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匈奴: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Gemini0留言 | 贡献
第492行: 第492行: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http://www.epochtimes.com/b5/5/3/31/n872524.htm 大紀元 - 朱學淵:匈奴的血緣、語言和出逃的路線]
*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s/%E5%8F%B2%E8%A8%98/%E5%8D%B7110 史記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 第五十]
*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s/%E5%8F%B2%E8%A8%98/%E5%8D%B7110 史記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傳 第五十]
* [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6%BC%A2%E6%9B%B8/%E5%8D%B7094%E4%B8%8A&variant=zh-tw 漢書卷九十四上 匈奴列傳 第六十四上]
* [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6%BC%A2%E6%9B%B8/%E5%8D%B7094%E4%B8%8A&variant=zh-tw 漢書卷九十四上 匈奴列傳 第六十四上]

2012年1月23日 (一) 06:48的版本

匈奴
前3世紀—約460年
約前250年左右匈奴的疆域(圖中綠色)
約前250年左右匈奴的疆域(圖中綠色)
地位部落君主聯盟制
首都頭曼城
單于 
历史 
• 建立
前3世紀
• 终结
約460年

匈奴是一個或兩個古代生活在欧亞大陸游牧民族,他們在蒙古中心建立国家(前209年-48年)。根据语言研究方面的推论,蒙古国内有观点认为匈奴是现在蒙古族的直接祖先。也有人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蒙古人的直系祖先应为蒙兀室韦的一个分系。到了後来内遷中原的匈奴人在十六国時期成立地方政權,如漢趙北涼胡夏等。

中国古籍中講述的匈奴是在漢朝時称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歷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政局,《史記》、《漢書》等留下了匈奴情況的一些記載。

其中一種中古漢音擬構「匈奴」發音為「Hiungno」,現代中文書籍有時也把373年西遷到了歐洲東部,入侵西羅馬帝国並建立「Hunnic Empire」的匈人(Hun)譯為「匈奴人」。歐洲的古文獻對此一民族及其在欧洲的事跡有若干叙述。但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是否有血緣關係或係同一民族尚無定論。近年来使用脱氧核糖核酸等測試手段也未能回答這一問題。認為這兩個民族係出同源的最主要証據是北匈奴西遷91年西遷至西域151年由西域再度西遷)後從此於歷史上消失再無踏足中原,和二百八十年後在欧洲俄羅斯伏爾加河東岸突然在歷史上出現的兇悍遊牧民族匈人在時間上吻合[1][2]。但兩個匈奴的種族、語系,至今仍未能考証,現代考古學只透過歐亞草原和中國北方出土的文物,了解此一(或二)古民族的歷史。近代主流歷史學家一般認為來自中亞的匈人,與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以馬征戰與結盟的混合遊牧民族(或蠻族),但只是民族集團(Ethnogenesis)而非同種族群。

起源

據中國部分史籍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3]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山海經·大荒北經》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淳維被认为是匈奴始祖,[4]夏桀的兒子[5]。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

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爲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叫做獫狁春秋時的戰國時的,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還有人認為匈奴與先秦時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可混為一談,匈奴應是西方草原的一個遊牧民族,戰国末期之前,還未遊牧至中國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並未取得統一。由於匈奴的起源問題不能解決,匈奴的族屬與匈奴的語系也都成為懸案。

在秦汉之前,中原人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城邦国家都统称为“”,秦汉以后“胡”则主要指匈奴[6]。方壮猷认为“匈奴”和“胡”都是突厥语蒙古语中“人”(kun, Hun)一词的音译[7]。而何星亮则认为匈奴人崇拜太阳,认为太阳是天之骄子。因此认为“匈奴”和“胡”来自古突厥语撒拉语的 “太阳”一词(K'yn,k'un)[8]

歷史

在匈奴建國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許多大小不同的游牧部落割據著。那時的部落和部族聯盟的情況是“時大時小,別散分離”;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軍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然莫能相一”[9]。當時分佈在草原東南西喇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的,是東胡部落聯盟;分佈在貝加爾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聯盟;分佈在陰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謂“河南”(今鄂爾多斯草原)一帶的,是匈奴部落聯盟。此外還有其他部落集團分散在草原各地。後來的匈奴國,就是以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上述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

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裡海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秦始皇实现了統一中國大业,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4年),遣将军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東南)。“卻匈奴七百餘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蒙恬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五千餘里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五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兴起時期

