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性身分疾患
解离性人格障碍 | |
---|---|
File: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jpg | |
艺术家诠释的“多重人格” | |
类型 | 分离障碍、疾病 |
病因 | 心理創傷、childhood trauma[*] |
診斷方法 | Medical Interview[*]、問卷調查、观察 |
治療 | 心理治療、supportive care[*]、輔導、心理教育、藝術治療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精神医学、心理學 |
ICD-11 | 6B64 |
ICD-10 | F44.8 |
ICD-9-CM | 300.14 |
eMedicine | article/916186 |
MeSH | D009105 |
多重性人格疾患,又名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種,常與精神分裂搞混,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改名為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多重人格即具有超過一個人格存在(若只有兩個則稱為“雙重人格”),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好幾個靈魂」。
長久以來,很多人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社工以為多重人格是非常之罕見的疾病,其實不然,只是由於太多臨床工作者都缺乏正確認知,以致不少誤診情況,再加上一般人的諱疾忌醫和迷信等等,所以很多個案都漏報、少報。正如瑪蓮娜·史坦伯格的《鏡子裡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藏的流行病》所言,解離性障碍其實是一種隱藏了的流行病,而多重人格只是其中一型而已。
臨床症狀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個人格都是穩定、發展完整、擁有各別思考模式和記憶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羅萬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甚至物種。他們輪流出現控制患者的行為,此時原本的人格對於這段時間是沒有意識也沒有記憶的。分裂出的人格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稱為「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如果並存意識較好的,他們甚至可以內部溝通,或進行內部會議;也有一些情況,人格之間並沒有察覺彼此的存在,這會導致嚴重的「遺失時間」現象。通常在此分裂現象開始時,原本的人格(原人格並不一定等同主人格。原人格即未產生多重人格前的人格,而主人格則是在平常大部份時間主宰身體的人格。雖然原人格通常也會是主人格,但亦有原人格仍然停留於兒童時期,身體卻交由會長大的主人格管理的情況)並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所以即使患者發現自己的記憶有截斷(記憶斷層)的現象,也無法知道自己已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嚴重的病例,原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會有一個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這個人格願意合作,治療人員就能從中得知許多有益的資料。事實上,很多所謂的「鬼上身」(或「鬼附」)現象,其實很可能都是解離症來的。另外,多重人格患者的記憶斷層也有可能伴隨著強烈的頭痛。
最新的研究顯示,發現人格間有四種不同並存的狀態,而人格間知道彼此存在的比例比不知道的還多,意味著將來DSM對解離性人格疾患的定義即將改寫。[需要較佳来源][1]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邁耐利(Richard J. McNally)的實驗,認為沒有證據可以證實在各人格之間存在記憶障礙,那些聲稱自己被記憶障礙所困擾的患者,可能更多是為了符合文化期望,而非真正的心理現實。不過,近年頂尖的醫學發現,則有另一個觀點,根據不少關於大腦的研究顯示,儘管是同一個人(同一個身體和大腦),不同人格的腦部攝影結果皆不相同,另外也有其他對大腦的研究和實驗,有力地顯示多重人格既不是「偽裝」出來,也不是因為社會文化期望或治療師的暗示(suggestion)所產生出來的。[2][3]
成因
多重人格的成因多有爭議。有理論認為多重人格與童年創傷相關,因為此時正是人格的形成階段。當受到難以應付的衝擊時,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達到「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感覺,這對長期受到嚴重傷害的人來說,或許是必要的。
國際上的新知為7歲以前(黃金6年)/學齡前有衝擊過大或重複發生的身體虐待、情緒虐待,以及強大的壓力事件,甚至源自從嬰兒開始的「混亂型依附行為」(Disorganized Attachment)。
傳統的治療方法
多重人格的根治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治療人員主要是在多重人格中找出一位熟悉所有人格的內在人格,通常為「內在自助者」(Inter Self Helper,ISH),讓其成為核心人格,且讓各種內在人格互相對談而認識其他人格,然後找出性格上相似的人格率先整合,從而逐步削減內在人格後整合為一,但即使治療成功,也可能因外在壓力,造成人格再次解離。
另外,由於患者受暗示性很高,因此在臨床上的治療常利用催眠來召喚患者不同的人格,以便治療。不過,根據臨床經驗,催眠治療,多半是輔助式的,或只作為一種技術,並非治本之法。
相关作品
以往多人質疑多重人格的真實性,多重人格是否只是種當事人不自知的「裝病」行為,但一般人在受到暗示下,會出現類似多重人格的症狀,「扮演」出另一種人格傾向。這方面至今仍有爭議,但也有許多證據逐漸證實人類有分立的記憶次系統及無意識且主動的心智活動存在。
- 《空之境界》
- 《化身博士》
- 《變身怪醫 (音樂劇)》改編自《化身博士》
- 《二十四個比利》
- 《藍色恐懼》
- 《請問我是誰》
- 《致命ID》
- 《沉睡的青春》
- 《24重人格》(《第一人稱複數》)
- 《第五位莎莉》
- 《人格的變裂演出》
- 《我遺失的時間》
- 《第13個人格ISOLA》(作者:貴志祐介)
- 《東京少年》
- 《我的恐怖室友》
- 《哲基爾博士是海德!》(作者:李忠浩)
- 《海德、哲基爾與我》改編自《哲基爾博士是海德!》2015韓劇 主演:玄彬
- 《 Kill Me Heal Me 》2015韓劇 主演:池晟飾演DID患者
- 《庇護所》Shelter
- YouTube短片:【美國劇情】INSIDE 腦內集合
- 《十面相》
- 《Dr.倫太郎》2015日劇 蒼井優 飾夢乃
- 《我们没有翅膀》
- 《名偵探柯南》的806、807集
- 《白金數據》
- 《心戰》
- 《鬥陣俱樂部》
- 《三個女人一個「因」》2016港劇 主演:黃智雯 飾方以因
- 《十二夢》
- 《借問艾教授:誰殺了羅伯特?》
- 《驚悚》
- 《よろず屋東海道本舗》
- 《三面夏娃》
参考文献
- ^ 張, 艾如.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 [2011-06-20].
根據臨床經驗,張將DID分成四種並存狀態:1.主人格不知道副人格的存在;2.本來知道副人格的存在,後來因故變得不知道;3.彼此都知道對方的存在,但主人格無法控制副人格,就像隔著玻璃窗觀看似的;4.好似內在的家族系統,主、副人格之間可以合作無間。
- ^ One brain, two selves (PDF)., by A. A. T. S. Reinders, E. R. S. Nijenhuis, A. M. J. Paans, J. Korf and A. T. M. Willemsen, J. A. den Boer, (Published in: NeuroImage 2003; 20(4): 2119-2125)
- ^ Fact or Factitious? A Psychobiological Study of Authentic and Simulated Dissociative Identity States., by A. A. T. Simone Reinders mail, Antoon T. M. Willemsen, Herry P. J. Vos, Johan A. den Boer and Ellert R. S. Nijenhu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