會改天津特別市公署為天津特別市政府,任命張仁蠡為天津特別市市長。
1944年1月16日,全市燃料定量配給。6月9日,天津市舉辦第四屆華北都市交歡體育大會,由北平、天津、保定、青島、濟南、開封、太原中日運動員參加。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終戰詔書》,日本無條件投降。民國政府收復天津及各大租界。9月29日,重慶國民政府委任:張延諤為天津市市長,杜建時為副市長,兼任第十一戰區北寧鐵路線區護路司令。10月8日上午九點,在駐津美軍司令部門前廣場舉行在津日軍簽降儀式。
國共內戰時期
[編輯]國共內戰時期起於1945年,止於1949年。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天津收復。10月22日,北洋大學正式復校開學,茅以升任校長,設兩院十二系。
1946年5月4日,西南聯大解散,南開大學改私立為國立後開始籌備返回天津復校[31][32]。10月,南開師生於開始返回天津八里台復校。復校後的國立南開大學,設文學院、理學院、政治經濟學院和工學院,4個學院16個系,另設經濟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及邊疆人文研究室[33]。
1949年1月15日,經過激烈戰鬥,解放軍林彪部攻占天津。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1949年
[編輯]1949年1月15日,解放軍林彪部攻占天津,天津市由中共軍隊接管。1949年6月,天津市證券交易所在天津市軍管會接管原「天津證券交易所」的基礎上正式成立[34]。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津市被定為中央直轄市。11月1日,中央音樂學院在天津成立,馬思聰任首任院長[7]。11月2日,蘇聯在天津設立總領事館,吉多福為代理總領事[7]。
1950年代
[編輯]1950年8月1日,天津張貴莊機場首次開闢了「天津-北京-漢口-重慶、天津-北京-漢口-廣州」兩條民用航線,史稱「八一通航」[35]。
1951年6月24日,天津醫學院成立,朱憲彝擔任首任院長,7月6日,開始第一屆招生。8月24日,政務院第九十九次會議決定修建塘沽新港,總理周恩來簽署命令,批准成立塘沽建港委員會。塘沽建港委員會於1951年9月5日正式成立,辦公地點設在天津市一區(今和平區)赤峰道5號天津區港務局。時任交通部部長章伯鈞兼任主任委員,時任天津市市長黃敬等三人為副主任委員。[36]
1951年天津投資公司發行的天津投資股份公司股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張股票[37]。1952年7月,交易所撤銷,交易併入天津市投資公司,後又改為交通銀行兼管。1956年公私合營後,股票交易停止。
1952年,天津縣劃歸天津市,次年改設東郊、西郊、南郊、北郊4個郊區,漢沽市也劃歸天津市,更名為漢沽區。在1949年至1958年2月這段時間裡,天津市為中央直轄市。10月17日,塘沽新港舉行開港典禮,第一艘萬噸巨輪「長春號」駛靠新港碼頭,標誌著天津港正式由河港轉型為海港。時任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為此題詞:「慶祝新港開港,望繼續為建港計劃的完成和實施而奮鬥。」[38]
1958年2月11日,後因「大躍進」和天津良好的工業基礎,天津市被併入河北省,河北省會遷往天津時間達八年,期間天津大量工廠和高校外遷河北,給天津經濟與社會發展造成非常不利影響,且河北方面大量隨企業亦或政府遷來天津的人員時常與本地人產生文化衝突。同年,天津專區與滄州專區合併,劃歸天津市[39]。天津市除原有8區外,還轄有武清縣、霸縣、任丘縣、靜海縣、河間縣、滄縣、黃驊縣、交河縣、獻縣、鹽山縣、吳橋縣、寧津縣等12個縣。
1958年,中央音樂學院從天津遷往北京。同年,天津醫學院升格為天津醫科大學[7]。
1960年代
[編輯]1960年,薊縣、寶坻縣劃歸天津市。
1961年6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恢復天津專區建制。天津專區隸屬河北省與天津市雙重領導,以天津市領導為主[39]。1963年8月,海河流域發生特大洪災期間,天津市被洪水圍困一個多月,河北省全省死亡5000餘人,2200餘萬人受災,洪災造成大量財產損失[40][41]。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天津市的高等教育、基礎教育的正常教學秩序遭到破壞[42]。南開大學等天津市的高等院校的教學基本停滯,正常教學秩序遭到嚴重破壞[43][44]。1967年4月,天津大學、河北工學院等高校青年匯集南開大學發生萬人武鬥事件[7]。
1967年1月2日,因「備戰、備荒」和擔憂天津會成為戰場,河北省遂將省會遷回保定,天津市恢復為中央直轄市並保持至今。
1970年代
[編輯]1970年4月7日,在向中央政府申請撥款建地鐵未果的情況下,天津市決定自行籌款以備戰通道名義立項,在改造市區舊牆子河基礎上修建[45]。
1973年7月7日國務院批覆將河北省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等等五縣劃歸天津市。1973年7月16日河北省與天津市在石家莊召開交接會議, 18日會議結束。會議決定:[46]。
- 從1973年8月1日起五縣歸天津市領導
- 河北省天津地區在五縣的直屬單位的隸屬關係不變,仍由省、地領導。
- 國民經濟計劃仍按原計劃執行。建議國家計委從1974年起將五縣的有關國民經濟的基數調整到天津市
- 水利建設事宜
- 天津地區領導的薊縣師範學校(後遷入廊坊市區,改為廊坊師範學校。後與廊坊師範專科學院合併為廊坊師範學院)、楊村師範學校(1973年更名為河北省廊坊地區楊村師範學校,1986年更名為天津師範高等專科學校,1999年改為天津師範大學楊村校區)應繼續承擔對五縣培訓師資的任務