冒頓單于末年时的匈奴地图

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前209年前128年,即冒頓、老上、軍臣三單于時期,相當於中原從秦二世元年到漢武帝元朔元年。在伊稚斜單于時期,國力被汉军打击由盛轉衰。

冒頓單于繼位

匈奴首領頭曼單于,寵愛後妻閼氏[10],生了個小兒子,頭曼便想立幼子為下任單于,就設法殺害長子冒頓。他派冒頓到月氏(甘肅張掖)当質子,隨後派兵疾襲月氏,想借月氏之手殺死冒頓,冒頓極有胆識,搶了月氏的戰馬,支身一人逃回,頭曼没有口實殺掉冒頓,只得作罷,後冒頓知道真相後,即對父親及後母產生報復之意。他先訓練了一支軍隊,並要求當他響箭射向何處,部隊即射向何處。他先後以其愛妾、其父的愛馬為目標,將未射箭者處死。其後等時機成熟,即將響箭射向頭曼單于,使其部隊射死頭曼單于,冒頓並發動政變,殺死後母及不服他的將軍大臣,奪取了單于之位,正式建立匈奴国。

崛起

冒頓單于繼位後,開始對外擴張。政治中心从头曼城(今内蒙古阴山山脉北)向北迁至漠北安侯水(今蒙古鄂尔浑河东侧,硕柴达木湖附近)。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併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匈奴別部,居河套以南),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之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肤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向西進擊月氏,老上單于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徒。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于匈奴。

漢朝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鬥。漢初前201年韓王信被迫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三十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漢朝採納了婁敬的建議,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漢室宗女嫁與單于,並贈送一定数量的財物以及開放關市准許雙方人民交易。後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然而匈奴仍不滿足,不時出兵侵擾邊界。

汉匈大战

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于在位時期。

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衛青出击匈奴白羊、楼烦两部,佔領河套地區。前124年衛青率三万骑兵擊敗入侵的右贤王部共九萬匈奴騎兵。前121年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浑邪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随后漢降將趙信勸匈奴把王庭遷徙到漠北,以避免受攻擊,想以地理的優勢用大漠为屏障以逸待勞擊敗漢軍。前119年霍、衛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东出代县,击败匈奴左贤王,一战斩首70433人,追杀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并举行了祭天仪式;衛青西出定襄,跨过沙漠后与以逸待劳的匈奴伊稚邪单于部相遇,利用武钢车阵击溃匈奴主力,掩杀至匈奴要塞赵信城后将其捣毁。匈奴从此无力对汉朝造成大的战略威胁。

中衰時期

匈奴國的衰落時期從伊稚斜單于呼韓邪單于,經歷18任單于,從漢武帝元鼎(前116年前111年)年間到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滅郅支單于為止。

匈奴退居漠北及漢用兵西域

伊稚斜死後,子烏維立,烏維死,子詹師廬立,詹師廬死,季父呴犁湖立。在這十幾年間,匈奴避居漠北休養生息。而漢朝因人力、物資損失很大,及為了征伐朝鮮、西羌及西南夷,也暫時停止對匈奴的用兵。

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大宛,以和親(前105年,漢武帝封細君公主下嫁烏孫國王)、通商的方式聯合西域諸國,壓縮匈奴的空間。前87年,漢武帝死,漢朝暫時停止對匈奴的攻擊。

漢昭帝時,匈奴為緩和与漢的敵對關係,把扣留了19年的漢使蘇武釋放,以示善意,但匈奴騎兵仍然不断在北方邊境出現。前73年匈奴轉攻西域的烏孫以索要公主(即西漢嫁給烏孫王的解憂公主),烏孫向漢求救,漢朝組織五路大軍十幾萬与烏孫聯兵進攻匈奴。前71年再次聯兵20幾萬合擊匈奴,大獲全勝,直搗右谷蠡王庭。

同年冬,匈奴出動數萬騎兵擊烏孫以報怨,適逢天降大雨雪,生還者不足十分之一。是時丁零北攻,烏桓入東,烏孫擊西,匈奴元氣大傷,被迫向西遷徙以依靠西域,西域再次成為雙方以爭奪重點。雙方反復激烈爭奪車師之際,前60年,匈奴內部因掌管西域事務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于屠耆堂爭奪權位發生衝突。日逐王降漢,匈奴被迫放棄了西域。漢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實力大減,己無力擾漢。

