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鐘 (東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Ws227留言 | 贡献2014年9月25日 (四) 00:5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國東周青銅鐘,大英博物館藏

是一種東亞傳統打擊樂器,形状呈倒碗形,上窄下寬,起源于中國商朝。多为金屬制,可由多個大小、音色不同的鐘編成一組,又叫“编钟”。現存最古老的鐘為叶家山墓地发现的编钟,比曾侯乙墓的编钟要早500多年,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鐘也成為佛教法器之一,稱為梵鐘,原本叫“犍稚”又叫“信鼓”是寺院为报时、集众而敲击之用。

鐘在古代東亞也用作突發事件發生時示警之用。

形制

中國戰國時代鈕鐘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對鐘的形制有詳細的描述[1]:鐘身象兩爿瓦片對合的形狀,兩側形成的銳角名為“欒”,亦名“銑”;兩銑之間,下緣名為“于”;于上名為“鼓”,鼓的中部用來打擊之處名為“隧”;鼓上名“鉦”,鉦由鐘帶縱三橫四分為十二格,每格有三個鐘乳突起,名為“枚”或“景”,鐘帶名為“篆”;鉦上是橢圓的鐘頂,名叫“舞”;舞上是懸掛鐘的柄,名“甬”;甬端平正,謂之“衡”。甬近下部有半環固定件,稱為“斡”,或鑄成獸狀,稱為“旋蟲”。半環中貫一正環,用來懸在鐘架(“虡”)上,稱為“旋"。

鐘有兩類:有柄者稱為甬鐘,懸掛時鐘體傾斜;無柄,舞上有鈕者稱鈕鐘,懸掛時鐘體正。曾候乙墓出土的全套編鍾六十四件,其中甬鐘四十五件,鈕鐘十九件。

各地的鐘

中國

明代永樂大鐘

鐘作為樂器及禮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古代的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青銅鐘是周代的主要打擊樂器,古籍中又常作“鍾”。常以編鐘的形式組合成套,少則三枚,多則十數枚,如著名的曾侯乙编钟

中國最古老的“梵钟”为明朝永樂年間鑄製的永樂大鐘,有超過500年歷史,鐘面上、下、內、外合共刻有近23萬字,是中國現時已發現最大型的青銅梵鐘,有「鐘王」之美譽,亦為世界最大的佛鐘以及世界上鑄有最多文字的大鐘,現時存放在北京市西北郊北三環路的大鐘寺

日本

佛教之王堂

(念佛宗總本山),重48噸[2])]]

日本的鐘常見於佛寺,也有小型的半鐘日语半鐘設於人口集中的地區,用作火警警示之用。編鐘則是從室町時代中期由中國宋朝傳入。

日本現存最早的梵鐘是奈良時代的妙心寺鐘,位於京都妙心寺內,為698年鑄造,也是東亞現存最古老的梵鐘以及日本現存最古的鐘。

朝鮮半島

統一新羅時代聖德王鐘

朝鮮半島的鐘自朝鮮三國時代傳入,現存的多為佛寺的梵鐘。而高麗王朝朝鮮王朝的雅樂也有使用編鐘。現存的鐘大多數是統一新羅和高麗時代的文物。其中統一新羅時代的聖德王鐘被視為朝鮮鐘日语朝鮮鐘的傑作。

琉球

File:File:Bridge-of-Nations-Bell.jpg
首里城萬國津梁之鐘(複製品)

琉球現存唯一的古代鐘是萬國津梁之鐘,鑄造於第一尚氏王朝

參見

注釋

  1. ^ 原文:兩欒謂之銑,銑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鐘縣謂之旋,旋蟲謂之斡。鐘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謂之景。于上之攠之遂。
  2. ^ 製作者の㈱老子製作所 会長の記事より (北日本新聞〔平成21年5月4日 9頁〕)

參考

  1. 钱玄. 《三礼通论》.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ISBN 7-81047-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