1976年7月28日,天津周邊的河北省唐山、豐南地區發生的7.8級強烈地震,天津市因地震死亡24,345人,重傷21,497人,超過六成的建築物遭到地震破壞,近70萬人無家可歸,超過三成企業和北大港水庫、於橋水庫遭到嚴重破壞[7]。同年10月10日,天津地鐵1號線的前身、全程3.6公里的天津市地下鐵路通車運營[45]。
1976年文革結束後,據南開大學統計,該校3000多名師生在文革中,共583人被非法立案審查,437人被牽扯進158件集團性冤假錯案,246人受到各種程度的衝擊,化學家陳天池等21人被迫害致死[47]。
1978年2月,國務院決定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南開大學被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高等學校[7]。同年,在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的指導下,天津市成立了八所走讀制大學,以增加天津市的大學招生名額[48]。日後,這八所走讀制大學經過兼併,成為天津師範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職業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和天津城建大學等五所天津市屬高校的前身。
1979年1月23日,天津機場舉行民用航空機場的開航儀式,波音707型客機進行了試航。
1980年代
[編輯]1981年,海河上游為供津冀用水而修建的密雲水庫為保障北京用水,停止向津冀供水,導致津冀用水困難[49]。同年,中國國務院決定興修引灤入津工程,解決天津市的用水問題[50]。
1984年,改革開放伊始,天津被國務院列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開始快速發展。同年12月,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第一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率先在天津東部沿海的鹽鹼荒灘上建立[51]。
1986年8月,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總理趙紫陽先後到天津視察天津開發區、天津港等。在視察天津開發區時,鄧小平親筆題寫「開發區大有希望」的題詞[52]。同時,鄧小平指出天津「在港口和市區之間有這麼多荒地,這是個很大的優勢,我看你們潛力很大。可以膽子大點,發展快點」。
1988年,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成立[53]。
1990年代
[編輯]1991年5月12日,國務院批准天津港保稅區正式設立[54]。
1992年,摩托羅拉宣布在天津開發區投資1.2億美元建設生產基地,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首個外資獨資和外資投資額最大的項目,在當時經濟仍不開放的社會上引起轟動[55]。1992年8月,中國大陸首次拍賣破產合資企業天津辛普森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在浦東新區成立後,天津多次向中央政府申請在天津成立國家級新區失利後,天津市決定自主開發濱海新區。
1994年3月,天津市人大十二屆二次會議通過決議,決定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的基礎上「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濱海新區」[56]。此後,天津市便開始工業等產業的戰略東移,舉全市之力打造濱海新區,這也是天津東部沿海的開發區域第一次以「濱海新區」這一整體區域的概念出現[54]。同時,天津市成立了濱海新區建設領導小組。
1995年,天津市增加了濱海新區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設置[54]。
1990年代後期,中國大學合併浪潮中,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希望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合併,教育部和天津市以第十個入圍985工程的名額等條件向兩校施壓[57]。但是,合併計劃最終失敗,兩校的辦學方針調整為「各自獨立辦學、相互緊密合作」,兩校之間連通的天南街也築起了圍牆[57]。
2000年代
[編輯]2000年10月,天津武清撤縣設區[58]。
2001年9月,天津寶坻撤縣設區。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召開,會議決定把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十一五」規劃和國家發展戰略。
2006年3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將天津定位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生態城市」,從此京津之間的經濟中心之爭,終於落下帷幕[59]。同年5月,國務院批准濱海新區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6月12日,天津地鐵1號線經過擴建正式開通試運營。同年6月,《國務院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公布,明確:「在金融企業、金融業務、金融市場和金融開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則上可安排在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6月8日,經過與多個城市共同角逐,最終空客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落戶天津空港經濟區[60]。同年7月,國務院批覆《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 》:「天津市要以濱海新區的發展為重點,逐步建設成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61]。8月31日,國務院批覆設立天津東疆保稅港區。