內亂之始

匈奴因戰爭、天災、領土及人口的減小,處境日益困宭,內部紛爭開始激化。自伊稚斜單于後,匈奴單于更迭頻繁。前60年虚閭權渠單于死,其妻顓渠閼氏與其弟都隆奇合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單于。他上任後,排除異己,殺盡前單于所用舊人,重用自己的子弟,以致發生內訌,兵敗自殺。他死後,匈奴開始爭奪單于王位的內戰。

五單于爭立

前58年,匈奴東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虚閭權渠單于稽侯柵為呼韓邪單于,擊敗握衍朐鞮單于,握衍朐鞮自殺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為屠耆單于,擊敗呼韓邪。此時呼揭王自立為呼揭單于,右奧鞮王自立為車犁單于,烏籍都尉亦自立為烏籍單于,是為五單于爭立時期。屠耆單于先後攻擊烏籍、車犁,烏籍、車犁皆敗走西北與呼揭合兵,呼揭、烏籍皆去單于稱號,擁車犁為單于,為屠耆所敗。呼韓邪乘機進攻,屠耆大敗自殺,車犁也率部投降。

不久,呼韓邪兄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單于,居東邊。屠耆從弟休旬王也自立為閏振單于前54年,閏振率軍東擊郅支,兵敗被殺。郅支乘勝擊破呼韓邪,據漠北王庭。前51年呼韓邪單于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于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鹹海之間,即哈薩克斯坦一帶),呼韓邪單于佔據漠北王庭。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于

平穩時期

四境相安

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呼韓邪單于朝漢,提出願婿漢以自親,娶王昭君與漢修好。呼韓邪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

此時雙方相安無事,局勢安定,國力得到恢復,人口增加。史稱「初,北邊自宣帝以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漢書.匈奴傳》)

呼韓邪死後,其後裔遵從他的遺囑,与漢朝保持友好關係達30多年。直到王莽專政為止。

兩漢之際

王莽建新朝後,把漢宣帝頒給呼韓邪單于的金質“匈奴單于璽”索回,另發給烏珠留單于“新匈奴單于章”,蓄意壓低單于的政治地位;将“匈奴單于”稱號改為“恭奴善于”,後改為“降奴服于”;王莽企圖用武力樹立威信,分匈奴居地為15部,強立呼韓邪子孫十五人俱為單于,以削弱匈奴的勢力,激起了匈奴的不滿,連年侵擾北方邊塞。西域諸國先後淪入匈奴勢力範圍。

東漢初期漢光武帝與匈奴通好,不斷派遣使者前往賜財物,而單于驕倨益橫,漢匈關係仍没有改善。東漢建武五年(29年),匈奴扶植盧芳為漢帝,割據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等五郡,都九原(今内蒙古包頭市西南)。後降漢,被封為代王。後復叛,留匈奴歷十餘年。

分裂時期

南北匈奴分立

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內。46年前後,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發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漢伐北匈奴及爭奪西域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退居漠北後社會經濟極度萎縮,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其一怕東漢北伐,其二想挑撥破壞東漢與南匈奴的關係;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聲望,其四想通過和親與東漢互市交換所需物資。東漢政府沒有答應和親,僅同意雙方人民互市。北匈奴從65年72年不斷入侵東漢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隨著東漢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得到恢复發展,國力增强,在南匈奴的支持下,開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戰爭

73年二月東漢派竇固等四路大軍出擊,佔據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國75年76年漢匈之間對西域展開了一場爭奪戰,竇固、耿恭擊敗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車師、爭奪金滿城,因漢明帝死,中原大旱,人民負擔太重,暫時罷兵。83年85年北匈奴人先後有七十三批南下附漢,加上南匈奴攻擊,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87年鮮卑從東部猛攻北匈奴,殺死優留單于

漢破北匈奴

優留單于死後,北匈奴大亂,漠北又發生蝗災,人民饑饉,內部衝突不斷,北匈奴內部危機連連。東漢乘此時機,於89年91年與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

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于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明年再出擊北匈奴,北單于受傷逃走。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于迫使其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94年,南匈奴單于師子立。新降的北匈奴部眾對單于師子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幾萬人皆叛變,脅迫前單于屯屠何之子奧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匈奴再次分裂,東漢派遣大軍以及烏桓鮮卑兵共四萬人大敗逢侯,逢侯遂率眾出塞,漢軍追趕不及。107年,逢侯趁東漢放棄西域之際,控制西域,脅迫諸國共同搔擾東漢邊疆十幾年。118年,逢侯被鮮卑擊敗,率領百餘人投靠東漢。

北匈奴西遷

91年北單于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巴里坤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錫爾河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11]

北匈奴與匈人

东亚的北匈奴在被汉朝军队击败之后西迁,其后是否成了入侵欧洲的匈人尚无定论。肯定这一想法的人认为,北匈奴远走欧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亚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河中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吐火羅斯坦),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即是白匈奴

3世紀末,這個幾乎消失了的民族,或者一个新兴的草原民族,突然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在欧洲文献裡他们被称为匈人(Hun),中文又译匈奴人。匈人於350年左右進入了歐洲,隨後在稱為巴蘭比爾王的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征服戰爭,第一個目標便是當時稱為阿蘭伊朗语族人國度。

藩屬時期

南匈奴依附東漢

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人,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区。借著漢朝的軍力多次大敗北匈奴,接納大量降眾,勢力大增。但因部族成分複雜,難以駕馭控制,造成內部不隱,多次入寇东汉边塞杀官吏,又与鲜卑多次联兵深入内地袭掠,期间几位南單于被部属所殺。而後漢朝對南匈奴的管理越加嚴厲。在東漢中期以後一再發生南單于被漢官員更換。

187年,東漢黃巾之乱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國人殺死單于羌渠,子左賢王於夫羅即位。而參與者恐被報復不認可新單于,另立一位單于,於夫羅只得前往漢朝申訴求助。正值漢末大亂,只好留在河東。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216年,曹操拘留呼廚泉單于,而派右賢王去卑監國,並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于王朝終結。

魏晉之際

内附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東漢末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後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於夫羅子劉豹為左部帥。

東漢末以來,周邊各民族紛紛湧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數最多,史稱「關中人口百餘萬,戎狄居半,匈漢雜居」[12]。而西晉因賈后亂政,引起了八王之亂,混戰延續長達十六年之久,給予了匈奴人介入的機會。

徙居中原時期

漢趙、胡夏、北涼

4世紀初,於夫羅之孫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在并州離石起兵立漢國,稱漢王,後稱帝,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311年劉淵子劉聰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318年,匈奴貴族靳准殺死劉聰子劉粲及其家族,自立為漢天王。劉聰族弟劉曜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消滅了靳氏。因百姓負擔極重,民怨沸騰,引起大規模反抗。328年,羯人石勒擒殺劉曜,次年在上邽殺其太子劉熙及其將相公卿等三千餘人,趙亡。史稱前趙漢趙

匈奴與烏桓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之後擊敗東晉刘裕北伐的军队,奪下了關中地區(419年)。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政權,史稱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433年蒙遜子沮渠牧犍繼位。439年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涼460年,高昌北涼為柔然所攻滅。

北魏以後

一小支匈奴進入辽东半島,融入靠近高句丽的宇文鲜卑部落。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之後楊堅篡奪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所篡,并統一中原。匈奴也在這期間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乱华南北朝时代成為匈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最後一場演出。

后代

成为中国居民

1世纪—2世纪时的南匈奴内附期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逐渐黯淡,與漢族混同。其後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南福建等地。如位於江蘇蘇州的金氏[13],位於福建福安市赛岐鎮宅里村的金氏,位於河南省鶴壁市的赫連氏,位於安徽省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金氏,甘肅省蘭州市榆中金崖鎮金氏,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后路金村金氏,山東省文登市叢氏-傳說皆為匈奴金日磾的後裔。

匈奴後裔成为中国居民之后,逐渐改為漢姓,下列為一些常見姓氏:公孫

義渠()、烏氏(烏、)、攣鞮(虛連鞮、)、呼延(呼衍、呼、胡掖、)、須卜()、烏洛蘭()、丘林()、隆()、唯徐()、僕固、滹毒(、復)、渾()、稠()、沮渠(且渠、大且渠、)、當於()、栗藉()、奧鞬()、尸逐()、尸寇鞮()、尸末螣()、吟樂()、賀蘭(賀賴、宇文綦母赫連(鐵弗、鐵伐、弗、)、駒連(駒、)、費連()、破六韓(破落汗、破六汗、潘六奚、步六汗、)、万俟、拔列蘭()、黜門()、獨孤)、賀遂(賀悅、賀術、忤城、)、蓋樓()、婁邱()、仇末仇()。