2007年6月3日,天津市政協主席宋平順自殺身亡[62]。6月23日,天津贏得了第六屆東亞運動會的舉辦權[63]。11月18日,中國政府和新加坡政府簽署框架協議,決定在天津興建中新天津生態城[64]。
2008年5月,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擴建工程結束,T1航站樓投入使用。通年8月1日,中國第一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天津站經過改擴建投入使用[65]。同年,天津市作為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協辦城市協辦了足球項目部分賽事。與此同時,夏季達沃斯論壇自2008年起開始落戶天津,每兩年舉辦一屆[66]。同年,天津地鐵腐敗案因天津地鐵的黨委書記與總經理互相舉報而案發,引發輿論關注[67]。
2009年11月9日,天津市調整行政區劃,撤銷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濱海新區,以原三個區的行政區域為濱海新區的行政區域[68],標誌著濱海新區正式從經濟區的概念成為統一協調的行政區。
2010年,在天津市區的梅江會展中心舉行了聯合國第四次氣候變化談判[69]。
2010年至今
[編輯]2011年6月30日,隨著京滬高速鐵路的開通,新建的天津南站和改擴建的天津西站投入使用。8月16日,天津成功取得第十三屆全運會的主辦權。[70]同月,由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開發的天津南港正式開港投用。
2012年5月,天津大劇院、天津博物館、天津圖書館文化中心館、天津美術館、彩悅城及銀河購物中心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築組成的天津文化中心正式對外開放[71]。同年,天津地鐵2、3、9號線建成通車,天津市軌道交通正式聯網運營。
2013年10月,天津市舉辦了第六屆東亞運動會,是天津首次獨立主辦國際綜合運動會[72]。12月1日,津秦客運專線通車[73]。
2014年,覆蓋天津市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被正式納入國家戰略,天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定位為「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8月,天津濱海國際機場T2航站樓落成啟用。9月10日至12日,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召開[74]。同年,南水北調工程一期通水,天津用水情況得到改善[75]。同年12月,國務院批准天津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5年4月21日,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4月27日,中國北方首家民營銀行天津金城銀行正式開業。8月12日,天津港內一家危險化學品倉庫發生了一起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76]。9月初,南開大學津南校區和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在海河教育園區內正式啟用。9月20日,京津城際鐵路延伸線和位於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的于家堡站正式啟用[77]。12月28日,由津霸客運專線、霸徐鐵路構成的津保鐵路正式開通[78]。
2016年初,天津市大型國有企業渤海鋼鐵集團陷入債務危機,總規模1920億元,相當於天津市全年財政收入的72%[79]。6月,2016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行[80]。
2017年7月底,天津市靜海區等地區發生多起因傳銷而引起的案件,引發輿論關注[81]。8月,天津市主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運動會。
相關條目
[編輯]相關研究
[編輯]-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天津通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7.
- 中国天津通鉴. 天津: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2005. ISBN 9787500649199.
- O.D.Rasmussen(雷穆森). 天津租界史. 許逸凡、趙地翻譯,劉海岩校訂.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 9787201060880.
參考文獻
[編輯]- ^ 天津:沉淀着厚重的历史. 工人日報. 2007-11-18.
- ^ 2.0 2.1 2.2 仲小敏、李兆江. 天津地理.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303122356.