和北亚几个民族的关系

2006年,法国和匈牙利遗传学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土耳其人群体,进行的Y染色体线粒体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分析。结果表明,古代匈奴和当代蒙古人群为延续世系,而现代土耳其人与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语言学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匈奴人和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也没有血缘关系。[14]

有關匈奴人的史料

有關匈奴人的史料[15],在史書方面,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班固《漢書》〈匈奴傳〉、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列傳〉、唐修《晉書》〈北狄匈奴傳〉及《載記》部份為記載匈奴歷史的史料,其他各列傳或多或少有記載關於匈奴的事跡。其他的史書如《戰國策》、《東觀漢記》、《漢紀》、《後漢紀》、《三國志》、《十六國春秋》、《魏書》、《資治通鑑》及胡三省注等等史書也有關於匈奴人的史料。

諸子書方面,《塩鐵論》〈備胡篇〉〈論功篇〉、《水經注》、《通典》、《文獻通考》、《古今圖書集成》也有關於匈奴人的史料。

近人的研究著作,有沈維賢的前後漢《匈奴表》、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王先謙《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施之勉《後漢書集解補》、林幹《匈奴史》、陳序經《匈奴史稿》、馬長壽《北狄與匈奴》、田廣金《北方文化與匈奴文明》等等。

地理環境

匈奴在強盛的時候,東破東胡,南併樓煩河南王地,西擊月氏與西域各國,北服丁零與西北的堅昆。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今大兴安岭。南沿秦長城與秦漢相鄰,並一度控有河套鄂爾多斯一帶。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深入中亞的鹹海甚至里海一帶,北達貝加爾湖周邊。被稱之為「百蠻大國」。

大戈壁為中心分為南、北。與現今不同的是,在漠南一帶的山區,如陰山,當時尚有數量眾多的樹木,而平地有面積廣大的草原,為匈奴人狩獵的場地。而漠北一帶,地平又少樹木,多大砂,生活較不易。

氣候方面,冬季比夏季還長。在冬季零下20度很為普遍。霜雪在九月上旬就己下降。在烏蘭巴托一帶,可達零下40度以下。一年之中,植物能生長的時間約百日左右。到夏天,平均溫度雖為17.1度,但有時可達到34.3度。一日之中氣溫也相差很多,白天類似炎夏,夜間則類似嚴冬。

經濟生活

匈奴人主要以狩獵、游牧及畜牧為主,依靠的畜牧主要有馬、牛、羊三種,其中又以馬最為重要。在飲食當中,肉、乳品尤為普遍,有時會食用魚類。其生活地點常隨著季節轉移至其他地方。

匈奴人用畜衣作衣服,他們很早就製作褲子、長靴、長袍、尖帽或風帽,無論在行重或保暖方面,都很適應當地的生活。住的地方叫穹廬,是毡帳所製的帳幕,需以木條作柱梁。並使用各種陶器及金屬器。

匈奴人不僅有耕田產穀,還建有穀倉來藏穀。除在本部耕種外,在西域還有騎田。

匈奴人也十分重視商業交換,以牲畜去換取奢侈品。常與漢人互市交易,並將漢人物品轉買運到西域各國並包括羅馬帝國,在漢對西域通道中斷之時尤為如此。

人口

根據對冒頓縱精兵三十餘萬圍困汉太祖刘邦白登算,以五口出一介卒,則匈奴人口應當在150萬至200萬之間。

附漢的南匈奴部眾為四、五萬人,在單于屯屠何在位時期得到空前發展,增加到戶口34000,人口237300,兵力50170。

曹魏時,分匈奴為即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帥劉豹統轄萬餘戶,居太原郡故茲氏(今山西臨汾);右部6千戶居祁縣(今山西祁縣);北部4千餘戶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南部3千餘戶居蒲子縣(今山西隰縣);中部6千戶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共3萬餘戶,人口近20萬。

而劉淵在并州起兵時,并州匈奴總人口約35萬左右。

政治

匈奴的官制,《史記》、《漢書》、《後漢書》均有記載,其中《漢書》全抄《史記》,《後漢書》則加以補充內容。內容如下:

除了這些王號和官號,尚有其他:如昆邪王、休屠王、盧屠王、奧鞬王、犁汗王、休旬王、甌脫王、西祁王、右皋林王、古股奴王、古伊秩訾王等等。此外,還有立漢降人為王者,如趙信為自次王,李陵為右校王,史降為天王,盧綰為東胡盧王。侯的名稱有左安侯、左姑姑侯、粟置支侯等等。

這些王侯地位如何,不很清楚,但從文獻記載來看,還可知其大略。

左賢王左屠耆王,地位高於其他諸王,僅次於單于,是單于的繼承者,常以單于太子當之,但也有例外:如復株累若鞮單于後連續5任單于皆由其弟擔任左賢王。

闕氏,音烟肢或焉支,含有美麗的意義。單于至一般諸王皆可稱其妻為闕氏,也有許多稱呼:如寧胡闕氏、顓渠闕氏、大闕氏、第二闕氏、第五闕氏等等。[16] 在眾多闕氏中,也有高低位次之分。沈欽韓以為「匈奴正妻則稱大闕氏」[17]胡三省則以為「顓渠闕氏,單于之元妃也,其次為大闕氏」[18]

闕氏雖不見得是皇后,但單于的闕氏在匈奴的地位卻很重要。不僅在內政、外交上有重要地位,在戰爭中也起作用。如冒頓攻圍劉邦時,闕氏隨軍在旁。

軍事

匈奴民族有完善的軍事裝備。優良的戰馬,矯健的騎士,堅固的盔甲,加上鋒利無比的兵器。

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時是作為交通工具,戰時則成為戰馬。從出土實物看,匈奴馬匹身体略矮,頭部偏大,應屬于蒙古馬。蒙古馬雖不十分高大,但体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動迅速,非常適應高原環境,再配上御馬工具——馬籠頭和馬鞍,大大增強匈奴軍隊的戰力。《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19],考古發掘資料与此正相吻合。匈奴墓地發掘情況顯示,兵器一般出土于男性墓葬中,以銅、鐵、骨、木質地為主,主要有弓、箭鏃、弩機、刀、劍、戈、矛、斧、流星錘等。

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来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强大的匈奴騎兵。

宗教

匈奴人祭天地,拜日月,崇祖先,信鬼神。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平時還是戰時,都與宗教意識有密切的關係,並且相當迷信。

匈奴每年有規定的日子舉行集体的祭祀。每年三次集會的日期,《史記》說是正月、五月及秋季,《後漢書》為正月、五月及九月,兩者皆為一致。大致上,正月的集會是個小集會,參加的人是匈奴諸長。五月的大會最富宗教色彩,參加的人數很多,不限於諸長,主要是為祭其先祖、天地及鬼神。秋季的集會則是為秋天收成而感謝天神的集會。

關於集体祭祀的地點,大致上是在單于所在的地方舉行[20],雖然都是祭天,同時也有商討國家大計、秋後感謝天神等任務。

匈奴人對其祖宗的墳墓很為重視,不只相信祖宗死後有神靈,其他人死後也有神靈,也可以降吉凶。也相信人死後,需要享用金銀衣裘以及女人。

在戰爭時,匈奴人還相信各種巫術。其內容如下:

匈奴還有飲血以為盟誓的風俗,盟約的儀式很嚴肅,既是一種盟誓,也是一種宗教儀式。

語言

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皆言「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桓寬盐鐵論.論功》卻說「雖無禮義之書,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記」。此蓋指漢文帝時嫁予單于的宗室女,隨從宗女身邊的官員中行說,教導匈奴單于左右疏記及計算畜物數目。

後漢書》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古語突厥語葉尼塞語言等進行過分析和解讀,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結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称号都可以用来研究匈奴語。例如:“撑犁孤涂單于”據說在匈奴語中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撑犁”(上古漢語: thrang rii)和“單于”(上古漢語: dar wa)分别和蒙古語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關于匈奴語的来源,由于資料闕如,很難得到肯定的結論,有些認為匈奴人講蒙古語,而其他則認為他們的語言属于葉尼塞語系。有些則認為是東胡、蒙古語的混合。[21][22][23] 詳見下表。