- ^ 3.0 3.1 天津市文物管理處. 津门考古.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
- ^ 4.0 4.1 4.2 4.3 黃河水利委員會. 黄河水利史述要. 水利出版社. ISBN 9787806216187.
- ^ 韓嘉穀. 《水经注》和天津地理. 歷史地理. 2006, 特刊.
- ^ 水经·鲍丘水注.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天津通志.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7年.
- ^ 宋史·食货志.
- ^ 《宋史》卷九一—九三《河渠志》
- ^ 李世瑜、韓根東. 略论天津方言岛. 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2, (1991年02期).
- ^ 石磊. 天津条约签订始末. 歷史教學. 2016, (10).
- ^ 12.0 12.1 12.2 費成康. 中国租界史.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 ISBN 7-80515649-2.
- ^ 古籍《筹办夷务始末》第8册. 清朝咸豐年間: 第2884頁.
- ^ 譚天. 中法战争后中法对两广与越南边界的勘定——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越旧界碑谈起.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06, (2013年03期).
- ^ 姚錦祥. 论北洋武备学堂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2-04-01, (1992年01期).
- ^ 王曉穎,天津第一份英文報紙《中國時報(The ChineseTimes)》-由《中國時報》看天津城市發展[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年
- ^ 宗文舉,張寶運.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创举——北洋大学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9-25, (2004年03期).
- ^ 王健. 繁荣、失落与回归——从海河的变迁剖析天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迁. 都市計畫. 2009, 增刊.
- ^ 19.0 19.1 天津鹼廠志編纂委員會. 天津碱厂志. 天津.
- ^ 《南開大學章程》經南開大學第8屆學校黨委會第9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教育部高等學校章程核准委員會評議,2014年7月15日教育部第22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14年9月3日正式核准、生效。
- ^ “耀华之父”的校事与家事. 城市快報. 2010-11-10.
- ^ 天津市檔案館. 天津公学保管团契约. 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史料选编 第一版.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3年1月. ISBN 9787552800678.
- ^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緒論(一),轉載外交部檔案,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出版,1981年9月,第655頁。
- ^ 南開大學校長辦公室. 日军毁掠南开暴行录.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5-07.
- ^ 中央社对天津战事的报道. 申報 (天津). 中央社. 1937-07-30.
- ^ 日机继续轰炸南开. 申報 (天津). 中央社. 1937-07-31: 第四版.
- ^ 「冀中冀南之日軍,因圖水淹隱存於高粱中之游擊隊,竟將所有之河堤破壞。」《申報》,1939年11月2日
- ^ 周雲. 1939年的天津水灾. 溫州商報. 2012-07-28.
- ^ 邢建榕. 笼罩在上海犹太难民头上的纳粹阴影. 上海檔案工作. 1994-06-15, (1994-03).
-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全宗號2002,第114號卷.
- ^ 劉宜慶. 南开大学因何从私立变国立. 人民政協報. 2013-03-28.
- ^ 江沛. 蒋介石与张伯苓及南开大学. 民國檔案. 2011, (01): 69–79.
- ^ 王文俊. 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89年: 913.
- ^ 李運英. 1949年天津市证券交易所成立始末. 金融經濟. 2010-02-02.
- ^ 歐陽傑; 鄧海超. 京津冀地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中國民用航空. 2014, (8).
- ^ 鄧書傑、李梅、吳曉莉、蘇繼紅. 重整河山(1950-1959). 吉林大學出版社.
- ^ 楊津. 天津金融业发展进程梳理. 經濟研究導刊. 2015, (10): 88.
- ^ 港軒. 周恩来与天津港. 天津日報. 2009-09-27.
- ^ 39.0 39.1 廊坊市土地誌編纂委員會 施泰. 廊坊市土地志. 中國大地出版社. 2001年. ISBN 7-80097-411-1.
- ^ 第99期:海河危情--1963年天津大水纪实. 搜狐. 《假日100天》. 2003-07-15 [2021-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12-25) (中文).
- ^ 河北党史百年百事(53)|1963年河北抗洪. 河北新聞網. 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省檔案館、河北日報社. 2021-05-31 [2021-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4) (中文).
- ^ 陳雨亭,胡振京,王慧霞. 建国以来天津基础教育发展研究.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09年, (5).
- ^ 南開大學校史編寫組. 南开大学校史.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89-10.