匈奴語 漢語 東胡語、突厥語、蒙古語
1 撐犁 Tangri(突厥)
Tangri、Tangere(蒙古)
2 孤涂(孤屠) gute、hute(東胡)
3 單于 廣大 Cinkai(東胡)
Cinkda(蒙古)
4 冒頓 Bogda、Bogdo(蒙古)
5 閼氏 Asi(東胡)
izi(蒙古)
6 頭曼 Tuman(東胡、突厥、蒙古)
7 逼落 a.冢
b.種
Dara(蒙古)
Vtara(東胡、突厥、蒙古)
8 甌脫 Saka(東胡)
Ceke、Sere(蒙古)
Sagatex(突厥)
9 屠耆 Voda、vota(東胡、突厥、蒙古)
10 徑路 Uyngyrar(突厥)
11 居次 kyz(突厥)
12 祁連 kilem(東胡)
13 若鞮 sakati(東胡)
suhutai(蒙古)
14 比余 Psi、pit(高麗)
Fesu(馬札)
15 胥紕 a.瑞獸
b.鉤
Sabintu(東胡)
votk(東胡、突厥、蒙古)
16 熐蠡 聚落 Falan(東胡)
Balgha-sun(蒙古)
Balik(突厥)
17 服匿 Butun(東胡)
putung(蒙古)

匈奴可能本身就自有其語言系統,在本身發展期間可能不斷吸收了其他種族的語言,並或淺或深地影響到其他民族的語言。在漢代,匈奴語為西北各種氏族中最為通用的語言,所以在張騫第一次出使至西域各國時,還帶了堂邑氏故胡奴父照前去作為翻譯。

中国北方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語族並存的局面,是上古語言生態融合而成的較為簡單的表象。以匈奴之龐大,其語言和血緣必然混雑;說它是一個多血緣多語言的部落聯盟,或許更為恰当。而要把兩千年前的整個中国北方說成是單一的匈奴語或者突厥原語的世界,那就不僅違反了事實,而且也違反了人類語種逐步減少的歷史。

敕勒中的拔野古與渾,处月,处密,沙陀是匈奴後人,渾也是欽察人一部分,敕勒語言與匈奴小異大同。

重要人物

匈奴單于列表

共計有62位君主,63任單于。

匈奴世系

秦漢時期

 一 世    二 世    三 世    四 世     五 世     六 世
01頭曼單于──02冒頓單于──03老上單于┬─04軍臣單于
                   │
                   └─05伊稚斜單于┬─06烏維單于─┬────□─────┐
                           │       │          │
                           │       ├─07兒單于────┐│
                           │       │         ││
                           ├─08呴犁湖單于└────□───┐││
                           │                │││
                           └─09且鞮侯單于──10狐鹿姑單于┐│││
┌──────────────────────────────────────────┘│││
│┌──────────────────────────────────────────┘││
││┌──────────────────────────────────────────┘│
│││┌──────────────────────────────────────────┘
││││  七 世     八 世      九 世         十 世
│││├屠耆單于
││││
│││└伊利目單于
│││
││└─13握衍朐提單于
││
│└──閏振單于

├───11壺衍鞮單于

└───12虛閭權渠單于┬─郅支單于
           │
           └─14呼韓邪單于┬─15復株累若鞮單于
                   │
                   ├─16搜諧若鞮單于
                   │
                   ├─17車牙若鞮單于
                   │
                   ├─18烏珠留若鞮單于─────23醢落尸逐鞮單于(南匈奴)
                   │
                   ├─19烏累若鞮單于────┬順單于
                   │  (孝單于)     │
                   │            └順單于
                   │
                   ├─20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21烏達鞮侯單于
                   │
                   └─22蒲奴單于(北匈奴)

谷蠡單于
呼揭單于
車犁單于
烏籍單于
須卜單于

東漢時期以後

北匈奴

                     十一世     十二世
呼韓邪單于─┬─烏珠留若鞮單于───南單于───南單于屯屠何───05逢侯單于(此後北單于世系不明)
      │
      └─01蒲奴單于───────□──┬─03北單于
                       │
                       ├─04於除鞬單于
                       │
                       └─02優留單于

南匈奴

                  十一世        十二世
烏珠留若鞮單于┬─01醢落尸逐鞮單于┬─04醢童尸逐侯鞮單于──10亭獨尸逐侯鞮單于
│      │         │
薁鞬單于  │         ├─06湖斜尸逐侯鞮單于─┬11萬氏尸逐侯鞮單于
       │         │           │
       │         └─08休蘭尸逐侯鞮單于 ├12烏稽侯尸逐鞮單于
       │                     │
       ├─02丘浮尤鞮單于───05丘除車林鞮單于  └13去特若尸逐就單于
       │
       └─03伊伐於慮鞮單于┬─07伊屠於閭鞮單于
                 │
                 └─09安國單于