- ^ 胡學常. 南开大学红卫兵与“六十一人案”. 百年潮. 2008-02-04, (2008年第2期).
- ^ 45.0 45.1 羅駿. 中国第二条地铁是这样建成的. 天津日報. 2009-09-18.
- ^ 关于将河北省蓟县等5个县划归天津市的批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73-07-07.
- ^ 南開大學校史研究室. 南开大学校史宣讲提纲. 天津: 南開大學. 2015年.
- ^ 張華; 劉冬菊. 天津高等教育60年(1949-2009).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09, (5): 17–23.
- ^ 董少東. 密云水库今天50岁. 北京日報. 2010-09-01.
- ^ 孫洪磊. 引滦入津:改变一座城市命运的水利工程. 新華社. 2008-11-24.
- ^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地方志編修辦公室.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志. 方志出版社. 2005-12. ISBN 9787801926968.
- ^ 聶曉民. 邓小平题词趣闻. 黨史博覽. 2006-05-01, (2006年05期).
- ^ 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經濟發展分析、預測與規劃[D]. 李寧劍.清華大學 2005
- ^ 54.0 54.1 54.2 李家祥.中國「第三極」戰略——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 ^ 陳培嬋. 滨海前传:摩托罗拉与泰达. 錦繡. 2011-05-06.
- ^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二屆二次會議決議
- ^ 57.0 57.1 鄺新華. 一所大学的失落与一种精神的缺失 南开大学九十年. 新周刊. 2009, (310).
- ^ 孫志民. 天津武清撤县设区. 中國新聞社. 2000-10-30.
- ^ 环渤海区:津定位为经济中心 京着力建宜居城市. 北京晚報. 2006-08-08.
- ^ 李新玲. 空客A320天津总装线首架飞机明年组装. 中國青年報. 2007-05-08.
- ^ 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規劃局.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天津市人民政府.
- ^ 天津干部大会坚决拥护中央开除宋平顺党籍决定. 天津日報. 2007-07-06.
- ^ 劉欣. 申办第六届东亚运动会成功 天津代表团载誉回津. 天津日報. 2007-06-25.
- ^ 胡曉明,張永興. 温家宝总理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会谈. 天津日報. 2007-11-18.
- ^ 中國網 嵐子. 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2008-08-01 [2012-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 ^ 王卿. 2010年夏季达沃斯年会闭幕. 2010-09-15 [2012-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7).
- ^ 武興華,宋國磊. “囚徒困境”折射出的地铁腐败一号案. 中國檢察官. 2012-08-20, (2012年16期).
- ^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行政区划. 新華社. 2009-11-09.
- ^ 梁敏,吳婷. 联合国气候变化正式谈判会议10月将在天津举行. 上海證券報. 2010-09-30.
- ^ 十三届全运会举办地揭晓 天津获承办权. 網易. 2011-08-16 [2016-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6).
- ^ 韓曉晶. 文化中心5月开放. 天津日報. 2012-04-26.
- ^ 許明. 天津成东亚运动会“绝唱”. 新民晚報. 2013-10-06.
- ^ 萬紅. 津秦高铁将于12月1日开通运营. 天津日報. 2013-11-25.
- ^ 李滿. 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今日开幕. 經濟日報. 2014-09-10.
- ^ 韓俊傑.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中國青年報. 2014-12-13.
- ^ 包志明,黃凱茜,趙復多,王和岩,王歆慈,周淇雋,汪蘇,周東旭,崔箏,邱嘉秋,單玉曉,王攀,陳亮. 天津爆炸人祸始末. 財新周刊. 2017-08-24, (2015年第33期).
- ^ 張珊珊. 京津城际延伸线开通 天津站至于家堡仅需20.5元. 城市快報. 2015-09-20.
- ^ 張苗苗. 津霸客专霸徐铁路28日开通. 今晚報. 2015-12-26.
- ^ 楊巧伶,范若虹. 渤海钢铁债务1920亿元 已成立债委会. 財新網. 2016-03-18.
- ^ 李晶. 2016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26日开幕. 渤海早報. 2016-06-26.
- ^ 苑蘇文; 陳少遠; 羅瑞垚; 蔡家欣; 張楠茜; 任芳言. “吃人”的传销. 財新周刊. 2017-08-14, (2017年第32期). Authors list列表缺少
|last4=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