車鈕單于

14呼蘭若尸逐就單于

15伊陵尸逐就單于──16屠特若尸逐就單于──17呼徵單于

18羌渠單于┬─19持至尸逐侯單于──左部帥劉豹──漢趙高祖劉淵
     │
     └─呼廚泉單于

須卜骨都侯單于

賀賴頭單于

参見

参考資料

書籍

注釋

  1. ^ 法國東方學家及漢學家德金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朋法國歷史學家Étienne de la Vaissière,均認為來自中亞的匈人373年西遷到了歐洲東部,並入侵歐洲,與北匈奴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其根据是欧洲歷史典籍中記載了匈人約370年西渡伏爾加河阿蘭國並繼續西征,而《後漢書》中說:「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至於《北史》中說:「粟特國……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而文中対粟特國的位置描述符合《三國志》中対奄蔡的描述,以此証明中国歴史中的匈奴就是欧洲記載的匈人。
  2. ^ 但他們的理論卻引起Maenchen-Helfen等人激烈爭論,Maenchen-Helfen批評指《北史》的作者是選取其它更早期的資料輯錄成書,其中一部是《周書》,但《周書》並沒有提及匈奴,而且《後漢書》也指出奄蔡與粟特根本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奄蔡應該是指塞种。另外,匈人的特徵是頭骨形變,但未有證據證明匈奴人也有此特徵。
  3. ^ 维基文库《史记·匈奴列传》
  4. ^ 《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
  5. ^ 《史記索隱》引乐产《括地谱》
  6.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64–68. ISBN 7-5622-2277-0. 
  7. ^ 方壮猷. 匈奴语言考. 国学季刊. 1930年, 2 (4). 
  8. ^ 何星亮. 匈奴语试释. 中央民族学院院报. 1982, (1). 
  9. ^ 《史記·匈奴列傳》
  10. ^ 阏(yan一)氏(zhi一),阏氏是匈奴的一个名称,單于至一般諸王皆可稱其妻為闕氏,此處专指匈奴头领的正室(如王昭君就是呼韩邪单于的阏氏),相当于中原的“王后”、“皇后”等。由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对于帝王之妻妾均称“某氏(shi四),此处某指的是帝王妻妾的姓,而句中写“宠爱后妻阏氏”,会导致部分人误解头曼单于的正室为阏姓女子。
  11. ^ 北匈奴在被漢朝軍隊擊敗之後西遷,其後是否成了入侵歐洲的匈人尚無定論。肯定這一想法的人認為,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12. ^ 江統《徙戎論》。
  13. ^ 當地人金家昆為此修訂了《斜塘金氏家族三百多年聚族而居代圖》。
  14. ^ Christine Keyser-Tracqui, et al, "Population origins in Mongolia: genetic structure analysis of ancient and modern DNA", Am J Phys Anthropol, Vol 131 (2006), pp 272-281, 文献摘要
  15. ^ 此章及下列各章,皆節錄自林幹《匈奴史》。
  16. ^ 《漢書.匈奴傳》載:「王昭君號寧胡闕氏。」「虛閭權渠單于立,以右大將女為大闕氏,而黜前單于所幸顓渠閼氏。」「烏珠留單于立,以第二闕氏子樂為左賢王,以第五闕氏輿為右賢王。」
  17. ^ 王先謙《漢書補注.匈奴傳》。
  18. ^ 見胡三省注《資治通鑑》,中華書局點校本,頁807。
  19. ^ 見《史記.匈奴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頁2879。
  20. ^ 《漢書.匈奴傳》顏師古注。
  21. ^ Alexandar Vovin, "Did the Xiong-nu speak a Yeniseian language?",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vol. 44 (2000), pp. 87-104.
  22. ^ 蒲立本 (E. G. Pulleyblank) 著,潘悟雲、徐文堪譯:<匈奴語>,《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 (北京:中華書局,1999),頁163-201.
  23. ^ 見日人白鸟库吉《匈奴及東胡諸族語言考》。

外部連結

Template:Link GA